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七月四日》

《生於七月四日》

《生於七月四日》講訴了朗·柯維克幼時就喜歡與夥伴們在樹林中沖衝殺殺,他夢想有朝一日成為真正的男子漢。1956年7月4日,正逢10歲生日的朗騎在父親肩上觀看美國獨立紀念日的遊行,這使他十分興奮。一次,朗的女友唐娜送了他一頂棒球帽,朗比賽獲勝,臉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基本信息

劇情介紹

朗·柯維克幼時就喜歡與夥伴們在樹林中沖衝殺殺,他夢想有朝一日成為真正的男子漢。1956年7月4日,正逢10歲生日的朗騎在父親肩上觀看美國獨立紀念日的遊行,這使他十分興奮。一次,朗的女友唐娜送了他一頂棒球帽,朗比賽獲勝,臉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漸漸長大成人的朗非常欽佩和嚮往總統那番充滿了戰爭狂熱的演說,一種挑戰和犧牲的衝動在其內心萌生。在一場州際摔跤比賽中,朗被摔倒,好強的他淚水奪眶而出。此後,朗決定放棄上大學的機會去參軍參戰。在矛盾痛苦中,他冒雨沖向中學體育館,與戀人唐娜告別。朗來到越南戰場,目睹美軍槍殺越南平民,他不顧一切地衝進屋內救護受傷的婦嬰。一場混戰中,他竟無意殺死了自己的好友威爾遜,而中校卻告訴痛苦不已的朗,這是“各有天命”。此後,朗中彈負傷,被送進退伍軍人醫院。他被告知腰部以下癱瘓,餘生將在輪椅上度過。1969年,朗回到家鄉,有人把他當作愛國英雄,有人卻對他不屑一顧,這使他傷感和心酸,但坐在輪椅上的朗仍然堅持著對美國對戰爭的忠誠信仰。在掀起反戰運動的大學校園中,朗與唐娜再度見面,震驚、痛心的唐娜認定這場戰爭是錯誤的,必須加以制止。已喪失性能力的朗內心深愛著唐娜,他回憶往事,傷感無限。在一次酒吧衝突後,朗終於認清了戰爭謊言背後的殘酷現實。不久,他被送到墨西哥軍人療養中心療養。在昏暗的妓院中,妓女埃萊娜的溫柔體貼使朗百感交集,淚流滿面,他的心情略微振作起來。然而,越戰的惡夢在他腦中還時時浮現。為了贖罪,他去憑弔威爾遜的墓碑,為了制止戰爭與屠殺,朗終於覺醒並投入反戰運動。1972年,在邁阿密海灘召開共和黨聚會時,朗和一些退伍軍人進入了會場,他公開發表反戰宣言,並被秘密警察趕出了會場。但得到了廣泛擁戴的朗不屈地搖著輪椅,指揮公眾,向前衝去……4年以後,紐約舉行民主黨全國大會,朗堅定而興奮地登上了演講席,他又回想起了往事。在人群的歡呼聲中,朗伸出左手,打了一個表示勝利的V形手勢……

幕後花絮

花絮:

《生於七月四日》《生於七月四日》
·主演湯姆·克魯斯實際上生於7月3日。

·所有電影拍攝的顏色有紅色、白色藍色,根據不同的情境決定:戰爭都是略帶紅色的調子,夢的場景都是白色,藍色代表悲傷等等。

·導演客串:(奧利弗·斯通)在電影剛開始,電視裡採訪軍事長官的記者。

·包括奧利弗·斯通在內至少還有11位臨時演員在本片中客串了一回,同時還在奧利弗·斯通更早一部電影"野戰排"中有演出。

·經過證實,影片中有個人說他在越戰中獲得的青銅之星和紫色之心獎章毫無意義。導演奧利弗·斯通參加了越戰後正是獲得了這兩個獎項。

·在墨西哥,榮坐在一張桌子後面,桌上有一本書名為"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西線無故事)。該書被譽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反戰著作之一。

最初設定的是艾爾·帕西諾擔任主演榮·科維克,導演威廉·弗里德金。由於電影計畫陷於籌措資金的困境之中,直到十年之後,才有了這部由湯姆·克魯斯主演,奧利弗·斯通執導的電影。

·在片尾演員名單上,有奧利弗·斯通的妻子伊莉莎白的名字在其中,認為是"Naijo No Ko",這在日語裡的意思是"感謝我的妻子的幫助"。

·電影中"fuck"(他媽的)一次使用了289次。

《生於七月四日》《生於七月四日》

發布者:Mtime (2006-04-27 10:01:47)

精彩對白
Mrs. Kovic: Don't say penis in this house!

