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性散文

議論性散文

所謂議論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筆法“發議論”,或者說是以闡述某個觀點為中心的“散文”。從“議論”角度看,它是“議論文”,是要闡明一個論點;從“筆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議論文注重理性和邏輯,它側重的是形象的描繪和情感的抒發。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點,它給讀者一種富於理性的形象和情感,從而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索和聯想的空間。

基本信息

釋義

所謂議論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筆法“發議論”,或者說是以闡述某個觀點為中心的“散文”。從

11
“議論”角度看,它是“議論文”,是要闡明一個論點;從“筆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議論文注重理性和邏輯,它側重的是形象的描繪和情感的抒發。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點,它給讀者一種富於理性的形象和情感,從而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索和聯想的空間。

特徵

議論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點,它給讀者一種富於理性的形象和情感,從而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索和聯想的空間。它往往蘊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於一爐。鑑賞議論性散文,要注重從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細體會情理交融的藝術特點。議論性散文屬於散文,屬於文學作品,而不是議論文。但是,它和一般性的散文如敘事性散文、寫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內涵是理,是對關於社會、人生等問題的獨特思考,其目的在於啟發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寫作筆 法。

從這個意義上講,議論性散文的教學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理,即把握文章表達的事理或象徵意義。但是,議論性散文又不是規規矩矩的議論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形式來推理表達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形式來組織成文的,它的寫法比較靈活自由,套用一句現成話來說,就是“形散神不散”。還有兩點特別值得我們注意(在我看來,恰恰是最為重要的兩點),那就是:1議論性散文在說理時常常是運用文學語言來表達,有時說得很委婉、含蓄。2這種散文在說理時還常常伴隨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和鮮明的個性色彩。

寫作特點

所謂議論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筆法“發議論”,或者說是以闡述某個觀點為中心的“散文”。從“議論”角度看,它是“議論文”,是要闡明一個論點;從“筆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議論文注重理性和邏輯,它側重的是形象的描繪和情感的抒發。

語言

因此,議論性散文與一般議論文相比,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它的語體風格。一般議論文屬政論語體,要求以抽象思維為核心的“線狀結構”的語言,它更強調清晰的理性和嚴密的邏輯性。而議論性散文屬文學語體,它用的是以形象思維為核心的“片狀結構”語言,它要通過具體的充滿情感的描寫,展現一幅幅畫面,而且要把自己的觀點蘊涵其中。

結構

就結構而言,議論文要求有嚴密的論證過程(即形成“論證結構”),按照邏輯層層展開,或是起承轉合,或是演繹歸納,設定分論點則環環相扣,使用論據則精要概括,總之都強調規整嚴正、簡潔清晰。議論性散文也是“議論”,也有議論的層次,但它不像一般議論文那樣嚴格,它往往以內心感受為線索,由若干片段描寫銜接而成。例如下面兩段文字,主題都是:讚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提倡拋棄世俗。
例1:跟隨他人的期望可以聲名顯赫,可以去爭取物質世界的充裕,這事實上是一種普遍的歷史現象。但並非所有的人都是如此追求。他們視功利如鴻毛,內心澄澈如水,如入無礙之境。司馬遷在他人眼裡完全是個廢人,蘇格拉底日日拖著肥大的身軀踽踽獨行,貝多芬在他人看來只是個聾子,但他們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為偉人。我們不禁要反省他們對於人生的自我認識,凡是精神偉大的人都擁有一顆自我認識的心,強烈的精神意識能幫助他們摒除外界的干擾,他們選擇的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徑。不論世殊事異,他們在自己選擇的路上奮鬥拼搏,從未放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他們在他人期望的悖論中走向輝煌。
例2:是黃沙漫天、北風吹雁中騎驢高歌的歌者嗎?是以霓為線、以虹為鉤的海上釣鰲客嗎?是遍訪青山綠水,且歌且行的游者嗎?在那個煙花三月的時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是歌功頌德,取悅帝王換取高官厚祿;而你,偏偏要獨上高樓,在朝要高力士脫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於青崖之間。
於是你注定要孤獨,“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當我們回望唐朝時,站在盛唐中間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釀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指導 

例1是議論文的寫法。先說事實,再行分析,最後總結出“在他人期望的悖論中走向輝煌”的一般規律。整個語段雖然滲透著作者的情感,但有鮮明的理性和邏輯。
例2是議論性散文的寫法。它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個特寫鏡頭,一個個意象,作者的觀點、理念就滲透在這些鏡頭、意象之中,讀者要通過這些鏡頭、意象去感悟作者的觀點、理念。整個語段,雖然不乏內在的邏輯,但人物的形象性更為突出,情感也更加強烈。
例1 側重理性,除了給人理性的認識,還能給人審美的愉悅。例2側重於感性,文字顯然更有“視覺衝擊力”,更能吸引讀者。

