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傳播

國際傳播

國際傳播,即通過大眾傳播媒介進行的跨越民族國家界限的國際信息傳播及過程。國際傳播包括兩個部分:由外向內的傳播和由內向外的傳播。由外向內的傳播是將國際社會的重要事件和變化傳達給本國民眾;而由內向外的傳播是把有關本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傳達給國際社會。狹義的國際傳播僅指跨越國界的大眾傳播。

構成因素

一般認為,國際傳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指以民族、國家為主體而進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與溝通。國際傳播具有以下特徵:國際傳播的主導者是主權國家以及其他國際行為主體。“其他國際行為主體”包括國際機構,如聯合國、歐盟、世貿組織等;地區性的聯盟組織,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等;跨國組織,如國際奧委會等。

但是,關於國際傳播各個構成因素的認識也存在分歧。如在傳播者方面, 有人認為應該主要是指國家或國家的組織,有人認為還應包括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和有影響力的個人。在傳播內容方面,有人認為主要是指國際新聞的傳播,有人提出政治、經濟和文化信息的三分法,還有人則認為應該包括一切信息。在傳播工具或渠道方面,有人認為主要是指大眾媒介,而且重點是電子媒介, 有人則認為應包括人際交流的一切方式。在傳播客群方面,有人認為應該有特定的傳播對象,有人則認為凡是面向國際社會的傳播都是國際傳播,而所謂國際社會,就是沒有國界的社會。

主要問題

目前中國國際傳播中存在一些問題,如比較多的依靠大眾傳播手段,人際傳播用的不多;國際傳播內容陳舊,而且存在著“官辦的尷尬”等。這也許與僅僅將國際傳播的主體限定為“以民族、國家為主體”,因而掣肘了國際傳播的規劃、實踐和研究視野有很大的關係。

傳播主體

整體上看,學者們有關國際傳播主體的界定或描述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國家主體說

國外有學者認為:“國際傳播是以國家社會為基本單位,以大眾傳播為支柱的國與國之間的傳播”。國內有學者認為:“在通過大眾媒介的國際傳播活動中,國家政府組織是主要的信息發出者之一。國家藉助傳播媒介,利用信息維護和謀求本國利益;國家藉助傳播媒介實施其國際戰略” 。

多元主體說

國外有學者認為:“國際傳播是一個調查和研究個人、群體、政府(利用)技術(如何)傳遞價值觀、觀念、意見和信息的領域,是一個關於在不同國家和文化間促進或阻止信息交流的機構組織的研究領域”。國內有學者認為:“國際傳播主要是指通過大眾傳播媒體(即國際媒體)並以民族國家和國際組織為主體的跨越民族國家界限的國際信息傳播及過程”;“國際傳播是指跨越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不同文化體系間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是指個人、團體、政府通過各種手段轉移信息及數據”。

無主體表述

這類界定側重於對國際傳播現象的描述。例如國外有學者認為:“國際傳播的簡單定義是超越各國國界的傳播,即在各民族、各國家之間進行的傳播” 。中國於1992年出版的《宣傳輿論學大辭典》對國際傳播的界定是:“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信息交流活動,尤指以其他國家為對象的傳播活動。可通過人際傳播或大眾傳播形式進行,但以大眾傳播為主”。國內不少學者因襲這一說法。

應當說,以上界定,特別是前兩種界定中關於國際傳播主體的描述——無論是國家主體說還是多元主體說,都是正確的,都是對國際傳播某一發展階段內在特徵的反映。不足之處在於,對於國際傳播主體,二者均缺乏歷史的、動態的考察經濟實力的增長而不斷發展的。由於傳播技術手段的限制,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國際傳播的主導者是國家,是代表國家行使管理職能的各國政府。各國政府不但通過大眾傳媒(特別是大眾傳媒中專門用於對外傳播的部分)向外傳播信息,還承擔著國際傳播控制者與管理者的職責,即大眾傳播中所謂“把關人”的職責。它決定本國是否加入和如何加入國際傳播過程,採取什麼樣的信息接收方式,怎樣建立自己的國際傳播系統,在哪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是否與國際網路連線埠連線、開放本國的信息市場等等;它還要代表國家就國際傳播中涉及到的相互關係問題簽訂國際協定,並代表國家在國際性的公約組織中發表意見,體現國家的意志。而這些都是國家以外的其他組織機構和個人難以做到的。當然,即便是在傳統媒體時期,也有通過海底電纜或國際通信衛星進行私人傳播的情形,比如跨國公司為了使公司本部與國外製造廠或銷售點取得聯繫,租用衛星轉發器;一些國家的使館也通過衛星與其祖國保持聯繫。但這只是小範圍、小規模的傳播行為,相對於國家主體而言,它們只是處於依附地位。因此,在傳統媒體主導傳播過程的情況下,國際傳播就是“以國家社會為基本單位,以大眾傳播為支柱的國與國之間的傳播”,在此傳播中,“國家政府組織是主要的信息發出者之一”。

