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研究

說服研究 卡爾·霍夫蘭(Carl Hovland,1912-1961),1912年6月12日出生在美國芝加哥,1936年在耶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曾擔任該校心理學系講師、助理教授、教授,是著名的實驗心理學家,也是宣傳與傳播研究的傑出人物。

作者簡介

卡爾·霍夫蘭(Carl Hovland,1912-1961)
1912年6月12日出生在美國芝加哥,1936年在耶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曾擔任該校心理學系講師、助理教授、教授,是著名的實驗心理學家,也是宣傳與傳播研究的傑出人物。

卡爾·霍夫蘭與“說服研究”

在耶魯大學學習期間,霍夫蘭是學習心理學學科帶頭人克拉克·赫爾(Clark Hull)的追隨者,後來又共事多年。這對霍夫蘭研究態度改變的方法有極大的影響。本來他可以在實驗心理學領域大展拳腳、早出成果,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改變了他的研究方向。霍夫蘭應召率領主要由心理學家組成的專家小組赴華盛頓,在美國陸軍軍部研究新聞及教育署研究戰爭宣傳與美軍士氣的問題。從此,霍夫蘭的實驗對象由讓老鼠走迷宮變為讓士兵看影片,通過對影片內容、形式和設計變化,測量、分析傳播來源的可信度、恐懼訴求的程度、問題提出的先後效用、論辯時是講一面之辭還是兩面都說、結論是明示好還是暗示好等傳播問題。 戰爭結束後,霍夫蘭帶著同事和資料回到了曾工作過的耶魯大學,繼續進行態度改變方面的研究。他們接受了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設立了耶魯傳播研究項目,旨在“提出科學的見解,以辨別哪些條件可使這類或那類勸服性傳播的效果有所增強或減弱。”(霍夫蘭等,1953) 霍夫蘭等人首先將戰爭期間的研究資料予以重新分析整理,編纂出版了一套《美國軍人》叢書,共4卷,其中第3部《大眾傳播實驗》(1949)代表了霍夫蘭等人最早的研究成果。該書集中反映了這批學者所進行過的兩類研究,即對現有影片的評價性研究和同一影片(或訊息)的兩種不同版本加以比較的實驗性研究。這兩類研究都對傳播理論的建設作出過某些有趣的貢獻,而通過操縱變數以測量傳播效果的實驗性研究則構成了態度改革研究的開端。 不久,霍夫蘭又主持撰寫出版了《耶魯大學關於態度和傳播研究叢書》,共5卷,其中以霍夫蘭和賈尼斯(I.Janis)、凱利(H.Kelley)合著的《傳播與勸服》(1953)最具綜合性和學術性,是這套叢書中的一部力作。這部著作涉及一系列命題,引發了一系列更加廣泛、深入的研究,有的甚至在耶魯叢書中單獨構成專著。例如,信源的可信性研究有力地擴展了傳播者研究的視域,恐懼訴求的分析有利於深入認識受傳者態度和行為改變的內在原因,一面之辭和兩面都說、先說和後說的對比研究更為傳播策略和技巧研究增添了嶄新話題。 羅傑斯(E·Rogers,1986)認為:霍夫蘭的研究直接影響了傳播研究對傳播社會效果(以態度改變的程度測量)的重視。說服研究由亞里士多德經卡特賴特至霍夫蘭,遂成為一個直到今天仍非常受歡迎的傳播研究課題。霍夫蘭的追隨者、當代說服研究的首領麥奎爾(D·McQuail,1981)估計,每年約有1000種有關說服研究的出版物出現,從中仍時常看到霍夫蘭的影子。總之,霍夫蘭等人的研究項目既是現代態度改變研究的開端,又是大眾傳播理論若干重大貢獻的淵源。主要著作:《傳播與勸服》(1953)《大眾傳播實驗》(1949)

