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又紅[北京市特級教師]

周又紅[北京市特級教師]

周又紅,“地球獎”獲得者 全國十佳優秀科技教師,全國環境教育先進個人,北京市特級教師。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周又紅周又紅
周又紅,北京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特級教師,中國科協青少年部專家委員會委員。曾獲得“地球獎”、全國十佳優秀科技教師、全國環境教育先進個人、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周又紅20年如一日對學生進行環保科普教育,她先後輔導學生進行的環境科研項目200多個,其中獲國際獎4項、全國獎50多項。此外,她還撰寫或主編了近600萬字的環境教育教材,並受邀到全國多省(市)為當地教師進行環保培訓。

迎著困難上

"再大的困難也不能讓我輕易放棄。"
別看現在的周又紅是環境教育界的“腕兒”,頭上頂著無數耀眼的光環,經常到各地講課。但是有誰知道,20年前,周又紅僅是北京石景山科技館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科普教師。
周又紅永遠記得剛到科技館工作的那段日子,那時她每天的工作就是背著一個裝滿化學試劑的背包,不厭其煩地“遊蕩”在石景山區的中國小校里。
“當時,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要在石景山的每所學校設立環保小組,要讓孩子們從小認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樹立環境意識。”周又紅說。
80年代初,在中國老百姓的頭腦里,“環保”的概念還很模糊,周又紅天天講的環境教育更是許多學校的老師從沒有聽說過的新鮮詞,因此,被拒之門外甚至被冷嘲熱諷是她經常遇到的事。有一次,周又紅到一所學校動員他們辦環保小組,有位老師沒等她說完,就指指操場:“要你講環保做什麼,我們學校每天都打掃衛生。”
終於有一次,一位中學的老師禁不住周又紅的“軟磨硬泡”,答應給她一次機會,試講一堂環保課。
為了抓緊時間,周又紅把學生們帶到實驗室,給他們做了個小實驗:她把pH試紙折成紙花,然後用酸性的水澆花,紙花遇到“酸雨”馬上變了顏色。她告訴學生,大自然中由於污染也有這樣的酸雨,真正的酸雨不但對植物有害,還會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看著學生們驚訝的神情,周又紅的興致一下子來了,她又接著給學生們做了10個類似的實驗,並將其中蘊涵的環保知識教給大家。
不知不覺中,45分鐘的課上完了,同學們似乎沒有盡興,誰也不願意離開教室。大家都覺得這位他們不曾見過的老師帶來的小實驗和平時在課堂上做的實驗大不相同,不但感覺“好玩”,還能懂得周圍環境對自己以及家庭的影響。在學生們的強烈要求下,周又紅的環保小組在這所學校成立了。
用同樣的方法,周又紅又在其他幾所學校開設了環保小組。慢慢地,石景山區的很多學校都知道科技館有個教環保的周老師,她講的環保課學生們特別愛聽。於是,許多學校也紛紛改變了態度,邀請周又紅到他們的學校開設環保小組。
1987年,周又紅被調到了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在那裡,她進入了環保興趣小組。那時候,北京市各區縣的科技館,大都面臨著經費緊張的窘境,一些科技館慘澹經營,它們取消了環保興趣小組,取而代之的是辦起了能給科技館帶來經濟效益的化學、物理補習班。
“許多原來和我一起做環境教育的老師也都跳槽、轉行,另謀財路了。”周又紅說。
畢竟,在“分數第一”的應試教育里,除了中高考需要的幾門課程,其他的都要“靠邊站”,沒有幾個學生還會堅持到一個小小的科技館參加環保興趣小組。眼看科技館的生源越來越少,有位領導找到周又紅,勸她別搞環保小組了,也學學其他人,搞有收益的中高考補習班。”
“可能是我這人能在絕境的時候看到希望,於是思考了一陣後,我就跟領導說,您不覺得當所有科技館都不辦環保的時候,我們西城區科技館的環保課就成為全市的一個特色嗎?領導聽了以後也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同意繼續支持我們開設環保班。”周又紅說。
“光喊口號不成,必須給環保小組找到出路。”於是,周又紅開始更新思路,重新給環保小組定位。她說:“應該將環保和科學研究、化學實驗結合起來。因為如果單純研究環境問題,在應試教育為主的今天我們的生源太少了!而只教化學,學生又幹嗎到科技館來上化學課啊。因此,我想到可以把生物、物理、社會課的內容都結合到環保教學中來,這樣你的天地就又寬了一大圈。”
於是,在環保興趣小組裡,學生們在提高化學實驗能力的同時,也學會了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並經周又紅指導寫出了科學論文。“用敏銳的眼睛觀察,用勤勞的雙手實踐,用科學的頭腦思考,用精煉的語言表述”的教學模式為西城科技館的環保小組帶來了新氣象,也為周又紅掀開了環境教育的新篇章。
正是周又紅的堅持讓西城科技館的環保小組名聲漸起,大家都知道學生在這裡不但能通過化學實驗鞏固課堂上的知識,還能發現並解決身邊的環境問題,嘗到進行科學研究的樂趣。因此,來報名的家長絡繹不絕。那些當年放棄了環保小組、辦班搞創收的人看到周又紅和同事們取得的成績,有些人也後悔了。
“這件事給我印象太深了,因為我當時的堅持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被逼到絕境的時候。你挺住了就會越來越好!”周又紅說。

