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姓

申姓

申姓,得姓歷史悠久。申姓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一個老資格的名門著姓。春秋戰國時期即名人薈萃,為他姓難以比擬。歷史上,申姓人濟濟多才。如列入《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的名人就有七十四人。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兩代共有三十七名進士,其中山西、河南、直隸(今河北省)各八名,其中以今河北省永年為最多。共五名。

基本信息

姓氏源流

申(Shēn)姓源出有四:

源流一

申姓申姓
出自墨胎氏。以國名為氏。據《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史記》等所載,商末時,原商先族旁支墨胎氏封國在今河北省盧龍一帶的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在周滅商後“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今山西省永濟境),後人居住在大河一帶。周宣王時,其族一部分被封於謝(今河南省南陽),建立申國,春秋初為楚國所滅,後人以國名為氏,是為申氏。

源流二

出自地名。炎帝後人呂封於申地,這個申地在今上海市一帶,今黃浦江就叫申江(戰國時楚公子春申君黃歇封於此地,申江改春申江,這是後來的事了),稱為申呂。申呂建立申國,為伯爵,稱申伯呂。後被楚所滅,後人以國為氏,也是申氏。

源流三

出自羋姓。申叔時,楚國公族。因為封地在申,所以稱申叔時。後人有申叔跪,申叔展等。

源流四

出自他族改姓和少數民族
① 明時雲南永昌軍民府(今保山)土同知申保。
② 清滿洲八旗姓申佳氏後改單姓申;彝族阿牛氏,漢姓為申。
③ 今滿、蒙古、土家、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④ 另據晉冀豫交界地區部分申姓族譜記載,元代滅亡之時,分封在山西上黨一帶的元潞王家族改姓漢姓“申”並留居當地,其後子孫分別遷各地,主要的留在當地和河北邯鄲河南安陽一代。

申姓始祖

伯夷。名允,商末孤竹國(今河北省盧龍西)君長子,商先族旁支後人。父死時,遺命立三子叔齊為嗣君,弟兄互讓,相偕去周,投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西伯死,武王舉兵伐紂,他和叔齊叩馬而諫,以為父喪用兵,是不孝、不仁。武王嚴辭拒之,後經牧野之戰,商紂自焚,商王朝土崩瓦解。伯夷叔齊避逃到首陽山(在今山西省永濟南),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後裔仍留居周王朝,成王即位後,便封伯夷的後裔在申建立申國。春秋初,申國楚文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申姓。他們尊伯夷為申姓的得姓始祖。
曰憬。據晉冀豫交界地區的部分申姓族譜記載,當地申姓祖先來由是蒙古皇族後裔、元朝末代潞王曰憬。據“故元潞王太始祖璟公墓志銘”記載和《元史》“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1291),分賜太宗窩闊台之孫、闊出之子小薛大王牧地於潞州上黨”的推斷、考證,上黨申姓始祖當為元皇的窩闊台宗族後裔。當時明軍北上勢如破竹,“元帝遷往和林,元裔殺戮殆盡,公藩潞乃攜眷避兵屯留,而絳州,為存宗嗣計,故改曰姓申,折銅鍋十八塊”。其十八個兒子除了最小的兒子隨蒙古風俗留在父親身邊外,各自出走,遷往山西各處。後明代建立,幾次移民中,此支申姓後裔又隨移民遷往各省。以晉冀豫魯蘇最多。現今當地申姓多稱自己為“銅鍋申”“鍋片申”等。(據當地另外的一支申姓家譜分析,之所以改姓申和當地的另一支漢族申姓曾任北魏北齊趙郡太守申穆的後代聚居此處有關)。

