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像理論

“擬像理論”是鮑德里亞最重要的理論之一,他認為,正是傳媒的推波助瀾加速了從現代生產領域向後現代擬像(simulacres)社會的墮落。

概念

“擬像理論”是鮑德里亞最重要的理論之一,他認為,正是傳媒的推波助瀾加速了從現代生產領域向後現代擬像(simulacres)社會的墮落。而當代社會,則是由大眾媒介營造的一個仿真社會,“擬象和仿真的東西因為大規模地類型化而取代了真實和原初的東西,世界因而變得擬象化了”。

理論基礎

鮑德里亞為後現代的文化設立了一個坐標系,他考察了“仿真”的歷史譜系,提出了“擬像三序列”(The Three Orders of Simulacra)說。擬像的第一個序列時期是仿造(counterfeit),仿造是從文藝復興到工業革命時期的主導模式,這一序列的類像遵循“自然價值規律”,也就是承襲了亞歷士多德以來的“模擬說”,這一時期的仿真追求的是模擬、複製自然和反映自然。擬像的第二個序列是生產(production),生產是工業時代的主導模式,這一階段擬像遵循“市場價值規律”,在這一階段仿真受價值和市場規律支配,目的是市場盈利。擬像的第三個序列是仿真(simulation)這是被代碼所主宰的目前時代的主導模式。這一階段的擬像遵循的則是“結構價值規律”。在鮑德里亞看來,這一階段擬像創造了“超真實”,傳統的表現反映真實的規律被打破,模型構造了真實。“擬真不同於虛構(fiction)或者謊言(lie),它不僅把一種缺席(absence)表現為一種存在(presence),把想像(imaginary)表現為真實(real),而且也潛在削弱任何與真實的對比,把真實同化於它的自身之中”。[3]
擬像是沒有原本的東西的摹本。在此意義上,原本也是一種擬像,幻覺與現實混淆,現實不存在了,沒有現實坐標的確證,人類不知何所來、何所去。

擬像理論與大眾媒介

鮑德里亞借用了麥克盧漢的“內爆”(Bedhead)的概念,“內爆”是一種社會力趨疲的過程,後現代社會中的媒體造成了各種界限的崩潰,包括意義內爆於媒體。鮑德里亞認為擬像與真實之間的界限已經內爆。擬像不再是對某個領域、某種指涉對象或某種實體的模擬。它無需原物或者實體,而是通過模型來生產真實,這種真實被鮑德里亞稱為“超真實”(hyperreality)。而當代社會,則是由大眾媒介營造的一個仿真社會,“擬象和仿真的東西因為大規模地類型化而取代了真實和原初的東西,世界因而變得擬象化了”。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鮑德里亞認為我們通過大眾媒體所看到的世界,並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甚至因為我們只能通過大眾媒體來認識世界,真正的真實已經消失了,我們所看見的是媒體所營造的由被操控的符碼組成的“超真實”世界。“被拍攝成照片的物體,都只能是為所有其他物體的消失而殘留下來的痕跡,幾乎是完美的犯罪。……只有以消失的模式生成的物體才是世界的他者。再者,這個消失留下了痕跡……這的確是‘他者’存在的唯一的方式——這只能以你自身的消失為基礎”。[5]
對於媒介技術模擬世界的分析,是鮑德里亞擬像理論的實際套用。既然一切都在媒介中存在,一切都在媒介中被感知,超真實以模式和符號取代了真實,那么現實世界將是一個由模式和符號決定了的世界。同時,模式和符號也變成了控制這個世界的方式。大眾媒介在後現代的語境中變得無意義,大眾傳播“並非出自其內容、其傳播模式、其明確的目的(經濟的或心理的),也不是出自其容量或其真正的客群(儘管這一切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並構成其支持),而是出自其自主化媒介的邏輯本身。這就是說它參照的並非某些真實的物品、某個真實的世界或某個參照物,而是讓一個符號參照另一個符號、一件物品參照另一件物品、一個消費者參照另一個消費者。……大眾傳播處處都是由這種與技術和編碼規則相適應的系統化規定的,是由並非從世界出發而是從媒介自身出發的信息的系統化生產規定的。”[6]在鮑德里亞看來,訊息在交流行為中消耗自身,不是在生產意義,而是在消解意義。這一現象的後果是,訊息正在吞噬自身的內容,與此同時,在交流阻隔不斷加劇的背景下,大眾媒介不是意義的傳遞者,不是社會的生產者,而是引發內爆的場所,使超真實成為可能。

