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岙島

花岙島

花岙島別名大佛島、大佛頭山,位三門灣口東側、石浦鎮西南約14公里處,北近高塘島。面積12.62平方公里,平地占1/3,最高點雉雞山海拔308.5米,居民近千人,屬高塘鄉管轄。該島海灣眾多,地貌雄奇,是抗清名將張蒼水聚兵處。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花岙島花岙島

花岙島曾是東南沿海抗清據點之一,張蒼水遺址就有兩處,一是雉雞山頂附近的長方形營房;一是高度岙,房址約30間。這在歷史長河中雖是輕描淡寫的一抹,卻也給花花草草山山水水的花岙島平添了一份文史的內涵。張蒼水抗清兵營遺址,則又為花岙島增添了一層歷史滄桑感。明清鼎革之際,花岙島是東南沿海抗清據點之一,著名民族英雄張煌言聚兵處。

張煌言,號蒼水,浙江鄞縣人。張煌言堅持抗清達19年之久,後就義在杭州。在這位傳奇人物曾經駐足的花岙島,今尚有二處遺址:一距雉雞山頂200米處的長方形營房遺址,面積7000餘平方米;不遠處山樑有一塊1300平方米的廣場,似為練兵場地。另一營房遺址在雉雞山和北面山之間的高度岙,房址約30間。島上無碑無碣,但旅遊者不難發現一塊塊被風雨剝蝕而斑駁百孔的岩石上,又有若象形文字,鏤刻著那場巨變的永久見證。

張煌言,號蒼水,浙江鄞縣人。張煌言堅持抗清達19年之久,後就義在杭州。在這位傳奇人物曾經駐足的花岙島,今尚有二處遺址:一距雉雞山頂200米處的長方形營房遺址,面積7000餘平方米;不遠處山樑有一塊1300平方米的廣場,似為練兵場地。另一營房遺址在雉雞山和北面山之間的高度岙,房址約30間。

相關傳說

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台灣漁民偶爾會因風雨天氣來到花岙島,在糧票油票緊張,島民本已食不飽腹的情況下,總是團結起來,去救濟來自台灣的避難漁民。聽樁樁件件的敘述,感受著島上淳樸的民風,更令人愈發地對花岙島戀戀不捨起來。島上不少農家辦起了家庭旅館,打起了農家菜的招牌。遊客不忍離去的,就可以住在島上,夜晚那一份星月交輝的靜謐,那“月出驚山鳥”的輕靈,那夏蟲輕脆的語聲,在悠悠的宛若與世隔絕的花岙島上體會是再理想不過的了。

自然景觀

花岙島 花岙島

花岙,顧名思義,山間平地鮮花成群。位於浙江寧波三門灣口東側、石浦鎮西南約14公里處的花岙島別名大佛島、大佛頭山,面積12.62平方公里,平地占1/3。島上多山,卻矮矮的;平地上許是過了野花盛放時節,無爛漫花色,卻見綠樹蔥蘢,偶在綠葉草叢間見零星散漫地點綴著淺紫色淡紅色或雪白的小野花時,卻也平添了幾分驚喜之情。花岙島以自然景觀為主,素有“海上仙子國、人間瀛洲城”之稱,懸壁陡峭,岩石柱狀節理髮育,號稱“石林”,岩層或巍然挺拔,或斜倚橫仆,尤其是海蝕地貌景觀堪稱東南一絕:宏偉壯麗的萬柱崖、琳仙嶼,神奇的洞穴,雄偉的大佛頭山,神秘的偉人座像,奇特的大小岬山,五彩鮮艷鵝卵石鋪就的清水岙石灘,環境幽雅秀麗。而張蒼水抗清兵營遺址,則又為花岙島增添了一層歷史滄桑感。島上無碑無碣,但旅遊者不難發現一塊塊被風雨剝蝕而斑駁百孔的岩石上,又有若象形文字,鏤刻著那場巨變的永久見證。

地理位置

花岙島景區位於寧波市象山縣南部的三門灣口洋面上,緊貼台州市東北距國家中心漁港石浦港12海里,西南距台州市椒港區13海里。景區總面積20.62平方公里,其中花岙本島面積9.8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9.86公里。因島上多花多岙得名花岙。亦名大佛島,以島北一巨岩雄偉挺拔,形似大佛而名。

