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林

玉石林

賀州玉石林位於八步區黃田鎮,距市區18公里,與姑婆山國家森林公園、賀州溫泉同在一條旅遊線上;賀州石林景區面積25公頃,總遊覽路程約13公里,觀賞景點一百餘處。游於林中,如入仙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千百年的故事,傳說令人舒坦感慨。

簡介

玉石林玉石林

賀州玉石林是一片十分罕見的由漢白玉石柱、石筍組成的“玉石林”,它形成於一億多年前的侏羅紀時期,由於燕山期地質的斷裂隆升和長期的岩溶滲蝕及局部受高溫影響,加上自宋朝以來1000多年的錫礦開採業,使區域內地層峰從間石芽裸露、奇峰突兀,石筍石柱、地槽漏斗、狹縫密布,成就了“千年駱駝”、“空中走廊”、“一線天”等眾多的奇異自然景觀。它獨立於四周的石灰岩山中,被遊人譽為“人間仙境”,被地學專家稱作地質奇蹟。

自然風光

玉石林玉石林

賀州石林有千姿百態的自然風光。賀州石林現有面積約25公頃,面積雖然不大,但是它的母體卻是浩浩洋洋橫跨湘桂粵三省的姑婆山,因此它能厚積薄發,深入淺出,以小形得見大像,體態靈變,自在天然。天工巧設的石林,在綠樹白水的點綴中,石芽石筍,潔淨如雪,石峰石柱,堅貞如玉;數不清的石槽石縫、石坑石洞、石橋石梯、石桌石凳,石珍石寶,石禽石獸。人在其中,能見千姿疊影之妙,可圓萬象延生之夢。賀州石林的自然景觀眾多,主要有:“石來運轉”、“玉石迎客”、“石砦三峰”、“仙羊回頭”、“孔雀開屏”、“萬壽江山”、“以石為鏡”、“石亭三遠”、“一線通天”、“雲中石橋”、“世外桃源”、“石陣謎宮”等。石林中的小道四通八達,漫步林中小道,山環水繞,陰陽相生,變幻無常。石林中有幾處天設平台,站在寧靜幽雅的平台上,環顧四周,可見大大小小的石峰,如簪似玉,羅列其間,組成一幅幅藝術精品,有的象壁畫,有的象浮雕,聚焦看象玲瓏小品,廣角看象巨幅長卷。石林中的榕樹最具特色,長在石峰峭壁上,年俞千歲,飄飄欲仙,樹幹與石壁同色,樹身與石體相連,有的神如飛鶴,有的態似臥龍。石林的雨景更妙,站在半山腰的石涼亭里觀雨中石林,別有一番情趣,有人能看到“恐龍漫步”,有人能看到“金猴戲雨”,有人能看到“孔雀開屏”,有人能看到“雄鷹展翅”,有人還能看到“浮生萬象”,各自心態不同,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可謂妙趣橫生。

人文景觀

玉石林玉石林

賀州石林有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賀州石林既是大自然恩賜給賀州人的一分珍貴的自然遺產,也是賀州先人留給後來者的一筆寶貴的人文財富。據專家考證,在兩千年前的漢代,朝廷重封江(即今天的賀江)而輕灕水,“封中”包括歷史上的謝沐、富川、賀州、封陽(信都)、封開等封江流域一帶,文化相當發達,當時的文明程度高於桂林和廣州。因此,封中一帶,多出豪傑名士。賀州地處封江流域的中部,交通要塞,物華天寶,山川秀麗,自然便成了人文薈萃的風水寶地。賀州石林在歷史上曾經留下過許多名人足跡。隋末唐初的賀州神奇秀才陳元光,中唐時期的嶺南第一狀元莫宣卿,宋朝的民族英雄岳飛、理學泰斗周敦顧,明朝的封陽傳奇秀才黎兆等,均相繼到過石林,他們在石林留下的許多趣聞軼事,與當地客家山歌藝術相輝交映,形成了豐富燦爛獨具賀州特色的石林文化。

