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1939年4月7日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市 ,家族為義大利移民。美國導演、編劇、製片人。大學讀於霍夫斯特拉大學戲劇藝術系,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學院獲電影碩士學位。 1962年,拍攝了第一部電影作品《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1960年後期,開始了職業生涯,與羅傑·考曼一起製作低成本電影,並撰寫劇本;1970年,因與埃德蒙·諾思合寫傳記電影《巴頓將軍》而獲得第4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引起人們的關注; 1972年,執導了黑幫電影《教父》,獲得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1974年,編導了黑幫電影《教父2》因此獲得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1979年,獨資拍攝了冒險劇情片《現代啟示錄》,因該片獲得第3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1990年,因執導黑幫電影《教父3》,獲得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和第48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導演提名;1992年,執導並監製了恐怖電影《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由此獲得第19屆土星獎最佳導演;1997年,編導了劇情片《造雨人》;2007年,執導了哲學冥想片《沒有青春的青春》;2010年11月14日,獲得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歐文·G·托爾伯格紀念獎; 2011年,編導製作了驚悚劇情片《此刻與日出之間》。

基本信息

早年經歷

1939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出生在美國底特律一個義大利移民家庭。科波拉童年時就混跡於劇院後台,還經常偷看父親的演出。9歲的時候,他得了小兒麻痹症,天天躺在床上,在自己的大腦里編故事玩。 17歲時,他進入了霍夫斯特拉大學戲劇系。大學畢業後,科波拉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專攻電影,其間,他應聘參加了好萊塢導演羅傑·科曼的攝製組,當了一名打雜工。

演藝經歷

科波拉 科波拉

1962年,科波拉拍攝了第一部電影作品《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此後一直在嘗試著拍一些短片,其中還包括了色情電影。但這些作品只給他帶來了一些讚譽,卻讓他逐漸地陷入到經濟危機當中,他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具有導演的天分。

1960年後期,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與羅傑·科曼一起製作低成本電影,並撰寫劇本。

1969年,他與喬治·盧卡斯一起創建了美國活卡通片 (American Zoetrope)工作室。

1970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因與埃德蒙·諾思合寫的傳記電影《巴頓將軍》而獲得第4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此後,科波拉才引起人們的關注。

1971年,因為拍片欠賬的緣故,法院封了科波拉的辦公室。由於被逼上了絕路,科波拉不得不接下了派拉蒙公司《教父》的拍攝工作。

1972年,科波拉執導的黑幫電影《教父》上映,他有意識地去表現了美國黑手黨的活動與美國政界、司法界的關係,而且還從同情的視角去表現了這些黑社會人物的“人性”。影片上映後在觀眾中引起了反響。影片耗資700萬美元,卻賺回3億美元的票房收入。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導演在內的11項提名,並獲得最佳影片,科波拉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獎。由此,科波拉贏得了投資人和觀眾的雙重認可。

1974年,由於《教父》第一集取得的成功,派拉蒙公司提出了《教父2》的拍攝計畫,該片仍由科波拉執導並參與了劇本的創作和影片的監製工作,該片獲得了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11項提名並最終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6項獎項,成為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續集電影;而同年上映的,由科波拉編導的驚悚電影《對話》獲第2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和金棕櫚獎。

1979年,科波拉獨資拍攝了冒險劇情片《現代啟示錄》。在該片中,他試圖用哲學的觀點來敘述以戰爭為代表的暴力如何使人異化的問題。為了拍攝這部影片,他不惜血本,共耗資3600萬美元。此片推出後,美國評論界一片死寂,觀眾們對這部高成本新片也並沒有表現出科波拉斯待的熱情,在奧斯卡上也毫無作為,這使得他遭受了重大打擊。不過科波拉因該片獲得了第3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1982年至1987年,科波拉相繼執導了愛情片《心上人》,劇情片《鬥魚》,犯罪片《局外人》、《棉花俱樂部》,奇幻愛情片《佩姬蘇要出嫁》和劇情片《石花園》等諸多影片,但大多反映平平,既無藝術成就也談不上票房成績。

