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

浮山

浮山,俗稱“浮巢山”。山巒陡峭,奇山崢嶸,蒼松挺秀,氣勢壯麗。主峰原有甘露寺。寺南有龍王殿。寺前有泉池兩口.中間三尺小埂相連。北池為清泉,水清味美,屬肥東縣;南池為濁泉,水渾濁.屬巢湖市。兩泉水深不足尺,久旱不乾,大雨不漲。宋歐陽修作《浮槎山水記》,盛讚此泉奇景。浮山因其“東西南北皆水匯”、“山浮水面水浮山”而得名。其主要景區面積76.6平方千米,1983年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2年列為國家森林公園,2001年被列為國家地質公園,該景區以獨特的火山地質地貌、摩崖石刻、河湖風光而著稱於世。張公岩景區是浮山主景區之一,此處集宗教遺蹟、火山岩洞、摩崖石刻於一體。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浮山浮山全景

浮山位於安徽省,距樅陽縣城36km,距桐城40km,其水路可直達長江,總面積76km。南臨白盪湖,西鄰菜子湖,南望九華,北靠長江,山水渾然一體,猶如一葉輕舟漂於水面,有“海上蓬萊”之美譽。浮山火山噴發形成大小洞穴500個之多,奇峰、怪石、巉岩、幽洞構成了浮山四大奇觀。山色蒼秀,岩嶂壁立,關口險隘,河湖環繞,景色絕佳。

地質公園屬於火山地貌類型。浮山火山地貌保存完整,形態典型,平面近圓型,直徑約4km2,面積約14km。地面呈一邊高、中間低的盆地凹地,屬典型的塌陷火山窪地,岩相種類配套齊全,構造形跡清晰可見。浮山是一座沉睡億年之久的古火山,由富含的火山岩組成。雖經大自然改造,仍保留其完整性與典型性。該火山岩盆地位於地質上稱為淮陽古陸張八嶺古陸江南古陸之間的下揚子沿江火山岩帶內。在距今約1.4億年至1億年的侏羅紀晚期白堊紀早期近4000萬年中,曾幾度噴發,中間還有一次岩漿入侵活動,形成了如今奇特的火山地貌。據專家介紹,浮山火山爆發方式類似於義大利維蘇威火山公元79年8月24日的爆發情景,連續兩次噴發,形成兩個流動單元,整體冷卻。如此形成的岩石構成現在浮山主要景觀--陡崖、疊嶂、岩洞、龜裂紋、柱狀節理、噴氣孔等。其地質構造中國罕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是國內中生代粗面質火山岩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堪稱一座“天然火山地質公園”。浮山破火山是研究長江中下游郯廬斷裂地殼深化過程的天然記錄,是研究深部地殼、地幔的標本。

歷史人文

浮山浮山

浮山還是一座佛教名山。遠在晉梁時代(266-557)就建立了寺廟,時為“浮山寺”。後在陳隋年間(557-618),浮山即成為佛教天台宗智顗大量的道場。寧天禧年間(1017-1021),鄭州名僧遠祿來此住持,是為浮山第一代開山禪師,宋仁宗賜號“園鑒大師”,又賜寺名“大華嚴寺”,彼此浮山進入佛教鼎盛時期。在以後漫長的歲月里,浮山的佛教香火一直綿延不斷,寺廟、塔院林立,高僧輩出,成為馳名中外的佛教名山。同時,浮山還是中國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在此修道之人,漢有左慈,宋有張同之,明有雷鯉等。

浮山擁有極其豐富的人文景觀。歷朝歷代無數名流雅士、文人墨客如唐宋的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等均來此遊覽。這裡還誕生了明大學士何如寵、清桐城派宗師方苞劉大櫆姚鼐等名士,他們的一生無不受到浮山深刻的影響。這些風流人物在浮山吟詩唱遊,留下了上至唐宋、下至民國的大量的摩崖石刻,現存483塊。文體各異,書法萬千。有詩詞、遊記,有庵堂碑記、題詞留名。大者一米見方,小者不及一寸,或鐵畫銀勾,或清瘦嚴謹,或豐潤飽滿,或端莊秀麗,構成了浮山之一名景。

地理構造

浮山浮山

浮山有複合穹丘、火山口火山鍾火山渣(浮石)及熔岩流、環狀及放射狀斷裂、龜裂紋等。在浮山蓮花峰雲梯峰一帶,在由火山灰流形成的弱熔結凝灰岩層面上,常見到大片出露的不規則多邊形龜裂構造,顯示了層狀火山岩層面冷卻收縮的特有遺蹟,裂紋垂直岩層面規則下延,形成柱狀節理,沿此組節理風化淋濾便形成了陡峻峰林景觀。在火山灰流形成的熔結凝灰岩中,均發現有垂直層面的氣孔構造。這種氣孔構造是含揮發分的熾熱火山碎屑岩灰流在固結過程中,揮發份不斷逸出形成的。

浮山景區的“海島雪浪”景點,為較典型的火山灰流自然剖面,每個灰流代表一次火山噴發。浮山是1.35億年~6500萬年白堊紀火山噴發形成的活火山,現在的形態是其原始火山錐解體塌陷的結果。火山岩的特徵及其韻律層序反映了浮山期火山活動的特徵和火山機構的形成過程。浮山火山岩韻律層序完整,地質現象典型,是國內國外中生代火山岩區最具代表性的岩田。浮山火山已被中國地層典確定為“浮山旋迴”火山岩的典型代表,在地質學中具有立典的意義。

景點介紹

浮山浮山寺

浮山古名浮渡山,與黃山九華山天柱山齊雲山琅琊山並列,為安徽歷史名山。最高峰海拔165米,面積15平方公里。它是一個以火山岩洞和摩崖石刻為特色,山水清淑,岩壑靈奇,是一個以火山岩洞、摩崖石刻為特色,以河湖風光、人文景觀相輝映的風景名勝區。人文景觀獨特,“”三教 薈萃,歷史悠久,名士輩出。

浮山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朝,為紀念一陳姓秀才而建,在秀才生辰和忌日,八方鄉親雲集浮山對歌,歌頌秀才功德,衍成今日盛大的農曆四月二十六日“炮期”和農曆五月十九日“歌節”。浮山四周懸崖峭壁,奇險無比,相傳浮山建寺至今,不管遇多大的山洪,從未被水淹過,浮山始終浮在水面之上。拾級而上,山上林木參天,古藤纏樹,層石崢嶸。山門石邊的浪滄亭,刻有李濟深先生手書的“浮山”二字以及歷代書法家的作品。山上有環碧亭、陳侯祠、對歌樓、釣魚台等建築,青瓦玉欄、紅柱丹梁,古詩楹聯隨處可見。

如來峰:猶如一尊大佛。披衣舒袖,盤腿而坐。面前怪石數百,好一幅“百佛朝如來”。此乃沿熔岩柱狀節理風化淋濾而形成的陡峻峰林景觀。

浮山飛來峰

飛來峰:好似凌空巨石,如海螺,似蔥頭,似動非動,搖搖欲墜,名日“飛來石”,旁有題刻“何地飛來”。有詩為證:“何地飛來石,藍天聳玉蔥”。

天柱峰:突兀於“盆地”之中,為火山鍾(熔岩穹丘)景觀,又名檣山

蓮花峰:如蓬苞欲放,峰上岩石千葉,如葉托蓮花

玉龍背:猶如蛟龍之脊背,有驚有險而無危。抱龍峰:露台流霞,遠觀若獅子吼天。

曲尺峰:一峰獨立,高插霄漢,怪石槎牙,粗獷古拙,登其上,則見湖水激灩,雲生碧岫。

妙高峰:形如鍋底,浮山最高峰。峰上有一亭,叫“望江亭”。俯首西望,檣山如柱,纜山如索,極目遠眺,“長江如帶,九華若筍;振風塔、天柱峰隱約可見”。近觀則湖山相間,潦繞迴環;農舍漁村,星羅棋布;良田纖陌,縱橫如秤;林鳥沙鷗;煙霞出沒;輕帆片片,堤柳依依。天地清淑之氣,無不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若在金秋時節,人立妙高峰頂,西望天柱山,聳立天際,夕陽西下,太陽下方,漸漸出現一個三角形的黑影,黑影慢慢上升,像一座寶塔映在圓盤之中。此乃“天柱日影”,為浮山獨有的奇景。海島雪浪,峭壁千仞,石紋赤黑相間,如雪浪翻滾。岩洞心空如蜂房,立壁之上苔蘚懸掛,若飛瀑墜下。雨天裡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勢,人立其下,如置身海島之中,驚濤駭浪,震耳欲聾。睛天則有天河墜玉,懸掛若簾之妙。

火山洞穴:浮山洞壑藏幽,峭壁凌空。其“削成絕壁千尋峭,生就懸崖萬竅空”的卓絕風姿,令人神往。據《浮山志》記載,全山有洞穴五百多,著名的有三十六岩七十二洞。最大的金谷岩,長十三丈,寬五丈,解放初岩內尚有廟宇,現洞口仍留有羅漢松,古木參天,濃蔭蔽日。其附近有兩壁夾峙的“一線天”,和被稱為“浮山第一水”的滴珠岩。

滴珠岩:如海螺直立,石壁森嚴,若斧削成,岩頂一竅見天,竅口飛流直下,聲如金玉落盤,日“天河墮玉”、“雨花天”,形成“白日睛飛雨,散瀑濺洌珠”的特異景象。岩內四時之景各異,春雨到來,懸流飛掛,濺玉噴珠;盛夏清涼,綠蔭如蓋,幽靜肅穆;秋高氣爽,溪流澄碧,聲如絲竹;嚴冬雪壓,冰柱擎天,巍峨壯觀。岩內尚有一洞,名日“九曲洞”,幽深莫測,不知通往何處,至今無人敢入,名“金谷藏幽”。

會聖岩:寬敞開闊,幽深別致,是宋時遠祿大師的居所。昔日,遠祿大師與歐陽修“因碁說法”的傳說流傳至今。膾炙人口。岩之上下左右,大小洞穴羅列,長短崖廊相接。岩壁上留存下歷代的名刻,風格各異,書法萬千,令人目不暇接。張公岩,兩廂懸岩相對峙,氣勢雄偉,乃宋使者張同之修道之所。其它如觀音岩、三曲洞、凌宵岩、連雲峽、龍虎關、天然橋、仙人床等景觀,莫不千異百巧。

