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

《甘地》

《甘地傳》是由理察·阿滕伯勒執導,本·金斯利主演的一部影片。這部史詩性傳記大片敘述了聖雄甘地偉大的一生。影片從甘地被暗殺開始倒敘。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印度還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之下,年輕的律師甘地在南非旅行時,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決心為維護同胞的權利而鬥爭。回國後,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併到全國旅行,贏得貧苦人民的信任和愛戴。

基本信息

影片概述

這部史詩性傳記大片敘述了聖雄甘地偉大的一生。影片從甘地被暗殺開始倒敘。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印度還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之下,年輕的律師甘地在南非旅行時,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決心為維護同胞的權利而鬥爭。回國後,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併到全國旅行,贏得貧苦人民的信任和愛戴。雖然屢遭挫折,他還是堅持用絕食等手段迫使英國政府同意印度獨立。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發生衝突時,甘地再次絕食,使秩序得以恢復。但此後不久,甘地卻遇刺身亡。

劇情介紹

影片的開始是一篇序言:“沒有一個人的生平可以在一個故事裡都包括進去,也不可能把每年發生的時間都給予同等篇幅,把與事件有關的人物也都寫進去,只能在精神上符合原來的人物精神面貌。不漏掉重要的事件,通過這些事件,把人物的人生目的和精神面貌表現出來。”

影片從1948年1月31日,印度為甘地舉行盛大葬禮開始,然後回溯到1893年,青年律師甘地當時年僅24歲,億在英國受了四年高等教育。他在南非接受了一件訴訟案件,正坐在火車的頭等車廂里,卻因膚色而被驅出。這是甘地有生以來第一次嘗到種族歧視的侮辱。從此他下定決心投身到為僑居在南非的八十萬印度僑民爭取平等權利的鬥爭中。他在約翰內斯堡設立了一個律師事務所,並深入印度民眾,進行宣傳教育,啟發他們的覺悟。他把妻子兒女從印度接來,表示他要進行長期鬥爭的決心。

他在南非的21年中,進行了大量的工作。一九零六年,甘地第一次宣傳不合作主義和非暴力思想。他率領印度人向南非當局抗議非法取消了印度人選舉權的提案,舉行了遊行示威,收集印度人的簽名,後又成立了國大黨-南非印度人最早的一個爭取公民權利的組織。他號召印度人不向南非當局登積和按手印,並組織他的追隨者和南非鐵路工人一起罷工,反對南非當局對鐵路工人的壓迫。有的印度人因為罷工或遊行示威而被逮捕,甘地就把他們的家屬聚集在一起。他把從一些富人和印度國內募集來的錢,為他們建立起一個擁有一千一百畝土地的農莊,讓這些家屬在那裡過著一種新型的、簡樸的勞動生活。他教育那裡的青年努力學習他的學說和從事勞動。他本人在鬥爭中也幾次受到過監禁和毒打。1914年他回到印度,積極投入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爭取獨立自治的鬥爭。

他仍堅持深入民眾宣傳他的不合作主義和非暴力思想。影片特別對非暴力主義作了大量詳盡細緻的描繪。例如他為了抵抗英國殖民統治者在印度壟斷製鹽工業而率領民眾步行二百英里到海邊鹽場以示抗議。結果英政府出動大批軍警把手無寸鐵的群眾毒打一頓。但民眾仍繼續堅持前進,沒有還手抗議。這時影片鏡頭對準手持棍棒和鞭子的軍警,民眾看不到受難者,只聽到畫外的呻吟聲。1918年甘地為了抗議英國紡織廠解僱工人,他又鼓勵工人向工廠主請願,但是要他們態度溫和,像請求父親那樣婉轉而不要觸怒工廠主。甘地的非暴力主義的另一種表現手段是絕食。他為了抗議加爾各答的民眾暴亂和促進印度各教派之間的聯合而幾次絕食。影片用許多篇幅表現他奄奄一息地躺在那裡,滴米不進,只喝一點酸橙汁。影片最動人的一幕是甘地的信徒和摯友尼赫魯跪在地上,流著眼淚請甘地進食,反映了甘地與的尼赫魯深厚友誼。

影片最後表現甘地的不合作主義和非暴力鬥爭終於使英國殖民統治者移交了權力,而使印度與1948年1月正式獨立。當印度舉國歡欣鼓舞慶祝獨立活動時,甘地卻未出席慶祝活動,而且憂心忡忡,因為他看到了印度國大黨內部之間的矛盾和印度各教派之間的鬥爭有日益加劇之勢。印度獨立後四天,甘地即遭暗殺 。

影片視點

第五十五屆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最出鋒頭的影片是獲獎八項的本片,而最出鋒頭的人物是作古多年的印度國父——甘地。因本片而得獎的多位領獎人,上台後強調的一句話就是:真正應該獲獎的是甘地本人。的確,本片最大的成就,就在於宣揚了這位英雄的偉人風骨,以及非暴力主義的和平思想。故事描述他為了印度的獨立自主而非暴力抗議英國政府,以及為了巴基斯坦與印度的暴力衝突而抗議,使秩序得以恢復。理察.阿滕伯勒因本片獲得了最佳導演獎,本.金斯利、愛德華.福克斯等的表演都非常精彩。

影片賞析

《甘地》《甘地》

本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歷史巨片。

影片從主角恢弘的葬禮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來粗獷地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隨後鏡頭一閃回到五十五年前,當時年輕的甘地作為一名被大英帝國承認的律師可謂年輕有為、意氣風發。但被人扔下火車的遭遇猶如一記悶棍,讓他深切體會到種族歧視帶給自己的恥辱。為了洗刷這種恥辱,甘地耗儘自己畢生的精力。