從霍夫蘭說服研究中得出的結論

霍夫蘭有關說服的研究來自三種影響: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這是霍夫蘭參與耶魯大學的“人類關係研究所”的一個結果。弗洛伊德的思想主要通過霍夫蘭在C·赫爾的學習理論中的背景,而影響了他的說服研究。
2.作為一名研究學習的實驗心理學家,霍夫蘭的方法論背景遵循的是行為主義關於行為變化的方法,這也是他從C·赫爾那裡學到的。
3.勒溫的場論和群體心理學研究主要通過霍夫蘭的合作者H·凱利而影響了霍夫蘭,凱利有好幾年與霍夫蘭一起在耶魯大學共事,他是霍夫蘭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傳播與說服》的合作者。
就態度變化的過程而已,霍夫蘭和他的研究說服的隊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後來在耶魯大學裡學到了大量的知識:
1.高可信度的信源在傳播行為之後會立刻導致較多的態度變化,但是,某種潛伏的效果也會發生,在這裡,信源在一段時期後會被遺忘。
2.比起強烈的恐懼呼籲,溫和的恐懼呼籲導致更多的態度變化。宣傳者經常使用恐懼呼籲。霍夫蘭關於諸如此類的呼籲的效果的證據表明,一個信源在適用恐懼呼籲方面,應該謹慎,因為強烈的恐懼信息可能幹擾意圖中的說服嘗試。
3.對於教育程度或智商低的客群來說,一面理的信息導致更多的態度變化,而對於教育程度高或智商高的客群來說,兩面理的信息會引起更多的態度變化。或許,教育程度和智商高的個人認為,對於某種有說服力的論證來說,存在著兩面理,因此,只呈現一面理就不那么有效。霍夫蘭和他的同事關於比起一面理的信息來、兩面理信息具有更強的效果的發現,與納粹的宣傳政策相牴觸,後者從來不提一個論證的相反方面。

卡爾·霍夫蘭對傳播學的貢獻

1.與拉扎斯菲爾德的大眾傳播研究一樣,卡爾·霍夫蘭的說服研究也側重於傳播效果。與拉扎斯菲爾德及其學生不一樣——他們在其對媒體客群的調查研究中發現了最小的媒體效果,霍夫蘭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在他們的實驗對象中,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受到單一接觸一個說服性信息的影響。霍夫蘭提到,他的實驗對象是受控制的客群,因此所有的人都被暴露在某個信息面前。但是拉扎斯菲爾德的調查對象可被或不被暴露在一個特定的信息或媒體面前,而這個特定的信息或媒體的效果正為拉扎斯菲爾德所研究。即便他們被暴露在這樣的信息或媒體面前,這種信息或媒體也可以不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2.典型的說服實驗所研究的是實驗對象不熟悉的問題,實驗對象對於這些問題的自我參與程度低。從本質上說,(有關態度變化的)耶魯大學傳統的工作剔除了實驗研究的精華,而沒有確定不疑地深入到基礎的過程。那就是說,耶魯大學的研究通常忙於瑣碎的信念和態度,這些可以在實驗室里由同樣瑣碎的傳播介入予以操縱。與之相反,拉扎斯菲爾德和他的哥倫比亞大學“套用社會研究局”小組經常研究那些強烈持有的態度。
卡爾·霍夫蘭和他的說服研究小組碩果纍纍,從1949年至霍夫蘭生命終結時,幾乎每年撰寫一部著作。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說服研究仍然是一種流行的社會研究,每年大約有1000種研究成果出版。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這一研究的普遍性下降了。或許因為所有原始的霍夫蘭式的線索都已經得到充分開發,所以這個研究陣線的活力也被耗盡,而新穎的方法還沒有得到確認。而且,許多傳播學學者開始認為,單向傳播是作為對傳播過程的相互作用的、來回往返的本質的一種簡單化而發生作用的。然而,霍夫蘭既將說服研究引入傳播學,又將實驗方法引入傳播學。他的理論和他的方法在今天都仍然具有生命力。