浮山火口湖

火口湖:如上天池和明鏡池。上天池的“天池雲影”乃浮山一絕。上天池為古火山口遺蹟或為火山灰流岩層間的一處負地形。發人深省。明鏡池,池水清秀,波光鱗鱗,青山環繞,叫人流連忘返。

破火山口:浮山破火山口位於浮山北4公里處。平面上呈等軸狀,直徑近4公里,具有環形山脊和弧形地質體分布,構成盆狀凹地。它的形成大致經歷3個階段:第1階段是肢火山口前階段,岩漿上侵拱起圍岩,形成環狀斷裂系統,然後發生強烈爆發,噴發產物為粗面質角礫凝灰岩,凝灰熔岩,熔結角礫凝灰岩及流紋質凝灰岩等。隨岩漿壓力下降導致大規模塌陷,形成塌陷破火山口;第2階段主要表現為次火山岩和淺成侵入岩的微弱岩漿活動,前者為粗面斑岩,後者為石英正長岩及正長斑岩;第3階段是破火山口後階段,由於岩漿壓力再次聚集升高,在北北東和北西西向兩組斷裂交匯部位的浮山又一次形成爆發,噴發末期由於岩漿冷凝萎縮,發生輕微的火山口塌陷,並形成新的環狀和放射狀斷裂。

白雲岩白雲岩景區,是浮山風景名勝區景點之一。白雲岩景區距浮山10公里,面積約10平方公里。景區內有八岩、三洞、十一奇峰、八怪石、二泉、二池。尤以白雲岩形勢奇偉,四圍絕壁懸崖,如同正方體,上有四峰頂立,怪石嶙峋,因古白雲禪師在此布過道場,故得名。白雲青鳥景致一絕,生活在白雲岩的青鳥古稱神鳥,被看作幸福理想的象徵。

浮山白盪湖

白盪湖:白盪湖位於浮山內,因湖水清澈白皙,湖面碧波蕩漾,故名曰“白盪”,它連通長江,澇季為長江排洪,旱季又放水入江,默默的捍衛著長江,也撫育著它周邊的人民。湖十分大,即使在普通的中國地圖上,也能看見它大致的輪廓。走在堤上,湖水碧波蕩漾,一望無際。秋高氣爽的時候,遠處的山峰影約可見,倒映在水中,青山綠水,景色醉人。

浮山洞穴:浮山的洞穴同時也蘊育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在洞內只要砌牆開一扇門,就是一個很好的人類居住環境,避風擋雨,冬暖夏涼。

摩崖石刻:浮山歷史文化悠久,起源於南朝梁代(公元205-557)年,歷代騷人墨客留下483塊極其珍貴的摩崖石刻。

地理環境

地質

浮山位於廬(江)-樅(陽)火山岩盆地西緣,緊臨郯(浮山雪浪岩[3]城)-廬(江)深大斷裂帶東南側。

廬(江)-樅(陽)火山岩盆地形成於燕山期造山運動早期。中生代以來,盆地中共噴發出1100-3600米厚的火山岩。依地質年代先後分為龍門院、磚橋、雙廟、浮山四個噴發旋迴(期),每個旋迴(期)的火山岩以組命名。前三組為侏羅紀(距今1.4-1.95億年)噴發出的火山岩,主要為粗面安山質岩,偶有玄武岩。後者即為浮山組,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早期。

浮山山體主要由浮山組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組成。岩層種類自上而下依次為:淺紫紅色薄層粗面質凝灰岩,淺紅色、肉紅色塊狀粗面質凝灰角礫岩,肉紅色塊狀粗面質熔結凝灰岩,淺肉紅色塊狀粗面熔岩、角礫集塊岩和粗面質凝灰岩。共厚約100米。在火山岩中,有零星細小的岩漿岩(石英正長岩、正長斑岩)侵入。

浮山是個古火山口,屬於破火山口。火山機構完整,形態典型。破火山口近似圓形,直徑約4公里,面積約14平方公里。

火山機構為一盆形凹地,四周山丘的山脊線呈環形或弧形分布。火山岩岩體走向呈弧形彎曲,傾角多向內傾斜。岩體有熔岩岩流的流面構造,邊緣傾角50-74°,向內迅速變緩,至中心僅幾度至十幾度。

自浮山-孫家畈-周家潭,有一東西向斷裂帶,長25公里,寬5公里。浮山破火山口中有北北西向、北北東向、南北向三組小斷裂,縱橫交錯岩體。

地貌

浮山地貌單元屬沿江平原區江北丘陵帶。環浮山、紗帽山、土地山、茶花山構成一開闊盆地。浮山最高海拔165米,大部分山峰海拔在100米左右,屬火山岩低丘。山體大致沿南北向展布,東側略高,由最高峰妙高峰向南北依次下降,至邊緣地帶高度僅60米左右,兩側海拔40-50米,主峰長山僅93米,延伸部分在20米以下。

浮山山頂平坦,但多懸崖峭壁,溝谷縱橫,均為沿環形和放射狀斷裂形成的斷層崖和斷層谷所致。尤以東西兩側陡壁,崢嶸突兀,險要壯觀。

後期形成的火山錐較小,多圍繞戧山火山口呈半環狀分布。天池、蓮花峰爛柯石等處,均可見後生的火山口。最大的為天池,長35米,寬24米。面積840平方米。

浮山西之戧山,為一罕見的火山鍾,岩壁可見垂直柱狀節理。兩側低丘構成火山環。其西北有一由熔岩構成的壟崗,海拔25米,長500米,崗緩5°左右。

豐富多彩的火山地貌形成後,在元古的古湖泊的衝擊溶蝕作用下,又形成了浮山36岩、72洞的火山岩洞穴,鑲嵌在浮山之腰,疏密有致,布置井然。作為岩洞的載體-奇峰,出名者三十有六。

此外,浮山的奇石、怪石,琳琅滿目。有火山岩浮石,有由重力崩落形成的各種石景,如天然橋、玉兔拜月石、百佛朝如來。還有由球形風化、差異分十化作用形成的各種象石,或如鸚鵡、天鵝,或如龍、鳳、象、龜,非常形象。還有飛瀑、石井等,光怪陸離,蔚為壯觀。

氣候

浮山屬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季風氣候明顯。

浮山是樅陽縣的暴雨中心之一,最大降雨量可達214.7毫米,且多發生在7月份。此時周圍的河湖皆滿,形成了“水漫浮山”的奇觀。梅雨以後,氣溫升高,降雨減少,8月份時有暴雨發生,但較短暫。秋季雨量偏少,占全年降雨量16%,多出現天高氣爽的晴朗天氣,是遊客登山觀景的美好時光。冬季降水量更少,占全年降水量11%,12月份最少,平均僅37毫米,有時伴有降雪。每年降雪初日為12月12日前後,降雪終日為3月8日左右,初終間年均日數138天左右。三九寒冬,正是觀賞浮山“冰柱擎天”的最佳時刻。

植被

浮山處於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地區,地帶性植300年古銀古 金谷木蓮 會聖翠竹被類型為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帶。由於原生植被遭受破壞,以人工營造的馬尾松、杉木、黑松等為主的針葉林占優勢。其次還分布有以櫟類為主、混生少量常綠闊葉樹種的天然次生落葉闊葉和針、闊混交林。在廟宇前後,保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樹,如華嚴寺後冬青、金谷岩前的羅漢松和木筆樹(白玉蘭)、會聖岩前的銀杏冬青等,生長古雅奇特,舊志中均有記載。到20世紀90年代,浮山有維管束植物586種,主風景區森林覆蓋率達43%。浮山中心景區包括金谷岩、會聖岩、高岩、張公岩及後山五個景區,約3.8平方公里,合5700畝,林業用地面積為3502畝。有林地2386畝,森林覆蓋率為58%。

1992年12月,浮山國家森林公園經國家林業局批准建設,面積3834.13公頃。

自然風光

奇峰、怪石、巉岩、幽洞,為浮山之奇觀,均系火山爆發後殘留的遺蹟。2001年,國土資源部確定浮山為第二批國家地質公園,名稱為:“安徽浮山國家地質公園”。

奇峰

妙高峰,位於浮山之南,海拔165米,是景區第一峰。峰左有抱龍高聳,峰右與戧山相連。兩旁若翼若拱,顯示妙高博大偉豐。峰下昔有大華嚴寺,為江左名剎,後廢於太平天國時期的戰火。1924年,改建成浮山公學,成為推行新式教育的基地。峰頂昔有“望江亭”,系明桐城縣令樊仿所築,後毀。1986年重建。立此亭觀景,四山飄緲,長江如帶,九華、天柱俱在望中。元末,陳友諒紮寨浮山,在此起墩指揮兵馬,人稱“點將台”。明清之際,先後有胡其芬、詹礱匠沿峰築堡,

抗拒張獻忠、洪秀全起義軍。此處設有瞭望點,遇軍情則舉火報警,故又叫“大煙墩”。因峰形如鍋反扣,亦名“鍋底峰”。飛來峰,緊依妙高峰,絕壁懸崖,如斧劈刀削。石壁之上,一奇石如古之峨冠架在危石之上,有騰空之勢,有下墜之危,故石名“飛來石”,峰名“飛來峰”。從浮山中學東側上眺此石如“藍天聳玉蔥”,又似“海螺釘礁上”,奇幻異常。石下有縫隙透光,雲氣上升如炷香燃。石上刻有“何地飛來”四字,旁署“雍正四年劉珩群題刻”等字樣。

縹緲峰,在妙高峰下,飛來峰上,有一巨石如蘑菇,突出山表3米左右。上平如砥,“置身天半”四字刻其上,雲蒸霧繞,石峰隱現,故稱縹緲峰。登臨此峰,可見江濤滾滾,白帆點點,平沙繡錯、煙樹迷離,人有羽化升天之感。

