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批判學派

傳播學批判學派

傳播學批判學派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在西歐一些國家形成的傳播學研究學派。批判學派受德國法蘭克福學派影響較大,對現存的資本主義傳播制度持批判立場。批判學派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學者群體,其內部又分為各種流派。批判學派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美國傳播研究的缺點,而且能從另一個角度對複雜的社會傳播現象進行全面的考察。但其觀點也經常有失偏頗,他們的研究容易走向“頭重腳輕”的極端。

學派介紹

傳播學批判學派傳播學教程
傳播學批判學派於20世紀60年代在歐洲興起。它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會科學法蘭克福學派的影響。它實際上並非一個統一的整體,而是又包含了許多派別。這些流派各持一說、自成一派,但它們又一個共同的傾向,都反對美國的經驗學派。

傳播學批判學派研究的基本特徵是:

(1)他們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持批判態度,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促銷文化”已經極為常見,甚至成為了一種傾向,大眾傳媒是如何表現和強化“促銷文化”的成為重要的課題;

(2)傳媒以何種方式和手段剝奪了人們的權利和自由,應當成為研究的焦點;

(3)用何種方法和途徑來使人們被剝奪的基本價值得以恢復,乃是研究的目的。

可見,批判學派和經驗學派無論是在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向還是研究的方法上都有著很多的不同之處。隨著社會傳播的不斷發展以及研究上的碰撞與交流,這兩大學派在方法論上已經互有借鑑,但是他們在社會觀和傳播觀上仍然是水火不容。批判學派從巨觀入手,強調用一種整體的眼光把大眾傳播與社會環境聯繫起來進行考察,尤其重視大眾傳播制度與整個社會、政治統治以及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他們採用的方法多為思辨的、定性的、批判的方法。其社會觀也是堅持認為現有社會具有種種弊端,主張以激烈的社會變革來突破現狀。他們也經常採納多種方法進行研究,其中包括定性與定量結合的方法。批評學派反對只注重微觀效果分析的經驗學派,認為他們的研究非常膚淺,分析的只是社會的表象而非傳播的本質。

批判學派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美國傳播研究的缺點,而且能從另一個角度對複雜的社會傳播現象進行全面的考察。但其觀點也經常有失偏頗,他們的研究容易走向“頭重腳輕”的極端。而他們所採用的馬克思主義方法也不同於中國所堅持的馬克思主義。

所分流派

主要流派有:

文化研究學派

以英國學者霍爾為代表,主要採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從“編碼和釋碼”的角度出發。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文化與各種亞文化的對立、矛盾與衝突關係;

政治經濟學派

以英國學者戈爾丁和默多克為代表,主要是從考察媒介所有權的集中和壟斷程度入手,揭示資本主義媒介為壟斷資本服務的本質;

“意識形態霸權”研究

以普蘭扎斯等人為代表,主要通過內容分析來揭示資本主義媒介作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工具所起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批判學派反對美國主流學派的經驗主義和行為科學的方法,重視哲學、歷史學、政治經濟學和語義學的分析方法。

主要特點

特點:1,他們都對現行的資本主義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態度。2,他們更多將傳播理論和社會理論集合在一起,著重考察與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相關的巨觀問題。3,批判學派在方法論上以思辯為主

基本特徵

(1)他們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持批判態度,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促銷文化”已經極為常見,甚至成為了一種傾向,大眾傳媒是如何表現和強化“促銷文化”的成為重要的課題;
(2)傳媒以何種方式和手段剝奪了人們的權利和自由,應當成為研究的焦點;
(3)用何種方法和途徑來使人們被剝奪的基本價值得以恢復,乃是研究的目的。