歷史價值

玉石林玉石林

具有多層次的高品位的欣賞價值。一是歷史價值:據史料記載,在兩千多年前,漢代以來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歷代朝廷都重視對封江(如今稱賀江)的開發,因為它是當時中國對外開放進行國際貿易活動的主要通道之一。過去,有學者稱之為“漢秦古道”,或稱之為“瀟賀古道”。近年,廣東歷史文化專家對古道研究有了新發現,認為:中國古代絲綢之路很可能是個海陸聯運的交通網路;“漢秦古道”便是海陸聯運的主要交接通道之一;文物專家已在賀州發現其交接跡象。我市學者普遍認同廣東專家的觀點,稱此道為:“中國古代絲綢之路嶺南跨省出海通道之賀州古道”(簡稱 “賀州古道”)。並進一步指出:中國古代絲綢之路嶺南海陸聯運的第一交接點就在賀州古道。考古發現的種種跡象表明,賀州古道的一系列交接服務體系,為中國古代絲綢之路實現第一次海陸聯運作出了重大貢獻。賀州古道的開通,帶來了中原文化與百越文化,黃河文化與珠江文化與海洋文化在賀州的交融。現在,湘桂粵三省專家正在聯手共建嶺南文化圈,古道文化有望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賀州古道的開通,也帶來了“封中” 一帶的繁榮,“石林文化”便是其中一個有力的證明。 “石林文化”是古道開通南北文化交融帶來的成果,石林中的名人名言趣聞軼事,既是一種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是一份難得的歷史見證。它見證了賀州古道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也見證了賀州歷史文化作為“嶺南文化搖籃”的燦爛與輝煌。二是科研價值:賀州石林的岩石內白外黑,獨具特色。據專家考證,是泥盆系碳酸鹽岩在中生代侵入姑婆山岩體的熱力作用再發生變質作用,才使這裡形成潔白如玉的粗晶大理岩,裸露的石柱由於長期受附生在其表面的苔蘚類植物乾枯風化而被侵染成了黑色,這是賀州石林發育的物質基礎和特色所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的陳兆棉教授美其名曰“玉石林”。而且,石林中還有鐵帽、錫礦、鐵礦、礦化石英脈、侵入接觸帶等眾多的地質成分,科研價值極大。三是文化價值:賀州石林就象是一個跨越時空的“文化沙龍”,石朗氣清,人文薈萃,許多歷史文化名人在此留下痕跡。名人名言、趣聞軼事與本地客家山歌、民間藝術相輝交映,形成了豐富燦爛獨具特色的石林文化。石林文化既是賀州古道文化的構架,也是賀州古道文化的精髓。四是思想價值:賀州石林的人文景觀中透射出賀州古人修學養生謀事追求的高境界。讀懂這些石頭,就如同打開一扇塵封遠久的智慧之窗,通過這扇視窗,我們就能正確理解、合理繼承祖先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物理觀,共享這份無價之寶。五是藝術價值:賀州石林具有極高品味的美學欣賞價值。它天然形成的石峰造型,個個都如簪似玉,體態靈變;自由組合的石叢在不同的角度幻化成一幅幅藝術精品,象壁畫,似浮雕,如玲瓏小品,賽巨幅長卷;那飄飄欲仙的榕樹,樹幹與石壁同色,樹身與石體相連,神如飛鶴,態似臥龍。石林人文景觀中的民歌藝術更妙,陳秀才一歌四味,妙語連珠,能見物起興,借物傳情;能妙用文字,諧音轉意;能因人制趣,靈活妙用;能雅俗共賞,通俗易懂。遊覽石林,能使人賞心悅耳,醒目清腦,在心靈深處產生一種美妙的和鳴。

賀州石林的文化內涵極深,專家學者給予它極高的評價,認為:(1)它是大自然與歷史共同創造並賜予賀州人與全人類共享的一份最寶貴的自然文化遺產;(2)它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嶺南跨省出海通道之賀州古道文化中最燦爛的篇章之一;(3)它是中原文化與百越文化、黃河文化與珠江文化與海洋文化交融過程中最活躍的一處文化沙龍;(4)它是見證賀州古文化作為嶺南文化(珠江文化)搖籃的最珍貴的一座歷史文庫。好吧,讓我們走進景區,慢慢品味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份無價之寶。