Ron Kovic: Penis! Penis! Big fucking erect penis, ma!

--------------------------------------------------------------------------------

Ron Kovic: People say that if you don't love America, then get the hell out. Well, I love America.

--------------------------------------------------------------------------------

Ron Kovic: They burned the flag and they demonstrated against us; it's on the cover of the paper today. They have no respect. They have no idea what's going on over there, Mom -- the men that are sacrificing their lives. People are dying every day over there, and nobody back here even seems to care. It's a bunch of goddamn shit if you ask me!

Mrs. Kovic: Ronnie, don't take the Lord's name in vain -- not in front of the children. I agree with everything you say!

Ron Kovic: I served my country -- and they just want to take from it -- just take, take! Love it or leave it, that's what I think.

--------------------------------------------------------------------------------

Lieutenant (in Vietnam): [to Ron Kovic] It wasn't your fault, goddamn it! They got in the goddamn way!

發布者:Mtime (2006-04-27 10:02:18)

穿幫鏡頭

《生於七月四日》《生於七月四日》
·時代錯誤:一輛1957雪佛蘭敞篷汽車(1956年秋天推出),在影片中1956年7月4日的遊行中使用到了。

·1961年1月,榮的一家人在看電視上甘迺迪的華盛頓就職典禮。當時是低於冰點的天氣。與此同時,在科維克紐約長島的家裡,顯示的卻是初秋的天氣

·時代錯誤:在1972年邁阿密海灘舉行的共和國大會上,可以看到一條Jackie Gleason Blvd.街道的標誌。實際上這條街是在80年代末 Gleason去世之後,才被命名的。

·事實錯誤:影片標記為1969年7月4日,科維克一家人在看"Rowan & Martin's Laugh-In"的電視。這個節目是從1968年開始,每周一晚上播出,而1969年7月4日這天是星期五。

·時代錯誤:當榮在他的房間裡考慮帶什麼東西走的時候,他把一隻玩具槍塞進了包里。這個模型槍是Beretta 92f,最早出現的時間是1983年。

媒體報導

《生於7月4日》是紐約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所導演的越戰三部曲中的一部。越戰三部曲,顧名思義一定是和越戰有關的