傳播學辭彙

5W傳播模式 | IIP指數 | 《人類傳播理論》 | 《傳媒符號學:後麥克盧漢的理論轉向》 | 《後工業社會》 | 《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客群》 | 《帝國與傳播》 | 《理解媒介》 | 《電視導播學》 | 丁曉正 | 上線效果 | 兩級傳播模式 | 個人差異論 | 個人社會化 | 中國人物傳播研究中心 | 中國新聞傳播學高影響論文評介 | 書籍設計與印刷工藝 | 二級傳播理論 | 交往理性 | 人內傳播 | 人物傳播學 | 傳播學 | 人際傳播 | 伊里調查 | 傳媒產業 | 傳播制度 | 傳播功能 | 傳播單位 | 傳播史 | 傳播學基礎 | 傳播學引論 | 傳播學批判學派 | 傳播學概論 | 傳播學經驗學派 | 傳播學論壇 | 傳播技巧 | 傳播效果 | 傳播模式 | 傳播流 | 傳播渠道 | 傳播障礙 | 傳者 | 伯明罕學派 | 使用與滿足模式 | 使用與滿足理論 | 依賴論 | 保羅·拉扎斯菲爾德 | 信息 | 信息匱乏 | 信息溝 | 信息熵 | 信息爆炸 | 信息超高速公路 | 信息過載 | 信源 | 傾向性解讀 | 假寐效果 | 充欲主義 | 克勞德·香農 | 共同意義空間 | 內容分析法 | 內爆 | 冗餘信息 | 冷媒介與熱媒介 | 分層抽樣法 | 創新理論 | 刺激理論 | 勸服傳播 | 加布里埃爾·塔爾德 | 中國組織人事報 | 單向傳播 | 單向度人 | 南京大學廣告與傳播學系 | 卡爾·霍夫蘭 | 卡爾•霍夫蘭 | 雙向傳播 | 反向社會化 | 反抗式解讀 | 客群 | 客群商品論 | 受傳者 | 口傳系統 | 口碑傳播 | 口語傳播 | 同時傳輸制 | 後援會 | 吳飛[著名傳播學者] | 周勝林 | 周郵報 | 哈羅德·拉斯韋爾 | 國際傳播 | 國際傳播學 | 國際傳播:延續與變革 | 國際輿論 | 地球村 | 培養理論 | 多元無知效應 | 大眾傳媒與民主政治 | 大眾傳播 | 大眾傳播研究方法 | 奧斯古德模式 | 麥克盧漢 | 威爾伯·施拉姆 | 媒介事件 | 媒介依賴論 | 媒介即訊息 | 媒介奇觀 | 媒介控制 | 媒介理論 | 媒介生態環境 | 媒介研究的進路:經典文獻讀本 | 媒介組織 | 媒體奇觀 | 子彈論 | 守門人 | 守門人理論 | 容器人 | 導語 | 居延安 | 工具說 | 市民新聞 | 廣告效果評估 | 廣播電視集團 | 庫爾特·盧因 | 庫爾特•勒溫 | 廉價報紙 | 強大效果模式 | 心理圖像理論 | 意見領袖 | 所羅門控制實驗 | 托馬斯公理 | 批判學派 | 把關人 | 報導思想 | 拉斯韋爾模式 | 擬像理論 | 控制論 | 控制試驗法 | 政治傳播學引論 | 文化行為模式 | 文化規範論 | 新媒介 | 新聞傳媒專業 | 新聞戰 | 新聞控制 | 新聞洞 | 新聞道德 | 施拉姆大眾傳播模式 | 無知之幕 | 最合適效果跨度 | 有效傳播 | 有效信息 | 有效效果模式 | 有限效果 | 有限效果模式 | 有限效果論 | 機械性噪音 | 李卓鈞 | 李金銓 | 楊宇時 | 標題新聞 | 欒軼玫 | 框架理論 | 欣賞指數 | 武漢大學傳播學複習精編 | 民主參與理論 | 民族志傳播學 | 污名化 | 沉默的螺鏇 | 沉默的螺鏇模式 | 沉默螺鏇 | 涵養分析 | 王彥琦 | 王文宏 | 用信息顛覆世界 | 電子傳播 | 電子空間 | 電視文化 | 皮下注射論 | 知溝理論 | 知識溝 | 知識鴻溝 | 