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W”傳播模式

拉斯韋爾明確提出了傳播過程及其五個基本構成要素,即:誰(who)?說什麼(what)?對誰(whom)說?通過什麼渠道(whatchannel)?取得什麼效果(whateffect)?這就是著名的拉斯韋爾5W模式。

概述

1948年,美國政治學家,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哈羅德·拉斯韋爾發表了《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在這篇文章中,拉斯韋爾明確提出了傳播過程及其五個基本構成要素,即:誰(who)、說什麼(what)、對誰(to whom)說、通過什麼渠道(in which channel)、取得什麼效果(with what effect),即“5w模式”。這個模式簡明而清晰,是傳播過程模式中的經典。後來的很多學者都對此進行過各種修訂、補充和發展,但大都保留了它的本質特點。這一模式還奠定了傳播學研究的五大基本內容:即“控制分析”、“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客群分析”以及“效果分析”。

具體內容

誰(Who)→說什麼(SaysWhat)→通過什麼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To whom)→取得什麼效果(Withwhat effects)
其稱謂來自模式中五個要素同樣的首字母“W”。這五個要素又構成了後來傳播學研究五個基本內容,即控制研究、內容分析、媒介研究、客群研究和效果研究。這五個要素各有其自身的特點:
“誰”就是傳播者,在傳播過程中擔負著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傳遞的任務。傳播者既可以是單個的人,也可以是集體或專門的機構。
“說什麼”是指傳播的訊息內容,它是由一組有意義的符號組成的信息組合。符號包括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
“渠道”,是信息傳遞所必須經過的中介或藉助的物質載體。它可以是諸如信件、電話等人際之間的媒介,也可以是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
“對誰”,就是受傳者或客群。客群是所有受傳者如讀者、聽眾、觀眾等的總稱,它是傳播的最終對象和目的地。
“效果”,是信息到達客群後在其認知、情感、行為各層面所引起的反應。它是檢驗傳播活動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意義

哈羅德·拉斯韋爾於1932年提出並經過16年修正、補充而成的5W傳播模式,第一次將傳播活動明確表述為五個環節和要素構成的過程,奠定了傳播學研究的範圍和基本內容,為人們理解傳播過程的結構和特性提供了具體的出發點。
拉斯韋爾的功績在於他通過這個5W傳播模式正確地指明了傳播學研究戰略的主攻方向,使傳播學界的主力軍在近半個世紀裡,把主要精力用在考察、研究傳播過程的基本要素上,取得了巨大成果,為整個傳播科學的長足發展奠定了深厚、紮實的基礎。

局限性

1、忽視了社會制度對傳播的影響,過高的估計了傳播的效果。
2、忽視了反饋的因素,未能揭示傳播雙向互動性質。
3、忽視了傳播動機(Why)對傳播過程的影響。
4、它在不少傳播學者的頭腦中澆鑄了一個僵化的思維定勢:一提傳播學研究些什麼內容,就只在5個研究項目上打轉轉,難於跳出這個框框去想問題。於是,一些非常重要的問題就被置於考察的視野之外了。比如傳播史的研究,傳播戰略、傳播策略和傳播方式方法的研究,傳播法規研究,傳播與環境的關係研究,特別是傳播學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這些都是影響、制約傳播效果的大問題。

近期發展

網際網路衝擊下的拉斯維爾5W模式全面崩盤。在傳播者的維度,多元主體的共存暗含的是網路空間成為碎片化自我的書寫,在能指與所指的內爆中,主體在現實與想像邊界模糊的同時,逐漸消失為擬像;而傳播的內容更成為語詞遊戲的純粹場域,表征在失去主體的限制後幻化為獨立的存在,一切只剩下“意義的凍結點”,在停泊與無限微小的逃逸中,“談話進行下去”成為傳播內容的呈現;傳播的工具則完全失去客體的意義,相比於麥克盧漢人的延伸,半機器人cyber 在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消弭中,在多重現實的漂移中人類對機器“異化”的恐懼也成為無的放矢,機器和人的界限內爆改變了傳播工具的傳統意涵;客群在雙向交流的擠壓和多重現實的解碼過程中,不僅不再是被動的,而且逐漸得變成一個沒有本體的不知所蹤的符號,而分眾也不再僅僅指大眾的分隔,更是若干個分離又重塑的自我的顯現。最後,網際網路使媒介的時空重組功效發揮的更為充分,技術座架的改變不僅影響到人們的日常行為方式,而且導致了社會結構的重組,風險的意涵更為多變,傳統的現代性越來越呈現出鮑曼所言的輕靈的流動的特性。