美國批判學派

傳播學批判學派麥克盧漢
直接與經驗主義傳播學相對的批判學派,主要集中在美國,所以有“歐洲批判學派”之說,這是由於批判學派的思想來源,主要在西歐。第一次兩個學派(這只是從現在使用這兩個概念的意義上)的衝突,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流亡美國的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一些學者,通過論證意識形態霸權的美國形式——大眾文化,開始與萌芽時期的經驗主義傳播學對立。這些受到法西斯迫害而來到美國的學者,其哲學思辨的傳統與美國社會科學中反思辨的傾向發生衝突。出於對本土法西斯統治的憎恨,以及學術傳統的延續性,他們較多地注意到美國與納粹德國的聯繫和相似性,美國給他們提供了一種不盡相同的研究題材和契機。對法西斯的批判並沒有導致簡單地認同美國文化,他們認為這都是權威主義,只是形式不同,美國不是用恐怖和高壓統治,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大眾傳媒為途徑的大眾文化,來實現“權威主義”。所以他們傾向於使用批判的、較為極端的詞句來談論美國的大眾社會和大眾傳播媒介。

他們大多在美國主流文化中影響不大,其中一些人後來回到歐洲(例如阿多諾,Adorno,T.)。但是他們在美國還是培養或影響了一批新的批判學派學者,使得連續出現關於美國媒介文化研究的著作,主要討論大眾傳播的"內容"在社會文化意義上的“效果”,進而對整個社會結構的影響。他們認為,娛樂與新聞已經不可分離,特別在電視中,只有娛樂節目才能使新聞得到銷售。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早期的例如C.米爾斯(Mills,代表作《權力精英》the power elite,1956)、B.羅森伯格(Rosenberg)、D.布爾斯廷(Boorstin)等等。他們注重大眾傳播的“內容”對“效果”問題的研究,通過批判性的考察傳播效果而闡述了媒介如何發生作用,如何影響客群的思想。

20世紀70-80年代從各方面審視傳播現象的批判學派代表中,較為激進的如J.阿特休爾的《權力的媒介》,而最為“激進”的是H.席勒(Schiller)的一系列著作,他提出了媒介帝國主義理論,代表作是《大眾傳播和美國帝國》,其他著作還有《思想管理者》(1973)、《傳播與文化霸權》(1976)等。其他批判學派的代表人物還有H.甘斯(Gans,代表作《什麼在決定新聞》deciding what's news,1979)、J.凱里(Carey)、T.吉特林(Gitlin)、M.里爾(Real)、L.格羅斯堡(Grossberg)等等。

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McLuhan M)從媒介技術和文化角度提出一系列新的觀點。如果從研究方法的角度看,他不同於美國的經驗主義學派,但與批判學派的觀點差距也很大。批判學派是從大眾媒介的內容及其控制對於整個社會的影響,著手進行研究的;麥氏是從大眾媒介工具本身、尤其是廣播電視等電子傳播工具對人的認識及人類的社會作用,著手進行研究的。

就研究方法而言,早在20世紀40年代L.林德就對經驗主義的研究偏向提出了問題:“堅持它的人通常將自己置於現行的體制之中,暫時接受它的價值和目標,從事收集數據和描述趨勢這些工作……時間是漫長的、數據總是不會完整,形勢不斷在變化,當‘客觀的’分析家在情況中發現更多的應記錄東西時,他就會被更深地拉進假設的網路中,從這種假設出發,他正在研究的體制假裝在運轉。”當經驗主義傳播學深入證明一些假設的時候,例如色情和暴力的電視鏡頭是否會對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這樣的研究項目,批判學派的觀點不在於證明是或否,而認為即使數據證明無害也無意義,因為這是要靠價值觀來解決的。數據在這裡無能為力,科學的數據只能客觀地發現存在什麼,但不能表示應該存在什麼。

歐洲批判學派

傳播學批判學派獄中書簡
歐洲學者的研究涉及到大眾傳播的,有一部分是專門研究大眾傳播的學者,例如英國的R.威廉斯(Williams,著有《傳播學》)、S.豪(Hall,著有《制碼/解碼》Encoding/Decoding)、N.加恩哈姆(Garnham,發表過論文《關於大眾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貢獻》For a Contribution of Political Economy of Mass Communication)等。

