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植物]

白薇[植物]

清虛熱中藥,橢圓形,兩面均被白色絨毛。夏季開花,紫褐色,簇生於莖梢葉腋間。根和根狀莖入藥。主治: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用於熱病病邪入營血,身熱不退,陰虛內熱,產後虛熱;熱淋、血淋,瘡癰腫毒.咽喉腫痛、毒蛇咬傷等症。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叢生。莖直立,通常不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

基本信息

概述

白薇白薇

白薇出自《本經》。 《本草圖經》 :白薇,今陝西諸郡及滁、舒、潤、遼州亦有之。莖葉俱青,頗類柳葉。六、七月開紅花,八月結實。根黃白色,類牛膝而短小。三月采根,陰乾用,今雲八月采。 《本草乘雅半偈》 :根似牛膝而細,長尺許,色黃微白,芳香襲人者,白薇也;色白微黃,折之易斷者,白前也。《增訂偽藥條辨》 :白薇,產山東者,根皮赤黃色,內白黃色,形類牛膝,實心,頭下有細鬚根,短而柔軟可曲。《乘雅》雲,根似牛膝而細長,色黃微白。此即白薇,與《本經》之說吻合。陳嘉謨曰,白前形似牛膝,粗長堅直,空心有節,色黃白色,折之易斷,乃與近時白前形狀亦符合。
直立白薇,多年生草本,高40~70厘米,植物體具白色乳汁。根莖短,簇生多數細長的條狀根。莖直立,通常不分枝,密被灰白色短柔毛。葉對生;具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至廣卵形,長約5~10厘米,寬約2.5~7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全緣,上面綠色,被短柔毛,老時漸脫落,下面淡綠色。密被灰白色絨毛;葉脈在下面稍隆起。傘形花序腋生,小花梗短,下垂,密被細柔毛;花黑紫色,直徑約1~1.5厘米;花萼5深裂,裂片披針形,外側密被細柔毛;花冠5深裂,裂片卵狀長圓形,先端鈍,外側疏生黃褐色細柔毛;副花冠5裂,裂片橢圓形,上部圍繞於蕊柱頂端,與蕊柱幾等長,下部與花絲基部相連;雄蕊5,上部與雌蕊合成蕊柱;雌蕊由2心皮組成,兩心皮略連合,子房上位,花柱四周有短柔毛,柱頭位於蕊柱下。蓇葖果角狀,紡錘形,長5~8厘米,寬約1.5厘米。種子多數,卵圓形,有狹翼,先端有白色長綿毛。花期5~7月。果期8~10月。
蔓生白薇,又名:白花牛皮消。形態與直立白薇相似,惟莖上部為蔓生,被短柔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花較小,直徑約1厘米,初開時黃綠色,後漸變為黑紫色。
白薇花形色別致,可栽培於花壇、花境中觀賞。

藥品簡述

白薇[植物]白薇

藥名:白微。
漢語拼音:Bái Wēi 。
英文名:Blackend Swallowwort Root, Root of Blackend Swallowwort, Root of Versicolorous Swallowwort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Radix Cynanchi Atrati 2.Radix Cynanchi Versicollris 。
別名:葞、芒草、白幕、薇草、骨美、白龍鬚、龍膽白薇、山煙根子、拉瓜瓢、白馬薇、巴子根、金甲根、老君須、老虎瓢根、婆婆針線包、東白微、香白薇、嫩白薇、直立白薇、三百根、牛角膽草、苦膽草、羊奶子、山煙、百盪草、老龍角、羊角細辛、上天梯、大向砂、九根角、節節空、大百砂、雙角果、底線補、山老瓜瓢、蔓生白薇、白花牛皮消。
功效分類:清熱涼血藥。
科屬分類:蘿藦科、鵝絨藤屬 。
性味:苦鹹,寒,無毒。
歸經:入肺經胃經腎經

