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栒子

小葉栒子

小葉栒子(學名: Lindl.)是雙子葉植物綱薔薇科栒子屬植物,常綠矮生灌木,高達1米;枝條開展,小枝圓柱形,紅褐色至黑褐色,幼時具黃色柔毛,逐漸脫落。生長於多石山坡或灌木叢中。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小葉栒子 小葉栒子

常綠矮生灌木,高達1米;枝條開展,小枝圓柱形,紅褐色至黑褐色,幼時具黃色柔毛,逐漸脫落。葉片厚革質,倒卵形至長圓倒卵形,長4-10毫米,寬3.5-7毫米,先端圓鈍,稀微凹或急尖,基部寬楔形,上面無毛或具稀疏柔毛,下面被帶灰白色短柔毛,葉邊反卷;葉柄長1-2毫米,有短柔毛;托葉細小,早落。

花通常單生,稀2-3朵,直徑約1厘米,花梗甚短;萼筒鍾狀,外面有稀疏短柔毛,內面無毛;萼片卵狀三角形,先端鈍,外面稍具短柔毛,內面無毛或僅先端邊緣上有少數柔毛;花瓣平展,近圓形,長與寬各約4毫米,先端鈍,白色;雄蕊15-20,短於花瓣;花柱2,離生,稍短於雄蕊;子房先端有短柔毛。果實球形,直徑5-6毫米,紅色,內常具2小核。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普遍生長於海拔2500-4100米的多石山坡地、灌木叢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四川、雲南、西藏。印度、緬甸、不丹、尼泊爾均有分布。

主要價值

小葉栒子 小葉栒子

常綠矮小灌木,春開白花,秋結紅果,甚美觀,是點綴岩石園的良好植物。

小葉栒子,枝橫展,葉小枝密,花密集枝頭,晚秋葉片顏色紅亮,紅果纍纍。是布置岩石園、庭院,綠地等處的良好材料。也可製作盆景。

繁殖方法

播種或扦插法繁殖。因原產高山地區,故不耐濕,應選排水良好的地段栽植。

栽培技術

栽植宜於早春進行,大苗需帶土球。8-9月間增施磷肥,可提高果實觀賞效果。

物種區別

該種植株葉形變異性強,與矮生栒子相近似,惟後者枝上易生不定根,葉片較大,下面無毛或僅有稀柔毛,小核常為4-5,易於識別。

變種

小葉栒子白毛變種 葉片和萼筒密被白色柔毛,葉邊反卷。 分布於雲南、四川。不丹、尼泊爾也有分布。

小葉栒子大果變種 該變種具廣闊開展枝條和較大葉片及果實,葉片長6-10(16)毫米,果實直徑8-10毫米。 分布於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河谷,生長於海拔2700-3300米的地區。 果色鮮艷,秋冬經久不凋,觀賞價值很高。

小葉栒子無毛變種 葉片與萼筒在幼時被柔毛,但以後脫落近於無毛。 分布於西藏東南部。不丹、緬甸也有分布。生長於海拔3900-4200米的多石山地。

小葉栒子細葉變種 葉片較窄,長圓倒卵形,先端圓鈍,基部楔形,葉邊反卷;花(1)2-4朵,直徑5-7毫米;果球形,亮紅色,直徑約5毫米。 分布於雲南西北部、西藏東南部,印度、錫金等地也有分布。生長於海拔3000-4000米的地區。

1.

小葉栒子白毛變種

2.

小葉栒子大果變種

3.

小葉栒子無毛變種

4.

小葉栒子細葉變種

薔薇科·栒子屬植物

栒子屬(Cotoneaster Medik. ),薔薇科,90種,分布於東半球北溫帶,我國約50餘種,分布甚廣,但主產地為西南部,大多數可作觀賞植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