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襲》

《奇襲》

《奇襲》描寫我志願軍偵察小分部在朝鮮人民幫助下,深入敵後,奇襲康平橋,取得整個戰役勝利的驚險故事。這是1960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優秀戰爭影片。電影《奇襲》中偵察連長方勇的原型張魁印將軍表示這部電影他看過好多遍,較之真實事件藝術化了,影片拍得很真實,每看一遍,都要想起他的戰友們。尊敬老將軍,懷念那些犧牲在戰場上的無名英雄,不僅感嘆一切榮譽都是革命前輩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和平盛世應該倍加感恩。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奇襲》《奇襲》

朝鮮戰場上,敵人企圖阻止中朝人民軍隊的強大攻勢,從前沿到縱深加強了警戒。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某偵察分隊的偵察員們,在前沿敵人布置的雷區遇到了來往頻繁的巡邏隊,方勇連長根據早已摸到的敵行動規律,尾隨敵人前進,順利通過雷區。接著又幹掉了設在無名高地的火力點。偵察分隊越過前沿,須在天亮前闖過一條靠山傍水的七號公路到達鳳仙嶺。正當他們涉過河流準備衝過公路的時候,不巧敵人的運輸車隊在他們上岸附近的公路上停下休息,使偵察分隊動彈不得。方勇急中生智,和一班長等化裝成美軍的巡邏隊,嚇走敵人,順利通過公路。第二天,偵察分隊在山上隱蔽起來,方勇帶領一班長和戰士唐虎,去金石洞找一位兩年前曾救過他的朝鮮阿媽妮,以便和朝鮮游擊隊取得聯繫。但石洞已被敵人燒毀,方勇等遍尋不著。在村子的另一頭,敵偽警察正在搜尋老百姓,阿媽妮冒著生命危險留在村子裡為游擊隊和偵察小分隊作聯絡。敵人發現後,要把她綁走。正在這時,方勇等化裝成敵軍趕到,救出阿媽妮,與游擊隊取得了聯繫。小分隊與游擊隊決定聯合行動炸毀大橋。橋頭被敵人嚴密封鎖。方勇等化裝成敵軍傷兵,在公路上奪得一輛中吉普,殺死車上的敵人,乘車進入橋頭,並以給水箱加水為名,騙過橋頭上的崗哨,搞清了橋樑的構造和橋頭的設防情況。敵人發現中吉普失蹤,從重傷的敵軍官口中知道情況後,立刻派部隊追尋。方勇等以熟練的射擊和駕駛技術擊毀敵人車輛,脫離了危險。偵察小分隊與游擊隊來到橋頭準備炸橋。狡猾的敵人從失車事件中猜測出我奪橋的企圖,派出部隊前來護橋。這些早已在我偵察小分隊和游擊隊的預料之中,游擊隊在公路上堵殲了增援的敵人。敵人又派橋南的兵力增援,並令守橋的敵人控制橋頭。偵察小分隊的爆破組剛接近橋墩搭好人梯就被敵人發現,敵人開亮探照燈,用火力封鎖橋墩,爆破組受挫,退了下來。我軍正面部隊發起攻擊的時刻迫近,爆破組接近不了橋墩,只有切斷探照燈的電源線才能掩護爆破組,而電源線又被敵人用火力嚴密地封鎖著。唐虎挺身而出去剪電源線,他在前進中負了重傷,掩護唐虎的朝鮮游擊隊女戰士朴金玉奮不顧身搶救唐虎,最後終於切斷電源線。橋頭一片漆黑,橋墩的炸藥安好,一聲巨響,增援的敵人和大橋同歸於盡。

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方連長,率領一支偵察隊,接受了上級交給的深入敵後,炸毀敵人一座公路橋--康平橋,切斷敵人退路的任務。偵察隊在執行這項艱巨的任務時,根據早就掌握了的敵人的行動規律,尾隨敵人前進,巧妙地通過敵人的地雷區。當他們往聯絡地點鳳仙嶺進發,在穿越公路時,被李偽軍運輸隊所阻,他們化裝成美軍巡邏隊,嚇跑了運輸隊,救出了聯絡員、朝鮮老大媽阿媽妮,從而與游擊隊取得了聯繫。然後,偵察員又化裝成李偽軍傷兵,奪得了一輛敵人的中吉普,騙得橋頭崗哨的信任,搞清了大橋的構造和橋頭的設防情況。敵人發現中吉普失蹤,立即派部隊追尋。在緊急關頭,方勇把中吉普開下懸崖墜毀,機智地擺脫了敵人的追擊。最後,偵察隊在朝鮮女游擊隊戰士朴金玉的幫助下,炸毀了康平橋,完成了切斷敵人退路的任務,配合大部隊,全部消滅了敵人。