如來峰,妙高峰東側,一石聳立,如斧刻浮雕,常流瑤光玉氣。自下上觀,如大佛面東而坐,儀態萬方,故名。

文殊峰,一名聞虛峰,中折一罅,有泉噴流,注入垂虹井,夕陽西照,色彩紛呈。人立此峰,滴珠岩內懸瀑之聲不絕於耳,故名“聞虛”。後因浮山成為佛教勝地,故皆誤為“文殊峰”。文殊之半有綠蘿岩,岩畔古藤糾結,與峰爭翠,峭壁倚天,如筍拔地。

立馬峰在文殊峰之北。出金谷寺,左行二百步,迎面一峰壘石而立,中部洞穿,峰體如飛馬凌空。上有“仙人床”,可臥可游。明月初上,峰幻變成兔,撲朔迷離,生機無限。此乃金谷、會聖兩岩的往來要道,古稱“盤谷關”,關上即為“立馬峰”。

翠微峰,在立馬峰之北,下可通九曲澗,上可攀抱龍峰。南距望江亭數百米,北連會聖古剎和天池。峰頂古有“三友亭”,不知毀於何代,但滿峰青翠,秀色娟然,雲海日出,風光旖旎,故以“翠微”名之。西側有一高地,為舞雩峰,峰上築有“求雨壇”,久廢,今僅存遺址。

曲尺峰,靠翠微東北,抱龍之陰,一峰獨立,高插霄漢,怪石槎牙,粗獷古拙。登其上則見湖水瀲艷,雲生碧岫。洞名藏丁,洞口藏於灌木叢中,鮮為人知。旁有兩巨石,中裂一縫,是為浮山小一線天。峰下是曲直嶺,嶺下為檯華崗。崗附近有方氏三墓,即誥命夫人吳令儀,思想家、科學家方以智及文學家方中德祖孫三代的墓冢,遊人常到此瞻仰。

回龍峰,峰巒起伏,如巨龍迴繞。頭伸向如來峰下,尾擺至浮山中學內的東崗(俗稱大和尚頭),西翼如側身不現,而東翼伸展到明鏡池邊的西崗(俗稱小和尚頭)。峰頂有“盤龍石”,人立如來峰上俯視,卻似初放蓮花,故又稱之為“蓮花池”。昔有亭,名“泛槎”,人立其中,滿目江花雲浪、風帆片片,如坐飛舟。

抱龍峰,又名獅子峰,在翠微之東,與回龍峰隔九曲澗相望。轉浮山中學東牆,正北一山如雄獅嘯天,躍上翠微。“獅頭”就是抱龍峰,“獅尾”擺成為佛子嶺。在獅子的後爪上有一組風格別致的建築物“雙瞻閣”,昔為房秩五先生的別墅。“前腳”有明太史吳應賓之墓,有奇峰環拱,莊嚴肅穆。峰之巔峻石摩霄,上平若幾,古名“望星台”,又名“露台”。登其上,則四望無所蔽,田塍相錯,煙墟遠樹,歷歷如畫。

黃鵠峰,在妙高峰西側,有大石壓頂,狀如天鵝,其色青黃,故名黃鵠。其下雙石聳峙,如舟中桅夾,故名“夾桅石”。附近有“摘星”、“倚天”等岩洞和“靈芝石”等景觀。峰拔雲上,下臨深壑,令人目眩心悸。

超然峰,由翠微峰北行數百米即達。峰下有一石竇,內刻“浮家”二字,此即北岩。峰之巔,上平如砥,煙嵐常翳。游者憩於石上,翠華迷目,花雨空濛,疑為仙都。

元寶峰,由超然峰西行50米,見一巨石狀如元寶,突出山表,故名。翹首西望,可見當年陳友諒的中軍寨址,折戟沉戈,浮現腦際。

石蓮峰,又名菡萏峰。出會聖西關,上行數步,見一石突起,如蓮苞欲放,此即“蓮花峰”。峰上岩石千葉,簇口如瓣,紋理脈絡清晰可見,仿佛葉托蓮花。峰下是石坪和草場,約4萬平方米,古時為演兵場。坪場周圍,翠屏千仞,懸瀑生煙。石坪上多圓孔,為古人紮寨時立旗竿處,名為“旗跡”。

梯雲峰,在大天池下,張公岩頂。是張公岩通會聖岩的唯一通道。峰下繞雲梯,本為天然石磴,後人工加鑿而成,共有一百零八級,經五折而上。石級甚窄,僅容一人。梯盡即峰,峰不峻而險,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玉龍峰,由會聖出龍虎關,一峰突現,此峰純系石骨,高18米,長140米,蜿蜒如龍,亦名“玉龍峰”。額題“石龍峰”三字,字難辨析,相傳為“仙書”。峰半舊有石龍亭,為明桐城縣令樊仿所建,不知毀於何代。亭旁有“仙人”足跡,長約40公分,相傳為九華金地藏的聖跡。石龍兩邊均是峽谷,東為胡麻溪,西為潛龍峽。陰雨時節,山霧迷漫,流水鏗鏘,人若漫步峰脊,如乘龍遨遊太空。

抱犢峰,俗名烏鸛嘴,在玉龍峰之西,翠羽之木,龍麟之石,均蔭其上。遊人至此,可倚怪石,俯盼潛龍、連雲兩峽,其水交流如織,音勝操琴,壑鳴谷應,野趣橫生。峰下產浮石,石多孔,質輕色赤,入水不沉。

天柱峰,又名戧山(或檣山)名獨峰。在浮山之西,突兀“盆”底,直上千仞。戧山與浮山之間有一矮山相連,如索如纜,故稱纜山。浮山如渡,有戧(即船樁),有纜,好似漂泊之舟繫於湖畔。

戧山之頂,古有雙塔,久毀。峰西腰部,有無底洞,古人曾用繩索吊秤砣探測,深不見底;後人為了安全,以石板蓋其洞口,在上面供奉土地菩薩。登上峰巔,可瞰

南北風帆往來於河水蒼碧之間:可見“五指”(玉龍峰〈拇指〉、抱犢峰〈食指〉、太虛峰〈將指〉、梯雲峰〈無名指〉、翠屏峰〈季指〉)插雲羅列,而會聖、石蓮、天池皆在掌中。此峰為火山鍾。兩邊矮山構成火山環,系一億多年前地殼運動的產物。

以上共17峰,另有19峰:雲霄峰、倒影峰、玉女峰、翠蓋峰、太虛峰、香爐峰、丹霞峰、承露峰、捧極峰、羅漢峰、舞雩峰、翠屏峰、紫蓋峰、恆鎮峰、屯兵峰、紫雲峰、玄元峰、獨秀峰、飛龍峰。

怪石

靈猴迎客石,在飛來峰之右,黃鵠峰之左。石形如猴,額頭凸百佛朝如來石起,兩眼凹陷,尾巴上翹,撓首弄姿。

百佛朝如來石,在金谷岩右側上,如來峰頂有一巨石高聳,石上又負一石,如大佛之高冠。佛額處有一小圓孔,透光放亮,其下二石並立,怡如連屏,似開似合。由下往上觀,像如來大佛,披著袈裟,盤膝而坐,前有小石羅列,如同百佛拱手朝拜。

天珠石金谷岩右,一線天前。石高4米,上豐下斂,支磯兀立,如珠從天而落下,人稱“天珠”,俗名“撐腰石”。遊人至此,多以木棍或石塊撐其下,祈求登山腰不酸痛。石下有小穴,珍奇的青鳥常棲息其間,上有石刻多方,最著名的為方以智的手跡。

八戒朝聖石,文殊峰側,有石如豬,頭嘴酷肖,面朝金谷岩中丈六金身,故名“八戒朝聖”。此石最佳觀賞位置,在“進一步”石刻之旁的石階上。

龍口銜珠石,滴水洞天,高數十米,中有一圓石,夾在石縫內,如龍口銜珠。

鸚鵡石,出金谷後門,往紫霞關方向行30米,回首仰望,一石如鸚鵡,俯首欲啄,上翅張開,下翅合攏,似飛似落,如躍如鳴,引人遐思。

玉兔拜月石,由鸚鵡石上行十餘步,一石弓起,中可行人走馬,此即“盤谷關”,又名“紫霞關”。關上之石如兔,頭東尾西,前腿下伸如跪拜之狀。每逢月半,一輪明月從東方冉冉升起,銀光撒在石上,“玉兔拜月”景觀即現眼前。“玉兔”之背,平整如床,可臥二人,稱作“仙人

床”。相傳遊人仰臥床上,夜間即可夢見身駕五色祥雲,飄飄蕩蕩,遨遊於太空。床旁石壁,清人陳度刻“夢與雲遊”四字於其上。“玉兔拜月”石又名“象鼻石”,人立石下,似有被卷之危。

靈猴戲熊石,在醉翁岩之巔,有一巨石,左右分開,中夾一石如鈴,鈴口朝天,似搖非搖,俗稱“搖鈴石”。從山下觀之,如二猴相對而語,在雷公洞上觀之,上為猴,下為熊,猴熊相戲,活靈活現。

指月石,在雲霄峰之半,“指月路”上,有明高僧清隱法師刻“指月石”三字於其上。登其石,可見層巒疊嶂,老藤垂花,為會聖最爽豁處。每當新月初升,人坐石上得月最早。石平闊,古有亭,不知圮於何年。清大學士張英數度來游,均坐其上,送夕陽,迎素月,留連忘返,飽覽佳景。

美女現花石,指月石前數米,如人形,頭腹腿足俱全,酷似女人形體。

琵琶石有二:一在大天池之畔,以足叩擊,撲通作響,如彈琵琶;一在佛母岩前,有石階42級,足行其上,響聲錚錚,如彈琵琶。

靈芝石,在黃鵠峰下,倚天洞前,一巨石直立,上扁圓而張,下收斂漸細,頂生草木,活象靈芝。纜山一帶,觀之最佳。

夾桅石在倚天洞之下,兩石屹立,高數十米,二石相距一米左右,如斧剖,俗稱夾桅石。因浮山如船,有戧、有纜,故“夾桅”之名亦附於浮渡之上。

蓮花石,出會聖之西關,上行五十步,大石平曠,可羅百席,可立千人。石上生紋紅色,如蓮花之瓣,以水澆之,其色更艷。明萬曆年間始見,抗戰時,學者汪子云刻“蓮花石”三大字於其上。