在表現甘地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時,影片完全跳出刻意美化的窠臼,採用人性化的視角。影片的後半部分筆墨濃重地刻畫了觸目驚心的種族大仇殺,讓觀眾與甘地一同在這場浩劫里反覆傾軋、難以脫身,讓仇恨的毒汁慢慢浸透我們原本寬容的心靈。金斯利憑藉對甘地這一具挑戰性的角色淋漓盡致的刻畫,無可爭議榮獲奧斯卡影帝頭銜。影片獲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8項奧斯卡獎(第55屆)。

幕後花絮

本片榮獲1982年第5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劇本、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等8項大獎。

導演兼製片阿頓伯羅為這部影片籌劃二十年,最後用三年的時間,僱傭八十名英國演員和一百名印度演員並完成了這部巨片。《甘地傳》一舉獲得了奧斯卡八項主要獎,票房也非常成功。

主演本·金斯利本人就是英、印混血兒,扮演甘地形神兼備,演技亦十分出色。[2]

精彩對白

Gandhi:WheneverIdespair,Irememberthatthewayoftruthandlovehasalwayswon.Theremaybetyrantsandmurderers,andforatime,theymayseeminvincible,butintheend,theyalwaysfail.Thinkofit:always.

Nehru:Bapuji,thewholecountryismoving.

Gandhi:Yes.butinwhatdirection?

Gandhi:Aneyeforaneyeonlyendsupmakingthewholeworldblind.

Nahari:I'mgoingtoHell!Ikilledachild!Ismashedhisheadagainstawall.

Gandhi:Why?

Nahari:Becausetheykilledmyson!TheMuslimskilledmyson!

[indicatesboy'sheight]

Gandhi:IknowawayoutofHell.Findachild,achildwhosemotherandfatherandkilledandraisehimasyourown.

[indicatessameheight]

Gandhi:Onlybesurethatheisamuslimandthatyouraisehimasone

甘地:每當我絕望,我記得是真理和愛的方式也總是贏。可能有暴君和兇手,一時間,他們可能會戰無不勝,但最終,他們總是失敗。想想看:永遠。

尼赫魯:Bapuji,全國移動。

甘地:是的。但在什麼方向?

甘地:一個只有一種最終使整個世界盲人眼還眼。

Nahari:我要去地獄!我殺了一個孩子!俺砸他的頭在牆上。

甘地:為什麼?

Nahari:因為他們殺害了我的兒子!穆斯林殺了我的兒子!

[註明男孩的身高]

甘地:我知道有出路的地獄。找一個孩子,一個孩子,他的母親和父親和殺害,他作為自己的提高。

[表示相同的高度]

甘地:只相信他是一個穆斯林,而且他作為一個您提高

演員表

約翰·吉爾古德 John Gielgud .... Lord Irwin, viceroy (Edward F.L. Wood)

坎迪絲·伯根Candice Bergen .... Margaret Bourke-White

丹尼爾·戴-劉易斯Daniel Day-Lewis .... Colin, South African Street Tough

馬丁·西恩Martin Sheen .... Vince Walker

Ian Bannen.... Senior Police Officer Fields

奈傑爾·霍華霍內Nigel Hawthorne .... Kinnoch

本·金斯利Ben Kingsley .... Mohandas K. Gandhi

約翰·雷森博格John Ratzenberger .... American Lt., Driver for Bourke-White

愛德華·福克斯Edward Fox .... Gen. Dyer

特雷弗·霍華德Trevor Howard .... Judge Broomfield

Saeed Jaffrey.... Sardar Patel

Aadil .... Policeman at Chauri Chaura

Mohan Agashe .... Tyeb Mohammed's Friend

Jalal Agha.... Traveller on Train Roof

Tom Alter.... Doctor at Aga Khan Palace

演員介紹

基本信息

被授予爵士頭銜被授予爵士頭銜

主演本-金斯利

英文名:BenKingsley

生日:1943年12月31日

出生地:英國約克郡斯奈頓

主要作品:《甘地》《巴格西》《辛德勒的名單》《交火規則》《性感野獸

獲獎情況

2002年因《性感野獸》獲第74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2001年因《性感野獸》獲第13屆歐洲電影最佳男演員獎

1992年因《巴格西》獲第64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1983年因《甘地》獲第55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個人經歷

本-金斯利是為數不多的幾位被好萊塢認可的英國演技派演員之一。他因出色地飾演印度“聖雄”甘地,一躍成為奧斯卡影帝,贏得了人們的一致尊敬,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具有印度血統的奧斯卡得主。這位小心謹慎而卓有成效的演員,成名主要歸功於飾演的領袖、名人等歷史性角色,從肖斯塔克維奇到摩西、從猶太倖存者到蘭斯基,酷似變色龍的演技已向人們證明了他能勝任任何角色,從而獲得了擅演偉人的“保羅-穆尼第二”(PaulMuni)的美稱。

1982年金斯利成功地將和藹善良的甘地,宛如再生般地呈現於世人面前,把這位偉人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體現得出神入化,被推崇為傳記片的經典之作。此片榮獲了1983年第5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8項大獎,使這位39歲的演員一夜成名。金斯利也因此獲得了1982年第8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獎,1983年第40屆金球獎和第55屆奧斯卡獎雙項影帝。第一次以主角的身份拍攝影片,就實現了許多演員一生追求的夢想。

之後,金斯利的名氣直升、片約不斷,他又塑造了一系列不同的角色,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後宮》(“Harem”,1985)中的一個阿拉伯權貴塞利姆(Selim);約翰-歐文(JohnIrvin)《海龜日記》(“TurtleDiary”,1985)中的一個"天生失敗者"威廉-斯諾(WilliamSnow);《證據》(“testimony”,1988年)中的前蘇聯著名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克維奇(DmitriShostakovich);電視劇《列車》(“Lenin:TheTrain”,1988)中的革命領袖列寧(Lenin)等。

