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疏鎮

東疏鎮

東疏鎮位於寧陽縣縣境西部,北鄰鶴山鄉、伏山鎮,南接兗州市,西靠汶上縣,東連寧陽鎮、泗店鎮。地勢平坦,地下水資源豐富,是縣內重要的產糧區和桑蠶生產基地。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東疏鎮總面積84平方公里,屬平原鄉鎮,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起步較早,耕地面積5335公頃,轄49個行政村,6.18萬人,人口密度736人/平方公里。全鎮私營企業達63戶,從業人員4260人,註冊資金3145萬元。該鎮共有各類學校11所,在校生8462人,專任教師544人。有各類衛生機構41處,其中衛生院1處,醫生164人。

歷史文化

東疏鎮東疏鎮
東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為漢代兩疏故里,“兩疏”即為疏廣、疏受。疏廣,字仲翁,西漢東海蘭陵人,少時隨先輩遷居寧邑(今寧陽縣)。疏受為疏廣兄弟之子,即廣之侄。宣帝時期(公元前73-公元前49)疏廣、疏受叔侄二人博學多識,精於研究《詩經》、《尚書》、《論語》等儒家經典,分別被敕封為太子太傅和太子家令,史稱“寧邑二疏”。元帝初年(公元前48年),疏廣、疏受審時度勢,決定激流勇退,以年老體弱為由辭官還鄉,用所賜金銀大辦私學,為家鄉培養了大批文人學士。有人勸其為子孫廣置良田豪宅,疏廣回答說:“(子孫)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二疏辭世後,寧侯為紀念兩位寧邑先賢,將其故里分別命名為“東疏”和“西疏”。300年後,陶潛路過寧邑時,曾賦《詠二疏》:“大象轉四時,功成者自去。借問衰周來,幾人得其趣?游睚漢庭中,二疏復此舉”。高度評價了二疏功成身退、不貪圖名利的高尚情操。北宋蘇軾、元朝劉因、清人黃恩彤等歷代文人學士的詩作對二疏也多有讚譽之辭。

特色農業

東疏鎮東疏鎮
東疏鎮把苗木花卉產業作為增加民眾收入的主導產業進行重點培植,採取政策扶持、示範帶動、藉助外力等措施促進苗木花卉產業快速發展,全鎮苗木花卉面積已達到2萬畝,其中彩色苗木4000畝,成立綠化公司76家,平均每畝增加民眾收入6000元,年交易總額達2.2億元。順利通過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驗收,成為全國苗木花卉標準化示範區

一、高度重視,積極扶持,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首先進行科學規劃。聘請中國農業大學專家對東疏進行實地考察,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10萬畝苗木區域經濟的總體規劃,確立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推進”的發展思路,按照最佳化規劃,調整布局,分步實施的原則,實行集中連片發展。目前,全鎮已形成“一線連三片”(一線即蒙館路兩側,三片即劉茂片、西疏片、鄭莊片)的發展格局。為充分調動全鎮各級發展苗木花卉的積極性,鎮黨委、政府研究出台了優惠政策:鎮財政對在蒙館公路兩側發展苗木花卉的大戶給予一定獎勵;每新發展一個15畝以上的苗圃,給予每畝600元的獎勵;每新建一個花棚,獎勵2000元。同時,鎮農辦協調村委調整土地、品種選擇等事務,切實解決苗木花卉發展戶的困難。獎勵措施極大地激發了幹部民眾發展苗木的熱情,苗木花卉種植面積以每年4000畝的速度迅速增加。在政策扶持的同時,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示範帶動作用。鎮領導幹部帶頭創辦基地,創辦股份公司,管理區總支書記、各村村幹部帶頭領辦或聯辦大中小規模的苗木基地,乾給民眾看,帶著民眾乾。截止目前,全鎮共興辦各類苗木示範基地63處,發展苗木花卉1800餘畝。

東疏鎮東疏鎮
二、瞄準目標,穩步推進,快速膨脹種植規模。圍繞10萬畝苗木區域經濟的總體規劃,採取培植龍頭、組建協會、調優品種等方式,有計畫有步驟地膨脹種植規模。首先培植龍頭企業。從種植規模、品種特色、區位優勢等方面進行認真篩選,先後培植了魯中藝林園、寧陽縣劉茂綠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鼓勵公司負責人走出去闖市場,到全國各地去銷售苗木花卉和承攬各類綠化工程,使他們成為外部市場了解東疏的視窗,東疏了解和掌握各地信息的紐帶。規劃了占地150畝的苗木花卉交易和展覽大市場。前段時間,鎮分管農業同志帶領農辦、林業站工作人員和苗木種植大戶赴青州進行實地考察,吸納外地的先進經驗和發展理念,努力建成江北有影響力的苗木花卉專業大市場。為增強苗農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引導全鎮苗木種植業戶組建了苗木花卉合作社,圍繞產前、產中、產後的需要開展服務活動,對內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對外實行統一銷售,不但提高了產業運作水平,也增強了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形成了利益均沾、風險共擔、互促互帶的利益共同體。在膨脹規模的同時,突出品種調優,增強競爭優勢。在苗木花卉品種發展定位上,樹立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的思想,發展具有前瞻性、常綠、彩色、將來市場需求量大、價格高、發展潛力大的新、特、優品種。同時在苗源的選取上,選擇技術力量雄厚、信譽好、種苗研究成功的知名企業或集團,防止坑農、害農現象的發生。截止目前,以美國紅楓、美國紅櫨、藍杉、紫葉稠李、大葉女貞、紅瑞木等為主導的高檔苗木已達到20個系列、180多個品種。