領著孩子玩

周又紅周又紅
"和他們一起'玩'科學是我最大的快樂!"
英國著名社會學家斯賓塞曾經說過,教育中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些,引導他們去發現的儘量多些。
2500年前,孔子也說過:“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做了二十多年校外環保輔導員的周又紅,一直保持著剛剛走上講台時的那股激情。多年的教學經歷讓周又紅意識到,環境教育不應簡單地向學生們灌輸環保知識,而是要把這些知識變成一個個有意思的動手實驗,讓學生們通過做實驗,自己發現身邊的環境問題,並且繼續通過實驗,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畢竟我的環保小組是在校外,學生們有時間可以學奧數、學外語,幹嗎非要到我這兒學環保啊。所以我用實驗吸引孩子,用實驗向他們傳遞環保知識,灌輸環保理念。”周又紅說。
“孩子們一般都會對做實驗感興趣。比如我講火柴棍的用途,如果我們光說它能幹什麼,孩子記不住,但是我讓他們用舊火柴棍做實驗,他們親眼看到了,喔,火柴棍還能幹這么多事,就永遠忘不了了。學生們在動手的過程中掌握的知識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並且在探究答案的過程中,孩子們能夠享受到科學研究的樂趣。”
“中國和美國的教育不同,教師和學生的關係可以用足球運動中教練與運動員的關係做比喻。在美國,教練坐在看台上指揮運動員如何跑、如何站位,運動員一直在跑。在中國,運動員都坐在看台上,教練滿場飛奔,而且一個勁地比劃,這么跑,那么跑。所以在我的課上,我說得很少,即便說也只是給他們一些提示,因為學生們的思維不應去規範它。”
在周又紅的課上,每一個問題都沒有固定的答案,而且很多實驗都是她即興為同學們安排的。比如,在做活性炭吸附實驗時,學生們見到醬油與活性炭混合後,變得無色無味,很吃驚。一個小女孩馬上拿出自帶的橙汁飲料,問周又紅能不能也讓活性炭給它褪褪色?周又紅馬上就答應了,還在班上表揚了這個小女孩的大膽嘗試。“每堂課我都建議他們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構想,然後自己嘗試著去做。只要是在遵循科學原理,又不出危險的情況下,我都會讓孩子們儘可能地嘗試。將來如果有一天,他們成為了科學家,他就會想我這么試,行不行?那么試,行不行?怎樣才能做好這件事。”周又紅說。
“孩子們通過實驗,提高了動手能力,這在學校課堂里是根本辦不到的。另外,周老師的課沒有固定的模式,這能讓孩子盡情想像。”一位帶著孩子上課的家長這樣評價周又紅的環保課。用周又紅自己的話說:“我要讓學生們感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要讓他們自己發現身邊的環境問題,並且想出辦法解決。和他們一起進行環保調研,一起‘玩’科學是我最大的快樂!”
正是周又紅的指導與啟發,她的很多學生都漸漸成為關注環保的有心人。一次,學生劉暢手拿塗改液,皺著眉對周又紅說:“老師,這個味道真不好!”一句話引起了周又紅的注意,於是
她帶著劉暢等同學來到北京化工大學,檢測塗改液中是否存有有害物質。結果顯示:塗改液中含有二甲苯、三氯甲烷、鹵代烴等毒性物質。為了給同學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為了讓他們自己通過實驗了解這些物質的危害,周又紅領著孩子們用
毒性物質在小白鼠身上做了急性、慢性毒害實驗。結果發現塗改液里的物質對小白鼠的身體有很大危害。於是,在周又紅的指導下,學生們寫成論文《警惕慢性殺手——塗改液》,並將其刊登在報紙上,以提醒人們“儘量少用既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又污染環境的這一產品”。這篇論文最終獲得了全國大賽的一等獎。
有一年,晚報上的一條訊息引起了周又紅的關注與思考:一場大雪,北京市給主要交通道路撒了4100噸鹽水,以加速積雪溶解,緩解交通堵 塞。但是,掃進樹坑的鹽水是否會影響行道樹的生長呢?於是,周又紅帶著北京十三中的肖楠、楊京晶同學進行了一年的調查。他們發現,鹽溶雪不僅殃及樹木還破壞土壤中各種物質的平衡,並最終寫成了《鹽溶雪對行道樹影響的調查》。這項調查報告刊登在了《北京晚報》上,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1998年1月14日,北京市政府公布2號令《禁止將撒過鹽的雪堆到樹坑裡》。時至今日,這一禁令仍對社會產生著積極影響。
從事環境教育時間越長,周又紅越滿足。她覺得再沒有什麼事情能和跟孩子們在一起,帶領他們學習科學知識,探究大自然中的奧秘更有意思的事了。周又紅總說:“別看我那么忙,可我一點也不覺得累,跟孩子們在一起,我最放鬆,最開心,就跟在玩一樣。誰會覺得玩辛苦啊!”