理論案例

基於對媒介營造的超真實的認識和批判,鮑德里亞對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作出了驚人的評價。在海灣戰爭爆發之後數月,鮑德里亞出版了名為《海灣戰爭不曾發生》的文集,他把海灣戰爭看作是消滅戰爭的一個過程,是對事實的一種運作。而在以往,戰爭首先是一種具有象徵意味的決鬥。海灣戰爭被複雜的技術手段“實現”了,在缺少事件的意義上,它根本沒有發生。當德國《明鏡》周刊的記者問他是否願意到伊拉克戰場走一走時,鮑德里亞回答說:“我靠虛象生活。”大眾傳媒取消了意義和現實,從而消解了交流,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鮑德里亞才否認了海灣戰爭的現實性。同樣的,鮑德里亞對於9·11事件的分析,也同樣能夠印證其對後現代社會媒體的觀點,他認為恐怖主義正是霸權主義這枚硬幣的反面,而媒體是被操控的工具。“正是這個超級大國利用它自身無窮的力量醞釀了全世界範圍內的暴力,正是它神不知鬼不覺地將恐怖想像根植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7]在伊拉克戰爭中,當大眾夜以繼日的觀看美軍與伊拉克官方的軍事力量交火的時候,他對這場戰爭的觀賞實際上與對美國越戰大片的觀感並無兩樣。因為他們所看到的電視影像,只是由持某一政治傾向的攝影師捕捉、剪接和變形的結果,大眾看到已遠非是真實的伊拉克,而是被具有實時轉播功能的媒體所“虛擬化”的紀實敘事作品。在鮑德里亞的眼中,超真實被確認為越來越居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的某一時刻。鮑德里亞賦予了符碼幾乎所有的優勢,包括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以及意識形態的。