電影訪談

《奇襲》《奇襲》

電影《奇襲》原型張魁印訪談————新中國老電影背後的精彩故事

正當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近日在黃金時段重新播放電影《奇襲》時,在黑龍江省軍區干休所,記者見到了電影《奇襲》中偵察連長方勇的原型張魁印,聽他講述了抗美援朝時率小分隊奇襲武陵橋的經過。

見到張魁印,很難同張勇手飾演的偵察英雄聯繫起來。電影中方勇那氣宇軒昂的英雄形象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而77歲的張魁印只是一個衣著平凡相貌慈祥的老人,他講話一口山西方言。得知我的來意後,他拿出一張奇襲武陵橋的軍事地圖,邊指點當年的行軍路線,邊娓娓述說昨天的戰爭

很多人認為《奇襲》和《奇襲白虎團》是一回事,其實不然,《奇襲白虎團》是寫抗美援朝五次戰役中楊育才率兵奇襲白虎團的事跡。除京劇外,八一廠1965年拍的電影《打擊侵略者》具體描寫了奇襲白虎團的事跡,而《奇襲》是奇襲武陵橋的故事,一開始八一廠1958年拍了部軍事教育片《奇襲武陵橋》,1960年八一廠又據此拍了故事片《奇襲》。關於這次奇襲的經歷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8軍王牌戰將》和趙臆鴻的《38軍傳奇——梁興初與萬歲軍征戰紀實》中都有詳盡的描述,兩本書都不約而同寫道:“梁初派38軍偵察科長張魁印攜帶電台、偵察兵、工兵、翻譯等組成的偵察支隊,化裝成偽軍穿插到敵後,炸毀李承晚偽七師南逃的必經之路武陵橋,使朝鮮戰場二次戰役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演義》(張濤志著)上卷中的第23回的回目就是《毛岸英捐軀大榆洞 張魁印奇襲武陵橋》,此外在原志願軍政治部主任杜平的《抗美援朝回憶錄》,洪學智著的《抗美援朝戰爭回憶》(解放軍文藝版),作家出版社出版社葉雨蒙著的《黑雪——出兵朝鮮紀實》,以及多部描寫抗美援朝的紀實文學中,都記載了這一奇襲武陵橋的成功戰例。後來,新中國的電影工作者以這一戰例為素材,拍攝了一部故事片,那就是家喻戶曉的《奇襲》。張魁印說:”電影《奇襲》我看過好遍了,較之真實事件藝術化了,影片拍得很好,每看一遍,我都要想起我的戰友們,但電影畢竟與實際戰例不能相提並論,還有許多精彩的地方沒拍出來。“

《奇襲》《奇襲》

1950年11月,朝鮮戰場二次戰役拉開序幕,38軍軍長梁興初決心打一個漂亮仗,他對彭德懷總司令立下軍令狀:”德川38軍包了,25日發起進攻,26日結束戰鬥。“梁興初命令偵察科長張魁印、113師偵察科長周文禮率領323人組成偵察支隊,張魁印任支隊長兼政委,周文禮任副支隊長,在二次戰役前的11月24日秘密插入敵後,務必於11月26日8時前炸毀武陵橋,堵死敵人後路,配合主力部隊殲滅德川地區的偽七師,張魁印領導的這支偵察支隊由38軍軍部偵察連、113師偵察連、兩個工兵排組成,有通訊兵、電話兵,還有13名朝鮮同志,醫務人員和英語翻譯,攜帶一部電台,600公斤炸藥,每人攜帶4顆手榴彈和充足的彈藥。11月24日晚10時,張魁印帶隊向敵後挺進。深夜,開黑得伸手不見五指,113師偵察連為前衛,軍偵察連和工兵排跟進,利用炮火射擊時發出的火光觀察道路和地形,繞過敵人的重重防線和警戒,很快插進敵人前沿,奔向浦洞。浦洞是敵軍兩個師之間的結合部,要炸武陵橋必須從這裡穿插過去。小分隊途經浦洞時,實際上就是走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公路兩側敵人的營房裡,燈光通明,談笑聲和軍用帳篷里的音樂聲聽得清清楚楚。迎面開來的數輛敵軍車還主動給小分隊讓路。敵人哨兵詢問時,小分隊的嚮導回答機智又巧妙,其中三句話張魁印至今難忘:”哪裡的?“”一大隊的”“哪來的”“前邊來的”“去哪裡?”“去後邊”。