另一部分人不是專門研究大眾傳播媒介的,而主要是研究社會學、符號學、政治經濟學、文化學、社會心理學、政治學、文藝理論等等方面的。他們較少同美國的經驗主義傳播學觀點直接對立,各研究各的,但是若分析各自的觀點,從研究方法、切入的視角到結論,差異確實較大。例如J.哈貝馬斯(Habermas,著有多卷本《交往行動理論》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ction)、M.福柯(Foucault)、P.布爾迪厄(Bourdieu,著有《關於電視》Sur la Television)、R.巴爾特(Barthes,著有《神話——大眾文化詮釋》Mythologies)、T.凡迪克(van Dijk,著有《作為話語的新聞》News as Discourse)等等。

他們的著作自成體系,相當艱深,從不同視角對當代傳媒的權力體系和大眾文化的商業化傾向進行了分析性的批判。如果一定要再劃分一下,可以有德國的法蘭克福學派、英國的政治經濟學派和文化學派、法國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地中海沿岸學派等等,但是界線劃分得並不十分清晰。

理論來源

西方馬克思主義是傳播學歐洲批判學派的主要學理基礎之一,當代還有一些對西方馬克思主義補充、修正的“後馬克思主義”,觀點較為紛繁。以下是批判學派的幾個主要的理論研究視角:

1,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批判的觀點。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從經濟基礎來說明大眾傳播的性質,著重指出了媒介工業如何受制於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各種權力,從媒介所有權、經濟結構探討各種媒介現象。這一點是歐洲批判學派的要點,如凱.米勒所說:“對批判學派的學者而言,再沒有比權力更重要的概念了。權力控制及支配等問題是所有批判理論——不論是有關經濟的、社會的還是傳播的理論——的中心。”

2,文化工業論和非真實意識論(cultural industry theory and false consciousness theory)的觀點。這方面的研究認為,媒介的意識形態具有決定客群觀念的作用,以文化工業的形式出現的媒介,往往掩蓋了它們這方面的本質。人們很難知覺自己所相信的意識形態正在奴役自己,偶有反抗,也會被既定的意識形態所壓抑。如一些批判學派的學者所說,意識形態不僅僅是一種態度或信仰,它還“構建我們的思想,控制我們對現實的理解”。意識形態幫助人們理解什麼是存在的,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可能的。

3,主流意識形態分析(dominant ideological analysis)的觀點。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想說明:大眾傳播如何以間接的、無意識的方式,透過傳播結構、專業理念或例行業務,不斷複製著主流意識,從而成為統治者統治的一個環節。

4,唯名論(nominalism)和多義性(polysemy)研究的觀點。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對反映意識形態的流通符號,進行內在涵義的分析。研究者認為,統治的權力結構不僅存在於政治經濟或意識形態領域,也存在於日常流通的生活符號中。權力的存在是多面向的,各種符號的涵義也是多樣化的,需要探討日常生活情境、媒介使用和意義建構之間的聯繫。

給批判學派提供相對具體的理論基礎的主要人物,首推義大利共產黨的領袖葛蘭西(Gramsci,A.1891-1937),他1926年被義大利法西斯逮捕,判刑20年,在獄中寫作了長達4000頁的筆記手稿,對以往革命活動進行了總結和反省。其中,他提出的“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理論對於後人分析社會,提供了一種巨觀的基本認識的切入口。

傳播學批判學派福柯
代表人物

當代為批判學派提供了理論基礎的學者中,下面的幾位較為著名:

法國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者阿爾都塞(Althusser,L.1918-1990),他的研究主要涉及意識形態在社會中的功能、扮演何種角色。他關於意識形態建構主體功能的論證,認為人本質上就是意識形態的,並且在不同的類別、領域和實際儀式等意識形態中生活、變動和存在著。這對於傳播學批判學派中的意識形態分析,提供了理論依據。

英國文化學家S.豪(1931年出生於牙買加)被視為批判學派的又一個當代理論來源。1985年國際傳播學年會上批判學派的主要發言人就是豪,引起很大的轟動。他從巨觀文化學角度,提出了媒介建構社會知識、形成規範和反應價值、塑造共識和提供“合法性”,從而扮演意識形態的連構(articulation)角色。這對於批判學派的文化分析,提供了一種思路。