2001年新年前夕,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特授予他騎士勳章。這一年,在第36屆卡洛-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他還榮獲了傑出貢獻獎,已58歲但童心未泯的本-金斯利竟高興地在舞台上拿了一個大頂,這位奧斯卡影帝的獨特個性可見一斑。2002年3月19日,金斯利在白金漢宮被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授予爵士頭銜。

導演介紹

簡介

導演RichardAttenborough1923年8月29日生於英格蘭的劍橋,父親是大學教授。十二歲己開始登台演出,於1941年獲得獎學金進入皇家戲劇學院,翌年應英國大作家兼電影明星諾維卡華納之聘,1943年應召入伍,在空軍電影組服役,拍了不少紀錄片。戰後再度活躍影劇圈。

1958年與演員兼導演的布里安福比斯合組獨立製片公司,1960年由他倆製片的第一部片子《靜默的憤怒》,1965年在英國片《雨天祭神》中擔任男主角,獲英國影藝學院最佳男主角獎及皇家影藝學院獎,獲封為爵士。1968年,他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多可愛的戰爭》一鳴驚人。1977年應邀為好萊塢導演超級戰爭巨片《奪橋遺恨》。1978年應印度電影大師薩特雷伊之邀,參加印度片《奕棋者》的演出,趁機籌劃《甘地》的拍攝工作。本片於1983年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他導演的電影全部自任監製,且經常參加幕前演出,近年以《侏羅紀公園》最著名。

主要作品

《戒,情人ClosingtheRing》(2007)

《雪王子TheSnowPrince》(2007).

《SteveMcQueen:TheEssenceofCool》

《TheNeedsofKimStanley》

《TheWayWeWentWild》

《TheMakingof'Puckoon'》

《ClosingtheRing》(2004)

《電影之光:卓別林的藝界人生Charlie:TheLifeandArtofCharlesChaplin》(2003)

《RichardAttenborough:TheActors'Director》(2003)

《TheEveningStandardTheatreAwards2003》(2003)

《TheOrangeBritishAcademyFilmAwards》(2002)

《TheJohnThawStory》(2002)

《JohnThaw:AnAppreciation》(2002)

《ForeverEaling》(2002)

《JudiDench:ABAFTATribute》(2002)

《Puckoon》(2002)...Writer-Director

傑克與仙豆JackandtheBeanstalk:TheRealStory》(2001)

《BeyondJurassicPark》(2001)

《鐵路邊的孩子TheRailwayChildren》(2000)

《Ljusethållermigsällskap》(2000)

《SirJohnMills'MovingMemories》(2000)

《"TheTomGreenShow"》(2000)

《格雷•奧爾/灰貓頭鷹/終極威龍GreyOwl》(1999)

《JosephandtheAmazingTechnicolorDreamcoat》(1999)

《"TomandVicky"》(1999)

《伊莉莎白Elizabeth》(1998)

《失落的世界:侏羅紀公園LostWorld:JurassicPark,The》(1997)

《哈姆雷特Hamlet》(1996)

《愛情與戰爭InLoveandWar》(1996)

34街的奇蹟Miracleon34thStreet》(1994)

《世紀電影CenturyofCinema,A》(1994)

《影子大地Shadowlands》(1993)

《侏羅紀公園JurassicPark》(1993)

《自由萬歲CryFreedom》(1987)

《歌舞線上ChorusLine,A》(1985)

《甘地傳Gandhi》(1982)

《HumanFactor,The》(1980)

《傀儡兇手Magic》(1978)

《遙遠的橋BridgeTooFar,A》(1977)

《無所遁形Brannigan》(1975)

《玫瑰花戀Rosebud》(1975)

軍法大審ConductUnbecoming》(1975)

《童謠兇殺案AndThenThereWereNone》(1974)

《戰爭與冒險YoungWinston》(1972)

《瑞靈頓街10號10RillingtonPlace》(1971)

《MagicChristian,The》(1969)

《多可愛的戰爭Oh!WhataLovelyWar》(1969)

《BlissofMrs.Blossom,The》(1968)

《杜立德醫生DoctorDolittle》(1967)

外文別名

Richard Attenborough's Film: Gandhi(1982) (USA) (complete title)

獲獎概況

本片獲第55屆奧斯卡:

最佳影片

最佳男主角:本.金斯力

最佳導演:理察.安頓巴勒

最佳創作劇本:約翰.布里

最佳攝影:羅賓.泰勒

最佳剪輯:約翰.布羅姆

最佳服裝設計:約翰.莫羅

最佳美工

共八項大獎

影片啟示 

精彩劇照精彩劇照

黃企之

(經濟學人.北京)已經三四年了,未去戲院看電影。最近一兩個月,曾有幾位好友對我說:"從事中國和平統一運動的人,最好去看《甘地》電影,這對你將有很大啟示"。由於事情太忙,一直不能分身。日昨見報,得知《甘地》影片榮獲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八大金像獎,才動了看《甘地》的念頭。

走到戲院門口,依然免不了猶疑一番,細看戲院門口電影海報上印著三行字句:甘地的目標,在爭取印度獨立自主(HisgoalwasfreedomforIndia);他的策略或方法是和平(Hisstrategywaspeace);他的武器或能力是人道犧牲(Hisweaponwashishumanity)。所謂和平策略是"不合作,不抵抗",逆來順受。所謂人道犧牲是絕食坐牢,寧死不屈。就是這三行字句,像磁電一樣,強烈的吸引了我,決心買票看《甘地》。