特點

雄獅迎賓雄獅迎賓

賀州石林是我國惟一的由大理岩構成的石林,其他石林全為灰岩或白雲質灰岩所構成。質純色白的大理岩習稱“漢白玉”,因此,賀州石林又被稱為“玉石林”。賀州石林位於廣西賀州市以北約18公里姑婆山南麓的新路圩附近,正好處在姑婆山花崗岩與古生代沉積岩的外接觸帶內,經研究對比,已得知其原岩為中、上泥盆統的多種灰岩,由於後來花崗岩侵入受熱變質而成為大理岩。賀州石林形態類型多樣,有柱狀石林、錐狀石林、尖峰狀石林和劍狀石林等,是一處極具特色的旅遊景點。 特別的外表形態 由於構成賀州石林的岩石岩性特別,大理岩質純且經常有較粗大的結晶顆粒和易於被溶蝕,因此,由大理岩構成的石林與由灰岩構成的石林有較大差別,如大理岩石林土下溶蝕階段可生成頂端十分尖銳的石柱,這此石柱在新近挖出的石林中尤為典型,因為大理岩易溶蝕且結晶顆粒粗,因此在石林露出地表後,其頂部極易被風化成圓滑狀,而不像灰岩、白雲質灰岩那樣頂部表面常被雨水溶蝕成各種複雜的縱向溶痕,這一特點是其他可溶性岩類所沒有的,這也是大理岩地表風化的一大特點。 特殊的形成條件 據現有資料,對石林形成的“必備條件”,除普遍認為構成石林的可溶性岩石要“質純”、“層厚”等條件外,幾乎都提到了另一個條件——岩層產狀水平或岩層傾角十分平緩,一般小於10°。而構成賀州石林的岩層不僅有厚層狀,還有薄層狀,而且傾角很陡,常超過60°,這在其他石林景區是絕不會有的現象,由陡傾角薄層岩層構成的賀州石林,是眾多石林景觀中的奇景。石林的生成與構成石林岩層的整體強度有關係,薄層岩石因為岩層間經常有成分差異而極易沿層理面剝離,層面是岩層中最脆弱的部位。一般情況下,岩層薄、傾角陡必然會影響其整體強度,若形成石林也極易沿層理面崩解,不利於形成高大石林,而構成賀州石林的岩層不論是厚層或是薄層狀,都因受花崗岩侵入受熱變質成為大理岩,原岩層與層之間已全部被“燒結”熔連成一個整體,大大提高了岩層的整體強度,因此陡傾角的薄層岩石也能形成高大的石林。 星羅棋布的溶井 發育有大量的溶井,是賀州石林的又一特色,據現有的資料,還沒有一處石林分布區像賀州石林那樣發育有那么多的溶井。溶井是地表水沿可溶性岩層裂隙交叉處快速下滲,向四周和底部逐漸溶蝕而成的圓筒狀豎井。可溶性岩石在鬆散堆積物復蓋下的溶蝕速度比地表溶蝕要快,又因為大理岩位於花崗岩外接觸帶內,花崗岩風化形成了大量的鬆散砂狀堆積層,這些鬆散堆積層在雨季時經常飽含水分,且極易向下滲透,產生很強的向下溶蝕作用,因此而生成大量溶井,這些溶井直徑一般為0.8~1.5m不等,在賀州石林園區近山頂迷宮區和412高地一帶分布十分密集,在“一線天”的中段也有兩個直徑達約2.5m的溶井。在半山坡和山頂“迷宮”區附近,有些溶井倒塌後殘存的溶井壁像一個個躺著的巨大石槽,顯行十分奇妙。與溶井形成的原理相似,賀州石林園區內還發育有大量深切溶槽和溶溝,也是雨水沿岩層裂隙向下及向側面溶蝕而成,深度一般約8~12m,最深超過20m,這在其他地區的石景區內十分罕見。在巨厚的鬆散復蓋層復蓋下,可溶性岩石還常會生成橫向溶蝕穿洞,這也是岩石土下溶蝕作用的直觀證據。岩石在露出地表後地表水(雨水)是無法產生這種橫向溶蝕現象的。 奇妙的“雪原玉柱”

大理岩在其生成過程中因為原岩在沉積時雜有的有機雜質在受熱變質時已被燒失,岩石變得晶瑩剔透,潔白如玉。在其形成石林並露出地表後經長期風化侵蝕,岩石表面常附著一層藻衣和浮塵,使石林看起來呈黑色,但裡面還是白色的。因此,在賀州石林園區西南角用稀鹽酸洗出一片石林,表面黑色藻衣已被洗掉,石林顯出其原來天然本色,進入該區仿佛進入了一片冰雪世界。潔白的石林如根根玉柱,石柱表面清潔光滑,可以清楚看到原岩的沉積層理細紋,溶井、溶槽、溶蝕廊道和角柱狀石柱等均發育完好,一些石柱表面還留有石柱原來在土層復蓋下季節性雨水變化在石柱表面上留下的細密清晰的水平溶痕。“雪原玉柱”景區是研究石林發育過程和土下溶蝕機理的不可多得的地區。