法國當代哲學家福柯(1926-1984)的廣義文化符號分析方法,對於從分析角度入手研究大眾傳播,影響巨大。他通過一系列具體分析的實例,實際上認為權力廣泛分布於知識、交往辭彙之中。意識形態泛化,並且形成“權力/ 知識”的對應。由於權力潛在於知識中,因而當人們更了解自己和控制自己時,也更被了解和控制。

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1929-)屬於第三代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理論大家,著作等身。他提出的合理的交往的理念,以及質疑媒介商業化、從而提出的“公共領域”的概念,對於批判學派分析、區分媒介發揮作用的領域,提供了啟示性的思路。

學派區別

傳播學批判學派傳播學批判學派
美國傳統學派
①維護現行的社會制度傳播制度 ②為大眾傳播媒介充分實現政治、經濟、軍事功能服務 ③實用性、經驗性明顯。
歐洲批判學派
①從哲學、社會學質化分析角度探討傳播與社會結構各要素之間的關係。 ②利用對現有的傳播狀況的研究改變既有事實社會變化。

研究焦點
美國傳統學派
①關於如何傳播、如何有效傳播之類的問題。②致力於尋求傳播活動自身規律 ③落腳點在傳播效果和客群(微觀) ④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務於實踐。
歐洲批判學派
①關心為誰傳播之類問題 ②傳播體制的研究,傳播者和傳播與社會結構各要素的關係(巨觀) ③落腳點在傳播意義上。
研究方法
美國傳統學派
主要採用社會學、心理學等方法強調定量分析,注重實證經驗微觀。
歐洲批判學派
主要採用哲學、社會學、政治經濟學、文化研究等方法,強調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辯、理論巨觀、全面。

社會觀
美國傳統學派
資本主義是多元社會、只要實現多元利益的協調與平衡即可消除社會矛盾,認為媒體可以幫助改進社會問題資本主義制度。
歐洲批判學派
傳播制度本身並不合理,大眾傳媒本質是少數壟斷資產階級對大多數人實現統治的意識形態的工具,必須批判。

主要評價

傳播學批判學派哈貝馬斯
不論是美國的還是歐洲的傳播學批判學派,他們與經驗主義傳播學的差別,除了方法上側重面不同外,在研究視角上也存在較多的差異。批判學派一般是從巨觀、中觀角度分析問題;經驗主義傳播學較多地是從具體問題出發,較為微觀地分析各種因素如何構成某種結果。但是雙方不論在方法還是角度上,仍然是互通的。英國不少傳播學者,觀點上屬於批判學派,研究方法上則採用了相當多的經驗主義的作法;美國當代傳播學研究中,也越來越多地滲入了批判學派的研究方法。

傳播學批判學派,特別是美國國內的的一些這方面的著作,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條件下產生和發展的,它主要針對的是資本主義傳播業中的缺陷,在表現自由的環境中,提出的批判是深刻的和尖銳的,其中有些觀點特別激進,帶有相當的烏托邦特徵。但是它對於遏制資本主義條件下傳播業過分的發展偏向,是有一定抑制作用的,甚至是一種必要的學理性的監督。

對美國而言的歐洲以其他學科研究為主的大家(例如現在較著名的福柯、哈貝馬斯、布爾迪厄等等),他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視角,對於經驗主義傳播學的缺陷,在學術上恰恰給予了相對應的補充,並且也產生了較大影響,使得現在的主流傳播學,不知不覺地借鑑了不少批判學派的研究視角和方法。