遷徙分布

由上可知,申姓發祥於今河南南陽一帶。春秋初期,申國很快就被強大的楚國吞併了,伯夷的後人很可能很快紛紛以國為氏而姓申了。據許多學者判斷,先秦時代的楚國,有很多姓申的人士,大概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春秋戰國期間,申姓名人云集,代表人物主要有:申伯申不害、申俞、申舟、申犀、申驪、申蒯、申棖、申叔儀等,這些名人分布於魯、鄭、楚、韓、晉、吳等國,表明當時申姓人已分布於今山東、山西、陝西、湖北、河北、江蘇等地。西漢時,申姓名人依舊甚多,有必要提一下的尚有櫟陽(今江蘇省溧陽)人申碭,蒼梧(今屬廣西)人申朔,表明此際已有申姓人入居祖國南端——廣西。此期至東漢,東海人見諸史冊的申姓有申鹹、申轉、申君,為後期申姓琅琊郡望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東漢末期,有申儀入蜀。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申姓發展史上的一個最重要的時期,此期,申姓歷史上的三大郡望——魏郡、琅琊郡、丹陽郡開始形成,並逐漸昌盛起來,並有力的推動了涵蓋其郡望的省份:河北、山東、安徽等地申姓的發展。隋唐之際,申姓有一支由湖北遷居邵州(今湖南省邵陽),並有一支由丹陽徙居信州(今江西省)。五代十國到兩宋,申姓族人已廣泛地分布於今江蘇、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南方諸省。明初,山西申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此際,已有申姓人遷居至今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廣西等地。清初,閩、粵一帶的申姓開始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東南亞及歐美等地。亦有豫魯一帶的申姓遷入東北。如今,申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河南、山東多此姓,兩省申姓約占全國漢族申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申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鍋片申”的分布
申姓由來中,由蒙古皇裔改姓的申氏是目前可考的較為可信的姓氏遷徙紀錄。這一支申姓因其來源系“折銅鍋十八片”分頭避難而成,故又稱“銅鍋申”、“大鍋申”、“打鍋申”等多種稱謂,在各地家族中廣為流傳著“九胎十八子”“三胎六支花”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家族由來故事。據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市東天貢村的族譜——《申氏家乘楊樹堂》記載和遍布晉冀豫三省交界處多處申姓家譜、墓志銘、家族內口口相傳的故事印證、整理,當年曰憬的十八個兒子或通過自主遷移、或通過明代政府移民方式,先後遷居到山西省晉東南各縣市、南部臨汾運城市一帶,河南安陽市一帶,河北邯鄲市、邢台市一帶,山東、江蘇、安徽也都有。其中在長治市一帶應該是這一支申姓的最大聚居地。尤其是潞城市,1990年人口普查的時候,全縣(當時未改市)15萬人口中,申姓居然逾萬人,比例之高當屬有申姓各市縣中第一。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山西省3位申姓代表的籍貫全是來自長治市方圓不到20公里的三個縣——潞城黎城平順。長治市郊區新開發的潞商遺存申家大院也是當年潞城縣轄區。而在今天河南安陽市、河北邯鄲市邢台市一帶(含其周邊諸多縣市)申姓也是各自省份申姓較為密集的區域——建議2010年人口普查完畢後當地申姓後人將有關統計資料上傳。

歷史名人

申伯

西周時申國國君,宣王母舅。為周卿王,佐宣王中興有功,賜謝邑,築城定居,以衛南土。時賢相仲山甫,稱之曰:“崧高維岳,峻極於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

申恬

南朝宋魏郡魏(今河北省魏縣)人。歷下邳、北海二郡太守,有政績。後遷青州刺史,督冀州,防衛邊境,勸課農桑。性清約,外任頻繁,妻子不免饑寒,為世所稱。官終豫州刺史。

申泰

廬州無為(今屬安徽省)人,明初官吏。明嚴多幹才,鋤奸祛弊,有“清同劍水”之譽。任延平知府時,上以搜贓之名考之,止得米三升,鈔一貫,為天下清廉第一。

申佐

廣平府永年(今屬河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間進士,曾單騎出塞,調畫定盟,使俺答汗稱臣獻貢。以功擢僉都御史,巡撫大同。

申綸

廣平府永年人,明代官吏。進士出身,歷任四川、雲南按察使副使。性忠亮有雅量,蒞官以廉潔著稱。

申相

山西長治人,明代名醫。以醫為業,研究脈理,尤精傷寒一科,人稱良醫。有《診家秘要》、《傷寒捷法歌》。

申蕙

江蘇長洲人,清代女詞人。書法孫過庭。詩蒼老,不作閨秀閣中語,工詞。與歸淑芬齊名,所著《縫雲閣集》與歸之《雲和閣詩》並稱《二雲閣詩草》。

申包胥

春秋時楚國大夫,楚王蚡冒後裔,又稱王孫包胥,生卒年待考,湖北省監利縣新溝鎮人,封地申(現南陽)。與伍子胥友善,後伍子胥奔吳,並助吳滅楚,包胥入秦請求援兵,依庭牆哭,七日水米未進,秦哀公乃出師救楚

