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柴烈·柴伐梯尼

西柴烈·柴伐梯尼

西柴烈柴伐梯尼,1902年9月20日生於呂柴拉·艾米利亞。先是新聞記者,1936年當編劇。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西柴烈柴伐梯尼西柴烈柴伐梯尼

西柴烈柴伐梯尼 1902年9月29日生於義大利的盧查拉,曾任新聞記者,1936年進入電影界,擔任編劇。他被譽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倡導者和理論家,參加了該流派幾乎所有重要作品的創作。1942年與勃拉塞蒂合作的《Quattro passi fra le nuvole(雲中四部曲)》是其早期的著名作品,新現實主義的影片《孩子們看著我們》、《擦童鞋》、《偷腳踏車的人》《米蘭的奇蹟》、《溫培爾托.迪》、《羅馬十一時》等都出自他的手筆。西柴烈柴伐梯尼於1989年10月13日逝世。

主要作品

卡美里尼編寫
1936年 《給我一百萬》
為德·西卡編寫下列劇本
1942年 《德肋撒的禮拜五》
1943年 《孩子們注視我們》,
1944年 《天國之門》
1946年 《擦鞋童》
1948年 《偷腳踏車的人》
1951年 《米蘭的奇蹟》
1952年 《溫別爾托 ·D》
1953年 《終點站》
1954年 《那不勒斯的黃金
1960年 《喬恰拉姑娘》
1961年 《最後的審判》
1962年 《七○年的薄卡丘》
為勃拉塞蒂編寫下列劇本
1943年 《雲中四步曲》
1946年 《生活中的一天》
還為別的導演寫過一些劇本
1948年 《馬拉巴加監獄 》(R.克萊芒導演)
1952年 《小美人》(維斯康蒂導演)
1951年 《羅馬十一時》(德·桑蒂斯導演)
1950年 《八月的星期天》(魯西諾·艾姆導演)等
1960年 《戰爭》(於南斯拉夫,布拉吉克導演)。
1963年 《我們是女人》
1964年 《羅馬的秘密》

人物思想

柴伐梯尼曾為新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確立了這樣的定義:表現事物的真實面目,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樣子;使用事實而不用虛構;描繪普通人而不是那些油頭粉面的英雄,揭示每天的事件而不是例外的事件;表現人與他的真實社會關係而不是他的浪漫主義的夢幻。柴伐梯尼曾批評好萊塢電影是一種“經過過濾的現實”,是一種“虛構的假定性情境”。

他說:“我更感興趣的是自己在周圍生活中親眼看見的事物中所蘊含的戲劇性,而不是虛構的戲劇性”。
他認為,詩意應該到生活中去尋找。柴伐梯尼的這些主張,對於新現實主義的電影創作起到極其深刻影響。

盤點國外著名電影導演

在電影一百多年的發展史中,導演的力量不可忽視,性格迥異的他們用不同的拍攝手法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影片,而他們自己也成為電影史上的一個個坐標。本任務,將帶你回顧數十位電影導演,並由此品位百年電影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