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陵

甘地陵

位於新德里東郊朱木拿河畔,是印度國父“聖雄”甘地的陵墓。陵園呈凹形,在陵園正中,靜臥著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墓,它是一個普通的正方形平台的樣子,高約1米,長寬約3米。墓後是盞長明燈,晝夜不熄,這是印度爭取民族獨立精神的象徵。陵墓正面刻有印度文:“嗨!羅摩!”這是甘地遇難倒地時喊出的最後兩個字,羅摩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里的英雄,被認為是印度教中保護之神毗濕奴的化身。陵墓沒有任何裝飾,極其普通、簡樸。然而,每逢節假日,便吸引無數身著白色民族裝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深切地悼念陵園的主人。

簡介

甘地陵甘地陵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有一座肅穆、幽雅的陵園。園中的陵墓沒有任何裝飾,極其普通、簡樸。然而,這裡卻像一方聖地,一塊心靈的磁石,每逢節假日,便吸引無數身著白色民族裝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他們脫掉鞋子,赤腳走進陵園,深切地悼念陵園的主人、印度的國父——甘地。
甘地陵位於印度首都新德里東面的亞穆納河畔,是焚化甘地遺體之處。甘地是印度近代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為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印度獨立奮鬥了畢生,被印度人尊為“國父”。凡是到印度訪問的外國領導人,都要去謁拜甘地陵,獻上花圈,有的還在陵園南門栽種常青樹,表示對甘地的尊敬。到新德里的遊客,也都願來這裡瞻仰一番。

甘地陵只是一個象徵性陵墓,裡面並沒有埋葬甘地的遺體。按印度教風俗,死者必須在死後24小時內火化,然後把骨灰撒入聖河。甘地被暗殺後,就在這裡火化,他的骨灰分別撒在恆河和印度最南端科摩林角附近的印度洋、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三個海水會合的洋面上。為了永遠紀念印度人民尊敬的領袖甘地,在他的火葬地修建了這座陵墓。

甘地陵墓並不高大,但占地面積不小。所有前來瞻仰的人,在圍牆大門前都必須脫鞋,赤腳或穿著襪子進入,以示尊敬。甘地陵外形簡樸大方,從遠處看,像一座沒有頂蓋的大土墳,四周長滿青草。陵園有兩個紅磚修建的小門,沿一條磚鋪的小徑進入陵園,陵園呈圓形,四周圍牆上爬滿青藤,乾粗葉茂,青翠婀娜。陵園中央是甘地墓,坐北朝南,用黑色大理石砌成,為一個長寬均為3米的正方形平台,高約1米。它的北頭有一個綠色的柵欄,圍著一隻鑲著銅邊的玻璃罩,罩著一盞常明燈,火苗冉冉,終年不息。

陵墓正面鑲嵌著印地文“咳,拉姆!(即‘啊,天哪!’的意思)”這是甘地中彈身亡前喊出的最後一句話。在甘地墓的右前方,有一塊石碑,碑上用中文刻著甘地關於尊重婦女的名言:“把婦女稱作弱(性)是一種誹謗,那是男人對女人不公正。如果實力意味殘忍力量,那么婦女當然沒有男子那樣殘忍;如果實力意味道德力量,那么婦女無限的勝過男子;如果非暴力是人類的原則,那么前途有賴於婦女。”同樣內容的碑文還用印地文和烏爾都文刻在左右兩塊碑上。在馬哈拉施特拉邦浦那囚禁甘地的樓房,已開闢成博物館,甘地使用過的紡車、拐杖和日用品都陳設在那裡。

建築特色

甘地陵墓並不高大,但占地面積不小。所有前來瞻仰的人,在圍牆大門前都必須脫鞋,赤腳或穿著襪子進入,以示尊敬。甘地陵外形簡樸大方,從遠處看,像一座沒有頂蓋的大土墳,四周長滿青草。陵園有兩個紅磚修建的小門,沿一條磚鋪的小徑進入陵園,陵園呈圓形,四周圍牆上爬滿青藤,乾粗葉茂,青翠婀娜。陵園中央是甘地墓,坐北朝南,用黑色大理石砌成,為一個長寬均為3米的正方形平台,高約1米。它的北頭有一個綠色的柵欄,圍著一隻鑲著銅邊的玻璃罩,罩著一盞常明燈,火苗冉冉,終年不息。
陵墓正面鑲嵌著印地文“咳,拉姆!(即‘啊,天哪!’的意思)”這是甘地中彈身亡前喊出的最後一句話。在甘地墓的右前方,有一塊石碑,碑上用中文刻著甘地關於尊重婦女的名言:“把婦女稱作弱(性)是一種誹謗,那是男人對女人不公正。如果實力意味殘忍力量,那么婦女當然沒有男子那樣殘忍;如果實力意味道德力量,那么婦女無限的勝過男子;如果非暴力是人類的原則,那么前途有賴於婦女。”同樣內容的碑文還用印地文和烏爾都文刻在左右兩塊碑上。在馬哈拉施特拉邦浦那囚禁甘地的樓房,已開闢成博物館,甘地使用過的紡車、拐杖和日用品都陳設在那裡。