社會分化論 | 社會市場學 | 社會責任理論 | 官方自媒體 | 窄眾化 | 符號學噪音 | 第三人效果 | 第三者效果 | 第二傳播 | 精心的可能性模式 | 精確新聞學 | 紐科姆模式 | 組織傳播 | 編碼 | 網路傳播學 | 網路輿論操控食物鏈 | 群體傳播 | 群體感染 | 蒲公英式傳播 | 視界政體 | 議程設定 | 議程設定模式 | 議題設定 | 語彙 | 語言符號 | 說服性傳播 | 新世界信息秩序 | 豆瓣,流行的密碼 | 象徵符 | 貝羅傳播模式 | 賴利夫婦模式 | 超真實 | 跨媒介傳播 | 跨界傳播五維理論 | 適度效果模式 | 選擇性接觸 | 選擇性接觸假說 | 選擇性理解 | 鐵砂船 | 長陽南曲 | 閱聽大眾 | 陳艷紅 | 霍夫蘭與耶魯學派 | 非典流言 | 韋斯特利一麥克萊恩模式 | 順序傳輸制 | 香農一韋弗模式 | 馬特拉 | 魔彈效果論 | 魔彈理論 | 魔彈論 | 麥克布萊德報告 | 麻辣書生 | 艦隊街 | 社會流瀑效應 | 身勢學 | 多倫多學派 | 電子烏托邦 | 李南田 | 社會認同 | 韋爾伯·施拉姆 | 訊息 | 新聞內參 | 社會共識 | 伊里研究 | N級傳播 | IPP指數 | 象徵性現實 | 語義空間 | 選擇性認知 | 大眾報紙 | 社會雷達 | 兩極傳播 | 他律性慾望主義 | 傳播學政治經濟學派 | 先有傾向 | 華爾街日報體 | 社會順從理論 | 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 | 媒介行銷 | 金定海 | 自由至上主義 | 蘇維埃-全權主義 | 田野調查法 | 張樹庭 | 大眾傳播功能失調 | 媒介環境 | 中國傳播學會 | 社會新聞 | 媒介霸權理論 | 文化規範理論 | “5W”傳播模式 | 電子烏托邦思想 | 國際戰略傳播學會 | 霍桑實驗 | 紐科姆的對稱模式 | 象徵性互動理論 | 周裕瓊 | 閔大洪 | 餘明陽 | 公共輿論 | 涵化理論 | 傳媒接近權 |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自我互動 | 董天策 | 趙為學 | 議程安排 | 孫宇科 | 拉斯韋爾 | 說服研究 | 尉天驕 | KDKA廣播電台 | 體育傳播學 | 詹成大 | 蘇振東 | 夏德元 | 靶子論 | 健康傳播 | 公共領域 | 《第二傳播》 | 教育體系 | 整合行銷傳播球 | 海南大學傳播學研究中心 | 擬劇論 | 尹章池 | 媒介技術決定論 | 傳播過程 | 預言的自我實現 | 內向傳播 | 群體動力學 | 個性化檢索 | 盧因 | 群體暗示 | 群體意識 | 傳播隔閡 | 餘霞 | 霍夫蘭 | 金兼斌 | 獵奇新聞 | RTBF | 南都全媒體 | 恐懼訴求 | 徐敬宏 | 擬態環境環境化 | 培養分析 | 操作化 | “假寐效果” | 文化指標 | 自然化 | 發展傳播學 | 伊萊休•卡茨 | 傳播效果研究 | 頻道專業化 | 頻道分眾化 | 信息吸盤理論 | 媒體素養 | 權力的媒介 | 范龍 | 兩級傳播論 | 警鐘效果 | 情境決定論 | 擬態環境 | 媒介依存症 | 大眾文化 | 自我傳播 | 多元主義 | 傳播媒介 | 傳播學專業 | 接種免疫論 | 傳播學理論基礎與實戰練習 | 縱合傳播 | CNN效應 | 一面提示 | 文化傳播 | 輿情 | 網路輿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