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栒子

灰栒子

灰栒子屬於薔薇科栒子屬植物,主要分布在呼一錫高原、陰山、陰南丘陵、東阿拉善、賀蘭山。我國華北、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西藏、雲南。枝、葉及果實入中藥,果實入蒙藥。主治鼻衄,牙齦出血,月經過多。蒙藥治鼻衄,吐血,月經過多,關節散毒症,關節“希日烏素”症。

基本信息

灰栒子灰栒子

【中藥名】 灰栒子
【蒙藥名】 牙日鈣( 《智慧之鑑》 )
【別名】 尖葉栒子、薩爾布如木
【學名】 Cotoneaster acutifolius Turcz.[薔薇科]

【形態特徵】

灌木,高1.5~2米。小枝褐色或紫褐色,老枝灰黑色,嫩枝被長柔毛。單葉,互生,葉片卵形,長l.5~5厘米,寬1.2~3.7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全緣,幼時兩面有長柔毛,逐漸脫落老時變稀疏;葉柄長2~5毫米,被柔毛。聚傘花序,有花2~5朵;花梗長2~7毫米,被毛;花直徑約7毫米;花萼筒外被柔毛,萼片5,三角形;花瓣5,直立,近圓形,粉紅色;雄蕊多數;梨果倒卵形或橢圓形,紫黑色,疏被毛,有2小核。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

生於山地石質坡地及溝谷,或林緣及一些雜木林中。

【分布】

呼一錫高原陰山、陰南丘陵、東阿拉善賀蘭山。我國華北、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西藏雲南

【產地產量】

赤峰市錫林郭勒盟東部及南部、烏蘭察布盟(大青山、蠻汗山)、伊克昭盟東部、巴彥淖爾盟東北部、阿拉善盟(賀蘭山)。產量較多。

【入藥部分】

枝、葉及果實入中藥
果實入蒙藥。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枝、葉,曬乾,切段備用;秋季採收成熟果實,除去雜質,曬乾備用。

【藥材鑑別】

性狀 枝圓柱形,紅棕色,幼時有長柔毛。葉互生,具柄;橢圓狀卵形,長2.5~5厘米,寬1~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幼時兩面被毛,下面較密,老時逐漸脫落,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托葉線狀披針形。果實橢圓形,長約1厘米,黑色,通常有兩核。

【性味功能】

中藥味苦、澀,性平。涼血,止血。
蒙藥味酸,性溫。止血,收斂擴散毒,燥“希日烏素”。

【主治】

中藥治鼻衄,牙齦出血,月經過多。
蒙藥治鼻衄,吐血,月經過多,關節散毒症,關節“希日烏素”症。

【用量用法】

中藥3~9克,水煎服。
蒙藥多入丸散劑。

薔薇科·栒子屬植物

栒子屬(Cotoneaster Medik. ),薔薇科,90種,分布於東半球北溫帶,我國約50餘種,分布甚廣,但主產地為西南部,大多數可作觀賞植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