成就科學夢

"在從孩子到科學家的成長中,我充當催化劑。"
一位學生家長這樣比喻周又紅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孩子是火花,周老師是加熱器”。正是周又紅的啟發與教誨,讓學生們智慧的火花燃燒不熄。
周又紅懂得欣賞孩子,因她曾經歷過不被欣賞的童年。小時候,心直口快是周又紅的代名詞,她的眼裡從不揉沙子。只要是黑板上老師的板書有錯誤,周又紅一定會舉手指出。在周又紅的心裡,總有無數個“為什麼”等著老師回答。
“事多”的孩子在那個年代自然不是老師的寵兒,老師總是覺得小周又紅在給自己找麻煩。再到後來,老師每次寫完板書,乾脆直接把周又紅叫起來,然後喝問:“你看這回我的板書有什麼錯?你還有什麼問題要問?”高高在上的老師為了師道、尊嚴而批評學生,周又紅不能理解老師的做法。因此,成為一名學生們愛戴、敬佩的好老師,是周又紅兒時最大的夢想。
做教師以後,周又紅髮現她的一些學生和當年的自己十分相似,言行不是最乖,但喜歡觀察周圍的事物,腦子裡總有十萬個“為什麼”等著人回答。這些孩子善於發現問題、探究原因,他們中的很多人也許就是明天的科學家。作為教師,周又紅認為自己應該善於捕捉這些“閃光點”並將其發揚光大。她覺得“孩子都是科學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頭腦中有許多成人忽略的、不以為然的“奇怪的想法”,而這些可貴的“一閃念”極易在無人喝彩中自生自滅。“我的工作其實就是不讓這些‘一閃念’消失,甚至放大這些‘一閃念’,在從孩子到科學家的變化中,我其實充當了催化劑。”周又紅笑言。
從教20餘年,周又紅碰到的學生無數,許多學生都是通過周又紅認識到自己的閃光點,從而對科學研究產生興趣,開啟了人生嶄新的一頁。曾經有個高中男孩子找到周又紅,一見面就跟她說:“老師,我現在成績年級倒數,對學習沒什麼興趣了,可就是想參加您的環保小組,您答應嗎?”周又紅問他有什麼特長,他說自己對計算機很擅長,並且當場給她的電腦殺了毒。周又紅看出孩子的聰明勁,而且她打心底里想救這個孩子,便將他留在了興趣小組。在與孩子的接觸中,周又紅髮現,這個男孩是因為沉迷於網路,學習成績才不好的。那段時間,周又紅正好從英國引進了一個可以分析光線數據的軟體,她便想到了這個男孩。短短几天,男孩便熟練地套用軟體,他還發現用這個軟體能研究北京草坪地燈對植物的影響。於是,周又紅啟發他,讓他堅持觀察、記錄並進行分析,最終,這名學生寫出的論文獲得了北京市一等獎。獲獎以後,男孩有了很大的轉變,因為他第一次得到了人們的肯定,他第一次嘗試到成功的喜悅。過了一段時間,他又找到周又紅,說自己想考大學了,以後要研究電腦病毒。後來,他很努力地學習,果真如願地考上了北京信息工程學院。周又紅感慨地說:“如果不是科學、不是環保,沒有這個孩子的今天!”