1988年,科波拉離開了好萊塢。

1990年,科波拉執導了黑幫電影《教父3》,影片主角延續前作,但加入了安迪·加西亞飾演新一代接班人,導演的女兒索菲亞·科波拉也參加了演出。影片獲得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和第48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各7項提名。

1992年,執導並監製了由加里·奧德曼、基努·李維斯主演的恐怖電影《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該片全球票房超過2億美元。科波拉因此獲得第19屆土星獎最佳導演。

1996年,科波拉拍攝了內蘊悲涼的喜劇片《家有傑克》,講述一個患有早衰症的男孩傑克的故事。影片以喜劇形式向人們闡述了珍惜光陰的生活理旨,上映後受到好評。

1997年,編導了改編自美國作家約翰·格里森姆同名小說的劇情片《造雨人》。

2007年,10年沒有電影問世的科波拉攜哲學冥想片《沒有青春的青春》回歸影壇,該片改編自羅馬尼亞作家兼哲學家米爾恰·伊利亞德的小說,拍攝達18個月。

2009年,編導並監製了參雜科波拉早年回憶的半自傳性質電影《泰特羅》,該片在第62屆坎城電影節的“導演雙周”單元以開幕影片的形式首映。

2010年11月14日,科波拉獲得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歐文·G·托爾伯格紀念獎 (即終生成就獎)。

2011年,編導製作了由艾麗·范寧、方·基默主演的驚悚劇情片《此刻與日出之間》,影片講述了一個融合了哥德式恐怖和浪漫的故事,部分內容為3D版,是科波拉首次拍攝3D電影。

個人生活

家庭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與家人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與家人

科波拉的父親是美籍義大利裔作曲家卡邁恩·科波拉,母親是女演員伊塔莉亞·科波拉;科波拉的哥哥奧古斯丁·科波拉曾任舊金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其侄子是好萊塢演員尼古拉斯·凱奇 (原名尼古拉斯·科波拉);妹妹塔莉婭·夏爾 (原名塔莉婭·科波拉)也是演員,在5部《洛基》中扮演史泰龍的妻子,還主演了三部《教父》,其子詹森·舒瓦茲曼是演員,克里斯多夫·尼爾是導演,而另一子羅伯特·斯沃茲曼是一名音樂家。

科波拉的妻子艾琳諾·科波拉是攝像師、時裝設計師兼紀錄片導演,長子羅曼·科波拉和女兒索菲亞·科波拉都是導演,小兒子吉安·卡羅·科波拉也是一名演員,因車禍去世。

葡萄酒

科波拉與葡萄酒的淵源可追溯到1975年,他在美國加州納帕谷用拍攝《教父》所賺的錢買下Inglenook酒莊的1560英畝土地,開始涉足葡萄酒業,並在1978年釀造出第一個年份的魯比肯 (Rubicon)紅葡萄酒;20年後他又以950萬美元買下該酒莊其餘90英畝葡萄園和建造於1880年的石頭城堡,完全擁有了該酒莊,後將酒莊名稱由Niebaum-Coppola酒莊更名為Rubicon酒莊;2002年斥資3150萬美元收購鄰近Rubicon酒莊的Cohn酒園。2006年又收購索諾瑪縣亞歷山大谷的81英畝葡萄園,後命名為FrancisFordCoppola酒莊。