一八六九年,甘地出生於印度西部高州。自英國倫敦大學法學院畢業後,考取律師牌照。由於教育程度高,英鎊收入多,加之文質彬彬,衣冠楚楚,甘地確是上流社會中有臉有面的人物。就印度人來說,他是青年才俊之士。但在英國人看來,不論甘地如何英姿煥發,只貿他是印度人,他就是三等公民,只配坐三等火車車廂。當他被英人車長從火車一等車廂拋出來以後,他才從夢幻中醒悟過來。體驗到個人尊嚴與國家地位是血肉相關的,也認識到覆巢之下無完卵的真義。換言之,要維護他個人的尊嚴與安樂,必先爭取印度的獨立與自主。

於是,在受到歧視與虐待之後,甘地決心放棄個人的安樂。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脫下錦繡的西裝與革履,穿上自織的粗布與拖鞋,不再享用山珍海味,只吃素菜水果。從富麗堂皇的大廈,搬到四堵蕭然的茅屋。他的"冬一棉,夏一葛,食朝夕飯一盂,蔬一盤"的生活,與一般印度人民生活打成一片。他的爭取印度獨立的願望,激起了印度人民的共鳴。

甘地默察時勢,分析問題,深知用和平方式來爭取印度獨立自主,比用武力鬥爭更加有效。因此,他呼籲全印人民,對於英人殘暴統治,採取不抵抗策略。英人警棍打過來,馬隊衝過來,子彈射過來,印度人民手無寸鐵,一概用肉血之軀來承當,前一排人倒下來,後一排人挺上去。一排排倒下,一排排挺上。以數十萬英人,豈能盡殺三億多印人?這種不顧生死,不計代價的前仆後繼犧牲精神,使英人心驚手軟,倉惶失措。就英人的武器來說,這是"尺有所短";就甘地的策略來說,這是"寸有所長"。這長與短對比情勢,迫使英人喪失了以武力鎮壓的意志與能力。

對於英人的經濟侵略,甘地採取和平的不合作策略。罷市罷工不付稅,讓全國交通停擺,工商罷市,政府關門,讓英國貨物銷不出,政府稅金抽不到。在從印度得不到半點經濟利益之後,英國只好答應印度獨立自主,下旗歸國,以結束英國百餘年的統治。

在爭取印度獨立自主的漫長歲月中,甘地坐過幾次牢,絕過幾次食。自動絕食與甘心坐牢,是甘地致勝的兩件大法寶。由於多次坐牢與絕食,使原來就瘦小的甘地,更加瘦小了。但是,全印人民,卻因他個人的瘦小,而日益壯大,終於獲得印度獨立自主。

1948年,印度獨立之次年,甘地不幸遇刺謝世,享年79歲。就甘地來說,他生活的目的,在改善印度人民之生活;他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印度獨立之生命。甘地的肉體,雖已火化,甘地的精神,必將永生!

看了甘地影片,使我想到孟子的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甘地),必先苦其心志(受歧視虐待之煎熬),勞其筋骨(自織衣櫃),餓其體膚(絕食),空乏其身(坐牢),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完成印度獨立自主)"。也想到聖經上的話:"別人打你左耳光,讓他再打右耳光(不抵抗)"。黃石公說:"柔能克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老子說:"不爭而善勝"、"無為無不為"、"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聖雄廿地的致勝策略,不正是"為(完成印度獨立)而不爭(不抵抗)"嗎?

甘地有出世思想,故能過苦行僧般生活而不以為苦、又有入世思想,故能本我不入地獄(坐牢,絕食)誰入地獄之心來普渡眾生,他的救人救世精神,值得我們大大敬佩與效法。

影片評價

精彩影評

精彩劇照精彩劇照

本屆奧斯卡,一部歌頌和平主義的史詩性傳記片--《甘地傳》在評選中獨占鰲頭。它使英倫三島的電影藝術家們心花怒放,因為這是五十五年來英國影片第一次連續兩年獲得最佳影片獎,《甘地傳》一舉獲得了八項奧斯卡金像獎。好萊塢推出的巨片《外星人》,雖然票房收入高達四億美元,但卻位能染指奧斯卡金像。大導演史匹柏不無感慨地說:“現在趨勢又變了,人們開始注重歷史片了。”

順便說一下,後來史匹柏執導了《太陽帝國》,用自己獨特的眼光詮釋了戰爭,但似乎也並非受到重視。直到《辛德勒的名單》才讓他真正親吻到了奧斯卡的金像)

《甘地傳》確實是一部不多見的歷史巨片,影片長188分鐘,從和平主義者、印度的偶像人物聖雄甘地被暗殺開始,倒敘了他的偉大一生。影片內容時空久長曠遠,人物多達數百人,民眾場面人數超過十萬之眾,導演的場面調度水平讓人嘆為觀止。

這部傳記巨片是六十歲的英國導演兼製片人理察.阿頓巴勒二十年奮鬥的結果。早在一九六二年,他讀到了路易斯.費希爾所寫的《甘地傳》後,立刻被泰戈爾稱之為聖雄的甘地的事跡所吸引,決心將其搬上銀幕。通過英國最後一任駐印度的總督蒙巴頓將軍的介紹,他又拜訪了印度總理尼赫魯。後者同意並支持他的計畫,還告誡他不要神化甘地,因為"他也有弱點和缺點"。

在獲得印度政府贊同後,阿頓巴勒花了兩年功夫,大量閱讀各種 關於甘地的傳記和甘地的著作。然後請了三位編劇寫了三個不同的劇本,向英美一些大製片公司兜售,但均遭拒絕,理由是甘地的形象不可能賣座。加上尼赫魯去世,繼經艱難險阻,阿頓巴勒已把這一切寫成了一本書,題為《尋求甘地》。

任者甘地夫人又在一九七七年的選舉中失去職位……影片還是紙上談兵。直到一九八零年甘地夫人重新執政,阿頓巴勒又獲得了足夠的資金,加上美國作家約翰.布里利另外寫出一個較理想的全新劇本,影片終於投入拍攝。