申不害

鄭國京(今河南省滎陽)人,戰國時思想家。治黃老刑名之學,於韓昭侯時任相十五年,為相期間,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國治兵強。有《申子》兩篇。

申時行

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大臣。嘉靖四十一年狀元。萬曆年間累官至內閣首輔(宰相)。為政務為寬大,世稱長者。對上言聽計從,無所作為。後辭官回歸故里。著有《賜閒堂集》等。

申佳胤父子

河北永年人,父子四人俱有名時當時。父申佳胤是明末進士,歷太僕丞,閱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後,自殺,有《君子亭集》。長子申涵光為廣平三君之一,絕意仕途,以理學訓其兩弟,有《聰山詩集》、《荊園小語》、《說杜》等。涵昐、涵煜皆進士及第,涵昐有《忠裕堂文集》、《詩集》、《史籍》等,涵煜有《江航草》、《敏求集》等。涵煜子申廷頁詩書畫俱工,有《耐俗軒詩集》。

申汝慧

山西靈石人,清代官吏。乾隆五十九年舉人,歷任安徽宣城等縣縣長,後又升為無為州知州。在任期間,屢逢旱澇等天災,多行善政,為民稱誦。

現當代名人

申伯純

北京豐臺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前方總部高級參謀、秘書長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駐北平辦事處處長,華北財經委員會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統戰部交際處處長,政務院秘書廳主任,政務院機關事物管理局副局長,第二、三、四、五屆政協委員等職。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歲。著有《西安事變》等。

申涵

申涵(1906-2001),山東省泗水縣人。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軍團衛生部衛生訓練隊隊長,第2師衛生隊醫生。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衛生隊醫生,蘇魯豫支隊衛生隊隊長,115師教導第1旅軍醫處處長,新四軍第3師7旅衛生部部長,新四軍第3師後方醫院院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西滿軍區後方醫院院長兼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衛生部部長,第四野戰軍44軍衛生部部長,第四野戰軍後勤部衛生部第二醫管處處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13兵團衛生部部長,廣西軍區後勤部副部長,第6軍醫大學校長,武漢軍區後勤部衛生處處長、後勤部副部長兼衛生處處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1年12月26日在因病在武漢逝世,享年95歲。

申健

申健(1915-1992),直隸(今河北)大城人。1937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畢業於四川大學經濟系。戰爭年代長期從事黨的秘密工作,和熊向暉陳忠經一起被周恩來稱為是中共情報界的“後三傑”。1947年赴美國西保大學學習。1949年回國。歷任駐印度大使館參贊、外交部美澳司司長兼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對外友協常務理事、中國拉丁美洲友好協會副會長。1960年後任駐古巴大使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秘書長、副部長,中國古巴友好協會會長,駐印度大使,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兼外交學院教授。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申勇

申勇(1941.10-——),又名申世榮,山西省澤州縣巴公鎮南連氏村人。195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警衛員、班長、學員、教員、幹事,1963年被保送入解放軍軍事經濟學院學習。後任武漢軍區後勤部政治幹部科副科長、倉庫政治委員,信陽陸軍學院後勤訓練大隊大隊長,**進修系學員,總後勤部第一後方基地政治委員,總後基地指揮軍需部部長,總後駐武漢辦事處副主任,武漢後方基地副政治委員,武漢軍事經濟學院副院長、政治委員(正軍職),先後再次榮立三等功2次,受軍、師、團嘉獎15次。1998年夏,率武漢軍事學院幹部戰士參加了保衛漢江江堤的戰鬥,同年9月28日,代表武漢軍事經濟學院光榮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全國抗洪先進單位表彰大會。
1989年以來親自撰寫和主編了《世紀之交的若干思考》、《走向新世紀的軍校德育》、《軍事經濟管理與效益研究》、《報考軍事院校指南》等著作。其中,《世紀之交的若干思考》和《走向新世紀的軍校德育》兩部專著,被列為新時期軍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著述,後者還被解放軍總後勤部評為一等獎。現已離休。