科波拉聘用了波爾多一級莊瑪歌釀酒師PhilippeBascaules擔任酒莊經理兼釀酒師。科波拉所出品的葡萄酒多次獲得國際獎項,而Rubicon酒莊更獲得美國《葡萄酒愛好者》雜誌2006年的最佳酒莊。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劇名扮演角色導演合作演員
2013 帕羅奧圖 The Judge 吉雅·科波拉 艾瑪·羅伯茨, 詹姆斯·弗蘭科
2006 Heard Any Good Movies Lately?: The Sound ---- Kim Aubry Ioan Allen, Richard Beggs
2005 AFI Tribute to George Lucas ---- 劉易斯·霍爾維斯 Melissa Disney, 沃倫·比蒂
2004 科西嘉歷險 ---- Alain Berberian 克里斯汀·克拉維爾, 讓·雷諾
2001 R2-D2: Beneath the Dome ---- Don Bies, 斯賓塞·薩瑟 Bob Hesse, Robbie Edwards
1994 The World of Jim Henson ---- ---- Jim Henson, 弗蘭克·奧茲
1991 黑暗之心 ---- ---- 山姆·伯頓斯, 馬龍·白蘭度, 考林·加普
1982 反向角 Himself 維姆·文德斯 維姆·文德斯
1979 現代啟示錄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馬丁·辛, 馬龍·白蘭度
1975 The Godfather Comes to Sixth St. ---- Mark Kitchell John Broschak
1963 The Young Racers ---- 羅傑·科曼 馬克·達蒙, 威廉·坎貝爾
1962 獵戰 ---- Denis Sanders 約翰·薩克松, 羅伯特·雷德福

導演作品

上映時間劇名主演
1962年2月12日《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June Wilkinson、Don Kenney
1963年6月17日《恐懼》波利斯·卡洛夫、傑克·尼科爾森
1963年9月25日《Dementia 13》威廉·坎貝爾、Luana Anders
1966年12月9日《艷侶迷春》Elizabeth Hartman、傑拉丹·佩姬
1968年10月9日 《彩虹仙子》弗雷德·阿斯泰爾、佩圖拉·克拉克
1969年8月27日《雨人》羅伯特·杜瓦爾、雪莉·奈特
1972年3月24日《教父》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
1974年4月7日《對話》吉恩·哈克曼、約翰·凱澤爾
1974年12月20日《教父2》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
1979年8月15日《現代啟示錄》馬丁·辛、馬龍·白蘭度
1982年2月12日《心上人》弗雷德里克·福瑞斯特、特瑞·加爾
1983年3月25日《局外人》馬特·狄龍、拉爾夫·馬奇奧
1983年10月21日《鬥魚》馬特·狄龍、米基·洛克
1984年12月10日《棉花俱樂部》黛安·蓮恩、理查·基爾
1986年9月12日《伊奧船長》麥可·傑克遜、安傑麗卡·休斯頓
1986年10月10日《佩姬蘇要出嫁》凱薩琳·特納、尼古拉斯·凱奇
1987年5月8日《石花園》詹姆斯·凱恩、安傑麗卡·休斯頓
1988年8月12日《塔克:其人其夢》傑夫·布里吉斯、瓊·艾倫
1989年3月1日《紐約故事》伍迪·艾倫、米婭·法羅
1990年12月25日《教父3》阿爾·帕西諾、安迪·加西亞
1992《教父傳奇:1901-1980》阿爾·帕西諾、羅伯特·杜瓦爾
1992年11月13日《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加里·奧德曼、薇諾娜·瑞德
1996年8月9日《家有傑克》羅賓·威廉士、黛安·蓮恩
1997年11月21日《造雨人》馬特·達蒙、丹尼·德維托
2000年1月14日《逾時空危機》詹姆斯·斯派德、安吉拉·貝塞特
2008年4月21日《沒有青春的青春》蒂姆·羅斯、亞歷山德拉·瑪麗亞·拉那
2009年6月11日《泰特羅》文森特·加洛、阿爾登·埃倫瑞奇
2011年9月11日《此刻與日出之間》艾麗·范寧、方·基默

(以上參考資料)