整個攝製歷時三年,外景遍及印度全國,參加演出的有八十多名英國演員,一百多名印度演員,民眾演員多達近百萬,耗資達一千零五十英鎊(相當於二千二百萬美元),堪稱英國電影史上攝製成本最浩大的影片。

媒體簡評

本片榮獲1982年第5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劇本、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等8項大獎。

導演兼製片阿頓伯羅為這部影片籌劃二十年,最後用三年的時間,僱傭八十名英國演員和一百名印度演員並完成了這部巨片。《甘地傳》一舉獲得了奧斯卡八項主要獎,票房也非常成功。

第五十五屆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最出風頭的影片是獲獎八項的本片,而最出風頭的人物是作古多年的印度國父——甘地。因本片而得獎的多位領獎人,上台後強調的一句話就是:真正應該獲獎的是甘地本人。的確,本片最大的成就,就在於宣揚了這位英雄的偉人風骨,以及非暴力主義的和平思想。故事描述他為了印度的獨立自主而非暴力抗議英國政府,以及為了巴基斯坦與印度的暴力衝突而抗議,使秩序得以恢復。理察.阿滕伯勒因本片獲得了最佳導演獎,本.金斯利、愛德華.福克斯等的表演都非常精彩。主演本-金斯力本人就是英、印混血兒,扮演甘地形神兼備,演技亦十分出色表現。

網民評價

我覺得這個影片過多表現的是政治,而不是甘地本人的內心世界。

在中央電視台6頻道上我全程觀看了長達3個小時的《甘地》。這是一部出品於1982年的電影詩史,該片獲得多項世界大獎,主演也得到世界的認同。

我想無論是誰看任何作品都會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偏見,我也一樣。我在幾個月前剛剛讀完《甘地自傳》,對甘地的內心和私人生活有一定的了解,無論如何那是甘地的自傳,是甘地自己親自寫下來的,所以我認為那是了解甘地最好的讀本。該片單從電影藝術和電影技術而言很好,但是我個人不太喜歡。

我覺得這個影片過多表現的是政治,而不是甘地本人的內心世界。其實從這個影片我們可以完整地了解今天為什麼會有獨立的巴基斯坦和印度這兩個國家,但是對於甘地為什麼會成為甘地卻未必有答案。假如這不能說是個失敗,起碼也不算成功,因為畢竟片名叫《甘地》,而不是“甘地的政治活動”。

我承認甘地是個政治人物,但甘地更是其獨特的人格魅力,他類似苦行僧的生活是有許多值得探究的價值的,但看來導演放棄了這一切。或許是因為導演是個英國人的緣故吧,他更願意從政治方面來看為什麼印度從英國剝離開來。

演員也因為此片獲得世界聲譽,但是我一點也不喜歡其在該片中的表演,他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他的眼睛過於喜悅調侃,真正的甘地絕對不是這個樣子的。我始終注意到這個演員的眼睛游離於甘地的內心世界之外。

現在殖民地是個大話題,在中國尤其如此,還有西化與本土化問題。《甘地》這個影片給我們許多啟示。甘地一直致力於印度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但是英國人剛剛撤離印度就陷入一片混亂。在印度歷史上發生的最嚴重的兩件事情都在推翻殖民統治之後:一,印度分裂為兩個國家巴基斯坦和印度;二,聖雄甘地被民族極端分子槍殺。

走到生命盡頭的甘地是非常痛苦的。我們不知道他是否曾經後悔過把英國殖民者趕出印度,但是看到民族內部矛盾激化到祖國被分裂自己被暗殺,而人民依然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時,假如甘地可以重新來過一生,不知道他會繼續選擇一生與英國人抗爭呢還是選擇預先改造印度國民。

真人版甘地

微笑的甘地微笑的甘地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英文:MohandasKaramchand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稱聖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和國大黨領袖。他既是印度的國父,也是印度最偉大的政治領袖。他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反抗”的主張,也就是他說的“nonviolentprotest”,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相關圖書

圖書信息

書名:甘地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作 者:(美國)凱薩琳·布希(美國)阿瑟·施萊辛格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時間:2010年01月ISBN:9787500845867開本:16開定價:22.00元

內容簡介

聖雄甘地被尊稱為印度國父,他倡導“非暴力不抵抗”運動,帶領印度人民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實現國家獨立。他對道德完善、心靈寧靜以及人格完美的不懈追求。為世人驚嘆並永遠銘記。他是人類良知的代言人。《甘地》生動再現了他飽經憂患,歷盡坎坷,追求真理的一生。

作者簡介

凱薩琳·布希(CatherineBush)美國專業作家,寫作領域包括小說、藝術評論及書評。在本叢書中還撰寫有《伊莉莎白一世》。阿瑟·施萊辛格(ArthurM.Schlesinger,jr)(1917-2007)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因其父也為著名歷史學家,為有所區別,人稱小施萊辛格。畢業於哈佛、劍橋大學。1945年29歲時因《傑克遜時代》獲普利茲歷史獎;1966年因《一千天:甘迺迪在白宮》第二次獲普利茲獎。曾先後擔任過甘迺迪和詹森總統的特別顧問。

圖書目錄

一套開拓視野、有助歷史反思的書(推薦序一)

傳達進步的歷史觀(推薦序二)

左圖右史,圖文兩證(推薦序三)

不論是福是禍,領袖能改變歷史(原文版序)

1.甘地的印度

2.少年甘地

3.倫敦的學生

4.從律師變成領導者

5.進一步的轉變

6.南非的薩提亞格拉哈運動

7.混亂的印度

8.不合作主義

9.一把海鹽

10.自由的痛苦滋味

11.甘地死後

大事年表

延伸閱讀

索引

圖片索引

印度歷史大事年表

……

盤點歷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男主角(1980-2013)