花岙島 花岙島

早在南北朝時就被道家稱為“南天七十二福地”,“海上十洲”之一。唐時即有居民,明洪武間被封禁,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張蒼水在此屯兵抗清,名震朝野。

清光緒元年(1875)準令開禁,始有居民遷入。島上山巒疊翠,景色迷人,36岙,108洞,岙岙有“景”,洞洞有“仙”,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尤其以氣勢恢宏的中心式火山岩原生地貌海上石林、神形巨岩大佛頭、五色玲瓏鵝卵石灘、奇特的蜂窩岩、日月並行吞吐洞、仙子洞、千年古樟樁、張蒼水抗清兵營遺址等更具特色,素有“海琢石空、精巧峻險”之稱,被譽“海山仙子國,人間瀛洲城”。

地形地貌

以“仙人鋸岩、海上石林”稱奇的花岙島,是目前世界上三大火山岩原生地貌之一。

花岙島 花岙島

沿著海岸觀賞著這世界三分之一的“海上石林”。這一公里海岸上的結晶體石林,氣勢雄偉壯觀,各種細條狀石頭密密麻麻靠在一起,排列有序,長短不一,粗者兩人合抱,高者五六層樓,有的似倚天長劍,直指蒼穹;有的似臨海之鶴,與海浪比高,令人嘆為觀止。當地人稱之為“仙人鋸岩”。

花岙島的石林實際是侏羅紀晚期的中心式火山岩漿的通道。四邊或六邊形的石柱群是緻密的黑色細粒玄武岩,表面因海水侵蝕和風化而呈黃褐色,是火山岩的重要原生構造,即火山爆發後,岩漿在均勻冷卻和緩慢收縮的條件下產生一種垂直裂變,從而形成奇特的“海上石林”景觀。據悉,世界上火山岩原生地貌僅有3處,一是北愛爾蘭的“巨人堤”,二是我國河北省張家口張北縣台路溝鄉的“大疙瘩石柱群”,第三處便是象山花岙島的“海上石林”。我們觀賞完“海上石林”上島後,馬不停蹄地來到了剛剛發現的“海底樟樹林”。

科學研究

發現這片“海底樟樹林”也是很偶然的。花岙村在清理沙灘上的水草時,挖土機無意中挖出了一片“海底樹林”。當地文物部門得知這一訊息後,迅速派人趕赴島上進行現場勘查,這片200多米長的沙灘下“埋葬”著成片的古樹,大量的樹樁埋在不到半米深的沙土裡,其中樟樹占大多數,還夾雜著其他一些樹種。據初步推算,這片古森林至今已有4000年以上。這一重大發現,為研究浙東沿海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古海洋學提供了活的實物證據。

花岙島 花岙島

據島上的居民說,以前老輩人經常看到沙灘上有許多枝枝杈杈的東西,以為是死掉的灌木叢,村民們砍來當柴燒,這次推土機挖掘,沒想到下面居然會有成片的大樹。
海水剛退潮,七八根剛出水的古樹樁在沙灘上不規則地集中排列,樹根盤根錯節,沙土交匯處還殘留少許樹皮。由於長期浸泡于海水中,風化程度較高,陽光暴曬下的樹樁表面已出現龜裂。最長的一根樹樁長達五六米,樹樁直徑小的約30厘米,大的竟超過100厘米;樹樁的橫截面上能清楚地看見樹木的年輪,有的有200多圈。

有專家分析說,地球上曾發生過多次“海進”、“海退”的現象,最近一次“海進”發生在1.5萬年前,當時海平面逐漸上升,致使大片陸地被海水淹沒,到6000年前“海進”達到最高潮,一直到4000年前才結束,由此造就了現有的海陸輪廓。目前,當地文物管理部門正著手邀請地質專家對古樹年齡進行科學測定,同時展開對該地域的保護方案研究。