總結

構思議論性散文的基本途徑就是“滲透”和“寄託”。把觀點“滲透”到某一具體的人物事件中去,是議論性散文寫作的重要因素。比如講“心靈的選擇”,一般議論文要分層分點,舉例分析。議論性散文則往往從一人一事中選擇最能表達自己理念的關節,通過想像聯想,描繪出動情的畫面,把觀點滲透到畫面中去。比如,寫譚嗣同在生死關頭的選擇,寫聞一多作最後演講的選擇,寫項羽不肯過江東的選擇等等。
寫議論性散文需要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豐富的語言材料。因此,要想寫好議論性散文就得在平時多觀察,多積累。

寫作指導

一、入格(基本格式)

(一)入題:在散文化的描寫中,用議論提綱挈領,引領全文,或者由新穎形象的比喻入題,直接扣題。“理智和情感是人類生活中的兩隻腳印,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長都和他們的理智及情感有關。”(江蘇考生《天平和七弦琴》)將理智和情感比作是人類生活中的兩隻腳印,首句入題,就形象地點出了情感和理智的內在關係――情感與理智對認知具有重要的影響,這樣的開頭,入題迅速,閃爍著思辨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烏雲覆天,暴雨傾盆,當隨著波濤飄搖於還浪上的水手看到明亮的燈塔時,是一種轉折。怪石嶙峋,綠林莽莽,當青衫的騷客吟詠“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時,又是一種轉折。《轉折》“你會因喜愛北國的皚皚白雪而對南國的椰樹海風不屑一顧嗎?你會因沉迷於江南的小橋流水、青瓦白牆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美嗎?你會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經典名著《紅樓夢》嗎?你會鍾情流行音樂而厭煩‘沉悶乏味’的古典音樂嗎?――古希臘哲人曾說,人是感情的動物。因此,面對大千世界,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喜好憎惡往往會影響到對人、對事的看法。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架天平,有個自己的標準,用來衡量周遭的一切。”(湖北考生《心中的天平》)

(二)結尾:運用名言詩句或多種修辭手法結尾,彰顯文采,總結全文,達到提升文章主旨的目的。(回映開端,再次扣題)“寵辱皆忘,看天上雲捲雲舒;去留無意,望庭前花開花落。向太陽揮一揮手,去捕捉理性的靈光。”《捕捉理性的靈光》“個性的張揚,猶如大海的浪花;一滴水是成就不了洶湧的,只有千千萬萬的浪花聚涌在一起,才能形成錢塘江潮般的洶湧。個性的張揚猶如香山的紅葉,一片兩片成就不了‘紅雲幾萬重’,只有成千上萬的葉片才能形成萬紫千紅的色彩。個性的張揚,只有融入到社會中才有風采。”《飄飛的葉片與大地擁抱》

(三)主體部分:多角度選材,內容豐富,思路清晰,用議論的方式畫龍點睛。與議論文一樣,散文要求內容充實,選取2-3個具體事例或者描寫片段體現主題,並穿插議論深化對事物的認識。

二、提升(在入格的基礎上,要求藝術性)