傳播學辭彙

5W傳播模式 | IIP指數 | 《人類傳播理論》 | 《傳媒符號學:後麥克盧漢的理論轉向》 | 《後工業社會》 | 《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客群》 | 《帝國與傳播》 | 《理解媒介》 | 《電視導播學》 | 丁曉正 | 上線效果 | 兩級傳播模式 | 個人差異論 | 個人社會化 | 中國人物傳播研究中心 | 中國新聞傳播學高影響論文評介 | 書籍設計與印刷工藝 | 二級傳播理論 | 交往理性 | 人內傳播 | 人物傳播學 | 傳播學 | 人際傳播 | 伊里調查 | 傳媒產業 | 傳播制度 | 傳播功能 | 傳播單位 | 傳播史 | 傳播學基礎 | 傳播學引論 | 傳播學批判學派 | 傳播學概論 | 傳播學經驗學派 | 傳播學論壇 | 傳播技巧 | 傳播效果 | 傳播模式 | 傳播流 | 傳播渠道 | 傳播障礙 | 傳者 | 伯明罕學派 | 使用與滿足模式 | 使用與滿足理論 | 依賴論 | 保羅·拉扎斯菲爾德 | 信息 | 信息匱乏 | 信息溝 | 信息熵 | 信息爆炸 | 信息超高速公路 | 信息過載 | 信源 | 傾向性解讀 | 假寐效果 | 充欲主義 | 克勞德·香農 | 共同意義空間 | 內容分析法 | 內爆 | 冗餘信息 | 冷媒介與熱媒介 | 分層抽樣法 | 創新理論 | 刺激理論 | 勸服傳播 | 加布里埃爾·塔爾德 | 中國組織人事報 | 單向傳播 | 單向度人 | 南京大學廣告與傳播學系 | 卡爾·霍夫蘭 | 卡爾•霍夫蘭 | 雙向傳播 | 反向社會化 | 反抗式解讀 | 客群 | 客群商品論 | 受傳者 | 口傳系統 | 口碑傳播 | 口語傳播 | 同時傳輸制 | 後援會 | 吳飛[著名傳播學者] | 周勝林 | 周郵報 | 哈羅德·拉斯韋爾 | 國際傳播 | 國際傳播學 | 國際傳播:延續與變革 | 國際輿論 | 地球村 | 培養理論 | 多元無知效應 | 大眾傳媒與民主政治 | 大眾傳播 | 大眾傳播研究方法 | 奧斯古德模式 | 麥克盧漢 | 威爾伯·施拉姆 | 媒介事件 | 媒介依賴論 | 媒介即訊息 | 媒介奇觀 | 媒介控制 | 媒介理論 | 媒介生態環境 | 媒介研究的進路:經典文獻讀本 | 媒介組織 | 媒體奇觀 | 子彈論 | 守門人 | 守門人理論 | 容器人 | 導語 | 居延安 | 工具說 | 市民新聞 | 廣告效果評估 | 廣播電視集團 | 庫爾特·盧因 | 庫爾特•勒溫 | 廉價報紙 | 強大效果模式 | 心理圖像理論 | 意見領袖 | 所羅門控制實驗 | 托馬斯公理 | 批判學派 | 把關人 | 報導思想 | 拉斯韋爾模式 | 擬像理論 | 控制論 | 控制試驗法 | 政治傳播學引論 | 文化行為模式 | 文化規範論 | 新媒介 | 新聞傳媒專業 | 新聞戰 | 新聞控制 | 新聞洞 | 新聞道德 | 施拉姆大眾傳播模式 | 無知之幕 | 最合適效果跨度 | 有效傳播 | 有效信息 | 有效效果模式 | 有限效果 | 有限效果模式 | 有限效果論 | 機械性噪音 | 李卓鈞 | 李金銓 | 楊宇時 | 標題新聞 | 欒軼玫 | 框架理論 | 欣賞指數 | 武漢大學傳播學複習精編 | 民主參與理論 | 民族志傳播學 | 污名化 | 沉默的螺鏇 | 沉默的螺鏇模式 | 沉默螺鏇 | 涵養分析 | 王彥琦 | 王文宏 | 用信息顛覆世界 | 電子傳播 | 電子空間 | 電視文化 | 皮下注射論 | 知溝理論 | 知識溝 | 知識鴻溝 | 社會分化論 | 社會市場學 | 社會責任理論 | 官方自媒體 | 窄眾化 | 符號學噪音 | 第三人效果 | 第三者效果 | 第二傳播 | 精心的可能性模式 | 精確新聞學 | 紐科姆模式 | 組織傳播 | 編碼 | 網路傳播學 | 網路輿論操控食物鏈 | 群體傳播 | 群體感染 | 蒲公英式傳播 | 視界政體 | 議程設定 | 議程設定模式 | 議題設定 | 語彙 | 語言符號 | 說服性傳播 | 新世界信息秩序 | 豆瓣,流行的密碼 | 象徵符 | 貝羅傳播模式 | 賴利夫婦模式 | 超真實 | 跨媒介傳播 | 跨界傳播五維理論 | 適度效果模式 | 選擇性接觸 | 選擇性接觸假說 | 選擇性理解 | 鐵砂船 | 長陽南曲 | 閱聽大眾 | 陳艷紅 | 霍夫蘭與耶魯學派 | 非典流言 | 韋斯特利一麥克萊恩模式 | 順序傳輸制 | 香農一韋弗模式 | 馬特拉 | 魔彈效果論 | 魔彈理論 | 魔彈論 | 麥克布萊德報告 | 麻辣書生 | 艦隊街 | 社會流瀑效應 | 身勢學 | 多倫多學派 | 電子烏托邦 | 李南田 | 社會認同 | 韋爾伯·施拉姆 | 訊息 | 新聞內參 | 社會共識 | 伊里研究 | N級傳播 | IPP指數 | 象徵性現實 | 語義空間 | 選擇性認知 | 大眾報紙 | 社會雷達 | 兩極傳播 | 他律性慾望主義 | 傳播學政治經濟學派 | 先有傾向 | 華爾街日報體 | 社會順從理論 | 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 | 媒介行銷 | 金定海 | 自由至上主義 | 蘇維埃-全權主義 | 田野調查法 | 張樹庭 | 大眾傳播功能失調 | 媒介環境 | 中國傳播學會 | 社會新聞 | 媒介霸權理論 | 文化規範理論 | “5W”傳播模式 | 電子烏托邦思想 | 國際戰略傳播學會 | 霍桑實驗 | 紐科姆的對稱模式 | 象徵性互動理論 | 周裕瓊 | 閔大洪 | 餘明陽 | 公共輿論 | 涵化理論 | 傳媒接近權 |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自我互動 | 董天策 | 趙為學 | 議程安排 | 孫宇科 | 拉斯韋爾 | 說服研究 | 尉天驕 | KDKA廣播電台 | 體育傳播學 | 詹成大 | 蘇振東 | 夏德元 | 靶子論 | 健康傳播 | 公共領域 | 《第二傳播》 | 教育體系 | 整合行銷傳播球 | 海南大學傳播學研究中心 | 擬劇論 | 尹章池 | 媒介技術決定論 | 傳播過程 | 預言的自我實現 | 內向傳播 | 群體動力學 | 個性化檢索 | 盧因 | 群體暗示 | 群體意識 | 傳播隔閡 | 餘霞 | 霍夫蘭 | 金兼斌 | 獵奇新聞 | RTBF | 南都全媒體 | 恐懼訴求 | 徐敬宏 | 擬態環境環境化 | 培養分析 | 操作化 | “假寐效果” | 文化指標 | 自然化 | 發展傳播學 | 伊萊休•卡茨 | 傳播效果研究 | 頻道專業化 | 頻道分眾化 | 信息吸盤理論 | 媒體素養 | 權力的媒介 | 范龍 | 兩級傳播論 | 警鐘效果 | 情境決定論 | 擬態環境 | 媒介依存症 | 大眾文化 | 自我傳播 | 多元主義 | 傳播媒介 | 傳播學專業 | 接種免疫論 | 傳播學理論基礎與實戰練習 | 縱合傳播 | CNN效應 | 一面提示 | 文化傳播 | 輿情 | 網路輿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