享受教學樂

"人活得幸福就是做了自己喜歡的事。"
做了二十多年的環境教育校外輔導員,周又紅已經看到了環境科普教育的效果。當年周又紅教過的學生,很多都在從事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工作,有些人甚至還成為了她的同事。周又紅認為,正是從小引導孩子們探究科學,才能讓他們從中找到樂趣,打算一輩子搞科學研究。
周又紅漸漸發現,光在實驗室不能滿足學生們的好奇心,於是她又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到環境污染的現場實地考察環境問題。在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工作的這些年,周又紅帶著學生們利用課餘時間走遍了北京、天津、內蒙古等省市的河流、工廠,連續20年不間斷開展環保夏令營。
很多年過去了,許多上過環保小組的同學至今還跟周老師有聯繫,學生們取得任何成績,遇到任何困難,都會想到告訴周又紅。“其實和孩子們學校的老師比,我和他們接觸的時間很有限,每周只能見一次。但是為什麼這么多年過去了,孩子們還惦記著我,就是因為他們覺得在科技館做實驗,進行科學探究的那段日子很開心,一輩子忘不了!”
“很多人問我,你做環境教育這么多年,成績不少,怎么沒當上領導。我告訴他們,找個人當領導容易,可找一個有20年經驗的環保教師不容易。一個人之所以活得幸福就是幹了自己喜歡的事,而我最大的快樂就是能和孩子們一起探究科學,因此我很幸福,當不當領導對我不重要。”同樣的原因,周又紅也多次放棄了去名校從教的機會。
周又紅認為,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周又紅也認為,環境教育其實就是一種養成教育,它是在培養一個人關愛環境的習慣。人們正因為有了對大自然的熱愛,養成保護自然的習慣,在日後才不會產生破壞環境的行為。
現在,周又紅和她的學生已經不僅僅局限在教室了,因為大家意識到僅在實驗室不能滿足學生們的好奇心。於是,她又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實地考察環境問題。在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工作的這些年,周又紅帶著學生們利用課餘時間走遍了北京、天津、內蒙古等省市的河流、工廠,連續20年不間斷開展環保夏令營。
另外,周又紅漸漸覺得僅在學校進行環境教育還不夠,要在更多的地方,面向更多的社會公眾宣傳環保理念,教會他們關愛環境的習慣。於是這些年,她走出科技館,到社區、企業等更廣闊的舞台實踐自己的理想,向更多的人普及環保知識,幫助不同層次的人們養成好的習慣。

北京市特級教師

北京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交通等中心,特級教師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基礎教育領域傑出的教育工作者,是廣大教師和學生學習的榜樣和楷模。特級教師的成長經歷是中國小教育的珍貴的教材,將北京市添加教師整理並傳播開來,供廣大中國小校長、教師、教育行政及科研人員學習、研究和借鑑,是首都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同時也是全國教師學習的榜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