人文環境

甘地陵甘地陵
德里分新舊兩城,中間隔著一座德里門,並以著名的拉姆利拉廣場為界,廣場以南為新德里,廣場以北為舊德里。新德里為印度的首都。

關於“德里”一名的來歷,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有些學者認為,德里是根據孔雀王朝的一位國王“德魯”的名字演變而來,它是“德魯”的變音;另有學者認為,公元前10世紀,這個城市就以因陀羅·婆勒斯特而聞名,國王阿恩格巴爾曾把它改名為拉勒高德,並且建立了許多鐵柱,由於鐵柱立得不穩,雖然經過加固,但仍鬆弛不牢,“不牢”印地語讀為“梯里”,因此,這個城市便以“梯里”(即德里)而得名。

事實上,老德里和新德里現在已完全聯在一起,印度老百姓說起首都時也通常是稱“德里”,而非“新德里”。所以,稱印度首都為“德里”似乎更符合現實。德里位於印度恆河支流朱木拿河畔,在這塊土地上,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七個德里城。傳說第一個德里叫做“因陀羅普拉斯特”,意為“因陀羅神的住所”,是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的英雄所建。

8世紀曲女城的土邦王迪里重建此城,由於古代諸侯割據,征戰不休,德里幾經興衰,歷盡滄桑。12世紀末,征服印度的外來穆斯林開始在這裡建都。17世紀中葉,莫臥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傑汗從阿格拉遷都到此,用10年時間建成了七個德里城中的最後一座。19世紀中期,英國吞併印度,英屬印度的首都遷至加爾各答。1911年,德里再次被宣布為首都。隨即在德里城外的西南開始興建一座城並於1931年完工,這就是新德里。1950年1月26日,獨立後的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定都新德里。

今日德里是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它占地1485平方公里,人口1991年為838萬,到1997年,估計達900萬以上。德里是印度的心臟,在這裡可以感受到整個國家運行的脈搏。同時,它又是一面鏡子,既可以看到印度輝煌的歷史,也可反映出印度現代的身影。老德里、新德里緊緊相聯,古老與現代交相輝映,組成了一幅引人入勝的歷史畫卷

景觀

甘地陵甘地陵
甘地陵沒有任何裝飾,極其普通、簡樸。每逢節假日,便吸引無數身著白色民族裝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他們脫掉鞋子,赤腳走進陵園,深切地悼念陵園的主人。陵園呈凹形,在陵園正中,靜臥著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墓,是用黑色大理石築成的一個四方形平台,標誌著聖雄甘地1948年被刺後火化的地點。平台正中是一長明火炬,象徵甘地精神永存。墓地出口處有一石碑,刻有摘自甘地1925年所著《年輕的印度》一書中所列的“七大社會罪惡”:搞政治而不講原則(Politicswithoutprinciples)。積累財富而不付出勞動(Wealthwithoutwork)。追求享樂而不關心他人(Pleasurewithoutconscience)。擁有知識而沒有品德(Knowledgewithoutcharacter)。經商而不講道德(Commercewithoutmorality)。研究科學而不講人性(Sciencewithouthumanity)。膜拜神靈而不做奉獻(Worshipwithoutsacrifice

人物概述

甘地陵甘地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KaramchandGandhiमोहनदासकरमचंदगाँधी,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也稱作“聖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和國大黨領袖。他既是印度的國父,也是印度最偉大的政治領袖。他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也就是他說的“satyagraha”,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通過“非暴力”的公民不合作,甘地使印度擺脫了英國的統治。這也激發了其他殖民地的人們起來為他們的獨立而奮鬥。最終大英帝國分崩離析了,取而代之的是大英國協,或者更準確一點是聯邦(因為“英”這個前綴於1946年沒有了,變成了CommonwealthofNations)。甘地的主要信念是“satyagraha”,英語譯成soulforce,意為“精神的力量”、“真理之路”、“追求真理”等。這鼓舞了其他的民主運動人士,如馬丁·路德·金,曼德拉等人。他經常說他的價值觀很簡單,那就是(是從傳統的印度教信仰演化來的):真理(satya),非暴力(ahimsa)。