這些含糊的對話使敵哨兵相信了他們,小分隊順利通過了浦洞。小分隊表面輕鬆,心裡卻緊張得很,每個人的槍都打開了保險,手榴彈掖在袖筒里,隨時準備投入戰鬥。小分隊的行動準則是:途中不戀戰,走則快,打則猛。當時,小分隊嚮導對當地地形相當了解熟悉。沿途老百姓也對偵察員們幫助很大。在奔襲武陵橋途中,志願軍先遣隊一共走了兩個夜晚一個白天,與敵人進行了三次戰鬥,但是我小分隊始終以前進為主,殲敵為輔,直插武陵橋。24日晚出發2個多小時後,穿過了浦洞,來到故城江。故城江邊沒有橋,卻有一個徒涉場,就是在2米多深的水中,用石頭鋪一條1米左右高的路,這條路很寬,可以走汽車,在中看不出來,飛機也炸不著,沿這條水中的徒涉場就能走過去。可在漆黑的夜裡,上哪兒去找這條水中通道?能不能過也不知道。這時來到一個村莊,村莊裡駐紮著敵軍,戰士們沖了進去,敵人還在睡夢中,我先遣隊便開了火,一梭子下來,把敵人打了個人仰馬翻,捉了兩個“舌頭”出來。這兩個敵軍交待出故城江上的徒涉場,小分隊順利地沿江中通道過了故城江,而後續的大部隊也是從這條隱藏在江上的特殊通道走過來的。可剛過故城江,偵察連便與敵人接上了火。當時,軍部偵察連一班長郭興運率領一名戰士打前站,想進暮灘里的一個農舍找個老鄉問問情況,沒想到屋裡的敵人正在生火做飯,一見持槍的一班長進去,便接火打起來。郭興運先敵人開火,以猛烈的火力將敵人堵在屋內,十分鐘後,敵軍一個排的兵力大部分被小分隊殲滅,便郭興運同志卻光榮犧牲。25日上午,選遣隊在山上的老百姓家找了個柜子,將郭興運就地安葬,並簡單地開了個追悼會。朝鮮停戰後,我軍找到郭興運的遺體並遷入當地的烈士陵園。張魁印還清楚地記得,郭興運是山東人,是個老偵察員,只等戰鬥結束就提幹了。他犧牲時才20歲。電影《奇襲》中唐虎犧牲一場戲便是用了這個細節,據抓獲的兩名俘虜交代:前方的暮灘里發電場大壩上有敵人的碉堡。若強行通過,一開火,怕誤了戰機。怎么辦?張魁印決定帶部隊奪路前進,命令小分隊向東登上高692米的楊柳峰,準備爭取主動,繼續向武陵橋方向挺進。

山里樹木參天,荊棘叢生,怪石嶙峋,無路可走,小分隊憑藉指北針和地圖,艱難地行軍。深夜,小分隊來到前進路上最後一個屏障——後遊仙峰,該山峰高1105·1米,坡度一般在70度以上,翻過去就是武陵里,大家就著雪吃了點炒麵,稍微休整了一下,並找到了嚮導。在一個朝鮮老大爺和他的 小孫女的帶領下,歷經5個小時的艱難跋涉,終於爬上了後仙遊峰東側,於11月26日凌晨5時到達預定地點武陵里,這時離軍首長規定的炸橋時間還有最後的3個小時。

武陵里位於後仙遊峰西邊一條東西走向的山溝里,溝口大同江奔流南下,沿江東岸有德川去德川的主要交通幹線,並行的鐵路和公路橋跨在溝底河口上,這就是武陵橋。在橋附近,大同江西岸是懸崖絕壁,因此,武陵橋就構成了德川去南川的咽喉。橋頭築有碉堡、營房、鐵絲網,60餘人的守橋敵軍駐守在這裡。

張魁印清點一下小分隊人數,除郭興運同志犧牲外,沒有掉隊的和其他傷亡。張魁印動員:我們現在的任務是炸橋毛主席、祖國人民、軍首長在等待我們勝利的訊息,我們一定要讓他們聽到勝利的爆炸聲!當時戰士們已連續行軍作戰40多個小時了,期間僅僅休息了4個小時,沒吃到熱飯,連冷水也沒喝到。8時前完成炸橋任務,這鐵的命令時刻響在戰士們的心頭。聽到張魁印的戰前動員,戰士們士氣高漲,齊聲說:“我們決不會給毛主席和祖國人民丟臉,就是犧牲了,也要堅決把橋炸掉!”