影響效果

1980年以前,國際傳播主要在國際政治領域中產生影響。隨著跨國媒體的介入以及信息傳播的全球化趨勢,國際傳播的穿透力、擴散力和整體效力越來越大,其影響範圍和力度在不斷加大。

1.國家傳播不僅是國家政治的工具,而且已成為國際政治鬥爭的一部分

由於國際傳播經常服務於政治,毋庸置疑已成為國際政治的工具。隨著傳播事業的發展,國際傳播在國際政治及國際關係中已不僅是一般性的工具或中介,它對國際政治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跨國商業性媒體,憑藉其雄厚的資金、高新的技術及強大的實力,在國際傳播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同時,為維護提升自身地位,並追逐更高的經濟利益,跨國商業性媒體已深入國家乃至國際間的政治生活,成為國內及國際政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對外政治決策過程及國際關係處理等方面,國際傳播的影響越來越大,這其中的例子屢見不鮮。

2.國家傳播既推動了經濟一體化進程,又直接為國際財團服務形成經濟壟斷

人類社會正處於知識經濟時代、電子資訊時代。以傳播媒介為核心的信息產業,成為這一時代的重要標誌。媒體不僅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一部分,而且在全球化過程中位居核心的角色。“在傳播科技的驅動下,媒體產品跨越了國界,進入了世界各地的家庭之中;而這種外來的媒體訊息影響了本地媒體產品的生產、需求和消費。此外,媒體也是商業廣告的發動機,而商業廣告則帶動了全球性的貿易活動。”

在經濟全球化的帶動下,跨國商業性媒體已不能簡單地看作是蒐集、製作和傳遞信息的機構。近年來,媒體持續不斷的集團化、規模化、跨行業化的合併浪潮,促成了超大型跨國信息產業集團的形成。

國際信息網路已不僅是一種新的媒介形態,它與一個國家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多方面關係密切。未來社會的經濟活動將主要在高度發達的信息傳播網路中進行,個別已開發國家因擁有全球大部分媒體硬體,正在掠取其中的高額增值。

3.國際傳播在總體上促進各民族文化在撞擊中融合,在衝突中發展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匯集,它包含了一個民族的信仰、價值觀、世界觀、行為規範、習俗等方面的內容。伴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傳播範圍的無國界化,建立在新傳播技術的國際傳播,由於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實際上已成為各國各民族互為傳受主體的文化行為,並大大推動了全球不同文化的碰撞與融合。當然,文化之間的融合不是對等的,一般來說,先進、文明程度較高的文化對於落後、文明程度較低的文化具有較強的同化作用。例如,中國古代的文化就對日本、朝鮮文化產生過不小的影響,中國漢族文化對少數民族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同化。當前,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思想在以他們為主導的國際傳播中被傳送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對其他民族文化產生了激烈的撞擊,並不同程度地使各地民族文化有所變異。這種變異,可以說是一種全球性的文化認同過程,它其中包含了各國各民族不至於被世界孤立所需遵循的共同的價值導向。不過,不能忽視的是,文化還具有一種“不可交流的”的對抗性,這也就是當不同民族的文化相遇時必然出現衝突的原因。有學者認為,儘管各民族文化表層如衣食住行可以像寒暑表一樣易於變化,但深層結構如倫理道德觀念、宗教信仰、意識形態及價值觀等不僅變化緩慢,甚至抗拒改變。國際間的信息交流,可以使文化表層變得越來越相通、越來越接近,但文化的深層結構卻相對穩定。東西方人可以著同樣的服飾,但內質的區別卻無法消泯。文化上的障礙,正是跨國商業性媒體對其傳播產品進行對象化的原因。