甘地名言:
Toseetheuniversalandall-pervadingspiritoftruthfacetofaceonemustbeabletolovethemeanestofcreaturesasoneself!真理的精神遍布各地、處處皆有。但若想面對它,必須像愛護自己那樣愛護地位最低微的人!IhavenottheshadowofadoubtthatanymanorwomancanachievewhatIhave,ifheorshewouldmakethesameeffortandcultivatethesamehopeandfaith.任何人只要作出和我一樣的努力,胸懷同樣的期望和信心,就能做出我所做過的一切。對此,我是確信無疑的.我今天再次重申我過去曾經堅持的觀點,我認為一隻羊生命的價值絲毫也不次於人的。我不願意為了保養人身而去奪取一隻羊的生命。我認為越是無助的生命就越需要人們的保護以遠離那些野蠻的人.我認為肉食對於人類通常生活所可能遇到的任何場合來說都是沒有必要的。我認為肉食對我們人類來說是不適宜的。如果我們比動物高等的話,那么我們重複動物的行為就是錯誤的.

意義

甘地陵甘地陵
甘地墓在德里東北部的朱木拿河畔,占地開闊,但真正的墓園並不大。墓體為黑色大理石,約十六平方米。四周有幾堵白色矮牆,空出了人們進出的口道。矮牆外面是草地,草地延伸到二十米遠的地方,有一圈黃石高台,把整個墓園圍住。墓尾有一具玻璃罩的長明燈,墓首有幾個不鏽鋼雕刻的字,是印地文,那不是甘地的名字,而是甘地遇刺後的最後遺言:“嗨,羅摩!”生命最後發出的聲音最響亮又最含糊,可以無數遍地讀解又無數遍地否定,鐫刻在墓碑上讓後人再一遍遍地去重複,真是巧思。

甘地是一個巨大的矛盾體。他思考過“不殺生、不報復”的宗教觀念與民族獨立鬥爭之間的關係,精彩的思考變成了勝利的行動;他也思考過現代工業文明與土俗古老文明之間的關係,憂鬱的思考變成了倒逆的行動。勝負成敗綜合在一起,勝利占了上風,但又立即為勝利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面面對自己深深關愛過的暴徒向自己舉起了兇器,只能喊一聲:“喔,天哪!”除此之外,他還能說什麼呢?這樣一個墓碑在今天更加意味深長。如果今天墓園裡人頭濟濟、擁擠熱鬧,在無數雙赤腳的下方,甘地幽默地哼一聲:“喔,天哪!”如果明天墓園裡人跡全無、葉落花謝,甘地又會寂寞地嘆一聲:“喔,天哪!”如果印度發達了,車水馬龍、高樓林立、喇叭如潮,一向警惕現代文明的甘地一定會喊:“喔,天哪!”

相關資料

甘地陵甘地陵
美國總統布希對印度進行國事訪問期間,他在異鄉似乎並不受歡迎,接連遭遇大規模抗議活動。不僅如此,就連他帶來的警犬也不招人待見,因為它們玷污了印度的“聖地”――聖雄甘地的墓地。英國《泰晤士報》報導,為了確保布希此次印度之行的安全,安保人員專程從美國調來65隻訓練有素的嗅探犬,它們可以敏銳地洞悉到地雷、炸藥等危險物品。布希拜訪印度獨立領導人甘地陵墓前夕,這些嗅探犬就去提前“踩點”,把聖雄甘地安息之地徹頭徹尾查了個遍。

此舉馬上招致當地印度教徒的反感,因為甘地陵墓在他們心中是個神聖的地方。任何人來到這裡必須脫鞋方可進入,即使是美國總統布希攜其夫人為甘地墓獻花圈時也不例外,豈能容忍一群警犬在陵園內“撒歡”。印度多名政治人士以及甘地的曾孫圖沙爾·甘地對政府允許警犬進入陵園的行為表示了強烈抗議,圖沙爾批評說,這是印度的“國恥”。就在布希前腳剛走,負責維護墓地的印度教徒們就展開了“淨園”行動,他們特意取來了印度教的“聖水”――恆河水,全面清掃“狗保鏢”們帶來的“穢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