監製作品

時間劇名
1963年《恐懼》
1971年《五百年後》
1973年《美國風情畫》
1974年《對話》、《教父2》
1979年《現代啟示錄》、《黑神駒》
1980年《影武者》
1982年《哈麥特》
1983年《失衡生活》、《黑神駒2》、《鬥魚》
1985年《三島由紀夫傳》
1987年《石花園》、《男子漢不會跳舞》、《獅心王》
1988年《變形生活》
1989年《Wait Until Spring, Bandini》
1990年《教父3》
1992年《教父傳奇:1901-1980》、《風:超越極速》、《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
1993年《秘密花園》
1994年《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
1995年《天生愛情狂》、《玉米田的天空》、《穿梭陰陽戀》
1996年《家有傑克》、《黑天使》
1997年《山上的倖存者》、《奧德賽》、《巴迪》
1998年《Outrage》、《白鯨》
1999年《佛羅倫斯人》、《處女自殺》、《化身博士》、《第三個奇蹟》、《斷頭谷》
2001年《完美女人》、《驚心食人族》、《暹羅女王》、《終止不幸》
2002年《Pumpkin》、《殺手探戈》
2003年《驚心食人族2》、《迷失東京》
2004年《金賽性學教授》
2006年《絕代豔后》、《特務風雲》
2007年《沒有青春的青春》
2009年《泰特羅》
2010年《在某處》
2011年《此刻與日出之間》
2012年《在路上》

(以上參考資料)

編劇作品

時間劇名
1962年《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
1863年《鬧鬼的宮殿》、《Dementia 13》
1966年《蓬門碧玉紅顏淚》、《巴黎戰火》、《艷侶迷春》
1969年《雨人》
1970年《巴頓將軍》
1972年《教父》
1974年《了不起的蓋茨比》、《對話》、《教父2》
1979年《現代啟示錄》
1982年《心上人》
1983年《鬥魚》
1984年《棉花俱樂部》
1986年《伊奧船長》
1989年《紐約故事》
1990年《教父3》
1992年《教父傳奇:1901-1980》
1997年《造雨人》
2007年《沒有青春的青春》
2009年《泰特羅》
2011年《此刻與日出之間》

(以上參考資料)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 2010 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歐文·G·托爾伯格紀念獎 (獲獎)
  • ▪ 1991 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教父3 (提名)
  • ▪ 1991 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教父3 (提名)
  • ▪ 1980 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 現代啟示錄 (提名)
  • ▪ 1980 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現代啟示錄 (提名)
  • ▪ 1980 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現代啟示錄 (提名)
  • ▪ 1975 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教父2 (獲獎)
  • ▪ 1975 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教父2 (獲獎)
  • ▪ 1975 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 對話 (提名)
  • ▪ 1975 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對話 (提名)
  • ▪ 1975 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 教父2 (獲獎)
  • ▪ 1974 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美國風情畫 (提名)
  • ▪ 1973 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 教父 (獲獎)
  • ▪ 1973 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教父 (提名)
  • ▪ 1971 第4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 巴頓將軍 (獲獎)
坎城國際電影節
  • ▪ 1979 第3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 現代啟示錄 (獲獎)
  • ▪ 1979 第3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現代啟示錄 (獲獎)
  • ▪ 1974 第2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對話 (獲獎)
  • ▪ 1974 第2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 對話 (獲獎)
  • ▪ 1974 第2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獎 對話 (獲獎)
  • ▪ 1967 第2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艷侶迷春 (提名)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 1992 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 (獲獎)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 ▪ 1991 第48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編劇 教父3 (提名)
  • ▪ 1991 第48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 教父3 (提名)
  • ▪ 1985 第42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 棉花俱樂部 (提名)
  • ▪ 1980 第37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電影配樂 現代啟示錄 (獲獎)
  • ▪ 1980 第37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 現代啟示錄 (獲獎)
  • ▪ 1975 第32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編劇 對話 (提名)
  • ▪ 1975 第32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 對話 (提名)
  • ▪ 1975 第32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 教父2 (提名)
  • ▪ 1975 第32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編劇 教父2 (提名)
  • ▪ 1973 第30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編劇 教父 (獲獎)
  • ▪ 1973 第30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 教父 (獲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
  • ▪ 1991 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柏林攝影金獎 (獲獎)
英國電影學院獎
  • ▪ 1980 第33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現代啟示錄 (獲獎)
  • ▪ 1980 第33屆英國電影學院獎安東尼·阿斯奎斯獎:最佳電影音樂獎 現代啟示錄 (提名)
  • ▪ 1975 第2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對話 (提名)
  • ▪ 1975 第2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劇本獎 對話 (提名)
義大利大衛獎
  • ▪ 1981 第25屆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外國製片人 影武者 (獲獎)
  • ▪ 1980 第24屆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外國導演 現代啟示錄 (獲獎)
土星獎
  • ▪ 1993 第19屆土星獎最佳導演 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 (獲獎)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 ▪ 1984 第32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貝殼獎 鬥魚 (獲獎)
  • ▪ 1969 第17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貝殼獎 雨族 (獲獎)