白薇[植物]白薇

功能: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
主治:用於熱病病邪入營血,身熱不退,陰虛內熱,產後虛熱;熱淋、血淋,瘡癰腫毒.咽喉腫痛、毒蛇咬傷等症。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生態環境:山坡或樹邊緣。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以排水良好、肥沃、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為宜。
資源分布:安徽、湖北、遼寧。
藥材基源:本品為蘿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乾燥根及根莖。
採收儲藏:早春、晚秋均可採收,以秋季採收為佳。採掘後,除去地上部分,洗淨,曬乾。
炮製:
1、原藥揀去雜質,清水中洗漂,夏秋季浸10-20分鐘,春冬季浸1小時,洗淨,剪去殘莖,切0.2-0.5cm中片,曬乾。
2、《雷公炮炙論》:凡採得白薇後,用糯米泔汁浸一宿,至明取出,去zi了,於槐砧上細銼,蒸,從已至申,出用。
3、《綱目》 :酒洗用。
4、炒白薇:白薇片文火炒至黃色,略見焦斑,取出攤晾。減其苦寒,不損脾胃之氣。
5、炙白薇:取白薇片,用煉蜜(白薇100公斤,用煉蜜25公斤)加少許開水拌入白薇片內,和均吸盡,炒至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攤晾。減輕苦寒之性,增強清潤之作用。

用藥禁忌

白薇白薇

1、《本草經疏》 :凡傷寒及天行熱病,或汗多亡陽過甚,或內虛不思食,食亦不消,或下後內虛,腹中覺冷,或因下過甚,泄瀉不止,皆不可服。
2、《本草從新》:血熱相宜,血虛則忌。
3、不良反應:白薇甙能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強心功能較強,內服過量,可產生強心甙樣中毒反應,中毒量一般為30~40克。臨床使用切勿過量。
4、《本草經集注》:惡黃芪大黃、大戟、乾薑、乾漆、大棗、山茱萸。
5、血分無熱、中寒便滑、陽氣外越者慎服。

化學成分

直立白薇根含白薇素、揮髮油、強心甙。
含芫花葉白前甙元A及其與不同糖鏈所生成的芫花葉白前甙C、H、F。另含芫花葉白前甙元C和不同糖鏈所形成的白薇甙A、B、C、D、E。

藥理作用

白薇油能直接加強心肌收縮,同時有解毒、利尿作用。對心臟的作用白薇甙能使心肌收縮作用增強,心率變慢,可用於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抗菌作用本品還有對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

臨床套用

白薇[植物]白薇

1、治療半身不遂: 白薇15g, 澤蘭10g, 穿山甲6g, 水煎服。治療3例,效果滿意。[廣東中醫 1962;(9):31]
2、治療血管抑制性暈厥: 白薇30g, 黨參 15g,當歸15g,炙甘草6g, 水煎服。治療11例, 治癒9例,全部有效。[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9;(5):304]
3、配白蒺藜:白薇涼血益陰、退熱除蒸;刺蒺藜散風明目、疏肝解郁、下氣行血。二者合用, 有清熱平肝、涼血行血、疏風明目之功效, 用於治療肝經風熱上擾以及血虛肝旺、肝陽上亢之頭痛、頭昏、頭暈、頭脹、目眩、失眠、多夢等症。
4、配地骨皮:二者皆清熱涼血,入血分退熱除蒸。但白薇走陽明經, 泄胃熱透邪外出;地骨皮走太陰經, 清肺熱除熱於內。二者伍用,清里透表並用,共奏涼血除蒸之功效, 用於治療潮熱、骨蒸、午後發熱等因營陰不足而致者。
3、配竹葉:滋陰清熱,利尿除淋。

白薇具有強心的功效,有促進心肌收縮的作用,因此對於有心臟疾病的患者應注意套用的安全性以及藥物的用量。

常用選方

白薇白薇

1、治療肺實鼻塞,不知香臭百部二兩,款冬花、貝母(去心)、白薇各一兩。上為散, 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普濟方》 )
2、治療金瘡血不止: 白薇末貼之。( 《儒門事親》 )
3、治療婦人乳中虛, 煩亂嘔逆: 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 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 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 煩喘者加柏實一分。( 《金匱要略》竹皮大丸)
4、治療婦人遺尿,不知出時:白薇、芍藥各一兩。上二味, 治下篩。酒服方寸匕, 日三。( 《備急千金要方》)
5、治體虛低燒,夜眠出汗:白薇、地骨皮各四錢,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
6、治肺結核潮熱:白薇三錢,葎草果實三錢,地骨皮四錢,水煎服。(南京《常用中草藥》)
7、治尿道感染:白薇五錢,車前草一兩,水煎服。(南京《常用中草藥》)
8、治風濕關節痛:白薇、臭山羊大鵝兒腸根各五錢,泡酒服。(《貴州草藥》)
9、治郁冒血厥,居常無苦,忽然如死,身不動,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噤不能語,又或似有知,而惡聞人聲,或但如眩冒,移時乃寤:白薇一兩,當歸一兩,人參半兩。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全生指迷方》白薇湯)
10、治火眼:白薇一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11、治瘰癧:鮮白薇、鮮天冬各等分,搗絨敷患處。(《貴州草藥》)

