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葉栒子

尖葉栒子

尖葉栒子,薔薇目薔薇目植物。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尖葉栒子尖葉栒子

海拔:1500-3000

命名來源:[Trans.Linn.Soc.13:101.1822]

中國植物志:36:138

英文植物志:9:98

系中文名:尖葉系

系拉丁名:Ser.AcuminatiYu

組中文名:疏花組

組拉丁名:Sect.Cotoneaster

屬中文名:栒子屬

屬拉丁名:Cotoneaster

亞科中文名:蘋果亞科

亞科拉丁名:MaloideaeWeber

科中文名:薔薇科

科拉丁名:Ros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落葉直立灌木,高2—3米;枝條開張,小枝圓柱形,灰褐色至棕褐色,幼時密被帶黃色糙伏毛;老時無毛。葉片橢圓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6.5厘米,寬2—3厘米,先端漸尖。稀急尖;基部寬楔形,全緣,兩面被柔毛,下面毛較密;葉柄長3—5毫米,有柔毛;托葉披針形,至果期尚宿存。花1--5朵,通常;2--3朵,成聚傘花序,總花梗和花梗被帶黃色柔毛;苞片披針形,邊緣有柔毛;花梗長3—5毫米;花直徑6--8毫米;萼筒鍾狀,外面微具柔毛,內面無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外面微具柔毛;內面僅先端和邊緣有柔毛;花瓣直立,卵形至倒卵形,長4毫米,先端圓鈍,基部具爪,粉紅色;雄蕊20,比花瓣短;花柱2。離生,稍短於雄蕊;子房先端有柔毛。果實橢圓形,長8—10毫米,直徑7—8毫米,紅色,內具2小核。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尖葉栒子尖葉栒子

產地分布

產四川、雲南西藏。 生於雜木林內,秋季葉變紅色甚美麗,海拔1500—3000米。 尼泊爾、不丹、印度北部均有分布。

本種提示

此種的葉片常為橢圓卵形,兩面被柔毛,果實紅色,橢圓形,與北方常見的灰拘.子C.AcutifoliusTurcz.很相似,唯後者的果實為黑色,葉片多急尖而少漸尖,可以區別。A.Franchet發表C.MucronatusFranch.Pl.Delay.223.1889。產雲南,模式標本J.M.Delavay3738號。摘譯原記載如下:“葉片卵狀披針形,先端急尖或圓鈍,有短尖,上面有平鋪長柔毛,下面較密。花序總狀,少花,有花2—4朵,稀疏排列;萼筒外面具平鋪柔毛,萼片三角形,急尖;花瓣比萼片長約一倍,卵形,邊緣齧蝕狀,外面白色,內面粉紅色。”據記載,本種近似尖葉栒子,暫志於此,留待考訂。G.Klotz根據西藏康布和祭隅等地標本發表新種C.kongboensisKlotzinWiss.Zeits.Univ.Jena21:997.1972,並指出與尖葉栒子相近似,惟區別在於小枝被短柔毛,不久脫落無毛,葉片上面初被曲柔毛,下面密被柔毛或絨毛;花序有花3—6朵,較為疏散,花瓣粉紅或內白外紅;果實近球形,稍小,長達7毫米,有2小核。通過大量標本觀祭,這些特徵變異性大,不足作為成立種的依據。

薔薇科·栒子屬植物

栒子屬(Cotoneaster Medik. ),薔薇科,90種,分布於東半球北溫帶,我國約50餘種,分布甚廣,但主產地為西南部,大多數可作觀賞植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