傳播學辭彙

5W傳播模式 | IIP指數 | 《人類傳播理論》 | 《傳媒符號學:後麥克盧漢的理論轉向》 | 《後工業社會》 | 《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客群》 | 《帝國與傳播》 | 《理解媒介》 | 《電視導播學》 | 丁曉正 | 上線效果 | 兩級傳播模式 | 個人差異論 | 個人社會化 | 中國人物傳播研究中心 | 中國新聞傳播學高影響論文評介 | 書籍設計與印刷工藝 | 二級傳播理論 | 交往理性 | 人內傳播 | 人物傳播學 | 傳播學 | 人際傳播 | 伊里調查 | 傳媒產業 | 傳播制度 | 傳播功能 | 傳播單位 | 傳播史 | 傳播學基礎 | 傳播學引論 | 傳播學批判學派 | 傳播學概論 | 傳播學經驗學派 | 傳播學論壇 | 傳播技巧 | 傳播效果 | 傳播模式 | 傳播流 | 傳播渠道 | 傳播障礙 | 傳者 | 伯明罕學派 | 使用與滿足模式 | 使用與滿足理論 | 依賴論 | 保羅·拉扎斯菲爾德 | 信息 | 信息匱乏 | 信息溝 | 信息熵 | 信息爆炸 | 信息超高速公路 | 信息過載 | 信源 | 傾向性解讀 | 假寐效果 | 充欲主義 | 克勞德·香農 | 共同意義空間 | 內容分析法 | 內爆 | 冗餘信息 | 冷媒介與熱媒介 | 分層抽樣法 | 創新理論 | 刺激理論 | 勸服傳播 | 加布里埃爾·塔爾德 | 中國組織人事報 | 單向傳播 | 單向度人 | 南京大學廣告與傳播學系 | 卡爾·霍夫蘭 | 卡爾•霍夫蘭 | 雙向傳播 | 反向社會化 | 反抗式解讀 | 客群 | 客群商品論 | 受傳者 | 口傳系統 | 口碑傳播 | 口語傳播 | 同時傳輸制 | 後援會 | 吳飛[著名傳播學者] | 周勝林 | 周郵報 | 哈羅德·拉斯韋爾 | 國際傳播 | 國際傳播學 | 國際傳播:延續與變革 | 國際輿論 | 地球村 | 培養理論 | 多元無知效應 | 大眾傳媒與民主政治 | 大眾傳播 | 大眾傳播研究方法 | 奧斯古德模式 | 麥克盧漢 | 威爾伯·施拉姆 | 媒介事件 | 媒介依賴論 | 媒介即訊息 | 媒介奇觀 | 媒介控制 | 媒介理論 | 媒介生態環境 | 媒介研究的進路:經典文獻讀本 | 媒介組織 | 媒體奇觀 | 子彈論 | 守門人 | 守門人理論 | 容器人 | 導語 | 居延安 | 工具說 | 市民新聞 | 廣告效果評估 | 廣播電視集團 | 庫爾特·盧因 | 庫爾特•勒溫 | 廉價報紙 | 強大效果模式 | 心理圖像理論 | 意見領袖 | 所羅門控制實驗 | 托馬斯公理 | 批判學派 | 把關人 | 報導思想 | 拉斯韋爾模式 | 擬像理論 | 控制論 | 控制試驗法 | 政治傳播學引論 | 文化行為模式 | 文化規範論 | 新媒介 | 新聞傳媒專業 | 新聞戰 | 新聞控制 | 新聞洞 | 新聞道德 | 施拉姆大眾傳播模式 | 無知之幕 | 最合適效果跨度 | 有效傳播 | 有效信息 | 有效效果模式 | 有限效果 | 有限效果模式 | 有限效果論 | 機械性噪音 | 李卓鈞 | 李金銓 | 楊宇時 | 標題新聞 | 欒軼玫 | 框架理論 | 欣賞指數 | 武漢大學傳播學複習精編 | 民主參與理論 | 民族志傳播學 | 污名化 | 沉默的螺鏇 | 沉默的螺鏇模式 | 沉默螺鏇 | 涵養分析 | 王彥琦 | 王文宏 | 用信息顛覆世界 | 電子傳播 | 電子空間 | 電視文化 | 皮下注射論 | 知溝理論 | 知識溝 | 知識鴻溝 | 