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火山岩

浮山火山岩

浮山位於安徽省樅陽縣境內,浮山為白堊紀火山噴發形成的破火山,現在的形態是其原始火山錐解體塌陷的結果。浮山火山岩韻律層序完整,地質現象典型,是國內中生代粗面質火山岩區最具代表性的岩田,浮山火山岩已被中國地層典確定為“浮山旋迴”火山岩的典型代表,在地質學中具有立典的意義。

浮山火山岩浮山火山岩

浮山位於安徽省樅陽縣境內,距樅陽縣城30公里,面積18平方公里。浮山是一座白堊紀時期的火山,由富鈉、鉀的火山岩組成。經一億多年的風雨剝蝕,仍保留著完整性與典型性。它在長江中下游—郯城、廬江火山岩帶內屬於晚期火山的傑出代表,是研究粗面岩的天然陳列館,是探索地球深部物質的“超深鑽”。浮山古火山經大自然精雕細刻,塑造了疊嶂、峭壁、岩洞、怪石、岩鍾、天橋與澗流,幽谷與湖盪為組合的自然景觀。它秀麗玲瓏、岩嶂壁立、洞壑幽藏、河湖環繞,而領人神往,聞名於世。浮山活動的廬江—樅陽中生代火山遺蹟是中生代火山岩的典型代表,在國內外已知的中生代粗面質火山岩地區中較為罕見,具有重大的科學研究價值。

地理位置

浮山火山岩浮山火山岩
具有一定規模的古火山噴發中心區,古火山形態保存良好,環形山脈、環狀斷裂、放射狀斷裂、塌陷火山窪地和複合穹丘等火山構造諸要素均清晰可見。浮山奇特的火山地貌景觀,處於浮山破火山機構之中。尤其浮山破火山,其火山地貌保存完整,形態典型,平面近似圓型,直徑約4平方公里,面積約14平方公里,地面形態為一邊緣高、中間低的盆形凹地,屬典型的塌陷火山窪地,岩相種類配套齊全,構造形跡清晰可見。有複合穹丘、火山口、火山鍾、火山渣(浮石)及熔岩流、環狀及放射狀斷裂、龜裂紋等。在浮山蓮花峰至雲梯峰一帶,在由火山灰流形成的弱熔結凝灰岩層面上,常見到大片出露的不規則多邊形龜裂紋構造,顯示了層狀火山岩層面冷卻收縮的特有遺蹟,裂紋垂直岩層面規則下延,形成柱狀節理,沿此組節理風化淋濾便形成了“百佛朝如來”等陡峻峰林景觀。在火山灰流形成的弱熔結凝灰岩中,均發現有垂直層面連續分布的氣孔構造。這種氣孔構造是含揮發分的熾熱火山碎屑岩灰流在定位後固結過程中,揮發份不斷逸出所形成的。浮山景區的“海島雪浪”景點,為較典型的火山灰流自然剖面,每個灰流代表一次火山噴發。

自然風光

浮山火山岩 浮山火山岩
古名浮渡山,位於皖中偏西南、長江北岸的白盪湖濱,南距樅陽縣城36公里,北與巢湖地區的廬江縣交界,最高峰海拔165米,面積15平方公里。它是一個以火山岩洞和摩崖石刻為特色,山水清淑,岩壑靈奇,是一個以火山岩洞、摩崖石刻為特色,以河湖風光、人文景觀相輝映的風景名勝區。

浮山因其“東西南北皆水匯”、“山浮水面水浮山”而得名。其主要景區面積76.6km2,該景區以獨特的火山地質地貌、摩崖石刻、河湖風光而著稱於世。張公岩景區是浮山主景區之一,此處集宗教遺蹟、火山岩洞、摩崖石刻於一體。

浮山是一座沉睡億年之久的古火山,擁有奇峰突兀盆地之中,石壁聳入雲霄之上,幽洞藏於山壁,天池生於絕頂的火山地貌。其地質構造是國內中生代粗面質火山岩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堪稱一座“天然火山地質公園”。由於火山噴發而產生的大小洞穴玲瓏剔透,浮山古火山遺蹟被中國地層典命名為“浮山旋迴”,具有相當高的研究價值。

火山岩特徵

浮山火山岩浮山火山岩

浮山為白堊紀(距今約1.35億至6500萬年)火山噴發形成的破火山,現在的形態是其原始火山錐解體塌陷的結果。火山岩的特徵及其韻律層序反映了浮山期火山活動的特徵和火山機構的形成過程。浮山火山岩韻律層序完整,地質現象典型,是國內中生代粗面質火山岩區最具代表性的岩田,在國外已知中生代火山岩地區亦不多見。浮山火山岩已被中國地層典確定為“浮山旋迴”火山岩的典型代表,在地質學中具有立典的意義。

總之,浮山國家地質公園內,洞壑藏幽,峭壁凌空;奇峰怪石,各具風姿。更兼碧水迂迴,溝谷縱橫,美景天成,令人嘆為觀止。另外,浮山的人文景觀豐富多彩,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蹟。