文獻論述

白薇白薇

1、《湯液本草》 :白薇,《局方》中多有用之治婦人,以《本經》療傷中下淋露故也。
2、《綱目》:治風溫灼熱多眠,及熱淋,遺尿,金瘡出血。白薇,古人多用,後世罕能知之。按張仲景治婦人產中虛煩嘔逆,安中益氣,竹皮丸方,雲有熱者倍白薇,則白薇性寒,乃陽明經藥也。徐之才《藥對》言白薇惡大棗,而此方又以棗肉為丸,蓋恐諸藥寒涼傷脾胃爾。朱肱《活人書》治風溫發汗後身猶灼熱,自汗身重多眠,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者,萎蕤湯中亦用之。孫真人《千金方》,有詔書發汗白薇散焉。
3、《本草經疏》:白薇,《本經》所主諸證,皆由熱淫於內之所發。《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此藥味苦鹹而氣大寒,宜其悉主也。 《別錄》療傷中淋露者,女子榮氣不足則血熱,血熱則傷中,淋露之候顯矣,除熱益陰,則血自涼,榮氣調和而前證自瘳也。水氣亦必因於濕熱,能除熱則水道通利而下矣。終之以益精者,究其益陰除熱功用之全耳。婦人調經種子方中往往用之,不孕緣於血少血熱,其源必起於真陰不足,真陰不足則陽勝而內熱,內熱則榮血日枯,是以不孕也。益陰除熱,則血自生旺,故令有孕也。其方以白薇為君,佐以地黃、白芍藥、當歸蓯蓉、白膠、黃柏杜仲山茱萸、天麥門冬、丹參,蜜丸久服,可使易孕。凡溫瘧、癉瘧久而不解者,必屬陰虛,除瘧邪藥中多加白薇主之,則易瘳。凡治似中風證,除熱藥中亦宜加而用之良。天行熱病得愈,或愈後陰虛內熱,及親熱未除者,隨證隨經應投藥中宜加之。

白薇白薇

4、《本草述》 :主治瘛xi虛煩。白薇,《別錄》乃謂大寒,與《本經》氣平懸殊,似有未當。蓋治傷中淋露,非純任苦寒之味所能奏功也。試觀治女子宮冷不孕,有白薇丸二方,更勝金丸秦桂丸中俱用之,且既謂之治宮冷矣,猶然投大寒之味乎,在治法必不爾也。即胎前遺尿方有白薇散,止白薇、白芍二味等分,豈用白芍以收陰,乃同於大寒之味以瀉乎?苦寒本能亡陰,是亦知其不然也。更以產後胃弱不食,脈微多汗,亡血發厥郁冒等證,投白薇湯,是蓋因血虛而並傷氣也,用白薇、當歸各六錢,人參半之,又甘草較參半之,然則是證之用白薇,同於當歸諸味以療虛證者,猶得謂取其大寒乎?只此一證言之,則所云大寒,在《別錄》亦為不察矣。
5、《本草新編》:白薇功用,善能殺蟲,用之於補陰之中,則能殺勞瘵之蟲也。用之健脾開胃之中,則能殺寸白蛔蟲也。以火焚之,可以辟蠅而斷虱。以水敷之,可以愈疥而斂瘡也。
6、《本經逢原》:白薇,治婦人遺尿,不拘胎前產後,有白薇芍藥湯,取其有補陰之功,而兼行手太陰,以清膀胱之上源,殊非虛寒不禁之比也。
7、《本草正義》:白薇之性,《本經》謂之平,而主治皆溫熱之邪,則平當作寒,《別錄》乃作大寒,當有所本。考《金匱》竹皮大丸雲有熱者,倍白薇。則白薇為寒是其確證。凡若寒之藥多偏於燥,惟白薇則雖亦屬寒而不傷陰液精血,故其主治各病,多屬血分之熱邪,而不及濕熱諸證。蓋於清熱之中,已隱隱含有養陰性質,所以古方多用於婦女。而《別錄》有利陰氣益精之文,蓋亦實有滋陰益精之效力,初非因其能清熱而推廣言之也。陶隱居稱其治驚邪風狂,則邪熱去而陰精充,斯正氣自旺,亦實有其理,非荒誕之空言可比。此則白薇之寒涼,既不嫌其傷津,又不偏於濁膩,誠清熱隊中不可多得之品。凡陰虛有熱者,自汗盜汗者,久瘧傷津者,病後陰液未復而親熱未清者,皆為必不可少之藥,而婦女血熱,又為恆用之品矣。
8、《本經》: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
9、《別錄》: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久服利人。
10、陶弘景:療驚邪,風狂,zhi病。
11、《要藥分劑》:清虛火,除血熱。
12、《現代實用中藥》:治卒中患者之四肢浮腫,又用於急性熱病中末期之灼熱及衰弱病之消耗熱,肺結核之骨蒸潮熱等,有清涼性滋養之效;又用於小溲赤澀、肺熱咳嗽等證。
13、《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清肺熱。治吐血及老年咳嗽
14、《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治腎炎、肺結核、尿路感染、水腫等。