傳播學辭彙

5W傳播模式 | IIP指數 | 《人類傳播理論》 | 《傳媒符號學:後麥克盧漢的理論轉向》 | 《後工業社會》 | 《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客群》 | 《帝國與傳播》 | 《理解媒介》 | 《電視導播學》 | 丁曉正 | 上線效果 | 兩級傳播模式 | 個人差異論 | 個人社會化 | 中國人物傳播研究中心 | 中國新聞傳播學高影響論文評介 | 書籍設計與印刷工藝 | 二級傳播理論 | 交往理性 | 人內傳播 | 人物傳播學 | 傳播學 | 人際傳播 | 伊里調查 | 傳媒產業 | 傳播制度 | 傳播功能 | 傳播單位 | 傳播史 | 傳播學基礎 | 傳播學引論 | 傳播學批判學派 | 傳播學概論 | 傳播學經驗學派 | 傳播學論壇 | 傳播技巧 | 傳播效果 | 傳播模式 | 傳播流 | 傳播渠道 | 傳播障礙 | 傳者 | 伯明罕學派 | 使用與滿足模式 | 使用與滿足理論 | 依賴論 | 保羅·拉扎斯菲爾德 | 信息 | 信息匱乏 | 信息溝 | 信息熵 | 信息爆炸 | 信息超高速公路 | 信息過載 | 信源 | 傾向性解讀 | 假寐效果 | 充欲主義 | 克勞德·香農 | 共同意義空間 | 內容分析法 | 內爆 | 冗餘信息 | 冷媒介與熱媒介 | 分層抽樣法 | 創新理論 | 刺激理論 | 勸服傳播 | 加布里埃爾·塔爾德 | 中國組織人事報 | 單向傳播 | 單向度人 | 南京大學廣告與傳播學系 | 卡爾·霍夫蘭 | 卡爾•霍夫蘭 | 雙向傳播 | 反向社會化 | 反抗式解讀 | 客群 | 客群商品論 | 受傳者 | 口傳系統 | 口碑傳播 | 口語傳播 | 同時傳輸制 | 後援會 | 吳飛[著名傳播學者] | 周勝林 | 周郵報 | 哈羅德·拉斯韋爾 | 國際傳播 | 國際傳播學 | 國際傳播:延續與變革 | 國際輿論 | 地球村 | 培養理論 | 多元無知效應 | 大眾傳媒與民主政治 | 大眾傳播 | 大眾傳播研究方法 | 奧斯古德模式 | 麥克盧漢 | 威爾伯·施拉姆 | 媒介事件 | 媒介依賴論 | 媒介即訊息 | 媒介奇觀 | 媒介控制 | 媒介理論 | 媒介生態環境 | 媒介研究的進路:經典文獻讀本 | 媒介組織 | 媒體奇觀 | 子彈論 | 守門人 | 守門人理論 | 容器人 | 導語 | 居延安 | 工具說 | 市民新聞 | 廣告效果評估 | 廣播電視集團 | 庫爾特·盧因 | 庫爾特•勒溫 | 廉價報紙 | 強大效果模式 | 心理圖像理論 | 意見領袖 | 所羅門控制實驗 | 托馬斯公理 | 批判學派 | 把關人 | 報導思想 | 拉斯韋爾模式 | 擬像理論 | 控制論 | 控制試驗法 | 政治傳播學引論 | 文化行為模式 | 文化規範論 | 新媒介 | 新聞傳媒專業 | 新聞戰 | 新聞控制 | 新聞洞 | 新聞道德 | 施拉姆大眾傳播模式 | 無知之幕 | 最合適效果跨度 | 有效傳播 | 有效信息 | 有效效果模式 | 有限效果 | 有限效果模式 | 有限效果論 | 機械性噪音 | 李卓鈞 | 李金銓 | 楊宇時 | 標題新聞 | 欒軼玫 | 框架理論 | 欣賞指數 | 武漢大學傳播學複習精編 | 民主參與理論 | 民族志傳播學 | 污名化 | 沉默的螺鏇 | 沉默的螺鏇模式 | 沉默螺鏇 | 涵養分析 | 王彥琦 | 王文宏 | 用信息顛覆世界 | 電子傳播 | 電子空間 | 電視文化 | 皮下注射論 | 知溝理論 | 知識溝 | 知識鴻溝 | 