陛下

陛下

釋義:(1).帝王宮殿的台階之下。(2).對帝王的尊稱。君主在中文多指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具備國家雛形以後,對共主的稱謂。作為術語多與君主制、封建制度相聯繫;到人類的封建時代多繼承上實行世襲制,思想上以君權神授說為基石,意味著代表了古人理想中的政教合一社會,但君主本人未必就同時兼任宗教領袖。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出現的分封制,即由“共主”分封土地、封賜爵位,共主和被賜封的人被稱為“君主”。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台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台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的敬稱。

基本信息

簡介

陛下陛下

下臣對君主的尊稱,秦朝以後只用以稱皇帝。陛下為宮殿台階。據東漢蔡邕《獨斷》,謂群臣與天子言,因距離遠,先呼立陛。
側近臣與之言,由彼上達。陛下之稱,即由此而來。
秦始皇創建了皇帝制度,皇帝自稱“朕”,其他人當面直接稱皇帝為“陛下”、“聖上”、“萬歲”等,私下敬稱皇帝為“聖人”、“官家”、“至尊”等。

來歷

很多讀者對“陛下”、“殿下”、“閣下”等稱呼並不陌生,這些都是尊稱,但既然是尊稱,為什麼叫“下”呢?人們都是以“上”為尊,“皇上”怎么成了“陛下”呢?
原來,從這些尊稱的本義上來考證,“陛下”不是叫皇上本人的,“殿下”、“閣下”也都不是叫對方本人的。“陛下”中的“陛”實際上是指帝王宮殿的台階,東漢大文學家蔡邕(蔡文姬之父)曾經解釋說,皇帝派他的近臣拿著兵器站在宮殿的台階下,以防不測。所以,陛的下面是皇帝的近臣,蔡邕用進一步解釋說:“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皇帝至高無上,臣子不敢直接同他交談,只好讓皇帝的近臣代為轉告,所以一聲“陛下”叫的不是皇上,而是叫站在陛下的人轉告皇上。話又說回來,規矩不是一成不變的,臣子也不是絕對不能直接與皇上說話,但是禮節不能省略,所以,與皇上說話前叫一聲“陛下”,就是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陛下”的問題解決了,“殿下”、“閣下”也就迎刃而解了,這些尊稱的意思其實都一樣,表示自己不敢和對方直接說話,要請人代為轉達,以此表示對對方的尊敬。“殿下”一般是對皇太后、皇后、太子、諸王的尊稱,但是歷朝歷代略有不同,“閣下”是對一般人的尊稱,現在還用於外交場合。另外,“足下”也是對別人的尊稱,但是與“陛下”、“殿下”、“閣下”的解釋並不完全一樣。

歷史

陛下陛下

無論我們看歷史電視劇電影,只要劇中有皇帝出現,就會聽到群臣們左一個“陛下”,右一個“陛下”,稱呼皇帝。為什麼稱皇帝為“陛下”呢?“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宮殿的台階。《說文》:升高階也。從阜,聲。”本義是台階。特指皇宮的台階。
荊軻刺秦王》:“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此進至陛下。”古時帝王的衛士就在陛下兩側進行戒備。“陛下”是臣子對帝王的尊稱。當帝王與臣子談話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階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稱“陛下”,意思是通過在你台階下的臣屬向你傳達卑者話,表示卑者向尊者進言。
蔡邕《獨斷》卷上:“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史記.秦始皇本紀》:“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由“陛下”又引申為“陛見”,此指臣下見皇帝。《後漢書.戴封傳》:“公車征,陛見,對策第一。”

解讀

陛,原指帝王宮殿的台階。《國策•燕策》:“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陛下”是臣僚謁見帝王時所處的地點和位置,可能是臣僚自己對帝王表示恭敬的一種稱呼,因為臣僚見帝王常用“陛下”一詞,慢慢轉變成了尊稱帝王的稱謂。到後來,不僅臣僚,就是老百姓,或者這一國的人對另一國的帝王,表示尊敬,也一律用了“陛下”這一稱謂。
“殿下”一詞出現於古籍要比“陛下”遲得多。一般說來,對太子、親王、皇太后、皇后都用“殿下”這一尊稱。例如南北朝時丘遲《答陳伯之書》“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中的“殿下”,即指臨川郡王蕭宏。但是“殿下”主要用於太子和親王。他們生活起居在宮殿之中,所以有此稱謂。
“閣下”一詞盛行於唐代,是當時對高級官員的尊稱。因為古代高級官員的官署往往稱閣,例如龍圖閣、天祿閣、東閣、文淵閣等等,故以“閣下”相稱。