申紀蘭

申紀蘭,女,1929年出生。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溝村人,著名勞動模範。
申紀蘭歷任金星農林牧生產合作社副主任、中共平順縣委副書記、山西省婦聯主任、長治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全國婦聯第二至四民央執委。1951年協助李順達創辦金星農林牧生產合作社,帶領婦女參加生產勞動,實行男女同工同酬。1952年第一次被評為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經三十年努力,使西溝村成為山西省農林牧副業全面發展的典型。1953年參加丹麥哥本哈根世界婦女代表大會。1983年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79年、1989年兩次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他當人大代表55年,沒投過一張反對票
從1954年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到2008年當選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她是全國唯一的一位從第一屆連任到第十一屆的全國人大代表,被國際友人稱為資格最老的“國會議員”。

申聯彬

申聯彬,男,漢族,1950年3月生,山西省黎城縣人,1969年10月參加工作,197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學歷。現任山西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
1969-1977,黎城縣程家山公社郵電所、縣半導體材料廠工作;黎城縣西仵公社黨委委員、團委書記;黎城縣西仵公社黨委第二書記;黎城縣勇進渠工程總指揮;
1977-1987,晉東南團地委副書記、書記;晉東南地直機關黨委副書記;長治市市直機關黨委副書記;
1987-1990,襄垣縣委副書記、縣長;
1990-1992,襄垣縣委書記;
1992-1995,長治市委常委、秘書長;
1995-1996,長治市委副書記;
1996-1998,長治市委副書記、市長;
1998-2000.01,晉城市委書記;
2000.01-2001.05,山西省副省長、省政府黨組成員;
2001.05-2001.06,山西省委常委、秘書長、辦公廳主任、副省長;
2001.06,山西省委常委、秘書長、辦公廳主任。
2002年,山西省委常委、秘書長、
2008年05月,任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長。
2010年1月20日山西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決定免去申聯彬的山西省副省長職務。
2010年1月30日山西省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補選申聯彬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2010年2月申聯彬兼任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
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省七次、八次、九次黨代會代表,七屆、八屆、九屆省委委員,
省九屆、十屆、十一屆人大代表。

申維辰

男,漢族,1956年5月生,山西省潞城市人,在職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1969年8月參加工作,197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9.8-1972,潞城縣黃池鄉政府電話員;
1972-1975,山西大學體育系學習;
1975-1983,潞城縣總工會幹事,縣委辦公室幹事,城關公社黨委副書記、革委會主任,縣委辦公室副主任;
1983.4-1983.11,潞城縣委常委、紀委副書記;
1983.11-1984,共青團晉東南地委書記
1984-1988,共青團山西省委副書記;
1988-1989,山西省體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主持工作);
1989-1994,山西省體委主任、黨組書記;
1994-1995,晉中地委副書記(正地級);
1995-1998,晉中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
1998-2000,晉中地委書記
2000.05-2000.09,晉中市委書記;
2000.09-2001.10,山西省委宣傳部長;
2001.10-2006.01,山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2006.1 -—2010.09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
2010.09 中宣部副部長
中共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
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省六次、七次、八次黨代會代表,省九屆、十屆人大代表,
六屆省政協常委, 七屆省政協常委。

申長雨

申長雨,1963年6月生,河南南陽人。他共發表論文26篇。獲1994年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5年化工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94年榮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2012年8月28日,任大連理工大學校長(副部級)。

郡望堂號

郡望

魏郡:秦、漢之際劉邦置郡,治所在鄴縣(今河北臨漳),其時轄地跨今冀、魯、豫三省之界。五胡十六國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北部內黃縣、臨漳縣、濬縣、河北省大名縣、魏縣、成安縣、山東省冠縣之間一帶地區。北周末年遷治到安陽。隋朝時期改為相州魏郡。唐朝時期改為為相州鄴郡(今河南安陽),而魏郡之名則移給魏州。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為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廢置至今已千餘年。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後南朝陳國後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於今江蘇省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

