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栒子

康巴栒子

康巴栒子是薔薇科栒子屬的植物,半常綠灌木。分布於中國大陸的西藏、四川等地,生長於海拔4,100米的地區,常生於河谷旁,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植物形態

康巴栒子 康巴栒子

半常綠灌木,直立,高達1.5米;枝與小枝直立開展,初時被稀疏剛伏毛,不久脫。落近於無毛,呈灰褐色,老時密被灰色皮孔。葉螺旋狀排列,葉片亞革質,長圓倒卵形,稀倒披針形,先端圓或鈍,有微凸,基部楔形,長6—12毫米,寬4--8毫米;上面初時被稀疏柔毛,深綠色,下面有平鋪曲柔毛,黃灰色;葉柄長1—2毫米,有曲柔毛。

花序特徵

花序直立,長1--2.5厘米,有花3--9(常4--7)朵,總花梗和花梗初被稀疏曲柔毛;花直徑9—10毫米,萼筒萼片被稀疏柔毛或近於無毛;心皮1--2。果未見。

生長環境

河流域,森林,山坡;2700-4100米四川西部,西藏東南部(不丹,尼泊爾)。

本種提示

康巴栒子康巴栒子

本種近似圓葉栒子C.rotundifoliusLindl.,惟分枝較密,有皮孔,被疏柔毛;葉片窄薄;上面深綠色,花序多花,花形較小,萼筒萼片被稀疏柔毛或近於無毛;可以區別。

據G.Klotz意見與康巴栒子相近的尚有以下三種,由於特徵不很顯著,難於劃分。現在列舉其名稱和產地如下,供進一步研究鑑定。

C.SchlechtendaliiKlotzinWiss.ZeitsUniv.Halle12(10):776.1963本種近似印度北部產的C.MarginatusSchlecht.InLinnea27:541.1854,惟葉片先端常圓鈍或微凹,下面被曲柔毛。呈灰綠色,葉邊無黃綠色短柔毛;花1—5朵;果球形,有2小核。產西藏南部。

C.1udlowiKlotzin1.C.12(10):775.1963.本種近似C.marginatusSchlecht.,惟葉片較大,橢圓形或披針橢圓形,先端急尖或稍鈍,稀近圓形,有微凸,下面被灰色曲柔毛;花序多花,5—12朵;果實近球形,長8—9.5毫米,只有1小核。產西藏至不丹邊境。

C.pleuriflorusKlotzinl.c.12(10):781.1963.葉片常窄橢圓形或長圓形,稀長圓倒披針形,先端常有微凸,下面被灰白色剛伏柔毛。花1—6朵,萼筒萼片初被剛伏柔毛,不久脫落無毛。產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河谷。

木里栒子C.muliensisKlotzinWiss.Zeits.Univ.Jena17:336.1968。落葉或半常綠灌木,直立,高達3米;小枝初被柔毛,以後脫落無毛,呈灰褐色。葉兩列或螺旋狀排列,葉片亞革質,橢圓形或倒卵橢圓形,先端圓,常有短尖,基部楔形或圓形,長7--20毫米,寬5--12毫米,上面無毛深綠色,下面初被絨毛,果期被絨毛或柔毛;葉柄長1.5—2.5毫米,有毛。花序有1—3花,花柄短。花未見。果1—2,球形,直徑6—7毫米,無毛,黑紫色稍有粉,有2小核。產四川西部木里,山坡叢林中,海拔2200—3500米。

據以上記載推測,木里栒子與康巴栒子頗為近似,前者發表時只見到花標本而無果實,後者發表時只見到果實而無花的記載;兩者葉片形狀和被毛基本相同,惟前者比後者葉片稍大,花序著花較少,是其異點。G.Klotz將這兩種分列為兩系,似不合理。又G.Klotz發表木里栒子的近緣種尚有以下兩新種,由於不易區分,又無果實記載,附記於此,留待考訂。

C.TibeticusKlotzinWiss.Zeits.Univ.Jena17:334.1968.據原記載指出本種與康巴栒子極為近似,但葉片稍大而寬(11×7.5--19×15毫米),先端圓形或微凹,上面無毛或近無毛,葉柄稍長(2.5--4.5毫米),花序多花(6—12朵),花朵稍小(直徑8毫米)是其異點。產西藏拉薩附近至雅魯藏布江河谷;海拔3300—3600米。

C.ZayulensisKlotzinl.C.17:334.1968.與康巴栒子極為近似,但葉片較大而薄(7×6—19×14毫米),先端圓形或微凹,上面無毛,下面被短柔毛。又與C.TibeticusKlotz比較,本種葉片稍厚,葉柄稍短,花序有花3—6朵,較為密集,花朵較大(直徑9—11毫米)。產西藏東南部札尤路,海拔2400米。

薔薇科·栒子屬植物

栒子屬(Cotoneaster Medik. ),薔薇科,90種,分布於東半球北溫帶,我國約50餘種,分布甚廣,但主產地為西南部,大多數可作觀賞植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