金球獎,是美國的一個電影與電視獎項,以正式晚宴的方式舉行,舉辦方是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此獎從1944年起,每年舉辦一次。此獎的最終結果,是由96位記者(其中約2/3是兼職)的投票產生。

年份 獲獎人 作品
2013年
丹尼爾·戴·路易斯 丹尼爾·戴·路易斯
《林肯》:由美國導演史蒂文·史匹柏執導, 奧斯卡影帝丹尼爾·戴·劉易斯主演,本片主要根據普利茲獲獎得主、歷史學家Doris Kearns Goodwin的著作《對手團隊:政治天才林肯》改編而成,講述美國第16任總統經歷南北戰爭,統一美國的故事。
2012年
喬治·克魯尼 喬治·克魯尼
《後人》:由“鑽石王老五”喬治·克魯尼所主演,關注的焦點是家庭問題,電影是根據女作家Kaui Hart Hemmings初登文壇的處女座小說改編而來,主要講述了一個名叫Matt King的瀟灑又多金夏威夷富豪帶著兩個女兒追回分手前妻的故事。
2011年
科林·費斯 科林·費斯
《國王的演講》:由湯姆·霍伯指導,科林·費斯擔當主演的英國電影,整部電影以敘述故事的形式,講述了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父親喬治六世國王的故事。在第83屆奧斯卡提名名單上,最終《國王的演講》拿下12項提名,大熱領跑。影片還獲得金球獎、美國製片人公會、導演公會和影視演員公會獎等多項提名和獎項。
2010年
傑夫·布里奇斯 傑夫·布里奇斯
《瘋狂的心》:影片根據托馬斯·科比的小說處女作改編而成。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酗酒成性,人生正在走下坡路的老鄉村歌手(傑夫·布里吉斯)。後來在一名女記者的幫助下,他又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軌跡上。2010年1月18日,本片獲得第67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的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和電影最佳原創歌曲獎。
2009年
米基·洛克 米基·洛克
《摔角王》:由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所執導,由米基·洛克、埃文·蕾切爾·伍德、瑪麗莎·托梅所主演的一部喜劇電影,講述拳擊摔跤的故事。
2008年
丹尼爾·戴·劉易斯 丹尼爾·戴·劉易斯

《未血綢繆》:由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執導,丹尼爾·戴-劉易斯,保羅·達諾 等主演的電影。影片講的是銀礦工丹尼爾·普萊恩惟尤因井下作業事故摔斷了腿,但他因禍得福了解到秘密的石油信息,他利用聾童HW欺騙鄉民贏得了石油地盤,成為石油大亨的故事。
2007年
弗雷斯特·惠特克 弗雷斯特·惠特克
《末代獨裁》:影片改編自Giles Foden的同名小說,男主角福里斯特·惠特克憑藉此片獲得第79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獎。
2006年
菲利普·塞莫爾·霍夫曼 菲利普·塞莫爾·霍夫曼
《卡波特》:根據傑拉爾德·克拉克為作家杜魯門·卡波特撰寫的傳記改編,編劇是丹·富特曼。《辛瑞那》根據美國前中央情報局特工羅伯特·貝爾所著《看不見邪惡》一書改編,編劇是曾獲奧斯卡最佳編劇獎的斯特芬·加甘。
2004年
西恩·潘 西恩·潘
《神秘河》:影片根據作家丹尼斯·萊尼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而成,也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作為導演的第24部作品。影片自始至終情緒低沉,一改好萊塢電影慣常的熱烈火爆,它以哀傷沉痛的基調講述了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命運糾結的故事,成為美國國家評論會獎的“最佳影片”。在第76屆奧斯卡電影節,西恩·潘和蒂姆·羅賓斯分別囊括了最佳男主角和男配角。
2003年
傑克·尼科爾森 傑克·尼科爾森
《關於施密特》:講述66歲的史密特是一位剛剛退休的保險公司職員,對於忙碌了一輩子的史密特來說,退休後無所事事的生活實在難以繼續,偏偏妻子又在這時離他而去,而唯一的女兒也要在這個時候嫁人。對未來充滿恐懼的史密特選擇了一種看似逃避的做法,他決定駕車週遊全國。同時他還通過電視台資助了一位坦尚尼亞的孤兒,一下子,他覺得自己的生活又豐富多彩了。
2002年
羅素·克勞 羅素·克勞
《美麗心靈》:一部關於一個真實天才的極富人性的劇情片。故事的原型是數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納什早年就作出了驚人的數學發現,開始享有國際聲譽。但納什出眾的直覺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擾,使他向學術上最高層次進軍的輝煌歷程發生了巨大改變。納什在深愛著的妻子艾麗西亞的相助下,毫不畏懼,頑強抗爭。經過了幾十年的艱難努力,他終於戰勝了這個不幸,並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
2001年
湯姆·漢克斯 湯姆·漢克斯
《浩劫重生》:片中查克身為聯邦快遞的系統工程師,在一次出差的旅程中,查克搭的小飛機失事,他被困在一座資源貧瘠的無人荒島,當他失去現代生活的便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生活唯一的目的就是求生,他的人生觀反而逐漸有所轉變,當他發現生活的壓力頓時消失,便開始反思人生的目的,最後對於工作、感情,甚至生命本身都有全新的體會和領悟。
2000年
丹澤爾·華盛頓 丹澤爾·華盛頓
《狂風》
1999年
吉姆·凱瑞 吉姆·凱瑞
《楚門的世界》:影片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樣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製造成聞名的電視明星,卻完全被剝奪了自由、隱私乃至尊嚴,成為大眾娛樂工業的犧牲品。
1998年
彼得·方達 彼得·方達
《尤里的黃金》:Ulee是一名越戰老兵,在佛羅里達州以養蜂為生。Ulee的家庭並不幸福,妻子病逝好幾年,他至今未從悲痛中走出,兒子Jimmy在監獄裡服刑,兒媳婦Helen離家出走,丟下兩個女兒由Ulee撫養。所幸Ulee生性隱忍達觀,生活還算平靜穩定……
1997年
傑弗里·拉什 傑弗里·拉什
《鋼琴師》:本片是由波蘭斯基根據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講述了二戰期間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如何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的故事。在影片中,讓人們感受到“活著”的意義,以及人們對“生存”的渴望。
1996年
尼古拉斯·凱奇 尼古拉斯·凱奇
《遠離賭城》:本片由(尼古拉斯凱奇)是一名從事編劇工作的人,本來有很好的工作與生活,但由於他和妻子分手,自己不能承受這樣的打擊。從此他的生活完全改變了。
1995年
湯姆·漢克斯 湯姆·漢克斯
《阿甘正傳》:影片改編自溫斯頓·格魯姆的同名小說。通過對一個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以獨特的角度對美國幾十年來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了展現。塑造了一個雖然智障,但誠實、守信、認真、勇敢而重視感情的人物形象。他對人只懂付出不求回報,也從不介意別人拒絕,他只是豁達、坦蕩地面對生活。
1994年
湯姆·漢克斯 湯姆·漢克斯
《費城》:一部反應愛滋病,同性戀,人權,自尊的經典影片。講述的並非一個簡單的愛滋病人爭取權益的故事,它直面同性戀,哪怕是在美國這樣的社會中,同性戀依然是一個受到正統道德鄙夷的行為,影片中安德魯是因為同性戀而染上愛滋病的,因此他被上司視為道德敗壞,並被拋棄,於是他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訴諸法律,影片由此而展開。
1993年
阿爾·帕西諾 阿爾·帕西諾
《聞香識女人》:一部於1992年公映的美國電影。電影敘述了一名預備學校的學生,為一位脾氣暴躁的眼盲退休軍官擔任助手。由艾爾·帕西諾、克里斯·歐唐納等主演。其中艾爾·帕西諾在多次與奧斯卡金像獎失之交臂後,終於憑藉著此片中傑出演出奪得第六十五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1992年
尼克·諾爾蒂 尼克·諾爾蒂
《浪潮王子》:一部由芭芭拉·史翠珊執導,尼克·諾爾蒂主演的劇情片。獲1992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音樂、最佳電影、最佳攝影、最佳編劇七項,1992年金球獎最佳男主角。
1991年
傑瑞米·艾恩斯 傑瑞米·艾恩斯
《命運的逆轉》
1990年
湯姆·克魯斯 湯姆·克魯斯
《生於七月四日》:講訴了朗·柯維克幼時就喜歡與夥伴們在樹林中沖衝殺殺,他夢想有朝一日成為真正的男子漢。1956年7月4日,正逢10歲生日的朗騎在父親肩上觀看美國獨立紀念日的遊行,這使他十分興奮。一次,朗的女友唐娜送了他一頂棒球帽,朗比賽獲勝,臉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1989年
達斯汀·霍夫曼 達斯汀·霍夫曼

