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景散文

寫景散文

寫景類散文是以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兼用記敘、抒情、議論、說明等寫作手法,以表現人文環境、自然景觀和特定物件為主要內容的散文。

概述

寫景散文寫景散文

寫景散文就是寫景狀物類散文。這類散文是把自然山水、人工場景、民俗風貌當作主要描寫對象,寫出它們的形聲色味、情態特性,充分展示其風采魅力,以實現傳遞作者情意,並吸引人、感染人的閱讀目的的散文。

狀物散文是以某一種物件作為表現主體,通過對物件的描摹刻畫來為物件傳神寫貌,從而達到托物寄意的寫作目的的。這類散文的所寫物件很寬泛,可以是自然界的植物、動物類的各種生物,小貓小鳥,紅花綠草之類;也可以是人類世界的各種器物、用物,車船犁耙,鉛筆籃球之類。它可以是寫一物,也可以是數物合寫。這類散文一般以描形摹態為主,但也可以敘述一些物件的“故事”,寫得有情有態,藉此言志述懷。

它是以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輔之以記敘、抒情、議論、說明等手段,以表現人文環境、自然景觀和特定物件為主要內容的散文。在這類散文中,景、物是主角,是一個獨立的藝術整體,也是一個能獨立承擔作者情感的藝術載體。它具有獨立藝術審美價值,還具有獨立的思想、情感等內涵價值。
另外,寫景狀物類的散文與小說、戲劇、影視文學等的虛擬景物、為人造境、為事造境不同,它寫的是真景真物,真社會,真自然。作者其所以寫它,是為了有所寄託。其景其物所蘊涵的靈氣、情意是作者賦予的。所以,雖然這類散文的題材具有一定的新聞性,如異域風情、建設新貌等。但它一般不從新聞的角度著眼,而是通過描述山川景物、名勝古蹟、異域風情等來反映社會,反映時代,抒寫作者的感物情懷。

分類

這類散文是最具美景美意、詩情畫意的,因而也是最受讀者青睞的一類。古往今來,那些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大多是這類寫景散文。這類散文由於表現手段不同,也可以分成很多種。

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寫實景物的。

這種以對自然的、人工的景觀的精確描寫見長,實景實寫,不隱喻,不象徵,一切意義都從描寫對象本身的形態中顯示出來,幾乎看不見作者留下的主觀痕跡。在文中,花鳥蟲魚,山川風物,村野民俗等等,都是自然地、原形原貌地再現。如同小說中寫景一樣,讓作者的主觀意圖從景物、場面的描寫中自然而然地顯示出來。作者就像是一位攝像師,一路攝來,風景次遞呈現,不加修飾,不加評說。但寫得細膩,寫得真切。作者的個性、氣質,從用語遣詞的習性與風格中顯現出來,因而景物也顯得生動而有靈氣。讀起來就像是在隨著作者行蹤往前走,看到什麼,感受如何,全是作者自己的事;也像是欣賞一幅有禪意的風景畫,要反覆品味,掩卷而思,才能有所得,有所感。

第二種是寫感覺化景物的。

從主觀感覺層面對環境物象進行描寫,不再是對景物進行純客觀描寫,而是用作者的特定心境、特別感覺去掃描景物,使景物出現一種主觀化、感覺化了的變異。

第三種是寫情意化景物的。

這是一種在比較深厚的情感層面上對環境物象進行描寫的散文。這是用比較傳統的寫景抒情法寫作的,屬於大眾化的一類。作者用有情的眼光去觀照景物,讓景物浸染上作者的主觀感情,從而又通過所描述的景物來感染讀者。用這種方法寫出來的景物不產生變異效果,景還是真景,物也是真物,只是變得含情含意,或有情有意。在寫法上,有的用觸景生情的方法,先寫景,再寫情,寫得情景交融。有的是移情入境,一切景語皆情語,讓情感自始至終與所寫景物相和相融。也有的是邊描摹景物,邊站出來抒情,讓抒情與描寫相伴相隨。還有的是全篇寫景,適時點化。無論用何種方式,這類散文的一個共同特點是能讓詩情畫意強烈地、直接地作用於讀者,達到情豐景美、怡神悅目的境界。