火山岩面積

浮山火山岩浮山火山岩
安徽浮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境內,距樅陽縣城36km,距桐城40km,其水路可直達長江,總面積76km2。地質公園屬於火山地貌類型。浮山火山地貌保存完整,形態典型,平面近圓型,直徑約4km2,面積約14km2,地面呈一邊高、中間低的盆地凹地,屬典型的塌陷火山窪地,岩相種類配套齊全,構造形跡清晰可見。有複合穹丘、火山口、火山鍾、火山渣(浮石)及熔岩流、環狀及放射狀斷裂、龜裂紋等。

在浮山蓮花至雲梯峰一帶,在由火山灰流形成的弱熔結凝灰岩層面上,常見到大片出露的不規則多邊形龜裂構造,顯示了層狀火山岩層面冷卻收縮的特有遺蹟,裂紋垂直岩層面規則下延,形成柱狀節理,沿此組節理風化淋濾便形成了陡峻峰林景觀。在火山灰流形成的熔結凝灰岩中,均發現有垂直層面的氣孔構造。這種氣孔構造是含揮發分的熾熱火山碎屑岩灰流在固結過程中,揮發份不斷逸出形成的。浮山景區的“海島雪浪”景點,為較典型的火山灰流自然剖面,每個灰流代表一次火山噴發。

形態

浮山是1.35億年~6500萬年白堊紀火山噴發形成的破火山,現在的形態是其原始火山錐解體塌陷的結果。火山岩

浮山火山岩 浮山火山岩
的特徵及其韻律層序反映了浮山期火山活動的特徵和火山機構的形成過程。浮山火山岩韻律層序完整,地質現象典型,是國內國外中生代火山岩區最具代表性的岩田。浮山火山已被中國地層典確定為“浮山旋迴”火山岩的典型代表,在地質學中具有立典的意義。總之,浮山國家地質公園內,洞壑藏幽,峭壁凌空;奇峰怪石,各具風姿。更兼碧水迂迴,溝谷縱橫,美景天成,令人嘆為觀止。另外,浮山的人文景觀豐富多彩,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蹟。

自然景觀

浮山

浮山火山岩 浮山火山岩
有三面環水、如船浮渡的浮山,古名浮渡山,與黃山、九華山、天柱山、齊雲山、琅琊山並列,為安徽歷史名山。它位於皖中偏西南、長江北岸的白盪湖濱,南距樅陽縣城36公里,北與巢湖地區的廬江縣交界,最高峰海拔165米,面積15平方公里。它是一個以火山岩洞和摩崖石刻為特色,山水清淑,岩壑靈奇,是一個以火山岩洞、摩崖石刻為特色,以河湖風光、人文景觀相輝映的風景名勝區。浮山的傳說太多,美麗的,動人的,像一個個美妙的好夢,總是在牽動著你的心。“魂牽夢縈”或許可以這樣去形容吧!

走進火山岩

浮山旅遊風景區位於樅陽縣中部偏北地區,白盪湖畔,北距合肥120公里,南距縣城30公里,合(肥)銅(陵)黃

浮山火山岩 浮山火山岩
(山)高速公路掠境而過。浮山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景觀以火山地貌為其主要特色,植被繁茂,人文景觀獨特,儒、佛、道"三教"薈萃,歷史悠久,名士輩出。

浮山因其"東西南北皆水匯"、"山浮水面水浮山"而得名。其主要景區面積76.6km2,1983年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2年列為國家森林公園,2001年被列為國家地質公園,該景區以獨特的火山地質地貌、摩崖石刻、河湖風光而著稱於世。張公岩景區是浮山主景區之一,此處集宗教遺蹟、火山岩洞、摩崖石刻於一體。

或山鳴谷應,或清澈可鑑。深山幽林中又有洞十餘個,其中以寬敞可容幾千人的觀音洞為最。縱橫交錯,纏繞詭秘的峽谷中,以飛來峰下的“天柱一絕”神秘谷最為奇險。谷底54個洞穴形態各異,雲集交錯,洞連洞,洞套洞,洞洞相連,人游其中,狹窄處須屈身匍行。谷旁古樹虬枝,谷內怪石異草,恍似仙境,引人入勝。

噴發歷史

浮山是一座保存比較完善,具有典型性的白堊紀晚期火山噴發形成的破火山,地質學上稱浮山組——浮山旋迴,經過大自然一億多年的風雨精雕細刻剝蝕,形成張公岩天池、會聖仙橋等別具特色的六大景區,景區內疊嶂、峭壁、岩洞、怪石、岩鍾、天橋與澗流,幽谷與湖盪遍布,被看作是中國的“維蘇威”。在這裡遊人可以親身體驗浮山火山爆發、岩漿溢流、火口坍陷、再噴發,緩慢侵出等五次火山活動過程,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外這裡還有江南最大的岩洞摩崖石刻長廊和宋代蓮花座及石雕佛像群。

相關圖片

浮山火山岩浮山火山岩
浮山火山岩浮山火山岩
浮山火山岩浮山火山岩

中國火山冰川

火山是地球內能釋放的強烈顯示。地殼深處的岩漿在內部壓力的作用下,沿地殼脆弱地帶上涌,衝破地殼,噴出地表,並在地表堆積成特殊形態(多為錐形)的地質體形成火山。按火山活動情況可將火山分為三類: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根據冰川的形態特點,可將冰川分為大陸冰川和山嶽冰川兩大類。大陸冰川又稱“冰坡”“冰原”,是覆蓋著整個島嶼與大陸的巨大冰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