《生於七月四日》《生於七月四日》
片子。1967年,斯通應徵入伍,在越戰中獲得了榮譽和洗禮,因此,這部《生於7月4日》可是說是飽含了他的滿腔的感情和思想,再加上越戰中的真實經歷,所創作出來的強烈的反越戰影片。
主人公羅尼是個健康活潑的孩子,從小就羨慕軍人榮譽的他長大後終於完成了心愿,但當他帶傷回國後,他發現,其實那些榮譽只不過是表面的現象,而殘酷的真實和越戰所留下的後遺症將伴隨他的下半生。這種真實是常人所無法忍受的。不過,也正是這種赤裸裸的現實,才提醒了人們,敲響了越戰的反思的警鐘
文章主線是以三次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所貫穿的。三次遊行,主人公的身份,形象,心情都是不一樣的。幼年的小羅尼坐在父親的身上,看到了大家熱烈歡迎二戰中回國的老兵,滿心的激動,看著他們身上的榮譽勳章,羅尼有了奮鬥的目標,然而,喧鬧的人聲和大隊的人群並沒有讓羅尼看到老兵們的傷殘和顫抖的雙手,這也正是作者留下的伏筆,當全部片子看完後,你就會知道,那是老兵在聽到鞭炮聲後的條件反射,飽經槍林彈雨的他們在身體上的傷確實很深,但心靈上的傷痕更是無法痊癒,只可惜小羅尼並未想到這一點,這也就預示著他的夢想必將重蹈這些老兵的覆轍
時光如水,生命如歌,轉眼間越戰結束了,羅尼此時已經是一位下身癱瘓,靠輪椅度日如年的退役軍人,回國後,他失望了,在遊行中,他並沒有得到人民的歡呼與讚許,得到歐德只是反對和咒罵,他傷心了,他以為在越戰中的傷痕,至少是心靈上的,在回國後會得到彌補,但是他錯了,他被自己的信仰弄的身心俱損,不但要面對自己在越南槍殺數十婦孺和誤殺自己同伴的心靈上的巨大陰影,同時也需要面對國內人的反越戰鬥爭的批判和責罵,他仍是一個天真的男孩,但這一次,他看到了真實,看到了勳章下的鮮血。越戰的殘酷婉轉的表達了出來,說服意義更加深刻。
漸漸清醒的羅尼不再天真,頹廢不堪的他憎恨社會,憎恨所有人,最終被放逐到了墨西哥了此殘生,可他並未放棄。在那裡,他遇到了同自己相同遭遇的人,同時昔日初戀情人的出現也給了他很大的影響,新的信仰逐漸滋生,生命的希望之光再度燃起,羅尼漸漸的可以以理性的思維去思考人生,也就是這最後一次的遊行,造就了一個強有力的反越戰鬥士的誕生。當這個社會和人民再一次的接受他餓時候,羅尼精神飽滿,胸有成竹,母親的夢想實現了,羅尼終於可以登上講台發表演講了,不過是以另一種方式而已。
《生於七月四日》《生於七月四日》
湯姆.克魯斯將主人公羅尼這個人表演的很不錯,無論是從細節之上還是從心理上都心領神會,就和當他回家看到自己從前強壯身體照片時的情景,僅僅一個背影和通過相框玻璃反射的昏暗表情,就可以充分體會到羅尼當時的憂鬱和傷感。他的每個動作緩慢而有節奏,再如羅尼在家咒罵社會,咒罵自己母親的場景,更能讓人體會到他精神達到極度崩潰時的程度,越戰的負面影響也更加的清晰明了,因此湯姆.克魯斯的突出演技也是這部片子得到我欣賞的一個關鍵。
整部影片並未對越戰戰場情景刻畫許多,短短十五分鐘的鏡頭足以交代事情的原由,作者並不想以戰場上的殘酷來打動人心,這是導演的匠心獨運,因此,整部片子的風格並沒有戰場上的血腥,也少有灰暗的天空,但那美國鮮艷的紅白藍三色國旗足以將主人公籠罩在政治的烏雲下,心靈上的創傷,通過湯姆.克魯斯的精湛演技,使觀眾們從心底里感到憤懣與同情。影片也少有大量配樂,但幾組遊行是相同的配樂在不同的時期都給了觀眾不同的感受,讓片子的本質逐漸明朗。
看完這部片子後,我深刻的認識到戰爭的殘酷以及它影響之惡劣,之長久。這部越戰的反思片在現在這個表面和平,但危機四伏,一觸即發的世界是有很大的警示作用的。同時,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電影中的一個詞——信仰。一個人應當擁有信仰,但像主人公那樣的堅持自己的信仰,到最後又有什麼好的下場呢?但沒有信仰的人同時又毫無成功可言。也許,當初主人公不去聽從父母的教導,不去接受父母賦予他的目標和方向,他會生活的更好,但是,越戰依然發生,歷史不會改變。
整部影片不但給人以心靈上的強烈衝擊,同時也讓觀眾從各方面產生了不同的思考,因此,我覺得這才是這部影片不可多得的地方,也是在眾多戰爭題材的反越戰影片中脫穎而出的原因

精彩劇照

《生於七月四日》《生於七月四日》
《生於七月四日》《生於七月四日》

相關評論

越戰,開始之後呢?再之後呢?紛亂之後沉靜在蒼涼的政治荒蕪里。

先前不止一次地抒寫戰爭的豪邁與視覺背後的無限感慨,這就是讓雄性亢奮的意志力的較量,人性真正脆弱的一面仍舊是屬於個體的而絕非所謂的國家榮譽

越戰文化是孕育在六十年代,思考在七十年代,卻在八十年代綻放異彩。為什麼美國人如此熱衷越戰題材:

《生於七月四日》《生於七月四日》

1.冷戰重建政治價值觀

二戰結束,美國經濟飛速發展。美國的不平衡就是色厲內荏地對共+產+主+義的恐慌,共+產+主+義在亞洲、東歐、南美遍地開花,美國在很大程度上想遏制紅色風潮在世界範圍內蔓延。在政治主導的大背景下,朝鮮和越南以聯軍的名義孤立+共+產+主+義打局部戰爭是必然的趨勢。《驚暴13天》我們可以看到以軍備威懾和政治陰謀論締結地最後產物,片中有一段對白從花花公子甘迺迪嘴裡說出來似乎有些滑稽的味道,那就是防止蘇+聯成為第二個納粹軸心國。