植物繁殖栽培

白薇[植物]白薇

氣候土壤:
宜溫和濕潤的氣候″。以排水良好、肥沃、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或壤土為宜。
整地:冬季或早春翻地,深20-25cm;碎土耙平後作畦,寬1.5-2m,高15-20cm,畦溝寬30cm。苗床宜精耕細作,疏鬆土壤,作成1-1.4m寬的床地。
種植用種子繁殖,分直播和育苗法兩種,3-4月中旬為播種適期。
直播法:點播或條播。點播按株距30cm、行距30cm開穴,每穴播下種子6-8粒,播後覆蓋薄土。條播行距30cm,開淺溝將種子均勻播入,覆土3-4分。
育苗法:3月上中旬播種,條播,行距10-12cm,將種子均勻的撒入條溝,覆細土2-3分,再蓋草木灰一層,灌水濕潤。幼苗高達10-12cm時即可移栽。行距30cm,株距25cm,移栽後須灌水。
田間管理:幼苗生長過密,必須進行間苗。將細小、瘦弱、密生的苗拔除。直播的,當幼苗長出3-4片真葉時,即可鬆土除草,以後再進行3-4次。移植的,在成活後鬆土除草3-4次,同時培土。經常注意灌水,特別在夏季,5、6月份,要注意澆水,保持土壤濕潤。追肥1-2次,可用人糞尿或豆餅水,兼施過磷酸鈣與草木灰。除留種外應摘除花莖,防止開花。
主要病蟲害:高溫多雨季節易發生根腐病,應注意及時排水。春末夏初易發生蚜蟲危害植株,可用40%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

藥材鑑定

白薇[植物]白薇

性狀鑑定

乾燥根莖類圓柱形,略橫向彎曲,呈結節狀,長約1.5-3-5cm,直徑約0.5-1-2cm;表面灰棕色至棕色;質堅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類白色。根呈細長圓柱狀,有時彎曲或捲曲,叢生於根莖上,形如馬尾,長約10-15-20cm,直徑約1-2.5mm,表面黃棕色,有細縱皺。質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飛出。斷面略平坦,類白色至淺黃棕色,皮部發達,木部很小,僅占直徑的1/3。氣微弱,味苦。以根色黃棕、粗壯、條勻、斷面白色實心者為佳。

顯微鑑定

根橫切面:表皮為類多角形細胞,外壁稍增厚。皮層約為20餘列類圓形薄壁細胞,含細小澱粉粒和草酸鈣簇晶;內皮層細胞扁長,凱氏點明顯。表皮為徑向延長的細胞。中柱鞘為1-2列切向延長的薄壁細胞;韌皮部窄;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管胞、木纖維及木薄細胞壁均木化;導管直徑8-56μm。
根莖橫切面
表皮為徑向延長的細胞。皮層於節處有石細胞。韌皮部較窄,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常單個散在或者2-4個切向並列,木纖維及木薄壁細胞壁均木化;內生韌皮部篩管群環列。髓偏心性,有少數石細胞散在。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有的含草酸鈣簇晶。
白薇粉末:淡灰白色。
草酸鈣簇晶直徑7-42μm,有的一個細胞含2個簇晶,有的含晶細胞縱向連線。 根莖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或長多角形,直徑14-40μm,長至94μm,壁稍厚;表皮細胞組織中有分泌細胞,呈類多角形,直徑14-23μm,長至45μm,內含黃色分泌物。斷面觀表皮細胞類長方形或略扁平,有的切向分裂為二,外側細胞為黃色分泌細胞。
根下皮細胞類長方形,壁波狀彎曲;下皮組織間布有類圓形分泌細胞,內含黃色分泌物。具緣紋孔、網紋及螺紋導管直徑10-50μm。木纖維多成束,直徑10-25μm,壁厚2.5-11μm,有斜紋孔或細小圓紋孔。內皮層細胞表面觀長方形,垂周壁細波狀彎曲,微木化。此外,澱粉粒單粒圓形,臍點點狀、裂縫狀或三叉狀,復粒由2-6分粒組成;纖維壁極厚,胞腔細或不明顯,有的初生壁與次生壁分離。