雙蛙戲岸石,站在黃鵠峰之巔,北望有二巨石酷肖青蛙,一前一後爬在懸崖絕壁之上,如在河岸相戲,故名“雙蛙戲岸”。若在山下觀之,前者如龜,伸頭向前爬行,後者似兔,抱足而眠,故又稱“龜兔賽跑”石。

婆豬孕子石,在羅漢峰應真台上,有一巨石如婆豬,人從夾桅石前觀去,只見婆豬石翹首南望,腹部垂地,如臨產母豬,神態自如。

爛柯石,在太虛峰下,有一巨大石台,石台之中,有古棋盤一副,這就是棋盤石。棋盤石之西,石骨突起,即為爛柯石。相傳童子遇仙的故事發生於此。實為次生火山口的所在地。

天鵝孵蛋石,由縹緲峰側向望江亭方向望去,中有一石,象一隻大天鵝在草叢之中,昂首伸脖,兩翼拱攏,似在孵蛋。

異石見於古志記載的還有:鎖雲石、羅漢石、三台石、望仙石、棋盤石、靈異石、控猴石、雙龍石、道人石、赤壁石、丹瑞石、將軍石、鳳凰石、撒珠石、探猿石、白象石、青龍石、關刀石、大鵬展翅石、槳樁石、盤龍石、飛來石、鳳儀石。

岩洞

浮山著名岩洞共一百零八,其中大者為岩,小者為洞,習慣上稱為“三十六岩”、“七十二洞”。這些岩洞星羅棋布,蔚為奇觀。有的玲瓏嬌巧,常為文人墨客所居;有的博大恢宏,有的如拱橋連蜷,垂宇如懸,如室如堂,遂為天然的廟宇。這些岩洞,系兩度火山爆發後形成的勝景,極盡鬼斧神工之妙。或一岩集數岩,或一洞兼數洞。洞盡即岩,岩窮即洞,萬戶千門,繞雲架壑,空谷迴廊,奇麗多姿。

金谷岩,古名大寂岩,岩內為古剎,因金碧輝煌之殿藏於山谷而得名。宋宣和年間,陸元鈞(陸游父)偕黃安時、曹無忌等相聚斯岩,故題名為“勝集岩”,其石刻今保存完好。明萬曆年間,金谷岩中置有丈六銅佛像,為太史吳應賓集資鑄造。巨佛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故斯岩又名極樂岩。大殿之西,有石塔一座,高3米,為明代古庭禪師藏衣缽之所。

岩在山之半,左有抱龍,右有回龍,險峰對峙,野藤倒懸、高大軒昂、氣勢雄偉。岩前有木蓮一株,初春花放如白荷,香氣異常。岩洞內高敞,橫約40米,縱深25米,平均高達10米。昔有東西二樓,建國後被拆除。金谷岩之額,一方石突起,高約4米,寬約3米,謂無字之碑。從岩前觀之,碑似鵬頭,整個岩洞為腹,兩旁石壁如巨大的雙翼,此景似“大鵬展翅”。

選佛岩,又名浮空岩,在金谷之左,築為僧房,面積約110平方米,平均高度2.6米。老僧望山現住其內。洞壁有二刻,為明桐城縣令章守誠之作,岩名即其所題。岩前有樹一株,高大挺拔,葉似松針,乾皮作龍鱗狀,這就是有三百餘年的珍貴古樹-羅漢松。

九曲洞,又名金谷洞,鄉人誤稱“精怪洞”。洞在金谷、選佛岩之間,深邃莫測。明代文學家鍾伯敬,曾舉火入洞。據他所記,每側身過一小門,即豁然開朗,走過四彎四門後,因地中寒氣逼人而退出。傳說該洞穿過滴珠岩,直通金雞洞,全長有數里之遙,九曲廚煙,可從金雞洞而出。又傳占代金谷岩寺有一小貓,誤入洞中,行七天七夜,始達金雞洞口。據地理學者考察,浮山在火山活動期,因溶岩流穿過地下,突破石壁,形成九曲長洞。

綠蘿岩,在文殊峰之腰,垂虹井之上。由天珠石旁跨小溪,攀葛援藤,方可達內。岩深3米,寬約4米,高約2米。坐在其中,可覽松竹蒼翠之中的雙瞻閣,可觀碧澄照影的明鏡池。聞啼鳥,數飛花,別有一番情趣。

滴珠岩,為明代安慶知府趙壽祖所題,人稱太守岩,俗稱滴水洞。宋陸元鈞知理學家董仲舒之後-大通禪師曾結庵於綠蘿岩下,題此岩為“大通岩”。又因岩內“常瀉四時雨”,故又名“飛雨岩”。該岩在金谷、綠蘿之間,有鎖雲巨石如屏遮口。入口處,兩旁石壁森嚴,若斧削成。壁頂張開約一米,可望浮雲如白縷,故稱此地為“一線天”。行數步,跨小橋,沿石壁而入,即是滴水洞天。洞高約26.5米,縱橫約200平方米,全形狀如海螺直立,當頂一竅見天,中銜巧石如珠,因名“龍口銜珠”。半岩上懸有石閣,面積約35平方米,可以棲身,號曰“隱洞”,又稱復岩。洞上有石刻“洗心處”,為明縣令黎道炤所題,意指飛泉可以洗心,淨化人的靈魂。洞中四時之景各異:春雨到來,懸流飛掛,濺玉噴珠;盛夏清涼,綠蔭如蓋,幽靜肅穆;秋高氣爽,溪流澄碧,聲如絲竹;嚴冬雪壓,冰柱林立,巍峨壯觀。整個岩體,層疊如樓,造型奇巧,神工天成。首楞岩,在獅子石下,其岩如獅張嘴仰天長嘯,岩名為明浙江邵武太守阮自華所題。岩內有棋盤一方,本為唐人所刻,後清人加鑿,但留有一“唐”字。棋盤左右,有石凳可坐,傳說是南、北斗仙翁下棋處,故又名棋盤洞。坐其中,可望“長江如帶,九華若筍”。洞壁有佳詠,為清乾隆年間桐城縣令周符和所題。

簪雲洞,在抱龍峰露台之下,有一關,名“流霞”。洞體大石中空,左右相通,東入則望西邊林壑幽徑,松木參天;西入則見東方平野,雲蒸霞蔚,煙霧繚繞,故名簪雲洞。洞高1.1米,長5.6米,寬2.5米,是獅子山唯一的洞穴。流霞關隔九曲澗與盤谷關相望。兩關之間,沿著翠微峰麓有三洞,由東至西為三一洞、蓄靜洞、盤谷洞。

藏丁洞,在曲尺峰之巔,隔澗與北岩相對,群石環抱,綠蔭遮蔽,鮮為人知。洞內最高處為1.7米,長8.4米,寬2.6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浮山村民湯長法躲避抓壯丁藏身於此洞,賴以脫險,故稱其洞為“藏丁洞”。

上方岩,又名廊岩洞,位於無字碑上方,有泉水滴瀝不斷,懸流過處,狹壁進玉。昔有和尚鑿石為梘,引其水入選佛岩廚房內,以供食用,其味清甜。

龍湫洞,即滴珠岩頂。有一圓石當其洞口,倚石下觀,深壑萬仞。水由圓石之旁下注,飛流濺霧,懸瀑生煙。此處古為深井,乃火山溶岩裂隙,後經泉水長期滲透,岩石風化,始現一線天,遊人可由下面進入洞內觀賞奇景。

長虹洞,位於妙高峰壁之半,有洞如虹。明思想家、科學家方以智遂題名為長虹洞,惜石刻已被苔掩難辨。此洞狹而長,寬僅2米,長9米,高8米。洞前古木交橫,濃蔭遮口,人跡罕至。洞旁還有一洞,名劍谷,亦方以智所題。

雙眼洞,為二洞合稱,左為定心洞,長5.2米,寬5.2米,高3.5米,內有水池;右為寶藏洞,長7米,寬3.4米,高2.2米,內有泉流,並列於浮山中學後石壁之上,形如眼睛。

凌霄岩,在定心、寶藏二洞之上,講經台座落其間。岩前松杉橫空,鳥道盤迴,岩前有土台,現已塞住洞口,似人為堆集而成。後有一洞深邃,投以小石,可聞骨碌之聲,其深莫測。

會聖岩,在雲霄峰下,為浮渡中部勝景。昔遠祿和尚會歐陽修諸聖賢於此,故名會聖。北宋祠部郎中田裴題“會聖岩”,三大字於其石台之上,今清晰可見。會聖岩兩旁岩洞比連,石刻薈萃;岩前古老的銀杏遮天蓋日,峽中無數的綠竹鳳尾寫天;石壁老藤垂花,幽谷雲鋪,青鳥啁啾;聚勝景於一地,故又名“會勝”。清初宰相張英游浮山有“十座處”,此為第八坐處,故後人題此為“八座岩”;又曰主岩,意此岩為諸岩之首。岩高5米,面積約

380平方米,後有台,高一米許,上供圓鑒大師玉雕像。台前供三尊大佛,香火旺盛。

相傳會聖岩是當年遠祿和尚為歐陽修說法處。大師以下圍棋作比方,闡明佛學哲理,致使歐陽修折服而改變了原有的觀點。會聖岩又是遠祿著書之地,著名的《九帶集》就產生在這裡。遠祿坐化於此,瘞骨於左側的棲真岩內。會聖岩前現有磚木結構的佛殿,是和尚釋子修心養性的洞天福地,亦是遊人流連忘返的最佳處所。

棲真岩,又名遠公塔院,在會聖岩左側。岩高2.5米,總面積為37平方米。正中為遠祿祖師塔,下藏遠祿骨灰,塔後石壁上有一尊遠公刻像。塔本宋代修建,范仲淹為塔作銘。明萬曆年間,高僧朗目重修,並於岩旁留詩一首,以記其事。1986年春,浮山管理處再次重修該塔。主體保持原貌,地坪用方塊石鋪就,洞口設有木柵,洞前砌有平寬的石級。塔院和諧,古樸典雅。同年9月4日,日本國駒澤大學第八次佛教史跡參觀團(專門研究佛教曹洞宗的),以石井修道教授為首一行19人,在此參拜了遠公塔院,並敬上了供糖。