2.政治犧牲品與無畏犧牲

《尼克森》將越戰比作政治選舉的籌碼。從如今多數越戰題材電影來看,越戰已經被充分定性為美國政府一大撮激+進+份+子對國民的欺騙,是無謂滑稽的錯誤。價值觀的衝突與戲劇性轉變造成越戰題材在一定範圍內的爭議,有爭議就意味著潛在的觀眾消費市場。

3.反戰文化流行

女+權、性+解+放、越+戰、共+產+主+義成為當年美國憤青的時髦用語。《阿甘正傳》中的越戰是詼諧幽默的,反+戰+集+會也帶有浪漫主義色彩。越戰不過是跑跑步殺殺人,反戰不過是吸吸毒打著旗號搞搞幼稚女青年,就連大會發言也變成調侃式的情人重聚。

4.越南的特殊背景

似乎1907年以前越南的歷史是空白,包括文字,簡言就是用漢字書寫q的中華歷史。作為中國歷史版圖的屬國,這一點是極為尷尬的。越南也一直迴避這樣的問題,造字運動與規避歷史,接著在果斷與老東家割袍斷義。

越南的形象就如同美國越戰題材電影中不可貨缺的越南妓女作風,《生於七月四日》中概括了一句話,一個國家抗爭了近千年。

越南人有韌性的一面,法國人不行,美國人也不行,抱著魚死網破的決心堅決把殖民者與帝國主義者拖進軍事梅毒里。

《生於七月四日》《生於七月四日》
5.反思的偽善
越戰題材電影有幾個必然的顛覆性情節。

鱷魚的眼淚:無辜民眾一定是軍事強權的受害者。當然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美國參軍男青年,另一個則是越南農民。美國大兵在一場無謂的滑稽戰爭中在萬般無奈情況下成長為殺人機器;越南農民一般的群體比較龐大,包括老弱病殘孕,“誤”殺嬰兒是必備的。二戰紀錄片中也有日本婦女將懷中嬰兒拋下懸崖然後自己跳下去的影像,不管是什麼類型的戰爭,受害的總是平民,這一點是務須質疑的,包括古羅馬到拿破崙還是其他。

妓女是佐餐猛料:幾乎每部越戰題材電影都必然會出現短旗袍戴斗笠披肩黑髮的越南性工作者。《第一滴血》也不能免俗,至少史泰龍沒有像在《義大利種馬》來得通透。

葵花寶典是這樣煉成的:一般斬斷下體的男人最具有思辨性,他們一般坐在輪椅上但思維比較健全,將作廢的造精機能反噬成腦汁,以超脫常人的能力克服戰爭後遺症。

正是好萊塢導演告訴國民,國家派到越南無辜的混球們就是這樣在打仗,這種紀實性的模式就是為了打破習慣性思維,滑稽的戰爭噱頭荒唐的美國大兵。顛覆傳統模式,美國大兵不是無堅不摧,而是有血有肉且脆弱不完美的人。至少不會像伊拉克革命樣板戲《解救女兵林奇》做作得令觀眾產生嚴重的妊娠嘔吐反應。

奧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的越戰三部曲《野戰排》(《 Piatoon》,1986)、《生於7月4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1989)、 《天與地 》(《Heaven & Earth》,1993),完全從人個體出發的電影作品。

美國學者將近年來越戰題材中商業與藝術雙豐收的電影進行詳細分析,然後歸結為西方傳統古典藝術的變種。《野戰排》是繼承了莎士比亞《亨利四世》第二部福斯塔夫和霍茨伯的基本內容,《生於七月四日》是荷馬史詩《奧徳修紀》的變種。

其實從三部電影連貫地看,奧利弗斯通對於越戰的思考並不明朗。反倒借鑑在《尼克森》中對越戰的政治觀點便比較切合,我個人認為手法純熟的應該是《野戰排》,奧利弗斯通在表現戰爭或是政治陰謀方面是比較強的,但參雜情感成分的電影便表現出或多或少的生硬與彆扭,《門》便是例證,《天與地》的戰爭溫情是粗糙的,我們只能從畫面里了解斯通想表達越戰牽扯下的兩國人民,但以東西方巨大的文化差異,斯通很難將內斂含蓄的東方情結順利融入他的西方思維里。

三部電影裡,除了取材爭議或是手法之外,劇本最具備藝術性的應該是《生於七月四日》。作為郎?科維克的真實故事,整個美國夢在他倒下的那一刻開始逐漸瓦解崩潰,其情節安排與衝突是文學性地再現。