特徵

一、散文不受時間限制,前可以遠涉古代,後可跨及未來,又可覆蓋今天。

如秦牧的散文《土地》從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機,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晉公子重耳狼狽出逃時手捧泥土感謝土地是上蒼的恩賜。再如楊朔散文《荔枝蜜》,從小時候上樹掐海棠花被蜜峰蜇了一口,寫到現在的參觀蜜蜂場。時間跨度很大,但卻緊緊圍繞作者要表現的主題沒有讓人感到絲毫的散亂。聯想極豐富,文筆揮灑自如,極有感染力。寫散文時可以根據散文的這一特點,擴大時間跨度,多充實一些有關事件,插入多組鏡頭,來增加散文的內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識性強。

二、空間轉換廣散文既不受時間限制,也不受空間限制,天南海北,空間宇宙,無不可以包容其中。

如魯迅的回憶性散文《藤野先生》,空間跨度從中國到日本,再從東京到仙台,又從仙台回到北京,接著又寫走到廈門,空間跨度大,空間轉換之多讓人目不暇接,但寫得層次分明,詳略得當。把複雜的人和事放在每個空間裡,有的隨意點染,有的潑墨描繪,錯落有致,色彩斑斕。如果我們在寫散文時注意到這個特點,就不大會犯單薄、貧乏的毛病。

三、事件牽涉多寫散文,多數離不開事件,尤其是敘事散文,事件是散文的“硬體”。

許多好的散文有一個中心事件,以及烘托連帶的一些與之有關的其它事件。如袁鷹的散文《井岡翠竹》,寫井岡山的竹子做過武器殺傷敵人,做過竹筒盛粥,做過紅軍的扁擔挑著中國革命從井岡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國成立後,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新用場……事件多得讓人應接不暇。四、表達方式活散文常用記敘、說明、抒情、議論、描寫等表達方式。茅盾名篇《白楊禮讚》,就綜合地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如文章開頭就記敘和描寫了汽車在黃土高原上賓士看到的黃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議論點明了白楊樹的象徵意義。這些方式的運用,有力地表達了主題,使文章氣勢浩大,攝人心魄。我們在寫散文時,特別要注意綜合地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使文章富有波瀾。

五、勾連全文巧散文的取材,可謂“雜亂”有章。既使散思路開闊,包容量大,又使散文緊緊圍繞作者的意圖而不“越軌”。秦牧說寫散文最不能丟的是“思想的紅線”。即用一個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亂的一大堆材料,貫穿成文。若把這一個個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紅線穿珠”了。

表現方法

寫景

寫景類散文是以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兼用記敘、抒情、議論、說明等寫作手法,以表現人文環境、自然景觀和特定物件為主要內容的散文。在這類散文中,景物是一個獨立的藝術整體,也是一個能獨立承擔作者情感的藝術載體。作者通過調動自己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來描繪景物的色彩、聲音、形狀等特點;通過發揮想像,虛實結合,來表達作者獨特的內心體驗,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就表現手法來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第一種是寫實景。以對自然景物、人工景觀的精確描寫見長,實景實寫,不隱喻,一切意義都是從描寫對象本身的形態中顯示出來的,在文中幾乎看不到作者留下的主觀痕跡。文中所描摹的花鳥魚蟲,山川風物,村野民俗等,都是原形原貌的再現。
第二種是寫意景。作者從主觀感受層面對環境物象進行描寫,不再是對景物進行純客觀描寫。作者用特定心境、特別感受去掃描景物,緣情寫景,因情設景,使景物顯現出一種主觀化、感覺化了的變異。
第三種是寫情景。作者用有情的眼光去觀照景物,讓景物浸染上作者的主觀感情,從而通過所描述的景物來感染讀者:這是比較傳統的寫景抒情方法。這類寫景散文,景還是真景,物也是真物,只是通過描寫使景物變得有情有意;觸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讓作者所表達的情感自始至終與所寫景物相融相和。