棲隱岩,一名君子岩,又名慶雲岩,與遠公塔院相鄰。岩高5米,縱13米,橫8米。昔為僧廚,今未利用。

翠華岩,與棲隱岩相鄰,高4米,縱10米,橫12米。岩內壁刻有“杏莊枕易窩”五大字,下有飛龍洞。

隱賢岩,出翠華岩,南行十數步即達。岩在翠蓋峰之下,比旁岩稍淺,下有石臼,為往昔僧人舂米之處。上有一洞,洞口圓而不大,游者常投以石。相傳投中者即有生兒之吉兆,故俗稱“打子洞”。岩中有石刻23幅,其中以宋楊傑所撰之《記》最為珍貴。《記》中所指“隱賢”,為遠祿和曉雲二禪師。

陸子岩,古名皇甫岩。又稱明月岩。宋陸元鈞詢問當地老者岩名的來歷,但都不知得名之出處,故易名為“陸子岩”。岩高4米,縱18米,橫12米。岩石有泉(現老僧修順加鑿為井),泉水溢出地面時,遠觀一片金黃,而近觀則忽然消失。遊人見之,無不覺得奇特。現經化驗得知,泉水含礦物質多種,經光的折射而成奇觀。清康熙十二年《桐城縣誌》記載,此岩“有晉陶侃遺蹟”,但已湮沒無考。抗戰期間,樅陽學者汪子云應浮山名醫湯士衡之請,在此成立“浮山學社”講學。與汪子云同來的汪翰西題刻“講學洞”三字,以志其事。

枕流岩,南抵石龍峰之尾,北與陸子岩相連。長27米,平均高度約3米,形如長廊,故又名浩笑廊,又稱穿雲徑。岩近潛龍峽之東南岸,峽水自岩下流過,時而湍急,時而平緩,野趣橫溢,故明太守趙壽祖題書為“枕流岩”。長廊下半部為“非人間”,又稱“蜿蜒竇”,寬約6米,懸岩如削,蟠曲深邃,古松掩映,怪石競奇。其中一石柱,形如象腿、馬蹄,故俗稱“馬蹄洞”。此岩一窟三門,造型奇巧,景觀絕佳。

朝陽洞,在潛龍峽西北,與枕流岩隔峽相望。因洞口向陽,得日最早,故名“朝陽洞”,或曰“別一洞”,亦名棲鳳岩。因岩壁上刻有王陽明詠浮山詩二首,因此後人又稱“陽明洞”。洞高4米,縱橫17米,岩分兩室,翠竹掩門。洞之右有大石如屏,即所謂“鳳儀石”。岩前臨深壑,倒影歷歷,山色水光,浮映成趣。

五雲岩,在翠華岩之上。秀嶂迭峙,曲折連綿,晨光熹微,雲生五色,故名。因明末兵部尚書、劇作家阮大鋮(集之)少年時曾在此吟詠,亦稱“阮集之讀書處”。此岩高3米,縱3.5米,橫約8米。岩內立有“陳侯生祠碑記”一塊,高約2米。陳侯,名於階,為明桐城縣令,重教育,興書院,故桐城官紳立碑建祠於此,以宣揚其德政。

炮眼洞,在五雲岩之右,復道廊內。復道廊壁有一圓洞,直徑0.47米,恰似炮眼。傳說昔日朱元璋奪取陳寨後,於此處架土炮封鎖潛龍峽,故人稱此處為“朱洪武炮台”。

伽藍洞,在會聖岩右,昔名“指月岩”,又名“和風岩”。岩頂有松林,遇風則聞松濤之聲,故又名“松濤岩”。岩高7米,縱橫6米見方,昔構有層樓,供圓鑒大師玉像,謂之“浮遠閣”。惜在鹹豐、同治年間被毀。岩外藤蘿蔓掛,石徑盤迴,環境清幽。

三曲洞,又名岩廊,在指月石下,與伽藍洞相鄰。名為三曲,實則六曲。中生一石柱撐持洞頂。洞長20餘米,人行其間,曲折宛轉,逸趣頻增。廊旁有一小洞,狹小不可居人,因遠祿曾住會聖,故名其洞為“浮遠洞”。洞前峽谷中尚有二洞:流水潺潺者為響水洞;深黑莫測者,因青鳥出沒其間,則名青鳥洞。

半窗岩,因雷鯉而得名。雷鯉,號半窗,福建人,明代書畫家,曾修道、讀書於此。洞高3.5米,橫8.5米,內有丹

池、丹井。每當夕陽西下,光照洞內,霞彩萬縷,璀璨奪目。如遇陰雨,則懸珠如簾,飄灑空際。岩上有三洞:左上一洞如眉,曰“蛾眉岩”;右上一洞石柱如象蹄,曰“石柱岩”。二岩深處,清幽神秘,為“深窯洞”。有一水自洞前經石柱岩下墜於雷公洞畔的石池內,泛起漣漪,遂成了雷公的“洗墨池”。

金雞洞,在玉女峰下。玉女峰隔胡麻溪與承露峰、玉龍峰相望。峰下石壁如牆,高約30米。在石壁高處,有洞如日,直徑約1.5米,嶄絕難以攀躋。傳說此洞為金雞所棲,故名“金雞洞”。舊《志》載:有高僧入其洞數百步,耳聞雞鳴,忽見巨蛇當道,轉身而返,此後無人敢入洞內。

晚翠岩,在金雞洞下,洞高10米,縱13米,橫27米,有五曲。此岩得日最遲,午後陽光方入其內。夕陽返照時,滿壁紫赤,故名“晚翠”。以腳撲正中地面,響聲如鼓,餘音迴旋激盪,經久不息,故又稱“打鼓洞”。元書法家趙孟頫曾題名於壁,今為苔掩難辨。

談玄岩,一名山岩,在玉女峰右側,舞雩峰西壁之半。岩高2.8米,縱5.2米,橫8.2米。岩內有石刻:“圓鑒大師談玄岩,聖四帝慶曆六年中秋月志。”此岩地處偏僻,幽深清雅,遊人罕至,實是修心坐禪之妙境。若徘徊其上,則心境開朗,俗念俱消。

碧桃洞,亦作畢陶岩。在談玄岩之上,形如桃,石作赤色,下有清泉,水寒透骨。岩高4米,縱5米,橫7.4米。左有一洞,高3米許,泉水自岩巔而下,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泉水甘甜,故又名“甘泉洞”。

連理洞,從晚翠岩出發,沿胡麻溪上行,右側山半兩洞相連。此處系明清之際理學家方中履,偕弟中法披荊所得,因其舊居庭園中有杞楓二樹結成連理,故移趣題名“連理洞”。南洞高6米,縱8米,橫11米,石頂正中有懸泉如線,左角有水,自石縫中流出,其聲如琴。北洞高2米,

縱10米有餘,橫5米。洞之右又有一洞,名曰“仙隱洞”。

穿心岩,又稱虎穴。方以智(密之)16歲時游此岩,題名“密岩”,現石刻為苔蘚所掩。岩最高處4米,東西50米,南北30米,穿心而過。岩頂有三處通天,如屋之天井。岩之上為“仙人橋”,系二石樑跨澗而成。二橋相交,上曰“天然橋”,下曰“游龍橋”。此處為胡麻溪發源地,在翠微峰西南之壑中。未雨時,游橋下,穿心岩可坐可臥;遇雨登橋俯視,能見溪流觸石,洄漩激盪,響震山谷。

張公岩,古名“壁立岩”,又稱祖師岩。因宋張同之辭官學道於此,相傳辟穀仙去,故名“張公岩”。岩在梯雲峰下,高8.5米,縱19米,橫11.8米。岩內有石池,傳系張公煉丹處,故稱“煉丹池”。岩後有龍井,深1米許,可容6擔水,汲之鏇滿。天將雨,即溢出;數月不雨,六擔如故。泉水清徹見底,甘洌異常,人稱龍井神泉。每當夕陽西下,泉光浮動,瀰漫升騰,現出奇觀,為古“桐城八景”之一。岩左上方有天然石閣,名煉丹洞,縱5.5米,橫7米,高4米;岩前舊有“夕陽樓”,已毀;旁有張公“洗澡池”、“濯足盆”,均就岩前巨石鑿成;石級下為八卦圖形的“杵藥台”和“鼎爐洞”,皆冠以張公名。

戛玉洞,在繞雲梯的半腰,高3.8米,縱深11.6米,橫有5.4米。雨後,有泉自上方石縫中下注,如玉落盤,錚錚有聲,故曰“戛玉洞”。

碧雲岩,在戛玉洞下,又名披雲岩,亦稱青岩,洞名三字,為張同之手跡。岩高4米,縱11米,橫7米。岩旁怪石嶙峋,如林如戟;老樹新藤,捲曲盤錯。岩壑秀美,石勝洞奇。

寶蓋岩,在碧雲岩左上方,高2.5米,縱8米,橫6米。古時有一老僧葬其岩內,為自定墓地。

觀音岩古名“嘯月岩”。岩前石壁洞開而成圓門,門旁有聯。聯曰:“山如人意懶,石似我心空”,為清人黃文炳撰刻。洞口北上為“雲錦廊”,廊盡處為“聽溪岩”。岩後有一石台,昔為供奉觀音處,今岩壁尚存大士像影。

半月洞,與觀音岩圓門隔峽相望,高2.5米,縱4米,橫7米。洞北還有“西風岩”、“飛珠泉”、“一覽洞”等勝景。一路箬竹披復,野卉叢生,景色樸素自然。

桃花洞,由張公岩右行,跨渡仙橋,達渡仙亭,由亭右峽谷下行,則達“桃花洞”。洞前有響雪橋,橋拱洞與桃花洞連線相通。此處雨後白練如帶,花雨空濛。“花洞響雪”遂成為浮山奇觀。