電影開篇是童年的郎,一個典型的中產階級白人家庭,與所有四五十年代的美國家庭一樣,他們沉靜在戰後新經濟復甦的美國夢裡,虔誠地信奉天主,陶醉在戰後的新美國秩序里。

電影有幾個嚴格的時間段,將甘迺迪的全國電視講話里,郎起航的愛國夢到輪椅上自己的電視演講算是一個奧徳修成長的變奏。

《生於七月四日》《生於七月四日》

郎是越戰英雄,但回到國內,國內滋長的反戰情緒,與人們對越戰的質疑發展到冷漠。個人價值觀與肢體殘疾在一系列的國內矛盾中激化,從人本角度上講,因為戰爭他失去了一個男人起碼的尊嚴,那么追逐所謂的國家榮譽變得一錢不值。

有幾處鏡頭的細節鏡頭:七月四日,美國國慶日。二戰老兵坐在輪椅上,聽著“嘭、嘭”的響聲打顫的鏡頭;朗坐在遊街的禮車上同樣打著顫,而街旁人們的面孔卻是沒有表情的蒼白。

價值的顛覆就意味著新的重建。六十年代末國內年輕人的叛逆與個性主導使郎覺得陌生與不解。

當他躺在墨西哥的溫床上望著墨西哥妓女動情的表演潸然淚下的時候似乎一切的尊嚴與情感一瞬間地迸發。這是起碼的人本尊重,儘管建立在金錢的虛假上面,但郎看到的是新希望。

《阿甘正傳》里同樣有這樣一段,雖然在表現手法上不盡相同,但對於人性辯解與渴望理解尊重的希望是深深衝擊著觀眾的。

郎醉酒後的那段爭吵應該可以看作是整部電影矛盾聚集的中心,十誡中告誡我們不要殺人,但是你的教會你的天主讓我們在越南大開殺戒……政治、宗教、信仰甚至是性都虛假的,那么我們又該信奉什麼?

的確,老兵歸來的美國不亞於一場新的越戰,榮譽與謊言使我們躊躇在光影的世界裡,儘管知道那只是電影織造的善意謊言。

閱讀連結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34466/

盤點歷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男主角(1980-2013)

金球獎,是美國的一個電影與電視獎項,以正式晚宴的方式舉行,舉辦方是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此獎從1944年起,每年舉辦一次。此獎的最終結果,是由96位記者(其中約2/3是兼職)的投票產生。

年份 獲獎人 作品
2013年
丹尼爾·戴·路易斯 丹尼爾·戴·路易斯
《林肯》:由美國導演史蒂文·史匹柏執導, 奧斯卡影帝丹尼爾·戴·劉易斯主演,本片主要根據普利茲獲獎得主、歷史學家Doris Kearns Goodwin的著作《對手團隊:政治天才林肯》改編而成,講述美國第16任總統經歷南北戰爭,統一美國的故事。
2012年
喬治·克魯尼 喬治·克魯尼
《後人》:由“鑽石王老五”喬治·克魯尼所主演,關注的焦點是家庭問題,電影是根據女作家Kaui Hart Hemmings初登文壇的處女座小說改編而來,主要講述了一個名叫Matt King的瀟灑又多金夏威夷富豪帶著兩個女兒追回分手前妻的故事。
2011年
科林·費斯 科林·費斯
《國王的演講》:由湯姆·霍伯指導,科林·費斯擔當主演的英國電影,整部電影以敘述故事的形式,講述了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父親喬治六世國王的故事。在第83屆奧斯卡提名名單上,最終《國王的演講》拿下12項提名,大熱領跑。影片還獲得金球獎、美國製片人公會、導演公會和影視演員公會獎等多項提名和獎項。
2010年
傑夫·布里奇斯 傑夫·布里奇斯
《瘋狂的心》:影片根據托馬斯·科比的小說處女作改編而成。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酗酒成性,人生正在走下坡路的老鄉村歌手(傑夫·布里吉斯)。後來在一名女記者的幫助下,他又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軌跡上。2010年1月18日,本片獲得第67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的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和電影最佳原創歌曲獎。
2009年
米基·洛克 米基·洛克
《摔角王》:由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所執導,由米基·洛克、埃文·蕾切爾·伍德、瑪麗莎·托梅所主演的一部喜劇電影,講述拳擊摔跤的故事。
2008年
丹尼爾·戴·劉易斯 丹尼爾·戴·劉易斯