傳播學辭彙

5W傳播模式 | IIP指數 | 《人類傳播理論》 | 《傳媒符號學:後麥克盧漢的理論轉向》 | 《後工業社會》 | 《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客群》 | 《帝國與傳播》 | 《理解媒介》 | 《電視導播學》 | 丁曉正 | 上線效果 | 兩級傳播模式 | 個人差異論 | 個人社會化 | 中國人物傳播研究中心 | 中國新聞傳播學高影響論文評介 | 書籍設計與印刷工藝 | 二級傳播理論 | 交往理性 | 人內傳播 | 人物傳播學 | 傳播學 | 人際傳播 | 伊里調查 | 傳媒產業 | 傳播制度 | 傳播功能 | 傳播單位 | 傳播史 | 傳播學基礎 | 傳播學引論 | 傳播學批判學派 | 傳播學概論 | 傳播學經驗學派 | 傳播學論壇 | 傳播技巧 | 傳播效果 | 傳播模式 | 傳播流 | 傳播渠道 | 傳播障礙 | 傳者 | 伯明罕學派 | 使用與滿足模式 | 使用與滿足理論 | 依賴論 | 保羅·拉扎斯菲爾德 | 信息 | 信息匱乏 | 信息溝 | 信息熵 | 信息爆炸 | 信息超高速公路 | 信息過載 | 信源 | 傾向性解讀 | 假寐效果 | 充欲主義 | 克勞德·香農 | 共同意義空間 | 內容分析法 | 內爆 | 冗餘信息 | 冷媒介與熱媒介 | 分層抽樣法 | 創新理論 | 刺激理論 | 勸服傳播 | 加布里埃爾·塔爾德 | 中國組織人事報 | 單向傳播 | 單向度人 | 南京大學廣告與傳播學系 | 卡爾·霍夫蘭 | 卡爾•霍夫蘭 | 雙向傳播 | 反向社會化 | 反抗式解讀 | 客群 | 客群商品論 | 受傳者 | 口傳系統 | 口碑傳播 | 口語傳播 | 同時傳輸制 | 後援會 | 吳飛[著名傳播學者] | 周勝林 | 周郵報 | 哈羅德·拉斯韋爾 | 國際傳播 | 國際傳播學 | 國際傳播:延續與變革 | 國際輿論 | 地球村 | 培養理論 | 多元無知效應 | 大眾傳媒與民主政治 | 大眾傳播 | 大眾傳播研究方法 | 奧斯古德模式 | 麥克盧漢 | 威爾伯·施拉姆 | 媒介事件 | 媒介依賴論 | 媒介即訊息 | 媒介奇觀 | 媒介控制 | 媒介理論 | 媒介生態環境 | 媒介研究的進路:經典文獻讀本 | 媒介組織 | 媒體奇觀 | 子彈論 | 守門人 | 守門人理論 | 容器人 | 導語 | 居延安 | 工具說 | 市民新聞 | 廣告效果評估 | 廣播電視集團 | 庫爾特·盧因 | 庫爾特•勒溫 | 廉價報紙 | 強大效果模式 | 心理圖像理論 | 意見領袖 | 所羅門控制實驗 | 托馬斯公理 | 批判學派 | 把關人 | 報導思想 | 拉斯韋爾模式 | 擬像理論 | 控制論 | 控制試驗法 | 政治傳播學引論 | 文化行為模式 | 文化規範論 | 新媒介 | 新聞傳媒專業 | 新聞戰 | 新聞控制 | 新聞洞 | 新聞道德 | 施拉姆大眾傳播模式 | 無知之幕 | 最合適效果跨度 | 有效傳播 | 有效信息 | 有效效果模式 | 有限效果 | 有限效果模式 | 有限效果論 | 機械性噪音 | 李卓鈞 | 李金銓 | 楊宇時 | 標題新聞 | 欒軼玫 | 框架理論 | 欣賞指數 | 武漢大學傳播學複習精編 | 民主參與理論 | 民族志傳播學 | 污名化 | 沉默的螺鏇 | 沉默的螺鏇模式 | 沉默螺鏇 | 涵養分析 | 王彥琦 | 王文宏 | 用信息顛覆世界 | 電子傳播 | 電子空間 | 電視文化 | 皮下注射論 | 知溝理論 | 知識溝 | 知識鴻溝 | 