總岩,又名多景洞,在觀音岩西壁,長不滿2米,但聚小洞百總岩,浮山會景[2]余,形如蜂房,縮全山岩洞之形於一洞之中,故曰“總岩”。竟陵鍾惺稱之謂“石史”,錢元鼎則題為“浮山會景”。若以單個爆竹燃於各小洞內,聲音殊響,一洞一音。

丹丘岩,在總岩之北,翠屏峰之西。昔日有虎臥藏,故稱“老虎洞”。洞高5米,縱4米,橫13米,壁多青苔和鳳尾草,如綠色地毯懸掛其中。岩腳之下,有村名陸莊(古名“在陸山莊”),村中有方以智故居。以智少時,讀書於此,“丹丘”乃方氏題名,故今人常稱此岩為“方密之讀書洞”。

墨歷岩,在丹丘之右10餘米處,高2米,縱3米,橫4米。方以智別號墨歷,此岩亦是方氏自題。

一掌岩,在“墨歷岩”之右,岩高2.5米,縱4.5米,橫9米。據考,亦為方以智題名。

佛母岩,居太虛峰下,連雲峽口之右與抱犢峰相峙。岩高3米,縱13米,橫6.5米。岩口圓如篩,俗名“篩子岩”。阮自華曾讀書於此,故自題刻“阮君洞”三字於壁。又因在此岩內可見前面的飛龍峰(即纜山),又稱“見龍巖”。昔日岩內常供準提觀音,所以通稱“佛母岩”。此岩向南,得日最多,故冬天岩內溫暖如春。

雪浪岩,在佛母岩之左。岩高20米,岩壁起伏不平,其色赤黑相間,如雪浪翻滾。高僧三槐法師題名為“雪浪岩”,並自稱雪浪和尚。

野同岩,又名止泓岩,在雪浪岩之左,高3.5米,縱橫各7米。岩內有石鐘,擊之有聲;又有清泉,沐之精神爽適。“止泓”二字刻其內,“行窩”二字刻其外。“野同”者,為明方大鎮所題。大鎮任大理寺左少卿時,因避東林黨禍,辭官隱於浮渡,常與田夫野老相處,故將此洞題名為“野同岩”。

洞賓岩,又稱鐵笛洞,在野同岩之上,洞口呈圓形。洞門似半掩半開,懸於峭壁之半,其深莫測。四時出風,傳為呂洞賓修道之所,呂有詩讚美。

海島岩,又名“中丞岩”,在野同岩之左。岩高13米,縱與高同,橫7米。岩壁石理凹凸,小孔無數,纖密如浮漚。岩右懸瀑落地砉然,如驚濤駭浪,人在岩內,如置身海島之上。此岩結構,異於他洞,內如台閣,中有石級可達洞頂。遊人高臥其中,可看全峽風景。岩內左上又有一洞,名“蓬壺”,非鑿石級不可登。

醉翁岩,在搖鈴石下方,古名“普陀岩”。岩高4米,縱10.7米,橫12.3米。岩內石仰如突,石覆欲壓,鍾乳成柱,神奇幻險。古人曾置門窗以居,內有泉,可以閉門不汲外水。歐陽文忠守滁州時,自號醉翁,曾來浮山問法,常攜友人於此岩飲酒奕棋,故岩因此得名。“醉翁”左側有“龍女洞”,洞狹而小,芳草覆道,石骨浮青。

朝天洞,在“龍女洞”的左上方,洞口朝天,四面石壁,岩門如關隘,故又名關岩。懸身至其下,可坐十餘人。有石門、石窗,乃神工天成。

石瓮洞,在靈芝石右半山處,有一洞如瓮,小口廣腹,口徑不足1米,而中寬4米,恰如石瓮。

摘星岩,在黃鵠峰之額,高可“摘星”,俗名“高岩”。由岩址石縫間攀藤緣葛而上,約10餘米始得石級,危窄不容足。

避鑿有孔,可扣手再上。及至岩門首,有一絕磵非橋不能渡,渡磵後則可登岩。岩前有石屏,如門半掩。岩高約7米,縱約15米,橫約28米。昔張獻忠義軍到浮山,數千人避其中。岩記憶體石臼,傳為漢左慈煉丹之具。康熙12年《桐城縣誌》記載:“左慈字元放,廬江人也,學道於天柱,行游於司空,隱於浮渡,後入霍山,合九轉丹仙去。”

倚天岩,在靈芝石後,高出於“摘星岩”。洞狹長,深50米,石縫中可見天成一線。上岩無路可通,只能從黃鵠峰垂索而下,方至其內。站立岩前,但見千峰競秀,萬壑爭輝。崖壁懸削險絕,望而生畏。

橫雲洞,唐凌岩題名,洞在黃鵠峰之左。高5米,深廣3米許。洞右上方可見“一線洞”,左轉可達“涵蒼洞”。岩前翠柏入天,古松盤地,煙嵐雲霧,融為一體。

伏虎洞,在“醉翁岩”與高岩之間,一石如伏虎。虎口即洞,洞口最高處為2.1米,洞深8.4米,橫7.6米。從咽喉處可側身入其內,右爬行約7米,可出其耳孔,上達虎頭,可觀錦繡河山。

一帶岩,又名北岩,在超然峰下,內刻“浮家”二大字。岩口高3米,長9.4米,岩深5.6米。坐北岩內,可見遠處的柳峰山、龍城山起伏綿延;近處麻溪河碧水迂迴,繞麓東去。岩前,松林如海,“濤”聲不絕於耳。17世紀著名思想家、科學家方密之墓地距此咫尺,舉目可見白色墓碑立於萬綠叢中。

河湖泉溪

浮山之麓河湖環繞,山中溪澗流水潺潺,岩頭懸瀑,洞內生泉,正是:山青水秀,悠遊勝地。

河湖

由廬江縣境發源的羅昌河和岱鰲山發脈的麻溪河在浮山之北匯合,浮山鎖其關口,如“海門第一關”。水半繞浮山形成芙蓉凌波之態,後經石溪與烏金渡流向白盪湖,過白盪湖閘而匯入長江。環山之水,總長14公里。水面大小隨季節而變化,發水季節一片汪洋,最寬處可達2公里;枯水季節,寬處僅十餘米。

溪澗

浮山溪,水隨季節更換而變化:旱季,溪澗很少泉流。雨季,則懸河倒掛,流水潺潺。

九曲澗,在浮山之東,發源於翠微峰下,沿立馬峰、文殊峰、抱龍峰之麓,彎彎曲曲流入明鏡池,全長近1公里。

斷虹峽,在浮山之南,其水發源於妙高峰,沿黃鵠峰之麓,流入曲湖,全長約1公里。

胡麻溪,又名游龍峽,在浮山中部。溪頭源於翠微西麓,流水穿過仙人橋,沿著玉女峰和玉龍峰,流入戧山腳下的麻溪河,全長2公里。

潛龍峽,發源於蓮花峰麓,過連理池,穿響水洞,繞過石龍峰而匯合於胡麻溪,全長約1.5公里。

連雲峽,發源於太虛峰,其水上接撒手岩頂上的懸瀑,下與胡麻溪、潛龍峽之水匯合,長約半公里。

桃花澗又名虎溪,在浮山之西。發源於蓮花峰西麓,沿翠屏峰、梯雲峰,經桃花洞、響雪橋而流入麻溪河,全長約2公里。

池塘

明鏡池,俗名清水塘,面積9804平方米,在獅子山正南。左為虎形山、右為回龍峰,隔池相望,九曲澗、獅虎澗二水流入池中。池水清澈,游魚戲逐。風起處,碧波蕩漾。岸浮山天池(火山口)[2]邊青山翠嶺倒影池中,歷歷在目,如海市蜃樓、水底仙境。

龍湫池,又名東天池,在滴水洞之頂,面積約800平方米。雨季,池水溢出,由龍湫洞入滴珠岩,形成懸河;旱季,水滲入滴珠岩,串成細珠,瑤光玉氣,出自天然。岩內“常泄四時雨”、“秋晴觀雨”、“雨花天”等石刻,為其真實寫照。

舞雩池,在舞雩峰南,面積約210平方米,四時不涸,為次生火山口之一。現為浮山林場職工飲水池。

上天池,即大天池,為小火山口,在蓮花峰側,面積約840平方米。池周皆石岸,池內有純菜,有蠑螈,既可食用,又可觀賞。池水常滿,四時不竭。雨後生霧,一水皆香。池畔昔有“洗心亭”,與“望江亭”相望,舊亭不知毀於何代,今在擬建中。

西天池,在翠屏峰頂,池在亂石之中,面積不大,呈圓形,直徑約7米,深不可測。

連理池,蓮花石東有二池相連,各有77平方米。上池水可飲用,下池水用於洗物。

洗墨池,有二:一在雷公洞前,為明代雷鯉洗墨之處;一在碧雲洞前,清人唐禮心讀書時常在此洗墨。前者小,後者大。

放生池,在大華嚴寺右側(今浮山中學校園內),面積約一畝,昔時多烏龜,龜殼上有環記,系佛家弟子所為。現池已加水泥蓋。

浴仙池,實為一井,在會聖岩寺小院中,古人鑿石而成,深約6米。

印紋池,在滴水洞中,旁有題刻。池底呈深黑色,如印紋。

杵藥池,在張公岩前的杵藥台上,池呈八卦形,系張同之杵藥之處。

香泉池,實為一井,在浮山中學前,井深6米。上有蓮花圖案的井圈,泉水清冽可口,從不枯涸,曾為古華嚴寺千僧飲用。

四、山泉

浮山之泉皆因火山爆發而形成,泉水多含礦物質,有藥用價值。

洗心泉,由龍湫池滲入滴水洞,淅淅瀝瀝,如玉墜盤。

垂虹泉,由綠蘿岩下方石縫滲出,流入垂虹井,大旱之年,泉不枯涸。

翰墨泉,由會聖岩上方岩壁中滲出,流入會聖僧廚石池內,供廟內食用。

龍泉,由張公岩後壁下滲出而入龍井,井容六擔,鏇汲鏇滿。此泉可消炎,對眼疾有明顯療效。

一線泉,連理洞之左洞頂,有一寸見方的石孔,清泉由孔中滲出,如一線懸空。

戛玉泉,戛玉洞頂有一石縫,泉水滴瀝而下,嘎嘎有聲,如玉豆落盆。

懸簾泉,海島岩巔有青苔連片,離開石壁懸掛半空。有一泉由壁內滲出,浸透連片的青苔而下灑,飄飄揚揚構成水簾。簾隨風動,姿態萬千。

活生泉,從陸子岩後壁滲出,入井,雨季則溢出。因泉中含硫,故水流處金黃鋪地,令人眩目。常沐此泉,不生瘡疥。

抱龍泉,在雙瞻閣東院內。1992年4月,在管理處主持下,石工湯雙全等,在岩石上鑿井。當鑿至地下11米深處,一股清泉湧出,一晝夜可產泉水百擔,食之味美。因該泉在抱龍峰下,故名抱龍泉。