著名景點

花岙島景區4月22日正式開游。當日迎來上千名遊客。花岙島景區由島上自然風光、沿岸海蝕地貌、沙灘礫石灘和人文景觀4大部分組成。島上山巒疊翠、景色迷人,36岙、108洞,岙岙有景,洞洞有“仙”,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尤以大佛山、石林景觀、清水岙礫石灘以及張蒼水抗清兵營遺址等景觀盛名。花岙島初步開發已有多年,景區建有遊客接待賓館一家。前不久,景區所在的高塘島鄉加大投入,設定了大量景點指示牌,添置了4輛旅遊觀光車,辦起了多家農家樂飯店等,並限制遊客從水路直接進入石林景點遊覽。花岙島開游儀式後,花岙島景區管委會宣告成立並掛牌。2007年4月22日正式開游。當日迎來上千名遊客。

海上石林

花岙島 花岙島
在花岙眾景觀之中,海上石林它是一朵奇葩。石林處在風光秀麗的花岙島東部臨海,由千千萬萬條四邊形、六邊形柱狀結構的石柱、長短不一、錯落有緒地綿延排列,構成1公里長、4萬平方米石林景觀。氣勢恢宏、景象壯觀、身臨其境,無不為其叫絕。

相傳在當時觀音菩薩為建洛陽橋,化作一個美麗動人的少女,亭亭玉立地站在洛陽城內繁華的十字街頭高台上,聲稱誰能用銅錢丟其身上,即隨他去當“妻妾”,此言一擊,轟動整個洛陽城。那些公子、王子競相涌此,頓時銅錢似雨如蝗般飛向觀音,但見銅錢不是向前,就是向後,無一能中,三日之後銅錢堆積如山。這時剛走來一位布衣書生模樣的年青人,仔細打量了台上少女後,微微一笑,手指夾著銅錢,輕輕一彈,疾飛觀音,觀音大驚,慧眼一看,原是剛出道的小仙呂洞賓。迅即作法拉洞賓上天庭評理,天庭責洞賓違反仙規,判罰建洛陽橋。洞賓無奈只好前往察看地形,請用工匠,收集材料,經半月余的準備,尚欠建橋條石、楔石。為此他踏遍五湖四海,仍難尋覓,萬難中碰到了南極仙翁,談起建橋和尋材之事,仙翁笑到:“大瀛之中,花香鳥語,佛座底下,有此頑石。”洞賓按仙翁指引來到大瀛海,但見一座白峰,雄峻挺拔,嚴然像一尊大佛,山脈逶迤,林木郁蔥,山花遍野,鳥語四盪,蟬鳴山谷,好一派錦秀風光,心想此島正應竭語,按落雲頭,在此作法劈石,至今流傳著“洛陽橋中石,花岙山中取”之謠。

這些奇石怪岩:有的像長劍,直刺蒼穹,像廣廈、幢幢相連,有的像柵欄築成石壁,像碑林、密密麻麻、高低參差,像天筍、峭峻威猛,像石樹、拔地而起等。那些頭呈圓形、上刻花紋,像千萬隻上灘之灰白企鵝,動靜相宜,更為好看。

大佛山

花岙島花岙島

高308米,山脈東西逶迤2.5公里,面積約2.1平方公里。它的山峰由獨立巨岩構成,高100餘米,形似大佛端坐,故名大佛山,又因其岩形似大佛之頭,亦名大佛頭。因其圓渾峻險、兀峙海上。唐宋時就被當作航海標誌。“佛頭峰上娟娟月,曾照開元(712—756)番客船”,就描述當時船隊經過大佛山的情景。清雍正《浙江通志》更為詳細記載:“大佛頭,高出海中諸山數百丈,周一百餘里,日本人入貢以此為嚮導”,當時日本進貢的船隊看到此山,就知離南宋都城臨安(現杭州)不遠了。它又是東海海域上唯一的一座天然大佛山,不但形象象佛,而且更富神奇,四方百姓常來這裡頂禮朝拜,舉行祭祀活動,祈禱保佑。它更是一個變化多端的百變金剛。每當大家變換觀賞角度和方位時,大佛的形象就會發生變化,出現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和奇特景觀,有人說它是毛澤東座像。也有人說它是一對恩愛夫妻。又有人說它是根擎天柱……,總之變化無窮。而更為神奇的是在每年古歷4月上午8時與10月上午10時左右,在陽光的折射下,站在鹽場東首大佛頭山下,仰望大佛頭,岩頂會呈現出一層金色的光環,順著岩峰兩側衍射。這種現象難道是大佛顯靈,還是一種自然現象?目前尚未正確的解釋,這就是島上的第一個大佛靈光之迷。據說誰沐浴了佛光,誰就會多福多壽。不過,這只是古人無法解釋,只好依附佛家罷了。其實是一種自然現象,據專家講,巨岩中含有某種礦物質,在特定的條件下才會產生這種奇特現象。