人物評價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科波拉是美國60、70年代湧現出的一批傑出導演之一。 (騰訊娛樂評) 為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的電影人點亮了一盞明燈,是電影界的領路先鋒。 (喬治·盧卡斯評)

在藝術方面,科波拉別開天地另創一家;在商業上,他的作品獲得了觀眾和票房的雙重肯定。從《巴頓將軍》為他捧回第一座小金人開始,科波拉為電影史創立了一座又一座的豐碑。《教父》三部曲在百年影史的各種排名中始終名列前茅,成就了他“電影教父”的地位;《吸血驚情四百年》華麗得有如一出義大利歌劇,在此之前從沒有人敢把吸血鬼電影拍得如此奢華。 (精品購物指南、新浪娛樂評評)

盤點國外著名電影導演

在電影一百多年的發展史中,導演的力量不可忽視,性格迥異的他們用不同的拍攝手法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影片,而他們自己也成為電影史上的一個個坐標。本任務,將帶你回顧數十位電影導演,並由此品位百年電影史。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作品集

歷屆奧斯卡最佳導演及相關作品

第一屆 路易斯·麥爾斯通 《兩個阿拉伯騎士》/ 弗蘭克·波薩奇 《七重天》
查爾斯·卓別林 “……電影學院鑑定委員會頒發1928年8月1日截止的年度電影藝術個人成就獎,一致決定你的名字從競爭者名單中撤下來,你因編劇、表演、導演和製作《馬戲團》而被授予第一項奧斯卡特別獎。你因為集體成就而獨成一家。”
第二屆 弗蘭克·羅伊德 《薄命花》/ 第三屆 路易斯·麥爾斯通《西線無戰事》/ 第四屆 諾曼·陶洛格《淘哥兒》 / 第五屆 弗蘭克·波薩奇 《壞女郎》 / 第六屆 弗蘭克·羅伊德 《亂世春秋》 / 第七屆 弗蘭克·卡普拉 《一夜風流》/ 第八屆 約翰·福特 《告密者》 / 第九屆 弗蘭克·卡普拉 《富貴浮雲》 / 第十屆 萊奧·麥克卡雷 《春閨風月》 / 第十一屆 弗蘭克·卡普拉 《浮生若夢》 / 第十二屆 維克多·弗萊明 《亂世佳人》 / 第十三屆 約翰·福特 《怒火之花》 / 第十四屆 約翰·福特 《青碧山谷》 / 第十五屆 威廉·懷勒 《忠勇之家》 / 第十六屆 麥可·科蒂斯 《卡薩布蘭卡》 / 第十七屆 萊奧·麥克卡雷 《與我同行》 / 第十八屆 比利·威爾德 《失去的周末》 / 第十九屆 威廉·懷勒 《黃金時代》 / 第二十屆 伊利亞·卡贊 《君子協定》 / 第二十一屆 約翰·哈斯頓 《寶石嶺》 / 第二十二屆 約瑟夫· L· 曼基維茲 《三妻艷史》 / 第二十三屆 約瑟夫·L·曼基維茲 《彗星美人》 / 第二十四屆 喬治·史蒂文斯 《美國的悲劇》 / 第二十五屆 約翰·福特 《默默無語的人》 / 第二十六屆 弗萊德·辛尼曼 《永垂不朽》 / 第二十七屆 伊利亞·卡贊 《碼頭風雲》 / 第二十八屆 戴爾伯特·曼 《馬蒂》 / 第二十九屆 喬治·史蒂文斯 《巨人》 / 第三十屆 