狀物

狀物散文是以某一種物件作為表現主體,通過對物件的描摹刻畫來為物件傳神寫貌,從而達到托物寄意的寫作目的的。這類散文的所寫物件很寬泛,可以是自然界的植物、動物類的各種生物,小貓小鳥,紅花綠草之類;也可以是人類世界的各種器物、用物,車船犁耙,鉛筆籃球之類。它可以是寫一物,也可以是數物合寫。這類散文一般以描形摹態為主,但也可以敘述一些物件的“故事”,寫得有情有態,藉此言志述懷。

第一種是以給物件寫形寫態為主,側重於表現物件的本原狀態,用工筆描畫,以細膩逼真取勝。寫出物件的特性特貌,讓人長見識,開眼界。這樣寫物,還可以寫得另有寄託。
第二種是寄情寄意地描摹物件,讓物件也有情有意,可喜可愛。也可以描述有關物件的故事,或是睹物思人,或是托物喻人,通過寫物來寫人,寫得人與物共悲歡,同哀樂。或者是通過寫物的命運折射人的命運,從而寫出人情世態,反映某些社會現狀、社會特徵。
第三種是寫人格化的景物的。這類散文在寫景時,是把景物作為一種人格象徵體來描寫的。作者筆下的景物,既不是原生形態的景物,也不是感覺化、情感化的心理景象,而是作為一種人格的象徵形象出現的。
第四種是理念寄託,通過寫物來寫出對人生、對社會的一種理性體認。在寫法上,可以借物寓理,也可以借物明理。作者藉助於物件本身所原有的特質特性,充分展示,深入開掘,使之升華為一種哲理意蘊,然後適時評說,讓人們在觀物、賞物的同時,能解讀物性,品評物美,進而從物件的審美特性中獲得啟示和教益 。

寫作

寫景遊記散文重在描寫遊覽過程中看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寫好這類散文,不僅可以記錄下自己遊歷山水時的所見所聞、定格親近自然的美好時光,更能拓寬視野,陶冶情操,提升人生的品位。

那么怎樣才能寫好這一類型的散文呢?

首先在總體上要注意:

一是把景物寫清楚,

二是把遊覽的過程寫明白,

三是要有情感的滲透。

具體操作如下:

1、抓住景物的特徵

遊覽的對象無論是山川風景還是城鄉面貌,它們都有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形態、布局、格調、氛圍等等,我們要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在比較中抓住該處景物所獨有的、他處景物不會有或者不會跟它全然相同的特徵,只有這樣,才能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例如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一文,緊緊扣住“清、靜、悲涼”的特徵,以細膩的筆觸寫出了特定時間(20世紀30年代)、特定地點(故都北平)、特定季節(秋)的特色景觀。

2、掌握寫景的方法

寫景的方法有多種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我們應根據文章內容和表達的需要,恰當地選用某種方法。

常見的方法有:

(1)定點觀察,移步換景

觀察景物時,觀察點如果是固定的,我們可仰視,也可俯瞰;可近觀,也可遠眺,把站在同一位置上看到的景觀記錄下來,這就是定點觀察。觀察點如果是變換的,可以邊走邊看,把在不同地方看到的不同景觀依次描寫下來,這是移步換景的寫法。對於同一景物,我們還可以從高低、遠近、前後、左右等不同角度去觀察,這樣可以多側面、多層次地去反映景物的形貌地勢,給人以立體感,從而更好地突出景物的特徵。

(2)粗筆勾勒,工筆細描

要把看到的景觀描摹下來,可以從大處著筆,就像畫家寫生一樣,勾畫出景觀的大致輪廓,讓人對景觀有個整體的感受和印象;也可以對某一具體的景象,從形、聲、色等多個方面進行生動細緻的描繪,以便讓人更好地了解這個地方的特色。