晨6時左右,小分隊逼進頭,守橋之敵剛剛起床,正在洗漱,他們發現小分隊的戰士們,喧譁碉堡還沒來得及進去,就被消滅了。敵人不在所措潰逃,除傷亡、被俘外,少數逃往山里。爆破組飛速奔向大橋,大同江剛封凍,冰面剛能承住人,一不小心便滑到水裡,橋墩高有5米左右,戰士們攜帶的軟梯不夠長,為搶時間,他們搭成人梯,把160公斤炸藥安放在橋墩上,並點燃了導火索。同時,小分隊迅速渡河,占領南去公路兩側的制高點,其餘各部也控制了橋北路旁的有利地形。

這時,由南面開來大汽車5輛,滿載軍火,駛往德川前線,汽車剛上武陵橋頭,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大橋和先頭汽車一齊飛向空中,化作一個巨大的黑煙柱。此時,正是1950年11月26日7時30分,武陵橋的爆炸奏響了抗美援朝戰場第二次勝利的序曲。

武陵橋這個咽喉被我小分隊緊緊扼住,南逃的北援的敵人聯繫不上,對38軍順利全敵人起了重要作用。入夜時分,武陵橋南北兩邊,大同江兩岸,是一片火海,軍首長用電台指示張魁印的小分隊,取道龍源里,直插新安州以南地區,察明敵情,斷敵退路。這樣,張魁印又率部前進4晝夜,炸橋兩座,阻敵三次。

追憶往事,張魁印老人感慨萬端,他講了犧牲的戰友,唯獨不談自己。

在採訪中得知,張魁印是山西平遙人,生於1922年,1937年參加革命。抗美援朝後,1965年調到黑龍江省軍區任副參謀長,直到離休。他的老伴遲秀琴是他的戰友,當年在志願軍司令部任打字員。張魁印在打完四次戰役後,調至志願軍司令部作戰。兩人1954年結婚,如今4個孩子都已參加工作。張魁印離休後,擔任哈爾濱市南崗區育紅國小校的校外輔導員。其它時間,喜歡閱讀古今中外的軍事書籍。張魁印至今還珍藏著破襲武陵橋的經過要圖,還有榮獲的自由獨立勳章、二級國旗勳章、兩枚三級國旗勳章及解放華中南紀念章、解放東北紀念章、解放勳章、獨立自由勳章、抗美援朝紀念章、獨立功勳榮譽章第一大堆勳章。面對 這些記載著英雄不朽功勳的勳章,張魁印首先想到的是犧牲的戰友。這么多年來,他從不透露自己是《奇襲》主角原型的事,直到軍史戰史研究者找上門來,大家才知道張魁印的英雄事跡。張魁印說:“這都是過去的事情了。為祖國為人而戰是一個共產黨員革命軍人的天職,比起犧牲的戰友們,我又能說什麼呢?一切榮譽都是同志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

臨別時,張魁印老人輕輕哼起《中國人民志願軍志願軍戰歌》,在“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的雄壯歌聲中,我仿佛透過歷史的硝煙,看到40年前的一幕,張魁印與戰友們屹立在被炸斷的武陵橋頭,阻擊著敵人,在響亮的軍號聲中,戰士們英勇前進 ……

經典的戰爭片

酷愛軍事是人都喜歡看戰爭片,而且會很懷念它,但是我們往往只是關注那些精彩的場面,卻沒有思考戰爭的由來和危害以及戰爭的可怕。

描寫韓戰的影視作品

時值那場發生在朝鮮半島上的戰爭過去五十年了,對於這場戰爭,中國人與美國人有著一些截然不同的記憶,當這種記憶體現在文藝作品中的時候,除了表達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錯位,還在於對這場戰爭勝負的模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