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以下簡稱長春人衛站)始建於1958年2月,1974年遷至長春市淨月潭西山。現有職工53人,其中科技人員36人,研究員1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9人,工程師、助理研究員21人。博士生1人,在讀博士生1人,碩士生1人。

概述

中國科學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中國科學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長春人衛站地處我國東北高緯度地區,主要是以對人造天體的精密觀測和精密定軌為主要任務,適當開展衛星動力學基礎研究。建站40餘年,先後建立起來光學目視觀測系統雙頻多卜勒衛星測速系統時間/頻率監測系統、雷射衛星測距系統、GPS定位系統。

到目前為止,長春人衛站衛星雷射測距系統(SLR)為“七五”、“八五”、“九五”國家“攀登計畫”項目《中國地球動力學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質量較高的觀測數據。1995年以來,長春人衛站衛星雷射測距系統的工作成績一直位於中國雷射測距網第一名,1996年以來,在國際雷射測距網中(43個台站),長春人衛站SLR系統的工作成績一直位於前10名,已是一個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雷射衛星測距站。

GPS系統和SLR系統也是中國“九五”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路》中的25個基準站之一。
長春人衛站光學目視觀測系統的工作集體是“中科院人衛套用研究中心”的一支技術過硬的觀測隊伍。19年來,長春人衛站的工作受到中科院基礎局、“中科院人衛套用研究中心”等部門的關注,觀測成績一直位於中科院人衛系統的第一名。1999年,“我國失控衛星的捕獲、長期跟蹤和隕落期預報”研究項目獲得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長春人衛站排名第三。

相關介紹

現在,長春人衛站已經被中科院國家天文中心定位為我國北方天文口的重要觀測基地。1999年,有3人進入中科院國家天文中心創新工程“衛星雷射測距及套用”研究團組。

為了擴大我站與國際上的影響,學習國際同行的先進技術,1999年度長春人衛站先後同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科學分院、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科技人員進行了關於雷射衛星測距技術、GPS定位技術方面的研討與交流。
為支援地方經濟與資源環境建設,長春人衛站利用GPS技術和設備與長春地區等有關部門共同開展了“汽車導航定位”、“長白山火山活動的監測”和“長春旅遊經濟開發區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研究項目,並取得數十萬元的經濟效益。

為實現長春人衛站長遠戰略目標,對全站行政科研機構進行調整,機關定崗定編,力爭精幹高效,科研工作突出重點。結合年輕科技人才的培養,抓好跨世紀科技隊伍的建設,啟用年輕科技人員擔任課題組和研究室負責人,為他們提供各種國際、國內間學術交流機會。在天文系統內定向培養研究生、博士生等,加快培養速度。同時,根據站內科技人力不足實際情況,採取邊工作邊學習的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長春人衛站共有2個公司,從事科研開發工作的一共有7人。中科院長春人衛站從1992年開始了較大規模的天文科普活動,目前已為20餘萬人開展了各種科普活動,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1999年1月與共青團長春市委等單位聯合,成功地舉辦了全國第一屆暨吉林省第六屆天文科技冬令營,接待了來自黑龍江和吉林省的3000餘名師生。1999年7月成功舉辦了吉林省暨長春市第八屆天文科技夏令營,接待營員2000多人次。開展了科普講座、圖片展覽、天體觀測等各種天文科普活動。長春人衛站1999年12月由中國科協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1999年12月由科學技術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國家教育部聯合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並在1999年12月召開的全國科普工作會議上榮獲“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1999年10月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的《天文科普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與研究》榮獲中科院長春分院科技進步一等獎,該成果1999年通過中科院長春分院成果鑑定,申報中科院院級科研成果。

經過幾年來的大量活動,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平均年營業額達到近60萬元,年平均純收入達20萬元,為科研一線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解決了多年來站經費緊張的部分難題,也免除了部分剩餘人員分流的後顧之憂,並培養和造就了一批科普專業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為我站今後科普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備註: 2001年撤銷,併入國家天文台

發展歷史

中科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建站40多年來,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光學觀測連續多年獲人衛系統評比第一名,衛星雷射測距觀測進入國際先進行列。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從1992年開始從事天文科普活動。經過近10年的摸索和努力,建立起一套科普手段和設施,向十萬餘名青少年和十萬餘名成人開展了各種科普活動,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該站舉辦了十一屆天文科技夏令營和九屆天文科技冬令營,開展天文和航天知識講座、天文圖片展覽、天體觀測、星空識別等天文科普活動,深受廣大青少年的喜愛。登雪山、堆雪人、玩雪橇、聯歡會、知識競賽等文體活動,使冬令營和夏令營更加豐富多彩。堅持開展“送科普知識到課堂”和“送科普知識到軍營”活動,均收到較好的社會效益。

1999年9月9日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的《天文科普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與研究》榮獲中科院長春分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9年11月該站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1999年12月被國家科學技術部、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教育部、中國科協聯合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1999年12月在全國科普工作會議上,中科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榮獲“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2002年該站被中國科協確定為“中國科普志願者隊伍”試點單位。

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北京電視台、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科學時報、中國教育報、吉林電視台、吉林日報等新聞媒體十年來對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的天文科普活動進行了百餘次的採訪和報導,產生了巨大反響,受到了社會的讚譽。

中科院下屬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一起盤點一下中科院下屬的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
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工作站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長沙礦產資源勘查中心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站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
中國科學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健康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學時報社
中國科學雜誌社
中國科學院套用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中國科學院青島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廬山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
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陝西省秦嶺植物園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科學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