三、廣泛合作,藉助外力,增強產業發展後勁。堅持面向全國,廣泛交流,廣泛合作,藉助外力,整合資源,積極引入各類生產要素,增強苗木花卉產業發展後勁。為彌補東疏鎮在人才、技術、科研、市場等方面的不足,先後與北京漢楓、河南鴻寶等大公司、龍頭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吸引他們到東疏落戶,藉助他們的技術、品種、市場優勢促進全鎮苗木花卉產業的發展。主動與北京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農業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攀親、交友、搞聯合,邀請專家教授實地考察,對全鎮苗木花卉業的發展出謀劃策。聘請園林園藝方面的專家教授作為技術顧問,定期舉辦苗木花卉知識講座。截止目前,共舉辦各類培訓班160多次,受教育民眾達到5萬多人次,進一步提高了苗農的科技素質。由於南北方氣侯存在差異,南方苗木要進入北方市場,必須進行馴化,而泰安地區是最為理想的地帶。東疏鎮緊緊抓住地理優勢,與南京湯泉鎮共同建設了投資8000萬元、占地5000畝的高檔苗木繁育基地,有效縮短了全鎮苗木品種改良的周期,降低了品種改良成本。

鄉鎮特色

東疏鎮東疏鎮
專業“起苗隊”起源於東疏鎮劉茂村。該村是個苗木專業村,有苗木1200多畝,苗木綠化工程公司24家,幾乎三天兩頭就有外地客戶來買苗子的。以往賣苗,要找親戚朋友幫忙,忙完活還要喝酒吃飯答謝,每次花100多元,陪上大半天時間,欠下一大堆人情。時間一長,雙方都累得筋疲力盡。有的親戚朋友光有體力,不懂技術,有時候起的苗子到了客戶那裡成活率低,造成經濟上很大的損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當地苗木的銷售聲譽。有起苗經驗的村民劉煥才看到了這裡面的商機,召集了30多位身強力壯、懂一定起苗技術的三四十歲的農民,成立了專業“起苗隊”,按每棵苗木的大小收取一定的費用(個頭大的苗木能收取300多元的費用),一個電話打過去,隨叫隨到。專業“起苗隊”受到種苗戶的熱烈歡迎,業務越做越大,從本村擴展到了周圍十幾個村,甚至外出到泰安、濟寧、淄博等地,每人月收入在千元以上。

隨著城市綠化進程的加快和市場的需求,東疏鎮的苗木種植面積發展到了2萬多畝,綠化工程公司達到60多家。現在,一年四季都在進行苗木交易,每棵苗木在賣時客戶還要求負責起苗、栽苗,並且雙方簽定契約保證苗木成活率。為解決這一難題,鎮裡從劉煥才的做法中受到了啟示,他們將農村的閒散勞力組織起來進行培訓,請有經驗的“起苗手”講授起苗、栽苗要領。不少乾“起苗隊”人的反映,比出去乾建築隊強多了,不靠時間還掙錢多。如今,東疏鎮已建起專業“起苗隊”10多個,基本上解決了“起苗難”。

招商引資

突出產業連結。依託鑫安煤礦資源,引進的山西太原新型建材、山東大鵬煤矸石生產項目相繼開工建設。突出企業招商。突出定點招商。吸引湖南客商新上複合肥生產項目,投資5000萬元塑膠製品生產項目正在洽談中。突出境外招商。加大對韓招商力度。截止目前,全鎮共洽談各類項目34個,簽訂契約項目17個,達成意向項目8個,在談項目9個,開工建設投資5000萬以上的大項目9個。

新農村建設

東疏鎮東疏鎮
“孝德”讓家家共享天倫

東疏鎮自古多出敬老、守信、向善的賢人。史書記載的典型有幾十位,如清雍正年間慷慨好施的劉杞、劉應薦父子,乾隆年間以孝為先、棄考返鄉的劉崇明,還有民間流傳至今的“孝星”胡大伯村的孫桂馨、後村的吳氏、大伯集村的紀氏……這些厚重的文化遺產,一直都在滋潤、影響、感染著他們的後人。從2007年3月份開始,東疏鎮開展了孝德、誠信、仁德“三德”工程。