社會分化論 | 社會市場學 | 社會責任理論 | 官方自媒體 | 窄眾化 | 符號學噪音 | 第三人效果 | 第三者效果 | 第二傳播 | 精心的可能性模式 | 精確新聞學 | 紐科姆模式 | 組織傳播 | 編碼 | 網路傳播學 | 網路輿論操控食物鏈 | 群體傳播 | 群體感染 | 蒲公英式傳播 | 視界政體 | 議程設定 | 議程設定模式 | 議題設定 | 語彙 | 語言符號 | 說服性傳播 | 新世界信息秩序 | 豆瓣,流行的密碼 | 象徵符 | 貝羅傳播模式 | 賴利夫婦模式 | 超真實 | 跨媒介傳播 | 跨界傳播五維理論 | 適度效果模式 | 選擇性接觸 | 選擇性接觸假說 | 選擇性理解 | 鐵砂船 | 長陽南曲 | 閱聽大眾 | 陳艷紅 | 霍夫蘭與耶魯學派 | 非典流言 | 韋斯特利一麥克萊恩模式 | 順序傳輸制 | 香農一韋弗模式 | 馬特拉 | 魔彈效果論 | 魔彈理論 | 魔彈論 | 麥克布萊德報告 | 麻辣書生 | 艦隊街 | 社會流瀑效應 | 身勢學 | 多倫多學派 | 電子烏托邦 | 李南田 | 社會認同 | 韋爾伯·施拉姆 | 訊息 | 新聞內參 | 社會共識 | 伊里研究 | N級傳播 | IPP指數 | 象徵性現實 | 語義空間 | 選擇性認知 | 大眾報紙 | 社會雷達 | 兩極傳播 | 他律性慾望主義 | 傳播學政治經濟學派 | 先有傾向 | 華爾街日報體 | 社會順從理論 | 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 | 媒介行銷 | 金定海 | 自由至上主義 | 蘇維埃-全權主義 | 田野調查法 | 張樹庭 | 大眾傳播功能失調 | 媒介環境 | 中國傳播學會 | 社會新聞 | 媒介霸權理論 | 文化規範理論 | “5W”傳播模式 | 電子烏托邦思想 | 國際戰略傳播學會 | 霍桑實驗 | 紐科姆的對稱模式 | 象徵性互動理論 | 周裕瓊 | 閔大洪 | 餘明陽 | 公共輿論 | 涵化理論 | 傳媒接近權 |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自我互動 | 董天策 | 趙為學 | 議程安排 | 孫宇科 | 拉斯韋爾 | 說服研究 | 尉天驕 | KDKA廣播電台 | 體育傳播學 | 詹成大 | 蘇振東 | 夏德元 | 靶子論 | 健康傳播 | 公共領域 | 《第二傳播》 | 教育體系 | 整合行銷傳播球 | 海南大學傳播學研究中心 | 擬劇論 | 尹章池 | 媒介技術決定論 | 傳播過程 | 預言的自我實現 | 內向傳播 | 群體動力學 | 個性化檢索 | 盧因 | 群體暗示 | 群體意識 | 傳播隔閡 | 餘霞 | 霍夫蘭 | 金兼斌 | 獵奇新聞 | RTBF | 南都全媒體 | 恐懼訴求 | 徐敬宏 | 擬態環境環境化 | 培養分析 | 操作化 | “假寐效果” | 文化指標 | 自然化 | 發展傳播學 | 伊萊休•卡茨 | 傳播效果研究 | 頻道專業化 | 頻道分眾化 | 信息吸盤理論 | 媒體素養 | 權力的媒介 | 范龍 | 兩級傳播論 | 警鐘效果 | 情境決定論 | 擬態環境 | 媒介依存症 | 大眾文化 | 自我傳播 | 多元主義 | 傳播媒介 | 傳播學專業 | 接種免疫論 | 傳播學理論基礎與實戰練習 | 縱合傳播 | CNN效應 | 一面提示 | 文化傳播 | 輿情 | 網路輿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