形成過程

通過對賀州石林及其周邊地區的考察研究,地質專家認為:賀州石林是土下溶蝕的產物,原先石林幾乎是全部埋在土中,隨著新構造運動的繼續,地殼階段性持續上升,侵蝕作用加強,最終土層被剝蝕而使石林露出地表。由於該區巨厚的坡殘積層中混有豐富的錫礦砂(是著名的富、賀、鍾錫礦富砂礦之一),這些礦砂成為了當地歷代礦民挖取的對象,人工挖掘極大加快了石林的露出,如今該區石林間的含礦砂土層幾乎已挖掘殆盡,石林終於全部露出地面。從整個景區留下大量人工挖掘礦泥的遺蹟推斷,賀州石林景區在古時候便是一處巨大的露天採礦場。

發育年代

構成賀州石林的大理岩其原岩為泥盆紀中晚期的中一厚層生物碎屑灰岩、藻屑灰岩和薄層紋層灰岩、矽質條帶灰岩等,這些灰岩生成於3.5~3.7億年前的淺海環境,而變為大理岩的時間約在1.4~1.6億年前的晚侏羅世,是由於花崗岩侵入而造成。從現有資料看,賀州石林發育的時間要晚許多,該區最高夷平面標高約為330~350m,此高度即為石林分布的最高位置,附近一級階地標高為140~160m,其與夷平面之間的高差約為200m,夷平面上升200所用的時間,可以看作是石林開始發育的時間值。據有關研究資料,姑婆山地區自侏羅一白堊紀以來平均隆升速度每年約0.2~0.3mm,據此計算隆升1m約需要3300~5000年,隆升200m則需要66~100萬年。以此推測賀州石林開始發育的時間約在80萬年前,為第四紀的更新世中期。

盤點廣西旅遊景點

廣西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多種少數民族聚居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廣西除有3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即灕江風景名勝區、桂平西山風景名勝區、寧明花山風景名勝區外,還有29處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7處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讓我們來走進西部的海濱省份,劉三姐的故鄉,廣西。
灕江
疊彩山
蘆笛
西街
月亮山
九萬山
魚峰山
象鼻山
伏波山
獨秀峰
書童山
風雨橋
聖堂山
都樂岩
鵝泉
銀灘
浮山
靈峰山
怪石灘
白石山
三娘灣
八寨溝
系龍洲
鳳凰湖
銅石嶺
白蓮洞
金灘
蝦泉
黃姚
斜陽島
潿洲島
紫雲洞
玉石林
青秀山
友誼關
黑水河
波貼湖
澄碧湖
冠頭嶺
星島湖
柳侯祠
南珠宮
宴石山
清風樓
真武閣
都嶠山
王崗山
金倫洞
小連城
布柳河
白龍公園
那榜田園
三里洋渡
仙島公園
鵝山公園
江濱公園
雲龍公園
陽朔西街
九馬畫山
德天瀑布
七星景區
三江鼓樓
融水苗寨
滴水丹屏
靖江王城
愚自樂園
通靈瀑布
虞山公園
左江斜塔
明仕田園
龍脊梯田
花山岩畫
海濱公園
七星公園
揚美古鎮
七十二涇
九龍瀑布群
大石圍天坑
通靈大峽谷
三疊嶺瀑布
白龍珍珠城
巴馬盤陽河
百崖大峽谷
西郊動物園
南溪山公園
水產展覽館
金花茶公園
綠水江漂流
老虎潭峽谷
雀兒山公園
陽朔蝴蝶泉
福祿河瀑布群
大龍潭風景區
龍珠湖風景區
嘉和城溫泉谷
大龍湖旅遊區
田東十里蓮塘
僑港度假浴場
北海海底世界
古東森林瀑布景區
樂滿地休閒世界
碧蓮峰世外桃源
龍勝龍脊梯田
古龍山峽谷群
鐘山十里畫廊
南湖公園[南寧]
那坡黑衣壯風情園
九曲灣溫泉度假村
廣西藥用植物園
坡嘎拉地下長城
佛子山旅遊度假區
雲天民俗文化世界
樂滿地主題樂園
三門海生態旅遊區
龍洪自然風景區
箭盤山奇石園
立魚峰風景區
大王灘國家水利風景區
金滿園生態民俗風情園

賀州市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