(3)動靜結合,虛實相間

在行文過程中,可以如實地記錄下自己在遊覽過程中聽到的聲音、看到的實景。為了增強形象可感性,可將動景寫成靜景;為了增強描寫的生動性,可以把景物的靜止狀態寫成動態,化靜為動,寫出景物的生機和活力。為了喚起讀者的聯想和想像,可以由眼前的景觀寫到記憶中的類似景觀,寫到自己想像中的景觀,可以將虛像寫成實景,將實景寫成虛像,自然會將讀者帶入一種美妙的境界。

3、合理安排寫作內容

寫景遊記散文,一般按照遊蹤來組織材料,便於寫清楚方位和沿途的具體景觀,給人一目了然之感,文章也顯得井然有序。同時寫景要有詳有略,詳略處理可根據內容的需要而定,一般地說,主要景點或有特色的景物應詳寫,次要景點或感受不深的景物可以略寫或者乾脆不寫。

4、融注自己的情感

遊覽不是科學考察,它是一種文化娛樂活動,因此在此過程中,必然要滲透某種情愫,是喜是驚,是愛是憐,要寫出你的感受,你的情感,以及它在遊覽過程中的波動、陡轉和變化。沒有情感滲透和灌注的風景只是一幅沒有生氣的呆板的畫面。有情,景才會生動,才會有聲有色;有景,情才能有所依附,有所寄託。寫此類文章時應做到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同時這種情感還要貫穿全文,成為一條隱於文中的感情線索,這樣的文章才能煥發出人性的光輝和藝術的魅力。

5、處理好文章的語言

這類散文要力求通過你的描述,給人帶來身臨其境之感。在描寫景物時,語言要生動、恰當並且簡練,多用一些形象可感的詞語,靈活運用比喻、擬人、象徵、襯托等多種手法,可以增強表達效果。也可以閱讀一些名家的寫景遊記散文名篇,從他們那裡借鑑和吸收好的語言。

總之,寫好寫景遊記散文,不僅需要仔細觀察,反覆揣摩,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景觀、用心體悟,然後運用切實可行的描寫方法,寫出一片真正具有自己個性特徵和獨特情感的明麗的風景,這才是這類散文寫作的最大成功。

常見主題:

1、欣賞自然:對家鄉、對祖國、對自然的熱愛和讚美。
2、感悟自然:以自然為師,從自然中獲得的人生啟示:團結、尊重、奉獻、包容、永不放棄、熱愛生命……
3、沉思自然:對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的關注,啟發呼籲人們保護自然拯救自然,體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

閱讀鑑賞

寫景散文的閱讀途徑為:

第一,把握景物形象的外部特徵,包括形態、聲色味等。

第二,分析形象的內在品質和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分析刻畫形象的表達技巧。
散文具有含蓄美,即“抒情從不明說,全憑暗示”,作者不能在作品中直接站出來說明自己的用意,而是儘量用形象來說話,將深廣的思想內容寓於具體的形象之中,同時要留有餘地,做到“有餘不盡”“令人於言外可想”,給讀者留下廣闊的聯想和想像空間。因此,要真正享受到散文的含蓄美,首先應了解散文含蓄美的實現手段。
含蓄不等於晦澀。不明說但仍要說,不直露但仍要露,只是作者把本意情感作了藝術化的處理,才形成含蓄美的。

作者將自己的本意情感進行藝術化處理的主要手法有:

一是托物言志、借物言志;

二是寓情於景,景之“神”便是作者的情;

三是虛實相生,借構想、想像曲折表達好惡愛憎;

四是運用象徵等多種修辭手法使真意婉轉而出。

因此,理解感受散文的含蓄美,方法大致是:
1、從形象入手,體物動情。
散文中的“情”,常常是作品中組織人、事、物、景的重要線索,它使作品的結構顯得緊湊嚴密、波瀾跌宕。散文抒情的方式也很靈活,或是托物寓情,或是借景抒情;或是直抒胸臆,或是將感情深藏在字裡行間。可以說,一篇優秀散文意境包括情和景(事、物)兩種因素,其中情是主要的,景只是手段,寫景是為了抒情明理。若離開了情,景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我們在鑑賞散文時要探索散文意境美,可以從即景、披事、體物入手,從而悟情、入情、察情、明情,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欣賞作品的內容之美,境界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
2、從技法入手,領略意境。