相關

閣下
舊時對人的尊稱。也常用於書信中。原意也是由於親朋同輩間相互見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閣下”的。後來逐漸演變為對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今多用於外交場合。
膝下
子女幼時依於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表示幼年。後來借指父母,有親切之意。《孝經.聖治》:“故親生之膝下。”鄭玄註:“膝下,謂孩幼之時也。”後用以表示對父母的愛慕;並在與父母通信時,用為敬辭。宇文護《報母書》:“違離膝下,三十五年。”這是說自己離別母親已三十五年了。
麾下
麾下的“麾”,旌旗之屬,是將帥用以指揮的旗幟。《周禮.春宮.巾車》:“建大麾。”“麾”,亦作“指揮”、“招手”講。麾下,謂在將帥旗之下。《史記.魏其武安侯傳》:“獨二人及從奴十數騎,馳入吳軍,至吳麾下,所殺傷數十人。”《漢書.李廣傳》:“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宋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八百里兮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麾下”亦是對將帥的敬稱,《三國志.吳書.張弦傳》諫孫策“願麾下重天授資,副四海之望,毋令國內上下危懼。”
在下
舊時用作自稱的謙辭。古時坐席,尊長者在上,所以自稱在下。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三折:“我們都散罷,待明年容在下還席。”
足下
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意為“您”。足下,屬稱對方的敬辭。樂毅《報燕惠王書》:“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意思是說:擔心損害了先王英明的形象,破壞了您仁義的聲名,所以逃到趙國。《史記.秦始皇本紀》:“閻樂前即二世,數曰:『足下驕恣,誅殺無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為計。』”意思是說:閻樂上前走近秦二世胡亥,批評胡亥說:“您驕傲任意,隨便殺人,天下都背叛了您,請您自己想一想。”這是臣子稱君主的例子。又如《戰國策.燕策一》記載蘇代對燕昭王說:“足下以為足,則臣不事足下矣。”意思是說:“您以為夠了,那么我就不必在此侍奉您了。”《戰國策.韓策二》:“嚴仲子辟人,因為聶政語曰:『臣有仇而行游諸侯眾矣,然至齊,聞足下義甚高。』”還有《史記.項羽本紀》:“張良謝曰:『……謹使良奉白璧一雙,再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戰國以後,不僅是臣下對君主,同輩之間可以用“足下”來稱呼。如《史記.季布傳》:“曹丘至,即揖季布曰:『……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揚足下之名於天下,顧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意思是說,曹丘到了,就對季布作揖說:“況且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我把您的名聲傳揚到四方,難道不好嗎:為什麼您把我排斥在外呢?”
無論是下對上,還是同輩相稱,“足下”都帶有敬意。《稱謂錄》說:“古稱人君,亦以『足下』稱之,則『足下』之為尊稱。”那么,為什麼尊稱對方用“足下”這個詞呢?據劉敬叔《異苑》卷十記載:“介子推逃祿隱跡,抱樹燒死。文公(晉文公重耳)拊木哀嗟,伐而制屐(以木作底的鞋)。每懷割股之功(介子推在重耳出逃中,介子推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為重耳充飢,亦稱“剮肉奉君”),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將起於此。”
《異苑》對“足下”的解釋十分有趣,但一般人不認同這個看法。《史記.秦始皇本紀》裴駰集解引東漢末年蔡邕的話解釋說:“群臣士庶相與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執事,皆謙類。”也就是說:“足下”只是謙虛地尊稱對方的稱呼。

歐洲

Majesty是英語國家對君主的敬稱,最初的語源來自拉丁語的Māiestās,演變成古法語的Majesté,再演變成中古英語的Maieste和Mageste,最後演變成Majesty。原先涵義是指“偉大”、“宏大”的意思。與Majesty相同語源的詞語還有德語的Majestät、法語的Majesté、西班牙語的Majestad、義大利語的Maestà、荷蘭語的Majesteit等。
在羅馬共和國時代,Māiestās是代表國家最高權利與尊嚴的法律術語,是高於一切的存在狀態(Being),任何侮蔑國家最高權利與尊嚴的舉動將會被視為犯下不敬罪(Lesemajesty)。而被認為是不敬罪的行為包括:在公開追悼期間舉行歡慶、藐視國家、對共和國的威嚴發表不實的言論或行動等。到了羅馬帝國時代以後,不敬罪的覆蓋範圍也進一步地將皇帝包含在內。
在羅馬帝國覆滅後,Majesty開始成為對王室最高成員的敬稱,‎‎當中猶其強調君權神授的說法,同時,這個稱謂也是滿足君主自我虛榮心的一種讚美詞,儘管當時的王室最高成員是比羅馬皇帝位低一級的國王或女王,也會樂意接受“王家國王陛下”(HisRoyalMajesty)或“王家女王陛下”(HerRoyalMajesty)的稱謂。
如今,在不按照歐洲傳統的君主制國家,儘管當地君主的頭銜不是“國王”,英語書面也會將當地的君主稱為King,同時匹配Majesty的稱謂。這種慣例適用於一些非洲亞洲君主制國家。

英國

在英國,Majesty一詞有幾種被使用的衍生詞,其用意是用以宣示英國君主的君權或者在正式的文書和場合中突顯王室的權威及地位。包括:
高尚的陛下(MostGraciousMajesty):只在社交場合和儀式中使用。
英王陛下(BritannicMajesty):通常只在外交、國法和國際關係中使用。
卓越的陛下(MostExcellentMajesty):大多數只在國會法案中使用。

衍生詞

在歷史和外交上,為了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歧義,Majesty又產生其它的衍生詞,例如:
皇帝陛下,天皇陛下(ImperialMajesty):皇帝的稱謂,現在只有對日本天皇夫婦和伊朗皇后法拉赫·巴列維使用這個稱謂。
皇帝及王家陛下(ImperialandRoyalMajesty):皇帝兼君主者的稱謂,奧地利皇帝和日爾曼皇帝都曾使用過這個稱謂。
英王陛下(BritannicMajesty):大不列顛君主的稱謂。
普魯士陛下(PrussianMajesty):普魯士君主的稱謂。
使徒陛下(ApostolicMajesty):匈牙利君主的稱謂,“君權傳承自使徒”的意思。
天主教陛下(MostCatholicMajesty):西班牙君主的稱謂,由教皇加冕,“君權傳承自天主”的意思。
基督教陛下(MostChristianMajesty):法蘭斯君主的稱謂,“君權傳承自基督”的意思。
堅貞的陛下(MostFaithfulMajesty):葡萄牙君主的稱謂,由教皇加冕。
王家陛下(RoyalMajesty):通用的稱謂,多用於歐洲王室。
陛下(Majesty):通用的稱謂,幾乎可用於所有君主制國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