秫

秫,俗稱高粱,禾本科,高粱屬。1年生草本。稈實心,中心有髓。分櫱或分枝。葉片似玉米,厚而窄,被蠟粉,平滑,中脈呈白色。圓錐花序,穗形有帶狀和錘狀兩類。日常多用作釀酒原料。秫酒,據漢夫著《杜康造酒》載,是我國古代用五穀即麥子、秫子、粟子、黍子、稷子等麥稻穀類糧食植物的籽粒,通過蒸飯、麴櫱發酵、蒸餾而得的高度數飯醴或醪醴,也就是古代的濁酒。今北地謂高粱之粘者為秫,秫亦胡秫。秫酒始於夏,興於周,成熟於北魏。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shù

黏高粱,可以做燒酒。有的地區就指高粱。

shú

<名>

(象形。從古文術,加禾。本義:穀物之有粘性者。也指不粘者)

同本義 [a glutinous variety of cereal]

秫,稷之黏者也。——《說文》

稻黍秫稷粟麻秔。——《急就篇》

染羽以朱湛丹秫。蓋有赤白二種。今北地謂高粱之粘者為秫,秫亦胡秫。——《考工記·鍾氏》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陶淵明《和郭主簿》

又如:秫田(種植黏粟之田);秫酒(用秫釀成的酒);秫櫱(制酒用的糯黍與曲);秫稻(即糯稻);秫谷(黍米);秫黍(高粱)

通“鉥”。長針 [long needle]

黑齒雕題,鯷冠秫縫。——《戰國策·趙策》

公田悉令吏種秫,曰:“吾嘗得醉於酒足矣!”——《陶淵明傳》蕭統

秫秸

shújiē

[sorghum stalk] 摘了穗的高粱稈

秫米

shúmǐ

[husked sorghum] 高粱米粒

秫秫

shúshu

[sorghum] [方]∶指高粱

秫酒

秫酒,據漢夫著《杜康造酒》載,是我國古代用五穀即麥子、秫子、粟子、黍子、稷子等麥稻穀類糧食植物的籽粒,通過蒸飯、麴櫱發酵、蒸餾而得的高度數飯醴或醪醴,也就是古代的濁酒。漢夫《杜康造酒》載,秫酒最早由中華民族的酒祖、酒聖杜康發明。秫酒始於夏,興於周,成熟於北魏。

植物形態

高粱高粱

一年生草本。稈較粗壯,直立,高3-5米,橫徑2-5厘米,基部節上具支撐根。葉鞘無毛或稍有白粉;葉舌硬

膜質,先端圓,邊緣有纖毛;葉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40-70厘米,寬3-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或微呈耳形,表面暗綠色,背面淡綠色或有白粉,兩面無毛,邊緣軟骨質,具微細小刺毛,中脈較寬,白色。圓錐花序疏鬆,主軸裸露,長15-45厘米,寬4-10厘米,總梗直立或微彎曲;主軸具縱棱,疏生細柔毛,分枝3-7枚,輪生,粗糙或有細毛,基部較密;每一總狀花序具3-6節,節間粗糙或稍扁;無柄小穗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4.5-6毫米,寬3.5-4.5毫米,基盤純,有髯毛;兩穎均革質,上部及邊緣通常具毛,初時黃綠色,成熟後為淡紅色至暗棕色;第一穎背部圓凸,上部1/3質地較薄,邊緣內折而具狹翼,向下變硬而有光澤,具12-16脈,僅達中部,有橫脈,頂端尖或具3小齒;第二穎7-9脈,背部圓凸,近頂端具不明顯的脊,略呈舟形,邊緣有細毛;外稃透明膜質,第一外稃披針形,邊緣有長纖毛;第二外稃披針形至長橢圓形,具2-4脈,頂端稍2裂,自裂齒間伸出一膝曲的芒,芒長約14毫米;雄蕊3枚,花葯長約3毫米;子房倒卵形;花柱分離,柱頭帚狀。穎果兩面平凸,長3.5-4毫米,淡紅色至紅棕色,熟時寬2.5-3毫米,頂端微外露。有柄小穗的柄長約2.5毫米,小穗線形至披針形,長3-5毫米,雄性或中性,宿存,褐色至暗紅棕色;第一穎9-12脈,第二穎7-10脈。花果期6-9月。染色體2n=20(Celarier, 1958)。

拼音是shu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