大衛·里恩 《桂河大橋》 / 第三十一屆 文森特·米尼利 《琪琪》 / 第三十二屆 威廉·懷勒 《賓虛》 / 第三十三屆 比利·威爾德 《桃色公寓》 / 第三十四屆 羅伯特·懷斯傑羅姆·羅賓斯 《西區故事》 / 第三十五屆 大衛·里恩 《阿拉伯的勞倫斯》 / 第三十六屆 托尼·理察森 《湯姆·瓊斯》 / 第三十七屆 喬治·丘克 《窈窕淑女》 / 第三十八屆 羅伯特·懷斯 《音樂之聲》 / 第三十九屆 弗萊德·辛尼曼 《四季之人》 / 第四十屆 麥克·尼可爾斯 《畢業生》 / 第四十一屆 卡羅爾·里德 《奧利佛! 》 / 第四十二屆 約翰·施萊星格 《午夜牛郎》 / 第四十三屆 弗蘭克林· J· 沙夫納 《巴頓將軍》 / 第四十四屆 威廉·弗萊德金 《法國販毒網》 / 第四十五屆 鮑勃·弗斯 《歌廳》 / 第四十六屆 喬治·羅伊·希爾 《騙》 / 第四十七屆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教父 II》 / 第四十八屆 麥洛斯·弗曼 《飛越瘋人院》 / 第四十九屆 約翰· G· 阿維爾德森 《洛基》 / 第五十屆 伍迪·艾倫 《安妮·霍爾》 / 第五十一屆 麥可·西米諾 《獵鹿人》 / 第五十二屆 羅伯特·本頓 《克萊默夫婦》 / 第五十三屆 羅伯特·雷德福 《普通人》 / 第五十四屆 沃倫·比蒂 《赤色分子》 / 第五十五屆 理察·阿坦伯洛 《甘地》 / 第五十六屆 詹姆士· L· 布魯克斯 《母女情深》 / 第五十七屆 麥洛斯·弗曼 《莫扎特》 / 第五十八屆 西德尼·波拉克 《走出非洲》 / 第五十九屆 奧利佛·斯通 《野戰排》 / 第六十屆 伯納多·伯托魯西 《末代皇帝》 / 第六十一屆 巴里·萊文森 《雨人》 / 第六十二屆 奧利佛·斯通 《生於七月四日》 / 第六十三屆 凱文·科斯特納 《與狼共舞》 / 第六十四屆 喬納森·德米 《沉默的羔羊》 / 第六十五屆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不可饒恕》 / 第六十六屆 史蒂芬·史匹柏 《辛德勒的名單》 / 第六十七屆 羅伯特·澤梅基斯 《阿甘正傳》 / 第六十八屆 梅爾·吉布森 《勇敢的心》 / 第六十九屆 安東尼·明格拉 《英國病人》 / 第七十屆 詹姆斯·卡梅隆 《鐵達尼號》 / 第七十一屆 史蒂芬·史匹柏 《拯救大兵瑞恩》 / 第七十二屆 薩姆·門德斯 《美國美人》 / 第七十三屆 史蒂文·索達伯格 《毒品網路》 / 第七十四屆 羅恩.霍華德 《美麗心靈》 / 第七十五屆 羅曼·波蘭斯基 《鋼琴家》 / 第七十六屆 彼得·傑克遜 《指環王3:王者回歸》 / 第七十七屆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百萬美元寶貝》 / 第七十八屆 李安 《斷背山》 / 第七十九屆 馬丁·西科塞斯 《無間道風雲》 / 第八十屆 科恩兄弟 《老無所依》 / 第八十一屆 丹尼·博伊爾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