含蓄之美是一種“意在筆先,神余言外”的意境,也是一種“若隱若現,欲露不露”的效果。這“若現”“欲露”的真面目往往是作者運用“特技”之所在,象徵、比喻、擬人、雙關、反問、誇張、反覆等,對特定語境中的語句的深層含義起強化作用,能幫助我們深刻品味意境那豐富深遠的內涵,獲得美感享受。
3、反覆朗讀、咬文嚼字
體味散文的語言美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首先可以朗讀,散文課文語言優美動聽,讀起來像詩歌一樣朗朗上口,抑揚頓挫,給人以音樂美。教學時我們以朗讀為主,以讀代講。所以朗讀指導是教師教好散文體裁課文的一項基本功。因此,在備課時,教師首先要備朗讀,至少讀三四遍,對於散文的朗讀要求是:要讀出意境。就是要讀出情意,讀出畫面。很重要的點是教師在讀時也要學會邊讀邊想像。比如讀到“我喜歡冬天的陽光,在迷茫的晨霧中展開。”在讀時,教師就要懷首一份寧靜淡遠又不失希望的心情以舒緩、輕柔的語氣朗讀,並在腦中出現畫面:在冬天的寧靜的早晨,一輪紅日從東方天空的紅霞中徐徐升起,柔和的陽光穿過迷茫的晨霧,給人以無限的溫暖。
其次欣賞語言,一般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通過聯想和想像領悟語言的表達效果。

比如朱自清的《綠》中有一段文字:
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裙幅;她滑滑的明亮著,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
這段描寫文字優美,作者運用聯想和想像,讀者也只有通過聯想和想像再現那難以言喻的梅雨潭的奇異的美——綠,調動起個人的生活經驗來感受梅雨潭的“立體感”形象,才能體會作者那濃濃的喜悅之情。
(2)認真推敲作品中的遣詞造句。

任何好的作品,從表達角度來說,作者只有在遣詞用句上下一番工夫,選用鮮明、生動、具體可感的形象性詞語,才能完美地表情達意;從閱讀角度來說,讀者只有認真品味這些詞語,才能更好地領會文章的內容和語言,才能有助於閱讀能力的提高。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受主要體現在透徹地了解精妙的語言所表達的作家思想情感的意義和情味,也就是認真揣摩品味作者為什麼要這樣用語,這樣的語言能夠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情感,這樣的語言同文意有什麼關係。如朱自清的《綠》中開頭那句話:“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細心品味這裡的“驚詫”,除了字典上的意義“驚奇、詫異”之外,還有深深的情味,作者用它襯託了梅雨潭無比的奇異之美,表達了作者對它的讚美和喜愛,抒發了作者濃郁的喜悅之情。
(3)悉心培養對散文作品的審美情趣。

散文的語言對人物、事物、景物的描寫上常常造成一種意境,在總體形象上給人以美感,為讀者描繪出一種情景交融的畫面,給人以強烈的詩情畫意之感。如《春》,全文描繪了“春草圖”、“春花圖”、“春雨圖”、“迎春圖”等畫面,作者以詩的筆觸描繪春天,讚美春天。這樣,讀者必須抓住語言中具有美感的因素進行開掘,在開掘中深入體味,也就是要對語言文字有敏銳的感受。這種敏感來自於自身的經驗和透徹的體會。比如,作者寫花色鮮艷,不直接說出紅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來比喻,充分調動讀者的想像力,那火焰的熾烈濃郁,霞的輕柔艷麗,雪的高潔純淨,同時映入讀者的腦際,給人以生活實感。當然,語感要通過閱讀不斷地培養。有了這語感,“才可以通過文字的橋樑與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才能培養自己的審美情趣,提高對散文作品的鑑賞能力。對於寫景散文情言的品悟,再加上一定的思路。