《雨人》:由巴瑞·萊文森導演執導的一部電影,上映於1988年,曾獲獲6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劇情簡介查理(湯姆•克魯斯 飾)父親去世,留下了300萬美元的遺產。然而令他意外的是,遺產全部給了一個他不認識的哥哥雷蒙(達斯汀·霍夫曼)。雷蒙的名字查理從沒聽過,這個事件讓他氣憤不已……
1988年
麥可·道格拉斯 麥可·道格拉斯

《華爾街》:由奧利弗·斯通導演、查理·辛,麥可·道格拉斯,馬丁·辛主演。本片以全球金融中心的美國華爾街為背景,描寫股市大亨戈登蓋柯貪婪成性,不擇手段在幕後操縱股票行情,結果卻敗在一位仍然具有良知的年輕營業員手上。該片也是麥可·道格拉斯獲封奧斯卡影帝之經典電影。
1987年
鮑勃·霍斯金斯 鮑勃·霍斯金斯
《蒙娜麗莎》
1986年
喬恩·沃伊特 喬恩·沃伊特
《暴走列車》:本片編劇是日本大師黑澤明,導演是俄裔安德烈·科察洛夫斯基,主演是美國的喬恩·沃伊特、埃里克·羅伯斯、芮貝卡·德·莫爾,拍攝地點則在冰天雪地的加拿大。劇情描述在美國西北的監獄,重犯曼尼在飽受折磨之下決定越獄,刑期將滿的貝克也被拖下水,登上一列開往阿拉斯加的運貨火車逃獄。當他們以為大功告成時,列車竟然失控,車長病逝,只剩一個女助手……
1985年
默里·亞伯拉罕 默里·亞伯拉罕
《莫扎特》:影片以倒敘手法,既表現了莫扎特的坎坷生平,也表現了追逐名利但卻才能平庸的宮廷樂隊指揮薩利埃里與才華橫溢、但不諳世事的莫扎特之間的矛盾和衝突。薩利埃里運用手中的權力,剝奪了莫扎特的演出機會,斷絕了莫扎特的經濟來源,使他陷於貧病交加的絕境。
1984年
羅伯特·杜瓦爾 羅伯特·杜瓦爾