《未血綢繆》:由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執導,丹尼爾·戴-劉易斯,保羅·達諾 等主演的電影。影片講的是銀礦工丹尼爾·普萊恩惟尤因井下作業事故摔斷了腿,但他因禍得福了解到秘密的石油信息,他利用聾童HW欺騙鄉民贏得了石油地盤,成為石油大亨的故事。
2007年
弗雷斯特·惠特克 弗雷斯特·惠特克
《末代獨裁》:影片改編自Giles Foden的同名小說,男主角福里斯特·惠特克憑藉此片獲得第79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獎。
2006年
菲利普·塞莫爾·霍夫曼 菲利普·塞莫爾·霍夫曼
《卡波特》:根據傑拉爾德·克拉克為作家杜魯門·卡波特撰寫的傳記改編,編劇是丹·富特曼。《辛瑞那》根據美國前中央情報局特工羅伯特·貝爾所著《看不見邪惡》一書改編,編劇是曾獲奧斯卡最佳編劇獎的斯特芬·加甘。
2004年
西恩·潘 西恩·潘
《神秘河》:影片根據作家丹尼斯·萊尼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而成,也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作為導演的第24部作品。影片自始至終情緒低沉,一改好萊塢電影慣常的熱烈火爆,它以哀傷沉痛的基調講述了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命運糾結的故事,成為美國國家評論會獎的“最佳影片”。在第76屆奧斯卡電影節,西恩·潘和蒂姆·羅賓斯分別囊括了最佳男主角和男配角。
2003年
傑克·尼科爾森 傑克·尼科爾森
《關於施密特》:講述66歲的史密特是一位剛剛退休的保險公司職員,對於忙碌了一輩子的史密特來說,退休後無所事事的生活實在難以繼續,偏偏妻子又在這時離他而去,而唯一的女兒也要在這個時候嫁人。對未來充滿恐懼的史密特選擇了一種看似逃避的做法,他決定駕車週遊全國。同時他還通過電視台資助了一位坦尚尼亞的孤兒,一下子,他覺得自己的生活又豐富多彩了。
2002年
羅素·克勞 羅素·克勞
《美麗心靈》:一部關於一個真實天才的極富人性的劇情片。故事的原型是數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納什早年就作出了驚人的數學發現,開始享有國際聲譽。但納什出眾的直覺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擾,使他向學術上最高層次進軍的輝煌歷程發生了巨大改變。納什在深愛著的妻子艾麗西亞的相助下,毫不畏懼,頑強抗爭。經過了幾十年的艱難努力,他終於戰勝了這個不幸,並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
2001年
湯姆·漢克斯 湯姆·漢克斯
《浩劫重生》:片中查克身為聯邦快遞的系統工程師,在一次出差的旅程中,查克搭的小飛機失事,他被困在一座資源貧瘠的無人荒島,當他失去現代生活的便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生活唯一的目的就是求生,他的人生觀反而逐漸有所轉變,當他發現生活的壓力頓時消失,便開始反思人生的目的,最後對於工作、感情,甚至生命本身都有全新的體會和領悟。
2000年
丹澤爾·華盛頓 丹澤爾·華盛頓
《狂風》
1999年
吉姆·凱瑞 吉姆·凱瑞
《楚門的世界》:影片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樣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製造成聞名的電視明星,卻完全被剝奪了自由、隱私乃至尊嚴,成為大眾娛樂工業的犧牲品。
1998年
彼得·方達 彼得·方達
《尤里的黃金》:Ulee是一名越戰老兵,在佛羅里達州以養蜂為生。Ulee的家庭並不幸福,妻子病逝好幾年,他至今未從悲痛中走出,兒子Jimmy在監獄裡服刑,兒媳婦Helen離家出走,丟下兩個女兒由Ulee撫養。所幸Ulee生性隱忍達觀,生活還算平靜穩定……
1997年
傑弗里·拉什 傑弗里·拉什
《鋼琴師》:本片是由波蘭斯基根據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講述了二戰期間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如何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的故事。在影片中,讓人們感受到“活著”的意義,以及人們對“生存”的渴望。
1996年
尼古拉斯·凱奇 尼古拉斯·凱奇
《遠離賭城》:本片由(尼古拉斯凱奇)是一名從事編劇工作的人,本來有很好的工作與生活,但由於他和妻子分手,自己不能承受這樣的打擊。從此他的生活完全改變了。
1995年
湯姆·漢克斯 湯姆·漢克斯
《阿甘正傳》:影片改編自溫斯頓·格魯姆的同名小說。通過對一個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以獨特的角度對美國幾十年來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了展現。塑造了一個雖然智障,但誠實、守信、認真、勇敢而重視感情的人物形象。他對人只懂付出不求回報,也從不介意別人拒絕,他只是豁達、坦蕩地面對生活。
1994年
湯姆·漢克斯 湯姆·漢克斯
《費城》:一部反應愛滋病,同性戀,人權,自尊的經典影片。講述的並非一個簡單的愛滋病人爭取權益的故事,它直面同性戀,哪怕是在美國這樣的社會中,同性戀依然是一個受到正統道德鄙夷的行為,影片中安德魯是因為同性戀而染上愛滋病的,因此他被上司視為道德敗壞,並被拋棄,於是他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訴諸法律,影片由此而展開。
1993年
阿爾·帕西諾 阿爾·帕西諾
《聞香識女人》:一部於1992年公映的美國電影。電影敘述了一名預備學校的學生,為一位脾氣暴躁的眼盲退休軍官擔任助手。由艾爾·帕西諾、克里斯·歐唐納等主演。其中艾爾·帕西諾在多次與奧斯卡金像獎失之交臂後,終於憑藉著此片中傑出演出奪得第六十五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1992年
尼克·諾爾蒂 尼克·諾爾蒂
《浪潮王子》:一部由芭芭拉·史翠珊執導,尼克·諾爾蒂主演的劇情片。獲1992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音樂、最佳電影、最佳攝影、最佳編劇七項,1992年金球獎最佳男主角。
1991年
傑瑞米·艾恩斯 傑瑞米·艾恩斯
《命運的逆轉》
1990年
湯姆·克魯斯 湯姆·克魯斯
《生於七月四日》:講訴了朗·柯維克幼時就喜歡與夥伴們在樹林中沖衝殺殺,他夢想有朝一日成為真正的男子漢。1956年7月4日,正逢10歲生日的朗騎在父親肩上觀看美國獨立紀念日的遊行,這使他十分興奮。一次,朗的女友唐娜送了他一頂棒球帽,朗比賽獲勝,臉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1989年
達斯汀·霍夫曼 達斯汀·霍夫曼