(一),散文是“情”的藝術記敘文側重敘事,記人;議論文側重說理;散文卻重於抒情。讓情感從筆尖流露,悲傷、憤怒、歡樂、振奮、沉鬱、昂揚都要有所抒發。作者在寫散文時,總是將個人的獨特感受或親情、友情、愛情和摯情毫無遮掩地和盤托出,這是其他一切文體所沒有的,也是散文的特質所決定的。這種“情”的藝術帶給讀者的是獨特的審美效果和藝術感受。如章含之的《誰說草木不通情――憶冠華》,象是自言自語,更象是與讀者的親切對話。學生閱讀這一則材料,體會作者,通過文章傳達出來的對丈夫的深切思念。作者將她對喬冠華的思念之情傾注在院子裡的老梨樹和柿子樹上:“驚喜之餘,我最關心的卻是旁邊小院子裡不起眼的角落裡那另外的兩棵樹……(老梨樹)仍是半邊吐葉,半邊毫無生氣。我又去小跨院中,看到我們臥室外的柿子樹,不覺驚呆了!這棵當年冠華最心愛的也是最茂盛的柿子樹,自他離去之後逐漸枯萎,而今年,它伸展到臥室的屋檐下的全部枝幹竟都枯死了!……這柿樹對冠華如此多情,他走了,它也逐漸失去了生命。但我不知道這柿樹的一半枯死是對有情還是無情?每年我盼望它開花結果,又怕它開花結果。……如今,他走後的第四個春天,柿花終於沒有了,我連當年冠華撫摸過的枝葉也看不見了,它不再給我安慰,也不再給我悲哀,這是對我有請還是無情呢?”作者覺得“似乎這梨樹真通人性,它的興衰也許顯示著冠華的安危,老喬對梨樹好,他病了,梨樹也病了,他去世了,梨樹也不開花了”!作者在談她的寫作體會時說:“我知道宇宙間是沒有神明的,人並沒有靈魂,草木也不能通情,然而我對冠華那千絲萬縷的情思卻使我在感情上把他生前撫摸過的,鍾愛過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覺得是通著靈性的。”由此她以草木之枯榮寫了他們之間的戀情和她對喬冠華的思念之情。

(二)散文是“美”的藝術以語言取勝是散文的亮點之一,或樸素,或華麗,或簡潔都能體現美感。與散文相比,小說的敘事讓人感到紛繁,戲劇的語言太過口語化,詩歌的語言又太多跳躍性,只有散文的語言,恰如溪中的流水潺緩不段,句句相連,層層相接,卻又句無餘字,篇中沒有剩言。不同的句式也能體現語言美:長句私風行於水,舒展而流緩;短句如軍號,急促而莊嚴。偶句,自然勻稱而不失“凝重”;奇句,新穎奇崛而不失瀟灑。正是這些錯落有致的句式的巧妙搭配和排列便自然顯示出語言流動般的美。讓學生自己去蒐集好的散文句子段落,體會散文語言的美。並在班上進行交流討論。

三.品讀例文三月七日水樣春愁關燈,窗簾也合上。音樂讓每一寸黑暗都有了盈動的生命,身體也蠢蠢欲動地要幻化成音符,然而音樂就是音樂,它自有它的生命,我的身體頂多是一張網,如水的音符在網眼裡魚貫穿過,抓不住時間一樣的抓不住它。歡樂與憂傷原來是同樣的一種東西嗎?它們從身體最深處湧出來,像水漫過堤圍一樣,我不知道我是快樂還是憂傷,就像我不知道從指間裡流走的,是沙還是疼痛。我想寫幾個字,它們在我腦子裡拚命地亂舞,我看不清它們是什麼,然而我想寫下來,看是不是音符。我摸黑尋到一個本子,拿起鉛筆,好像寫的是“水樣的春愁”。中午看到公司樓前的樹已頂出了新芽,被陽光撓得“啪――啪”地笑,它們貯存了一個冬的力量,如今開始努力探出身子。是在那一霎,我開始分不清快樂與憂傷的么?有三十年的,厚厚一摞的東西,它好像已變成了眼角的皺紋,不要緊,除了眼角,我還有臉頰,還有嘴角,還有頸脖可以讓它們安住。我還有一生,還有許許多多的那么多的生。我記得我曾經很窮,我們家都很窮。早早學會騎腳踏車是好幫家里去十里外的鎮上買肉,一星期一次,拿草繩吊著,一路灰撲撲地來回,人與肉都已看不清顏色。我媽的手藝好,能把補丁打得一米外看不清。記得十歲的時候第一次吃麵包,激動得躲在床後的角落,哭了。我以為我會一直窮下去,果然,我也一直窮了下來。我以為我會一直沒出息,果然,我也一直沒出息。可是,我已經主動地放過了,放過自己。告訴自己,我已經有了很多很多。生活有了已有的該有的樣子了。放過自己,今晚黑暗裡的音樂就變成了一場奢侈盛宴,我站在黑暗裡,挪不動腳,歡欣與憂傷如潮水一樣席捲了我,它們如此豐饒如此洶湧,幾乎就像了眼淚了。記下音樂,記下陽光,記下這一刻的放任。如同這曲我反覆播放的,《少女的祈禱》,是刻錄的。刻錄。明天該是明天了。

五.小結我們對散文寫作從內容到形式的訓練都離不開聯考作文的要求,首先要審題準,並且在文章中要處處扣題,否則再美的散文也是失敗之作,讓人嘆息。其次力求做到美,從情感到語言均能成為得分的亮點。

相關條目

說明文議論文小說雜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