《溫柔的憐憫》:美國電影《溫柔的慈悲》又名《溫柔的憐憫》,拍攝於1983年。
1983年
本·金斯利 本·金斯利
《甘地》:故事描述印度國父甘地為了印度的獨立自主而非暴力抗議英國政府,以及為了巴基斯坦與印度的暴力衝突而抗議,使秩序得以恢復。
1982年
亨利·方達 亨利·方達
《金色池塘》:影片描述脾氣暴躁的退休老教授諾曼·塞娜與老伴埃塞爾,居住在緬因州鄉間一個撒滿陽光的金色池塘旁邊。他們的老友都已經去世,兩人感到有些寂寞。他們那關係疏遠的女兒剛離婚,為了跟新男友外出度假,就把13歲的外孫留給老兩口照看。諾曼患有心臟病,埃塞爾既要照顧丈夫,又要充當丈夫與女兒之間的調解人。經過一些事情之後,兩代人終於和解,成為一個和睦相處的大家庭。
1981年
羅伯特·德尼羅 羅伯特·德尼羅

《憤怒的公牛》:一部1980年由馬丁·斯科塞斯執導,根據義大利裔前中量級拳王傑克·拉莫塔的真實經歷改編的黑白電影。由羅伯特·德尼羅主演,他以此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此片也是當年奧斯卡最佳剪接獎的得主。
1980年
達斯汀·霍夫曼 達斯汀·霍夫曼

《克萊默夫婦》:由導演羅伯特·本頓親自改編艾弗里·科爾曼的同名小說而成,是一部反映單親家庭問題的傑作。曾獲得第五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五項金像獎。本片反映出當時七十年代令人側目的新生事物的單親家庭的種種問題。

英國電影

英國人參與了電影的發明,1889年,W.多尼索爾普在英國製造了攝影機和轉動架,拍攝特拉法爾加廣場全景;1895年,B.艾克里斯發明了“動力燈”,拍攝了埃普瑟姆地方的賽馬、牛津和劍橋兩校划艇比賽、基爾運河通航典禮。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新聞紀錄片,但當時沒有放映機,沒能及時映出。R.W.保羅1896年 3月26日在奧林比亞大廳里為觀眾作了電影的首次商業性映出,上映的節目是他自己拍攝的《多佛海的狂浪》
《唐璜》
《城堡》
《霧都孤兒》
《湯姆·瓊斯》
《三十九級台階》
《第三個人》
《黑桃皇后》
《桂河大橋》
《巴巴拉少校》
《阿拉伯的勞倫斯》
《超人》
《火的戰車》
《地下》
《阿爾菲》
《再見,奇普斯先生》
《巴格達竊賊》
《甘地》
《印度之行》
《二十一天》
《瑞安的女兒》
《送信人》
《非洲皇后號》
《未來世界》
《血字的研究》
《猶太人蘇斯》
《憤怒的回顧》
《深夜》
《相見恨晚》
《爆竹》
《紅菱艷》
《四羽毛》
《訛詐》
《流浪兒》
《亨利八世的私生活》
《十夜談》
《謀殺》
《老鼠》
《房客》
《湯米》
《福爾摩斯探案》
《繩環》
《她》
《凱薩琳女皇》
《假如》
《辦公室的少女》
《羅馬快車》
《搶劫郵車》
《神奇之夜》
《白晝行劫》
《羅伯特·斯科特漫遊南極》
《鬼魂西行》
《中斷的鏇律》
《河上刺兒頭》
《伏象神童》
《倫勃朗傳》
《萬事通》
《祖母的放大鏡》
《破壞》
《好夥伴》
《長青樹》
《鐵公爵》
《涅爾·格溫》
《老德魯里的假腿》
《維多利亞女皇》
《厄爾塔斯——死裡逃生的人》
《老古玩店》
《都鐸·羅斯》
《羅得島》
《一個美國佬在牛津》
《阿爾夫的紐扣》
《一切都不在乎》
《晨之翼》
《失蹤的女人》
《銀行休假日》
《群星普照》
《多佛海的狂浪》
《飄網漁船》
《最初的日子》
《倫敦必勝》
《今晚的目標》
《海岸司令部》
《火已點燃》
《沙漠大捷》
《西方進軍》
《真正的光榮》
《雄獅添翼》
《侵略者》
《我們所在的隊伍》
《近親》
《鐵血忠魂》
《壯士春夢》
《愛情生活和笑聲》
《煤氣燈》
《首相》
《起床號聲》
《基普斯》
《穿灰衣服的人》
《臭名昭著的紳士》
《女人對女人》
《愷撒和克列奧帕特拉》
《快樂的花園》
《大兵求愛記》
《上天階梯》
《黑水仙花》
《夜晚》
《虎膽忠魂》
《倒下的偶像》
《英國老家》
《永恆的仙女》
《善人與貴族》
《清潔的小島》
《白衣男子》
《專門勾引女人的人》
《大叫大嚷》
《拉旺德山暴亂》
《史姆利科的護照》
《日內瓦的婦人》
《天堂的笑聲》
《朱金洲》
《霍恩布洛上尉》
《士兵的歸來》
《唯一道路》
《屋頂閣樓間》
《涅爾`格溫》
《蜜味》
《長跑家的孤寂》
《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
《這種運動生活》
《戀愛有術》
《騙子比利》
《戰前和戰後的後備兵》
《阿爾芒蒂埃爾來的小姐》
《喔,幸運兒》
《納瓦隆的大炮》
《海軍將帥的副官》
《烏有博士》
《決鬥場》
《憤怒的沉默》
《兒子和情人》
《無罪的人》
《一個雨天下午的集會》
《L形的房間》
《遠離狂亂的人群》
《艾麗斯漫遊奇境記》
《皮卡迪利大街》
《處女與吉普賽人》
《麥克佩斯》
《鐵路切斷中的快車》
《青年時代的邱吉爾》
《階級烙印》
《巴萊·林登》
《浪子救人》
《太上皇》
《逃出達特穆爾》
《正告英格蘭》
《跳舞吧,美麗的女郎》
《教育麗塔》
《當地英雄》
《W——計畫》
《一間可以看見風景的房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