《雨人》:由巴瑞·萊文森導演執導的一部電影,上映於1988年,曾獲獲6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劇情簡介查理(湯姆•克魯斯 飾)父親去世,留下了300萬美元的遺產。然而令他意外的是,遺產全部給了一個他不認識的哥哥雷蒙(達斯汀·霍夫曼)。雷蒙的名字查理從沒聽過,這個事件讓他氣憤不已……
1988年
麥可·道格拉斯 麥可·道格拉斯

《華爾街》:由奧利弗·斯通導演、查理·辛,麥可·道格拉斯,馬丁·辛主演。本片以全球金融中心的美國華爾街為背景,描寫股市大亨戈登蓋柯貪婪成性,不擇手段在幕後操縱股票行情,結果卻敗在一位仍然具有良知的年輕營業員手上。該片也是麥可·道格拉斯獲封奧斯卡影帝之經典電影。
1987年
鮑勃·霍斯金斯 鮑勃·霍斯金斯
《蒙娜麗莎》
1986年
喬恩·沃伊特 喬恩·沃伊特
《暴走列車》:本片編劇是日本大師黑澤明,導演是俄裔安德烈·科察洛夫斯基,主演是美國的喬恩·沃伊特、埃里克·羅伯斯、芮貝卡·德·莫爾,拍攝地點則在冰天雪地的加拿大。劇情描述在美國西北的監獄,重犯曼尼在飽受折磨之下決定越獄,刑期將滿的貝克也被拖下水,登上一列開往阿拉斯加的運貨火車逃獄。當他們以為大功告成時,列車竟然失控,車長病逝,只剩一個女助手……
1985年
默里·亞伯拉罕 默里·亞伯拉罕
《莫扎特》:影片以倒敘手法,既表現了莫扎特的坎坷生平,也表現了追逐名利但卻才能平庸的宮廷樂隊指揮薩利埃里與才華橫溢、但不諳世事的莫扎特之間的矛盾和衝突。薩利埃里運用手中的權力,剝奪了莫扎特的演出機會,斷絕了莫扎特的經濟來源,使他陷於貧病交加的絕境。
1984年
羅伯特·杜瓦爾 羅伯特·杜瓦爾