社會分化論 | 社會市場學 | 社會責任理論 | 官方自媒體 | 窄眾化 | 符號學噪音 | 第三人效果 | 第三者效果 | 第二傳播 | 精心的可能性模式 | 精確新聞學 | 紐科姆模式 | 組織傳播 | 編碼 | 網路傳播學 | 網路輿論操控食物鏈 | 群體傳播 | 群體感染 | 蒲公英式傳播 | 視界政體 | 議程設定 | 議程設定模式 | 議題設定 | 語彙 | 語言符號 | 說服性傳播 | 新世界信息秩序 | 豆瓣,流行的密碼 | 象徵符 | 貝羅傳播模式 | 賴利夫婦模式 | 超真實 | 跨媒介傳播 | 跨界傳播五維理論 | 適度效果模式 | 選擇性接觸 | 選擇性接觸假說 | 選擇性理解 | 鐵砂船 | 長陽南曲 | 閱聽大眾 | 陳艷紅 | 霍夫蘭與耶魯學派 | 非典流言 | 韋斯特利一麥克萊恩模式 | 順序傳輸制 | 香農一韋弗模式 | 馬特拉 | 魔彈效果論 | 魔彈理論 | 魔彈論 | 麥克布萊德報告 | 麻辣書生 | 艦隊街 | 社會流瀑效應 | 身勢學 | 多倫多學派 | 電子烏托邦 | 李南田 | 社會認同 | 韋爾伯·施拉姆 | 訊息 | 新聞內參 | 社會共識 | 伊里研究 | N級傳播 | IPP指數 | 象徵性現實 | 語義空間 | 選擇性認知 | 大眾報紙 | 社會雷達 | 兩極傳播 | 他律性慾望主義 | 傳播學政治經濟學派 | 先有傾向 | 華爾街日報體 | 社會順從理論 | 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 | 媒介行銷 | 金定海 | 自由至上主義 | 蘇維埃-全權主義 | 田野調查法 | 張樹庭 | 大眾傳播功能失調 | 媒介環境 | 中國傳播學會 | 社會新聞 | 媒介霸權理論 | 文化規範理論 | “5W”傳播模式 | 電子烏托邦思想 | 國際戰略傳播學會 | 霍桑實驗 | 紐科姆的對稱模式 | 象徵性互動理論 | 周裕瓊 | 閔大洪 | 餘明陽 | 公共輿論 | 涵化理論 | 傳媒接近權 |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自我互動 | 董天策 | 趙為學 | 議程安排 | 孫宇科 | 拉斯韋爾 | 說服研究 | 尉天驕 | KDKA廣播電台 | 體育傳播學 | 詹成大 | 蘇振東 | 夏德元 | 靶子論 | 健康傳播 | 公共領域 | 《第二傳播》 | 教育體系 | 整合行銷傳播球 | 海南大學傳播學研究中心 | 擬劇論 | 尹章池 | 媒介技術決定論 | 傳播過程 | 預言的自我實現 | 內向傳播 | 群體動力學 | 個性化檢索 | 盧因 | 群體暗示 | 群體意識 | 傳播隔閡 | 餘霞 | 霍夫蘭 | 金兼斌 | 獵奇新聞 | RTBF | 南都全媒體 | 恐懼訴求 | 徐敬宏 | 擬態環境環境化 | 培養分析 | 操作化 | “假寐效果” | 文化指標 | 自然化 | 發展傳播學 | 伊萊休•卡茨 | 傳播效果研究 | 頻道專業化 | 頻道分眾化 | 信息吸盤理論 | 媒體素養 | 權力的媒介 | 范龍 | 兩級傳播論 | 警鐘效果 | 情境決定論 | 擬態環境 | 媒介依存症 | 大眾文化 | 自我傳播 | 多元主義 | 傳播媒介 | 傳播學專業 | 接種免疫論 | 傳播學理論基礎與實戰練習 | 縱合傳播 | CNN效應 | 一面提示 | 文化傳播 | 輿情 | 網路輿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