“孝德”,幹部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家盡孝,在外盡職。幹部們進村入戶1600餘人次,宣傳本鎮歷代的賢孝人物,用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激勵農民,倡導家庭美德。

“誠信”贏得和諧發展

“誠實守信我先行”,教育農民放棄自私自利的狹隘意識,拋棄金錢至上的觀念。東疏鎮深入開展“最佳信用企業”、“誠信經營戶”、“文明信用戶”等活動,形成了“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社會風尚,評選出最佳“誠信經營戶”30家、“最佳信用企業”5家、文明信用戶3965戶。

“誠信”給這裡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寧在線上械公司“以質量求生存、以誠信樹形象”,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出口10多個國家,先後被授予“全國鄉鎮企業創名牌重點企業”、“山東省誠信守法企業”等榮譽稱號。農民王傳軍,經營一處農資服務部,多年來誠信經營,保證產品的質量,提供技術上的幫助,時常還跟隨用戶到田地里察看作物病情,解決用戶生產中的難題,贏得了用戶的信賴。誠信最佳化了軟環境,增強了經濟發展吸引力。去年以來,東疏鎮新引進項目35個,其中投資過億元的4個,工商稅收和可用財力翻番。

東疏鎮東疏鎮
“仁德”讓人人互助互愛

東疏“仁德”,核心是弘揚重情重義的傳統,倡樹“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觀念,鼓勵幹部民眾向低保、低收入、殘疾人家庭伸出溫暖的手。同時,弘揚先賢仁德,鼓勵更多的人承擔社會責任,關心支持社會事業發展。侯樓村陳樹軍樂善好施出了名,有許多鄉親得到過他的幫助。大伯集村民戴承秋,救死扶傷醫術精湛,病人暫時沒有錢,他照樣對症治療。小伯村15歲學生魏正興車禍致重傷,家中無錢醫治,村民自發捐款4000多元。“慈善一日捐”活動,捐款達11萬元。家住小王莊村的大學生閆晶波患上白血病,短短几天內,幹部民眾、學生為其募捐4萬餘元。

鎮裡幫助鄭莊村成立了柳子戲“莊戶劇團”,許多“三德”事跡已被編成《親情》、《逢春》等劇本在村中上演,歌新人、唱新事。

文化遺產

東疏鎮寧陽弦子戲
寧陽弦子戲

寧陽弦子戲距今已有二百餘年歷史,縣城西鄭莊人鄭修福從曲阜孔府引進弦子戲劇本,在曲阜招收藝人30餘名組成弦子戲班。

1855年至1905年,寧陽弦子戲發展到第二代,以鄭方清、鄭方和、周文健為主組建了40餘人的戲班。演出地區遍及濟南、泰安、聊城、濟寧、德州、菏澤等地,並影響到河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區。寧陽弦子戲名聲鵲起,鄭方和的旦角、鄭方清的丑角演唱絕妙,當時遠近民眾中有這樣的說法:“鄭方和不到,折我十吊”、“吃肉吃肘子,聽戲聽柳子”。1905年至1965年寧陽弦子戲發展到第三代、第四代,以鄭汝經、鄭汝明、鄭汝斌、鄭汝金、周兆基為主,戲班發展到百餘人。他們將弦子戲發展到又一個光盛時期,鄭汝經的旦角、鄭汝明的紅臉是當時的“掛牌名角”,他們的藝名分別是“代梅”、“代功”,當地民眾練了這樣的順口溜“不要棉褲,不要襖,也要跟著代梅跑”、“不要桌子,不要櫃,也要跟著代梅睡”,形象地描述出鄭汝經的扮相和唱腔的迷人程度。同時也有力地證明了當時的人們對弦子戲的喜愛程度。山東省柳子劇團成立後,著名演員張春雷前來拜鄭汝明為師,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戲曲電影《孫安動本》主演黃均憲曾專程到寧陽鄭莊拜師學藝。1965年至1985年,寧陽弦子戲發展到第五代傳人,由於受文化大革命衝擊,他們分別改行參加其他工作。1985年至今由於寧陽弦子戲在當地有很深的民眾基礎,在第六代傳人鄭克修周兆武的帶領下組織了20餘人的業餘戲班,多於農閒演出;並演唱新劇目,使弦子戲跟上了社會發展步伐。

寧陽弦子戲唱腔突出“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哎嗨”,唱腔有時洪亮、有時圓潤、有時柔美、鏇律動人,並按劇情需要巧用“花腔”和“變調”,突出人物性格。發展了《娃娃》、《鎖南枝》、《山坡羊》、《道情》等140多個曲牌,演出劇目有《打登州》、《雙龍冠》、《掛龍燈》、《紅嫂》、《審椅子》等三百多個。弦子戲的演奏分文戲和武戲兩種,一般由五人組成,主要以“笛、笙、三弦”等樂器為主,有“笛是骨、笙是肉、弦是筋”之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