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石如故居

鄧石如故居

 坐落於宜秀區五橫鄉白林村內,是“千朝第一人”鄧石如及第六代謫孫“兩彈元勛”鄧稼先居住的地方。“神品”鄧石如影響著數代人,也使得故居書香飄溢,嘆為觀止。在鄧石如的影響下,五橫鄉文風昌盛,人人愛好舞文弄墨,湧現出不少農民書畫家,成為全國聞名的“文化之鄉”。
在被西化了的“小洋樓”和紅磚黑瓦的夾縫中,鐵硯山房這樣一座園林建築更加顯得突兀。鐵硯山房始建於清乾隆年間。鄧石如一生浪跡江湖,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由武昌歸來,次年建設房屋,以清代兩湖總督畢源所贈鐵硯命名曰“鐵硯山房”,山人親書匾額懸於門前。
古樸的木門,爬滿青藤的院牆,院裡蔥鬱的樹木,以及老屋特有的氣息,讓人不禁對時間的流逝產生懷疑。兩百年過去了,鐵硯山房依舊矗立,只是那揮墨養鶴的山人早已仙去。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中央文化部撥專款15 萬元將其修葺一新。
“這地風水好,鄧家世代都是書香門第。”平日負責看管故居的鄧楊元很是自豪。鐵硯山房面向東南,南望風景秀麗的大龍山,北以鳳凰山為屏,西有虎形、白麟兩山合稱“四靈山水”。
鐵硯山房主體建築為穿斗式磚木結構,共四進。第一進為三開間的門廳,有鄧石如之子傳密題寫的“鐵硯山房”隸書門額。二、三進為兩層樓閣式建築,面闊五開間,進深二間。第二進正廳三開間,名為“守藝堂”,兩彈元勛鄧稼先,就出生於“守藝堂”西住房內;第三進名“燕譽居”。第四進為倉房。主體建築兩側為齋館庭院,舊有“求聲館”、“挹翠樓”,外圍為花園。
嗅著這滿院的花香和青草味,聽老人講著發生在這鄧家大屋的故事:在與徽班進京的同時,一位名叫鄧石如的安慶懷寧人騎著毛驢也走進了京都;他以書法和篆刻的傑出成就,震驚了朝野,其作品被人們推為“神品”,並獨辟出篆刻藝術中的“皖派”。他就是一身漁翁裝束的鄧石如……清嘉慶十年(1805)陰曆十月初四日酉時,鄧石如卒於“鐵硯山房”家中。
現在的鄧家大屋依舊山清水秀,有了大學生,有了碩士,也有出國留學的。鐵硯山房所蘊涵的精神力量還在不斷滋養著這片土地。

鄧石如生平

鄧石如(1743~1805)中國清代書法家、篆刻家。安徽懷寧(今屬安慶市宜秀區)人,原名琰因避嘉慶諱以字行,號頑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
鄧石如出生於寒門 祖輩的“潛德不耀”的人品和“學行篤實”的學業以及驁岸不馴的格對他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之功。9歲時讀過1年書停學後采樵、賣餅餌餬口。後又靠寫字、刻印謀生。20歲左右即開始了一生的遊歷生涯,浪跡江湖,到處尋師訪友。曾在江寧大收藏家梅□處8年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輔之等人的推獎,書名大振。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兩湖總督畢沅處做了3年幕僚。鄧石如為清代碑學書家巨擘,擅長四體書。其篆書初學李斯、李陽冰,後學《禪國山碑》、《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石鼓文以及□器款識、漢碑額等。他以隸法作篆,突破了千年來玉□篆的樊籬,為清代篆書開闢了一個新天地。他的篆書縱橫捭闔,字型微方,接近秦漢瓦當和漢碑額。
隸書是從漢碑中出來,結體緊密,貌豐骨勁,大氣磅礴,也使清代隸書面目為之一新。楷書取法六朝碑版,兼取歐陽詢父子體勢,筆法斬釘截鐵,結字緊密,得踔厲風發之勢。行草書主要吸收晉、唐草法筆法遲澀而飄逸。大字草書氣象開闊意境蒼茫。總觀其四體書法以篆書成就最大楷、行、草次之。鄧石如又是篆刻家開創皖派中的鄧派。他以小篆入印強調筆意風格雄渾古樸、剛健婀娜書法篆刻相輔相成。
鄧石如的一生,伴隨著刻苦自勵,傾注藝術的全部生活內容幾乎就是“交遊”二字。不求聞達,不慕榮華,不為外物所動,不入仕途,始終保持布衣本色,這完全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遙”人生。

安慶市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