《溫柔的憐憫》:美國電影《溫柔的慈悲》又名《溫柔的憐憫》,拍攝於1983年。
1983年
本·金斯利 本·金斯利
《甘地》:故事描述印度國父甘地為了印度的獨立自主而非暴力抗議英國政府,以及為了巴基斯坦與印度的暴力衝突而抗議,使秩序得以恢復。
1982年
亨利·方達 亨利·方達
《金色池塘》:影片描述脾氣暴躁的退休老教授諾曼·塞娜與老伴埃塞爾,居住在緬因州鄉間一個撒滿陽光的金色池塘旁邊。他們的老友都已經去世,兩人感到有些寂寞。他們那關係疏遠的女兒剛離婚,為了跟新男友外出度假,就把13歲的外孫留給老兩口照看。諾曼患有心臟病,埃塞爾既要照顧丈夫,又要充當丈夫與女兒之間的調解人。經過一些事情之後,兩代人終於和解,成為一個和睦相處的大家庭。
1981年
羅伯特·德尼羅 羅伯特·德尼羅

《憤怒的公牛》:一部1980年由馬丁·斯科塞斯執導,根據義大利裔前中量級拳王傑克·拉莫塔的真實經歷改編的黑白電影。由羅伯特·德尼羅主演,他以此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此片也是當年奧斯卡最佳剪接獎的得主。
1980年
達斯汀·霍夫曼 達斯汀·霍夫曼

《克萊默夫婦》:由導演羅伯特·本頓親自改編艾弗里·科爾曼的同名小說而成,是一部反映單親家庭問題的傑作。曾獲得第五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五項金像獎。本片反映出當時七十年代令人側目的新生事物的單親家庭的種種問題。

美國經典越戰電影

美國在越南戰爭結束後的幾十年中,包括美國主流電影以及獨立電影在內的許多導演都從不同角度拍攝了一系列反映越戰題材的影片,其中有鷹派的主戰影片,並存的是大量具有反戰意識的影片,這些具有反戰意識的影片通過態度逐漸轉變的新兵、"人格分裂"的老兵以及"妖魔化"的越共等形象類型的設定,表達了影片創作者對於戰爭的態度,由此也投射出了美國社會民眾對戰爭的看法。
野戰排 《野戰排》是美國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的成名之作。影片在1987年第59屆奧斯卡金像獎的角逐中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音響等四項大獎。
我們曾經是戰士 故事發生在1965年的越戰初期,美軍第一騎兵師第七騎兵團第一營的450名戰士,在盲目的指揮下,竟毫不知情、毫無準備地降落在北越軍隊集結的中心區域。
《全金屬外殼》 影片根據古斯塔夫·哈斯福特小說《短期服役》改編,是庫布里克繼《光榮之路》之後拍攝的又一部反戰影片。
《獵鹿人》 本片榮獲了197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與最佳音響六項奧斯卡獎。
《現代啟示錄》 《現代啟示錄》,是一部以越戰為背景的影片。自1979年上映以來就收穫了無數獎盃和提名,成為影評人和影迷們的心頭大愛。
《早安越南》 《早安越南》是由貝瑞·里文森導演,羅賓·威廉斯弗瑞斯特·威塔克主演的一部美國喜劇電影。影片上映於1987年12月23日。
北越0108 美國軍隊寧為玉碎,越南說什麼不為瓦全,驚天核戰一觸即發......
《生於七月四日》 《生於七月四日》講訴了朗·柯維克幼時就喜歡與夥伴們在樹林中沖衝殺殺,他夢想有朝一日成為真正的男子漢。
猛虎營 一段生命中永遠難忘的吉光片羽,猛虎營是一部能讓你有如此深刻感受的傑作。美國士兵到越南參戰之前,必須在本土猛虎島接手殘酷磨練。
重見天日 男主人公迪特·丹格拉,童年身居德國時,便憧憬翱翔於蔚藍的天空,幾經努力,終於以美軍飛行員的身份參加越戰。
第一滴血2 蘭博被派返回越南調查越戰失蹤軍人下落,看看他們是否已成戰俘。豈料,當藍波到達該地後,突然失去了所有的軍備器材,只剩下一把刀及一套弓箭。
天與地[美國電影·越戰三部曲之一] 《天與地》是根據美籍越南人萊,莉·海斯利布的自傳《當天與地互換位置時》和《戰爭之子,和平之母》改編。

經典的戰爭片

酷愛軍事是人都喜歡看戰爭片,而且會很懷念它,但是我們往往只是關注那些精彩的場面,卻沒有思考戰爭的由來和危害以及戰爭的可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