奇異景觀

浮山玲瓏剔透,景物奇秀雅潔,四時幻變,早晚殊同,移步換景,令人賞心悅目。

浮山夕照

張公岩中有龍井神泉,泉水四季不涸,清澈見底。每當夕陽西下,光照神泉時,只見一輪紅日從井底躍出,射彩飛虹,照得張公岩石壁一片紫赤。有古詩讚曰:“西山日照晚霞飛,煙繞香林鳥倦歸。暮入靈岩泉井暗,夕陽返照復生輝。”這就是著名的“浮山夕照”,為老“桐城八景”之一。

冰柱擎天

滴珠岩為浮山一絕,高廣而圓,上可見藍天一線,下可聞“天浮山滴珠岩[13]河墜玉”之音。春天雨花飛舞,夏天懸瀑轟鳴,秋晴仍可觀雨,冬雪則見奇觀。每當嚴冬到來,雨雪結成冰凌,上下逐漸銜接,形成兩頭粗中間細的冰柱,巍然屹立於岩中,高達26米。冰柱兩端還有長短、粗細不一的冰凌環繞,猶如宮燈的燈須。這時的滴珠岩,簡直成了水晶宮。

花洞響雪

由渡仙亭至觀音岩,必須通過響雪橋。橋下有洞名“桃花”,上有一溪,叫桃花澗。雨季,山洪在桃花澗中咆哮,直奔桃花洞口,再穿橋西下,逶迤曲折流入大河。這時,人立橋下朝上看,可見流水濺在桃花洞壁上,如雪花紛飛,且響聲震耳。這異景就叫“花洞響雪”。

天柱影日

金秋時節,登上妙高峰,朝西望去,可見皖山如柱,聳立天際。夕陽西下之時,在太陽的下方,漸漸地出現一個三角形的黑影,這黑影又慢慢地上升,竟然像一座寶塔映在圓盤之中,這就是“天柱影日”,為浮山獨有奇景

人文景觀

亭台建築

浮山古有十亭,僅存渡仙亭,後恢復御碑和望原華嚴寺御碑亭(現浮山中學內)[15]江兩亭,其餘規劃在遺址上逐步重建。

望江亭,在妙高峰頂,明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553-1555年)之間桐城縣令樊仿建。站立亭中,可見四山縹

緲,長江如練,三公、九子、皖山、龍眠諸峰,俱在望中。此亭早毀,1986年重建。現亭為仿古木結構。兩層六角,周有石欄和木凳,南北有石級,整個亭址占

地一畝。承建單位為江蘇高郵古典園林建築工程處。

御碑亭,為康熙年間山足和尚建。亭在華嚴寺山門內(現浮山中學校園),亭中立有聖旨碑,早毀。現亭重建於中學西南側的葫蘆山(古名待佛嶺)上,為仿古木結構,上蓋小青瓦,下有坐凳,六角飛檐,外型美觀。該亭占地面積100平方米,造價為二萬元,由江蘇高郵浮山清代古亭渡仙渡[16]古典園林建築工程處承建,1986年底竣工。

渡仙亭,在張公岩與觀音岩之間,過渡仙橋即達。亭為條石結構,方形,四根石柱上刻著楹聯,占地面積7.29平方米。該亭建於清嘉慶拾陸年(1811年),高僧慧蓮募化所造。

佛塔建築

浮山在建國前有塔二十座,多以方石壘成。塔內分藏舍利、爪發、衣遠公塔院 遠祿祖師塔[2]缽、骨灰等,留存的有:

遠祿祖師塔,在會聖岩右,棲真岩內。岩端刻有“開山和尚卯塔”字樣。宋嘉祐五年(1060年),徐家市民陳文政建,

范仲淹為塔銘,後被侵占者用亂石壘塞。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六月,阮自華同朗目、淡居二高僧重建。塔高7尺,圓形,直徑3尺,為高級白石雕刻而

成。塔上聯云:“千里瓢囊歸葉省,一屏棋局付歐公。”朗目有記事七絕—首在岩壁。明太史黃輝題“遠公塔院”四字於岩端,解放後,塔被嚴重損壞。1986

年,管理處重修此塔和塔院。

古庭禪師衣缽塔,在金谷岩內,塔高3米,直徑1.9米,石結構。明代所建,萬曆間重修;今又修復一次。

三寶塔,在“阮集之讀書處”東側,明萬曆三十年(1602)朗目本智禪師建造,為眾僧藏骨之所。塔後有二小塔,左刻

“臥雲禪師之塔”,右刻“方山寶”(已不存)。塔7層,高7米,中空,塔底直徑3.3米。塔體呈正六邊形,為方石結構。正面中間有一塊碑刻,上書“三寶

塔”三字,字型剛勁有力,為朗目和尚所書。1989年冬,浮山管理處予以重修。

淡公塔,明天啟三年(1623年),吳應賓、阮自華建,為高僧澹居藏骨之所。50年代毀。遺址在翠微峰西,面對屯兵峰。

清公塔,清康熙三年(1665年),在瑜、在旨諸和尚建。為清隱法師藏骨之所。50年代毀,遺址在淡公塔右。

名人故居

浮山有山有水,環境幽雅,歷有高人擇居,現存名人故居三處。

方以智故居

方以智故居,在浮山西麓,丹丘、墨歷兩岩之下,現名陸莊,舊名在陸居,全稱在陸山莊,建於明萬曆辛亥(1611年),為方大鎮所建。

吳芝瑛故居

吳芝瑛,清末女詩人,秋瑾的好友。秋瑾出國留學及回國辦《女報》,均得到她的支持和援助。秋瑾犧牲時,她不顧安危,為其奔喪收葬,時人為之敬佩。

芝瑛故居,在浮山西3公里處,名“鞠隱山莊”,系其父吳康之所建。康之,為吳汝綸從兄,少時因喪父母,在汝綸家長

大,成年後歷任山東寧陽、禹城、蒲台、武城、章邱、鄆城等縣知縣,為官清廉。時值清末,外侮內憂,朝政日非。康之目不忍睹,則慕學陶潛慨然退居田園,並以

淵明愛菊之意,自號“鞠隱”(菊、鞠,古通用)以示志,故名其居為“鞠隱山莊”。

鞠隱山莊,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原有三進廳房和其它瓦屋40餘間;外有圍牆,南北門樓及石級台階;正廳懸掛吳芝瑛親筆書寫的“鞠隱山莊”匾額,毀於“文革”之初。

房秩五故居

房秩五是浮山中學的創辦人。1929年,他為了便於房秩五故居雙瞻閣[15]管

理學校,在學校之東北,建造了一座別具一格的小樓房。在閣樓上,可眺望石溪河對岸房秩五父母的墳墓。因援《詩經》內“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圮兮,瞻望

母兮”之意,將閣樓取名為“雙瞻閣”。1984年,樅陽縣人民政府作出決定,收回雙瞻閣,交浮山管理處使用。當年,管理處重修此閣,並建造了職工宿舍。

1989年,縣政府將其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二年,由管理處主持,再度擴建了圍牆,並新建了“紫霞居”、“邀月堂”,給房氏故居增添了光彩。

古寨遺址

浮山水路較為方便,上行可至廬江,下行出白盪,可達安慶、九江、蕪湖、南京;加上山勢險惡,多懸崖絕壁,內有洞穴可居,外有水可作壕障,因此歷史上常成為兵家紮寨之所。

元末陳寨

元朝末年,義軍四起,自稱漢王的陳友諒扎

寨浮山,從此戰事不息。人稱浮山為“陳寨”,即由此而來。妙高峰,就是當年陳友諒的點將台;屯兵峰,就是陳友諒的屯兵處;西南三里的長山,就是徐魏公的屯

兵山;山下會聖岩景區,四關俱全,古寨石牆依然可見,這就是當年的陳、趙大本營-中軍帳;天池周圍的石骨上,到處可見圓孔,這就是當年的插旗處。浮山還有

許多有關朱元璋和陳友諒的傳說,如陳友諒嫂嫂戰死浮山,葬於白虎山上的悲壯故事;朱元璋在會聖岩頂架大炮,轟擊潛龍峽的傳聞。“朱洪武炮台”保存完好,成

為人們觀賞的遺蹟

明末胡寨

明朝末年,張獻忠在桐城一帶活動達十年之久。據舊志載:“祟禎之季,寇亂四方,居人思所以衛難者,結堡於浮城,其四圍東西留兩門。”此次浮山紮寨,因堡長為胡其芬,故名“胡寨”。

清末占寨

太平軍攻下安慶,浮山民眾在當地封建勢力的煽動下,結寨浮山,對抗太平軍。其為首者占礱匠紮寨浮山,以戧山為小寨,成犄角之勢。

石刻遺蹟

浮山石刻,約400餘幅,其中唐刻1幅,宋刻24幅,元刻2幅。石刻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書法萬千。字型有大、有小,大有1米見方,小者不滿1寸;風格上,有的鐵畫銀勾,有的清瘦嚴謹,有的豐潤飽滿,有的端方秀麗。這些古代藝術遺產,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公布),是研究歷史、人物、宗教、書法的珍貴資料。