社會分化論 | 社會市場學 | 社會責任理論 | 官方自媒體 | 窄眾化 | 符號學噪音 | 第三人效果 | 第三者效果 | 第二傳播 | 精心的可能性模式 | 精確新聞學 | 紐科姆模式 | 組織傳播 | 編碼 | 網路傳播學 | 網路輿論操控食物鏈 | 群體傳播 | 群體感染 | 蒲公英式傳播 | 視界政體 | 議程設定 | 議程設定模式 | 議題設定 | 語彙 | 語言符號 | 說服性傳播 | 新世界信息秩序 | 豆瓣,流行的密碼 | 象徵符 | 貝羅傳播模式 | 賴利夫婦模式 | 超真實 | 跨媒介傳播 | 跨界傳播五維理論 | 適度效果模式 | 選擇性接觸 | 選擇性接觸假說 | 選擇性理解 | 鐵砂船 | 長陽南曲 | 閱聽大眾 | 陳艷紅 | 霍夫蘭與耶魯學派 | 非典流言 | 韋斯特利一麥克萊恩模式 | 順序傳輸制 | 香農一韋弗模式 | 馬特拉 | 魔彈效果論 | 魔彈理論 | 魔彈論 | 麥克布萊德報告 | 麻辣書生 | 艦隊街 | 社會流瀑效應 | 身勢學 | 多倫多學派 | 電子烏托邦 | 李南田 | 社會認同 | 韋爾伯·施拉姆 | 訊息 | 新聞內參 | 社會共識 | 伊里研究 | N級傳播 | IPP指數 | 象徵性現實 | 語義空間 | 選擇性認知 | 大眾報紙 | 社會雷達 | 兩極傳播 | 他律性慾望主義 | 傳播學政治經濟學派 | 先有傾向 | 華爾街日報體 | 社會順從理論 | 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 | 媒介行銷 | 金定海 | 自由至上主義 | 蘇維埃-全權主義 | 田野調查法 | 張樹庭 | 大眾傳播功能失調 | 媒介環境 | 中國傳播學會 | 社會新聞 | 媒介霸權理論 | 文化規範理論 | “5W”傳播模式 | 電子烏托邦思想 | 國際戰略傳播學會 | 霍桑實驗 | 紐科姆的對稱模式 | 象徵性互動理論 | 周裕瓊 | 閔大洪 | 餘明陽 | 公共輿論 | 涵化理論 | 傳媒接近權 |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自我互動 | 董天策 | 趙為學 | 議程安排 | 孫宇科 | 拉斯韋爾 | 說服研究 | 尉天驕 | KDKA廣播電台 | 體育傳播學 | 詹成大 | 蘇振東 | 夏德元 | 靶子論 | 健康傳播 | 公共領域 | 《第二傳播》 | 教育體系 | 整合行銷傳播球 | 海南大學傳播學研究中心 | 擬劇論 | 尹章池 | 媒介技術決定論 | 傳播過程 | 預言的自我實現 | 內向傳播 | 群體動力學 | 個性化檢索 | 盧因 | 群體暗示 | 群體意識 | 傳播隔閡 | 餘霞 | 霍夫蘭 | 金兼斌 | 獵奇新聞 | RTBF | 南都全媒體 | 恐懼訴求 | 徐敬宏 | 擬態環境環境化 | 培養分析 | 操作化 | “假寐效果” | 文化指標 | 自然化 | 發展傳播學 | 伊萊休•卡茨 | 傳播效果研究 | 頻道專業化 | 頻道分眾化 | 信息吸盤理論 | 媒體素養 | 權力的媒介 | 范龍 | 兩級傳播論 | 警鐘效果 | 情境決定論 | 擬態環境 | 媒介依存症 | 大眾文化 | 自我傳播 | 多元主義 | 傳播媒介 | 傳播學專業 | 接種免疫論 | 傳播學理論基礎與實戰練習 | 縱合傳播 | CNN效應 | 一面提示 | 文化傳播 | 輿情 | 網路輿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