教學方法

現總結以下六方面:
1.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多媒體呈現語文知識樹。整體把握學科內容,引出該節的學習目標:學會欣賞景物描寫的方法,培養景物描寫的能力。
2.自學指導,歸納方法。
請學生反覆朗讀課文,探導景物描寫的概念,寫法及作用,並用知識樹展示。
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對其概念寫法作用加以歸納。
(1)概念:用準確、鮮明、生動的語言文字,對自然景物進行具體的描繪的一種表達方式。
(2)寫法:①抓住事物的特徵;②使用空間的順序;③運用修辭手法;④運用感覺器官;⑤動靜結合;⑥虛實相生。
(3)作用:①交代季節時令;②渲染某種氣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深化作品主題;⑤借景抒發感情;⑥推動情節發展;⑦暗示社會環境;⑧增加文學色彩。
3.檢查點撥,演繹方法。
學生對景物描寫的概念、寫法、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就可繼續設計類似的問題進行訓練。請學生反覆朗讀課文,繼續研究作者運用哪些描寫方法,有何作用。
4.深入探究,掌握方法。
例如老舍寫的《濟南的冬天》片斷,可以強化學生欣賞景物描寫的能力,掌握景物描寫的方法,例文如下: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那些小山太秀氣!
通過對以上景物描寫的變式訓練,相信大部分學生已具備運用景物描寫的方法,達到欣賞景物描寫的能力了。
5.嘗試寫作運用方法。
學以致用,教會學生如何寫好景物。
模仿某段景物描寫格式,進行仿寫。
6.交流心得,培養能力。
學生交流學習心得,鞏固可得的知識和能力。

經典文章

《雪》
魯迅
原文
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訊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胡蝶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
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因為不成功,誰的父親也來幫忙了。羅漢就塑得比孩子們高得多,雖然不過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終於分不清是壺盧還是羅漢;然而很潔白,很明艷,以自身的滋潤相粘結,整個地閃閃地生光。孩子們用龍眼核給他做眼珠,又從誰的母親的脂粉奩中偷得胭脂來塗在嘴唇上。這回確是一個大阿羅漢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紅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還有幾個孩子來訪問他;對了他拍手,點頭,嘻笑。但他終於獨自坐著了。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化作不適明的水晶模樣;連續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麼,而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後,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為屋裡居人的火的溫熱。別的,在晴天之下,鏇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鏇轉而且升騰,瀰漫太空;使太空鏇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鏇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解析

《雪》是魯迅散文詩集《野草》中最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寫細緻生動,用詞準確。文章描寫了江南與北方的雪景,並在對比中體現出作者的傾向。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溫潤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稱讚的還是在孤單的境遇下獨自抗爭的北方的雪。這一情感取向,閱讀時需要仔細辨析。魯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例如,在描寫完江南的雪之後,用了一個峻急的“但是”,轉入對“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並不需要轉折,可加上這個“但是”之後,情感的傾向性更加明顯了。這一點需細細體會。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裡,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裡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裡,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賞析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單純,主題明朗,語言優美,人們往往把它解讀為一篇“春的讚歌”。其實這是一種誤讀。《春》與朱自清眾多的寫景抒情散文一樣,看似晶瑩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卻像一杯醇酒一般,蘊涵了綿長而清洌的韻味與芳香,要真正品嘗出它的滋味並非易事。在這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讚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裡的傳統文化積澱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嚮往。1927年之後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禦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並成就他的治學。“荷塘月色”無疑是經過了悽苦的靈魂掙扎之後,找到的一方幽深靜謐的自然之境,曲折地體現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則使他的夢的世界走向了一個開闊、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領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後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續、轉化、提升。但不管這兩個世界有多么不同,它們都源於朱自清的一種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春》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散文分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