堂號

魏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漳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
魯詩堂:漢時申公,博士。漢文帝時作《詩傳》,號“魯詩”,拜大中大夫。
忠孝堂:春秋時期,白公勝叛,把左司馬申鳴的父親抓去威脅申鳴。申鳴說:“我原是父親的兒子,現在是王的臣,怎么能不做忠臣呢?”於是不顧父親安危,一戰而殺了白公勝。楚王獎勵申鳴,申鳴說:“我吃了國家俸祿,遇國家有難,如果躲避,那就不是忠臣了。現在國難平了,但我的父親因為我被敵人殺害,我如果活下去,那就不是孝子了。”說罷,拔劍自刎。世人稱申鳴忠孝兩全。

宗族特徵

1、得姓歷史悠久。其得姓大約是在二千八百年前的上古時期。
2、申姓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一個老資格的名門著姓。春秋戰國時期即名人薈萃,為他姓難以比擬。
3、歷史上,申姓人濟濟多才。如列入《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的名人就有七十四人。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兩代共有三十七名進士,其中山西、河南、直隸(今河北省)各八名,其中以今河北省永年為最多。共五名。

家譜文獻

河北平山申氏世譜,著者待考,明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有殘缺。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蘇州申氏世譜,(清)申理等纂,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賜閒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二~十卷。現被收藏在江蘇省蘇州市博物館。
湖南邵陽申氏受族再續族譜,著者待考,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江蘇蘇州申氏續修世譜八卷,首一卷,(清)申祖璠修,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賜閒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江蘇省蘇州市踏歌、江蘇省蘇州市博物館。
江蘇申氏世譜八卷,(清)申王番等纂修,清道光辛丑年(公元1841年)賜閒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申氏譜系略,著者待考,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賜閒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申氏譜系略,附條規一冊,著者待考,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賜閒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蘇州申氏譜系略,(清)申濬等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賜閒堂稿本。現被收藏在復旦大學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有兩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湖南邵陽申氏受族三續譜,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江蘇蘇州申氏世譜十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元]申敏三,先祖為申處士、申保御。
浙江金華仙源申氏宗譜二十六卷,行傳十四卷,(民國)申紹周總理,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後晉]申寒。
湖南祁陽申氏八修族譜,(民國)申蕙主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明]申智照。
江蘇蘇州申氏乙酉修譜外記八卷,(民國)申聽禪撰,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
山東濟寧唐口申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手寫本複印件。現被收藏在中國異俠網站傳記部。
雲南鎮雄、畢節申氏宗譜不分卷,(現代)申時譽主編,1997年鉛印本。註:始遷祖為[明]申召祿、申鳳。
四川資陽申氏族譜,著者待考,1999計算機雷射照排膠印本。公開出版。
重慶璧山縣申氏宗族家譜,(現代)申永康主編,2000年油印本。註:始遷祖為[清]申朝仲。
湖南邵東新編申氏族譜,著者待考,2005年計算機雷射照排膠印本。公開出版。
祖訓
立人品,敬親長,睦族黨,慎交遊,忌輕薄,戒淫博,守耕讀,務勤儉。