佛教文化

浮山佛教,始於晉梁。梁天監三年(504年),武帝推崇佛教,沿江一帶寺廟大興。浮山地處江畔,山青水秀,石窟成林,自然成了建剎的寶地。當時“浮圖始昌,

為室為堂”,一派生機。南陳太建七年(575年)之前,有高僧智顗在此結茅禪修,後建“浮山寺”,為有史料記載的創廟之祖。智顗南渡後,在天台山創立天台

教派,影響甚廣。進入隋代,煬帝賜予智顗為智者大師,故浮山寺被稱為“智者大師道場”,或曰“祖庭”。此時,中國佛教處於鼎盛時期,天台宗在浮山占主導地

位。

宋代,有高僧遠祿,雲遊四方,參謁過汾陽的昭和尚和葉縣遠祿與歐陽修因棋說法處[3]的省和尚。兩位禪師的說法對遠祿的思想歸宗起了重要作用。後遠祿參拜了佛教曹洞宗祖師太陽玄禪師,玄師以直裰皮履授之曰:“洞宗無人,以此傳之”。遠祿奉命往住浮山,成為浮山曹洞宗的開山祖師。

清康熙年間,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無可大師方以智,接受安徽巡撫和桐城官紳之邀,為浮山十六代住持。其徒山足和尚主持重修了《浮山志》,建造了“藏經閣”。

中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得以落實,佛事活動逐漸恢復。除華嚴寺外,其它廟宇俱在修復之中。會聖寺規模如舊,由僧人修順、開權等3人管理;金谷寺正在施工修復,丈六金身已登蓮花寶座,住持先為安修,今為望山。張公、觀音、佛母諸寺,已列入修復計畫。

寺廟建築

敕賜大華嚴寺,古為浮山寺,南陳智者大師創建。右代重修,修繕後的浮山金谷禪寺[3]最後毀於清末。房秩五先生在古寺的遺址處創建浮山公學,即浮山中學之前身。

金谷禪寺,建於宋代前。因寺前有株木蓮樹,故俗稱“木蓮閣”。入山門,步石級,可達大殿。殿兩廂是倚岩而建的東、西樓,左側是選佛岩,岩下建有僧廚。全寺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

會聖禪寺,

位於浮山中部,為江左名剎。該寺建於晉梁,衰於五代,興於趙宋。至明萬曆年間,香火日盛。此寺為圓鑒大師遠祿給歐陽修說法處,也是遠公著書處、坐化處,一

直為人景仰。會聖禪寺毀於太平天國時期的浮山之戰。清宣統二年(1910),重建瓦房三大間。1986年浮山管理處主持重修,現已初成,全寺占地面積

1080平方米。寺匾“會聖古剎”為趙朴初手書。住持修順新塑觀音、地藏二佛像,重整儀軌,管理井然。

壁立岩寺,初為道觀,因宋代張同之在此面壁修道,故名。明萬曆年間,改為佛寺。有老僧德空及其徒碧雲住此,曾興建“大士閣”,供奉大士像,香火漸盛。寺前原有“夕陽

樓”一座,古樸典雅;寺旁建有僧房,共占地224平方米。嘉慶時,有高僧慧蓮在此駐錫,並於寺西建起“渡仙亭”,與“夕陽樓”相峙。寺廟毀於清末,但香客依然不絕。

觀音岩寺,古稱“嘯月岩”,位於浮山西部,占地580平方米,寺名為明安慶知府趙壽祖題。前有僧房數楹,倚岩添瓦,就石為門。岩內設有“大士閣”,供奉白衣觀音,門外有“雲錦廊”,系明代連雲禪師所建。是寺於50年代拆毀,今擬復建。

佛母岩寺,因岩形如篩,俗稱“篩子岩”。岩內建有準提殿,供三眼六臂準提觀音,故稱“佛母岩寺”。殿前有堂,系壘石而築。全寺占地約240平方米,為明代深修和尚所建,現已毀。

普陀岩寺,昔為僧人結茅禪修之所,距會聖岩約一里。宋歐陽修拜訪圓鑒大師後,常偕友人在此奕棋、飲酒,故又名“醉翁岩”。歐公去後,寺廟荒廢。明萬曆年間,如法和尚募資重建,恢復舊觀。現岩存廟毀。

報親庵,在墨歷、掌岩之西麓。舊名“在陸居”,或曰“在陸山莊”,今稱“陸莊”。1611年,方以智祖父方大鎮辭官歸里建此山莊。莊中有堂,名“此藏軒”,為方大

鎮親題。墨跡刻石,嵌於壁中。明末張獻忠部過境,全莊被焚,獨存此軒。清兵入關,方以智出家為僧,雲遊在外。其子中德、中通、中履,為迎養其父,重修此軒。時宣城學者施愚山與方家友善,題名曰“報親庵”。以智逝世後,中德又於庵東“庚月亭”舊址上,新建“四代祠”。其住持為法澄。庵與祠毀於清末,遺址尚存。

旅遊開發

浮山開發,古已有之,解放後的開發始於20世紀80年代。1984年春,安徽省建設廳下撥了規劃經費。同年,安慶行署建設局,組成了以工程師蔣品珍,助理工程師王本立和技術員何基松等十餘人的考察規劃小組,對浮山和白雲岩景區進行了為期一月的考察,8月底制定了《總體規劃大綱》。

1984年11月14日至16日,“浮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評議會,在樅陽蓮湖飯店召開。會議由省建設廳副總工程

師羅清澄和行署建設局副局長蔣品珍主持,行署顧問朱佐臣參加了會議,並邀請了北京大學、省文化廳、文物局、安慶市、蚌埠市、九華山、天柱山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共68人。通過規劃介紹和實地踏勘,到會代表進行了認真的評議。

1985年元月25日,樅陽縣人大常委會審查通過了《浮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大綱》修改稿,30日上報待批。1985年9月2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委託省建設廳審查批准了規劃大綱,決定實施。1987年8月20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浮山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1985年4月21日,浮山正式接待國內遊客。同年11月3日,首次接待了外國來賓(日本學者)。

管理機構

1983年11月,樅陽縣委、縣政府決定,正式成立浮山園林管理處,1989年5月以後,管理處定為副局級,歸屬樅陽縣城建局。1992年2月,浮山鎮人民政府成立,管理處併入鎮政府,對內為一個機構,對外為“兩塊牌子”。

旅遊線路

根據浮山峰低水繞,景點集中,岩洞、石刻隱藏於半山腰的特點,遊覽線路採取雙迴環形式。其路線選擇依地形而變化,因景而異,分一日游、二日游。一日游浮山鎮(擬建中)-山門-“靈猴迎客石”-御碑亭-雙瞻閣-金谷岩-紫霞關-龍湫池-望江亭-打鼓洞-仙人橋-會聖岩(午餐)-大天池-張公岩-海島岩-中共桐廬縣委機關舊址-檣山-浮山鎮。

二日游。第一天,浮山鎮-山門-靈猴迎客石-御碑亭-金谷岩-紫霞關-首楞岩-望江亭-仙人橋(午餐)-談禪岩-打鼓洞-雷公洞-浩笑廊-會聖寺-三寶塔-方以智墓-雙瞻閣-浮山鎮。第二天:浮山鎮-檣山-摘星岩-醉翁岩-中共桐廬縣委機關遺址-海島岩-張公岩(午餐)-大天池-元寶峰-抱龍峰-烈士墓-水上公園(擬建中)-浮山鎮。

安徽山峰

很多人對我說過:你們安徽出人物。我對此話多半不信,人物無非兩種,將相帝王和大才名流,五千年文明之風吹遍每一寸山河,哪片地域找不出一兩個人物?可是,在安徽南部那些高聳入雲的群山之間,確實出過一些讓我抬頭仰望的星座。

盤點廣西旅遊景點

廣西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多種少數民族聚居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廣西除有3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即灕江風景名勝區、桂平西山風景名勝區、寧明花山風景名勝區外,還有29處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7處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讓我們來走進西部的海濱省份,劉三姐的故鄉,廣西。
灕江
疊彩山
蘆笛
西街
月亮山
九萬山
魚峰山
象鼻山
伏波山
獨秀峰
書童山
風雨橋
聖堂山
都樂岩
鵝泉
銀灘
浮山
靈峰山
怪石灘
白石山
三娘灣
八寨溝
系龍洲
鳳凰湖
銅石嶺
白蓮洞
金灘
蝦泉
黃姚
斜陽島
潿洲島
紫雲洞
玉石林
青秀山
友誼關
黑水河
波貼湖
澄碧湖
冠頭嶺
星島湖
柳侯祠
南珠宮
宴石山
清風樓
真武閣
都嶠山
王崗山
金倫洞
小連城
布柳河
白龍公園
那榜田園
三里洋渡
仙島公園
鵝山公園
江濱公園
雲龍公園
陽朔西街
九馬畫山
德天瀑布
七星景區
三江鼓樓
融水苗寨
滴水丹屏
靖江王城
愚自樂園
通靈瀑布
虞山公園
左江斜塔
明仕田園
龍脊梯田
花山岩畫
海濱公園
七星公園
揚美古鎮
七十二涇
九龍瀑布群
大石圍天坑
通靈大峽谷
三疊嶺瀑布
白龍珍珠城
巴馬盤陽河
百崖大峽谷
西郊動物園
南溪山公園
水產展覽館
金花茶公園
綠水江漂流
老虎潭峽谷
雀兒山公園
陽朔蝴蝶泉
福祿河瀑布群
大龍潭風景區
龍珠湖風景區
嘉和城溫泉谷
大龍湖旅遊區
田東十里蓮塘
僑港度假浴場
北海海底世界
古東森林瀑布景區
樂滿地休閒世界
碧蓮峰世外桃源
龍勝龍脊梯田
古龍山峽谷群
鐘山十里畫廊
南湖公園[南寧]
那坡黑衣壯風情園
九曲灣溫泉度假村
廣西藥用植物園
坡嘎拉地下長城
佛子山旅遊度假區
雲天民俗文化世界
樂滿地主題樂園
三門海生態旅遊區
龍洪自然風景區
箭盤山奇石園
立魚峰風景區
大王灘國家水利風景區
金滿園生態民俗風情園

安慶市旅遊景點

合肥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