藥物套用鑑別

白薇與丹皮:均為清血熱之品,白薇雖苦鹹而長於清解,能透達一切時邪溫病,使邪由內出外,丹皮雖有活血散瘀之長,只能清血熱於內,而不能透達血熱於外。
白薇與青蒿:兩者皆能清退虛熱,主治骨蒸潮熱和五心煩熱,膽青蒿偏透陰分之熱,且能舒肝解郁,白薇清透血分之熱,兼能利尿。

民間“白薇”

合掌消合掌消

除白薇和蔓生白薇兩種植物外,下列同屬植物在一些地區或民間也混作白薇使用。
合掌消 Cynanchum amplexicaule (S. et. Z.) Hemsl. 又名腫三消、 合掌草、硬皮草。根形似白薇, 但簇生情況

不及白薇繁密。葉卵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對生, 長4~8cm,寬2~4cm,無柄,兩側下延成短耳狀,抱莖。花黃綠色。分布於遼寧黑龍江等省,江西曾以全草白薇用。
紫花合掌消 C. amplexicaule (S. et Z.) Hemsl. var. castaneum Makino 形狀同合掌消, 但花冠為暗紫色。分布於遼寧、黑龍江、河北湖南湖北、江西及陝西。黑龍江和遼寧曾以根作白薇用。
潮風草 C. ascyrifolium (Franch. et Sav.) Matsum. 別名小葛瓢。根形似白薇,但細瘦而繁密。分布於東北地區,吉林曾以根部作白薇用。
雪裡蟠桃 C. inamoenum (Maxim.) Loes.又名竹靈消、老君須、婆婆針線包。根莖橫長,長2~4cm, 根彎曲成團, 長達15cm。分布於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浙江、湖北、湖南、陝西、甘肅、四川、貴州西藏等省區。四川曾以其根部為白薇。
群虎草 C. forrestii Schltr. 根形似白薇,但較稀疏,黃白色或灰白色。 有的根莖節間長達3cm。分布於甘肅、雲南、四川、貴州、西藏等省區。 雲南部分地區以此為白薇。
徐長卿徐長卿

徐長卿 C. paniculatum (Bge.) Kitag. 又名寥刁竹、瑤山竹、一支香。本品與白薇外形相似, 但根較細,表面 為黃棕色,有的略帶紫色,有細縱紋,斷面有粉性, 有濃厚香氣和麻辣味。河南、陝西曾以根部混作白薇入藥。
雲南娃兒藤 Tylophora yunnanensis Schltr. 又名金錢包、野辣椒。根極似白薇, 灰黃色。紅棕色至暗棕色。分布於雲南,當地以根部作白薇入藥。
卵葉娃兒藤 T. ovata(Lindl.)Hook. ex Steud.又名三十六盪、白龍鬚、雙飛蝴蝶。根形似白薇。分部於雲南、廣西廣東台灣等省區。雲南以根部作白薇入藥。
菊科植物毛大丁草(兔耳風) Gerbera piloselloides Cass. 兩廣地區曾以全草誤當"白薇"入藥,有稱之為"白眉"者。葉為基生葉,具柄,葉片倒卵形,下面密具長柔毛,灰棕色,上面毛茸較少,呈暗棕色,根頭部具白毛長毛茸, 極易與白薇相區別。
百合科植物竹凌霄(長蕊萬壽竹) Disporum b dinieri (L vl. et Vant.)Wanget Tang 或萬壽竹D. sessile (Thunb.) D. Don 四川和貴州個別地區曾以其根部作白薇入藥。根莖上方的莖基被有棕褐色紙質鱗片;根簇生, 狀如馬尾,外表灰黃或淺黃棕色, 有顯著的縱皺,味淡而甚粘。

詩詞

白薇花 -----長相思 丁澎,清初詩人。
郎採花,
妾採花,
郎指階前姐妹花,
道儂強似他。
紅薇花,
白薇花,
一樹開來兩樣花,
勸郎莫似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