字輩排行

山東淄博申氏字輩:“鳴振金(銀)志玉鳳寶成(桂)現永傳來忠厚傳才建德”。
山東梁山(東平)申氏字輩:“廣忠厚生……”
山東德州申氏字輩:“如亭登洪永清德”。
山東聊城申氏字輩:“保洪生之正大光明”。
河南商丘申氏字輩:“廣明雲學國……
河南安陽申氏字輩:“亨通朝國士吉文尚在克有善天家慶時開登大選萬世永豐庭租德揚輝遠忠繼才長”。
河南信陽申氏字輩:“仁義禮志信”。
河南鄭州申氏字輩:“文子大進金殿書如玉開元顯祖宗傳”。
河南新鄉申氏字輩:“九方玉言”
重慶申氏一支字輩:“申士坐亭用中成輔國君文興家有道自在學孔明”。
湖南申氏一支字輩:“道濟群生泰忠厚”。
浙江溫州申氏字輩:“進茂日子王宗賢良”。
江蘇宿遷一支申氏字輩:“加佩斯文向延遵紀”
申氏一支字輩:“士必光先祖學思建性天忠孝家傳永盛世作良緣”。
山東日照申氏字輩:“典永作家法繼光遠”。山東日照申氏(長支)字輩(永,十九世;作,二十世;依次類推。):“永作家法傳之可致廣遠”
遼寧申氏一支字輩:貴克守道旭龍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姓啟申國
望出琅玡。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申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文武是憲;
黃老為宗。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周宣王舅父申伯,為賢卿士,在謝地築城,大臣尹吉甫作《崧高》詩贈他,有句:“王之元舅,文武是憲(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下聯典指戰國時思想家申不害,鄭國京地人,法家學派主要代表之一。韓昭侯時,任相十五年,使韓“國治兵強”。其學本於黃老(黃帝、老子的道家)而主刑名,即主張循名責實,慎賞明罰,加強君主專制。著有《申子》六篇。
安邦偉業;
戡亂宏才。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楚國貴族申包胥,與伍子胥為知交。伍子胥將要逃奔吳國時對他說:“我一定要顛覆楚國!”他說:“你能顛覆楚國,我一定能讓它復興!”後來,吳國用伍子胥計攻楚國,申包胥到秦國求救,在宮廷痛哭七晝夜,水米不入口,終於使秦國發兵救楚。楚昭王返國賞功時,他逃避而不領受。下聯典指十六國時前秦奄地人申香,身材高大,多力善射,苻堅曾任他為拂蓋郎。
狀元宰相;
耆碩神仙。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長洲人申時行,字汝默,嘉靖年間狀元,官修撰、吏部右侍郎,因文字受侍學士領翰林院事張居正賞識,被薦為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宰相),後任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下聯典指唐代洛陽人申秦芝,相傳其母吞芝而孕,與玄宗同日生。隱居邵陽山修煉,玄宗夢中見他,命人畫出圖像去找。後來白日升仙。五言通用聯霜添柏樹冷;
氣指桂林寒。
——唐·申堂栒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武進尉申堂栒詩句聯。申堂栒,丹徒人。七言通用聯茅束悲歌於申後;
蒲輪見迎於培公。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幽王廢申後,後作告哀詩,有“白華菅兮,白茅束兮”之句。下聯典指漢武帝嘗以蒲輪申培公入都。八言及以上通用聯真理學從五倫做起;
大文章自六經分來。
——清·申涵光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順治中恩貢生申涵光自題聯。申涵光,字孚孟,號鳧盟,永年人。少以詩名河朔間,與殷岳張蓋稱“畿南三才子”。絕意仕進,有《聰山集》等。
忠孝克全,名標青史;
貞節不朽,詩載召南。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楚國人申鳴,以孝聞名,惠王時官左司馬。大夫白公勝起兵反叛,劫持了申鳴的父親,申鳴說:“還不能為早臣嗎?”於是,隨葉公打敗白公勝,父親也被害。楚王賞他時,他說:“食祿避難,我不算忠臣;為國喪父,我不算孝子。名不能兩全!”自刎而死。下聯典指周代女子申女,許嫁後,因夫家輕禮違制,堅決不出嫁,守節持義,後被告而入獄,也不屈服。後作《行露》詩以表達心志,收入《詩經·召南》。有句:“雖速我訟(致我入獄),亦不女從(也絕不順從你)!”
通學得傳,洵聖門賢哲;
文武是憲,實周家翰蕃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孔子的弟子申棖。孔子嘗言:“吾未見剛者,或以申棖對”。下聯典指周代賢卿士申伯。為宣王的母舅。
室書四知,黎庶扳轅共挽;
年登八表,天子加璧相迎。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北周魏郡人申徽,字世儀,歷官大行台郎中、河西大使、都官尚書、右僕射、襄州刺史等。為政謹慎廉潔,曾畫東漢名臣楊震像,並書其“四知”(參見楊氏聯),一併懸掛於寢室,用來自戒。從襄州離任時,吏民扳轅相送數十里。下聯典指西漢魯郡人申培公,今文詩學“魯詩學”的開創者。少年時,跟從齊人浮丘伯學《詩》,文帝時立為博士,傳授“魯詩”,後歸家,從各地來跟他學習的弟子千餘人。武帝時,他已八十多歲,武帝派人安車蒲輪(在車輪上裹蒲,以減少震動),束帛加璧(帶上帛和璧),請他入都,拜太中大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