發生庵

發生庵為順坡一字壘石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傳為張蒼水部屬為紀念抗英雄陣亡將士所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南側懸岩下有一東西貫穿的岩洞,長25米、高3至5米、寬約0.6—4米,面積約70平方米。因洞內曾設抗清陣亡將士靈牌,故稱英靈洞。出洞順崖上爬30米,又有一洞,米、寬16高約25米,深5至6米,內有一岩形似觀音菩薩端坐於蓮花台上,惟妙惟肖。巨岩二側山崗有觀景台、將軍岩、猿猴岩、試劍岩等景點。

靈山木魚

花岙島花岙島

靈山木魚,一個叫大木魚,一個叫小木魚,它們是大佛山鎮山之寶。原先大小木魚是在西方靈鷲山如來佛前,每天敲魚頌念佛經。因北海惡龍作孽,佛祖順手拿起大小木魚前來降妖,降妖后,這二個木魚也就放在佛山下面,時常敲擊,教化惡龍。

豬象傳經,金蟾聽法

神奇的大佛岩,一會兒變這,一會兒變那,現在它又變成了東土傳經的使者,東首的那塊變成了神象,象鼻逶迤,象眼深邃,西首的那塊變成了神豬,耳眼齊全,嘴噗上蹺。他們是奉佛祖之命前來給金蟾等宣講佛法,下面平整的那塊岩石,還清晰地映出了所講經文,不知你們能否看清,他們在這裡一講一聽已經經歷了好幾萬年,聽得那金蟾伸長腦袋,裂著嘴巴。

銀灘雪山

一堆堆狀似雪山的東西是什麼?那是鹽垛,是即將出運的鹽。這個鹽場生產的鹽質量非常好,不但純正,而且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元素,為浙江省“優質鹽”產地。其兩邊就是大批的鹽田。

金字塔、元寶山

大佛山下的二座山峰,金字塔山、元寶山。據說,有一個得道的高僧,名智慧,去南海的路上,被這座大佛山所吸引,來到山下朝拜大佛後轉想,這么好的一個地方,我何不建造一所寺院來供大佛,於是他四處化緣,用船將金銀財寶運到這裡,慢慢地堆積成山。後他丈地掘土準備建造,不想一鏟下去,將一隻剛來修煉的烏龜鏟死,這下犯了佛戒中的第一戒“殺戒”,受到懲罰,點化成石。那些化緣得來的金銀財寶就變成了我們看到的雙金字塔山和元寶山了。

神奇石浪

高塗岙,大片的亂石灘,狀如懸掛在半山腰中石瀑,面積足足有2萬餘平方米。這些亂石大者如牛,小者如豆,順坡堆積,當地稱之石浪。那么如此壯觀的石浪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山上岩石長年累月風化滾落,還是大冰川時期所為,目前尚無可信解釋,這就是花岙島上的第二個神奇之謎。

中國火山冰川

火山是地球內能釋放的強烈顯示。地殼深處的岩漿在內部壓力的作用下,沿地殼脆弱地帶上涌,衝破地殼,噴出地表,並在地表堆積成特殊形態(多為錐形)的地質體形成火山。按火山活動情況可將火山分為三類: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根據冰川的形態特點,可將冰川分為大陸冰川和山嶽冰川兩大類。大陸冰川又稱“冰坡”“冰原”,是覆蓋著整個島嶼與大陸的巨大冰體。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