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位於素有“春城”之稱昆明市的北郊黑龍潭風景區,創建於1938年。該所經過近七十年的學科積累,現已成為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植物學科研機構。

基本信息

概況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我國老一輩植物學家胡先驌、嚴楚江、鄭萬鈞、汪發纘、俞德浚、蔡希陶、陳封懷和吳征鎰先生等曾先後在這裡任職。本所設有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地理與生態學研究室(生物多樣性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民族植物學實驗室)和植物園(昆明和麗江),以及依託國家大科學工程“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的植物種質資源和基因組學研究中心。

基礎設施

研究所擁有多種從事植物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和藥物化學研究相關的大中型現代儀器設備,包括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高通量測序儀、遺傳分析系統、蛋白質雙向電泳系統、定量PCR儀、大型人工氣候箱群、高速和超高速離心機、低溫和超低溫貯藏系統、大型溫室體系、百萬和千萬分之一天平、400兆和500兆超導核磁共振儀、高分辨質譜儀、雷射共聚焦顯微鏡等。標本館收藏植物標本120多萬份,圖書館藏書27萬冊。新建成的種質資源庫、綜合科研樓、圖書館和網路信息中心、物業中心樓、文化廣場及新改造的植物標本館、植物化學樓(華立樓)和兩幢研究生公寓為研究所全面開展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和後勤服務

工作人員情況

研究所在職的科研和管理人員有254人,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人,中科院“百人計畫”入選者6人,副高及以上研究人員60餘人。研究所從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6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1年經國家人事部批准設立生物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現有植物學、藥物化學2個博士學位點,和植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以及藥物化學等4個碩士學位點。有博士生導師25人,在讀博士研究生131人,碩士生導師40餘人,在讀碩士研究生139人。

戰略目標和定位

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中科院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和植物園為基本研究單元與科學平台,立足雲南和我國西南,面向東南亞和喜馬拉雅地區,根據國家戰略需求,特別是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瞄準國際現代植物科學前沿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的前沿,加強原始性科學創新,加強戰略高技術創新,為國家的生物多樣性持續利用與保護、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跨越式的重大貢獻。到2010年,將我所建設成為具有當代植物科學研究體系,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特色鮮明、立足於國際化競爭的國立研究所,成為我國生物多樣性高級生物學人才培養和知識傳播基地,以及天然藥物和花卉產業化的孵化基地。

學科布局和方向

根據研究所的研究積累、學科布局和創新目標,將生物地理學、植物化學、植物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作為三個創新重點領域。把分子生物地理學及植物系統演化和植物次生代謝產物及其生物學意義作為基礎研究的重點,把天然活性物質、創新藥物和野生花卉資源及新品種選育作為實現知識轉移和產業化發展的兩個重點方向。主要開展以植物生物地理學和分子進化為主要發展方向的植物進化生物學;以植物次生代謝產物及其生物學意義為主要發展方向的植物化學和化學生物學;以模式植物基因組提供的手段和信息進行的以野生植物基因資源研究為主要方向的植物基因組學;以及以植物遷地保護為主要方向的保育生物學開展原創性的研究。在生物地理學、植物化學和新藥研究、植物進化與比較功能基因組學和保育生物學的研究方面,形成新的研究體系和研究格局,成為國際上在植物多樣性、植物資源研究和生物技術產業領域具有重大影響的研究機構,為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批原創性的成果,為國家和東南亞、喜馬拉雅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出重大貢獻。

單位特色

昆明植物所已建成具有先進水平的科技信息、儀器分析測試、標本館、種質資源庫以及植物園等重要科技支撐條件。設有“兩室一園一庫”(即生物地理與生態學研究室、植物化學研究室、植物園和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擁有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大科學工程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與世界混農林業研究中心共建“國際山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與英國愛丁堡植物園共建“保護生物學聯合實驗室”、與著名國際化妝品公司MaryKay共建“個人護理品聯合實驗室”。種質資源庫已收集保存野生植物種質資源12000餘份,植物標本館藏有種子植物、孢子植物標本120餘萬份。目前,研究所的工作總目標是圍繞四大學科領域,即植物進化生物學、植物化學和化學生物學、植物基因組學以及保育生物學等方面開展原創性的研究,形成新的研究體系和研究格局,成為國際上在植物多樣性、植物資源研究和生物技術產業領域具有重大影響的研究機構,為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原創性的科研成果。在新藥研發方面,主要是利用我國豐富的生物資源和民間民族利用藥用植物的經驗,開展治療腫瘤、心腦血管、神經系統、愛滋病等重大疾病的天然藥物和民族藥物開發研究。迄今為止,先後有50餘項套用性成果實現了產業化生產,其中,包括天麻素、宮血寧草烏甲素、神衰果素片、青陽參片鞘蕊蘇口服液等新藥,這些成果在雲南、四川、河南、貴州等省的二十多家藥廠得以套用生產,年均產值達數十億餘元。而且,抗愛滋病新藥“複方SH”已經轉讓,抗心血管疾病新藥“燈盞細辛酚注射液”完成三期臨床研究,抗早老性痴呆一類新藥“芬克羅酮”完成一期臨床研究,一類中藥材及二類新藥“CHY膠囊”完成臨床前研究。在花卉新品種研製方面,主要開展野生花卉資源的遺傳背景、繁育機制、生態生理和發育的分子機理研究,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品種選育和花卉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近年來,研究所先後選育出42種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地方特色的花卉新品種,並完成新品種註冊登記,完成具有雲南特色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角蒿、地涌金蓮、滇丁香等6個品種的繁殖技術,有8個植物新品種獲得國家正式登記和批准。此外,研究所以花卉技術參股企業雲南綠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上市,是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開發工作中的一個成功範例,也是研究所科技工作面向當地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有力見證。

現任領導

所長李德銖

副所長孫航

副所長劉吉開

副所長甘煩遠

歷任領導

胡先驌所長

胡先驌所長

蔡希陶主任(1950-1958)

吳征鎰所長(1958-1983)

周俊所長(1983-1990)

孫漢董所長(1990-1995)

許再富所長(1995-1997)

郝小江所長(1997-2005)

學術委員會

主 任

孫漢董(院士)

成 員

陳進(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龔洵、管開雲、郝小江、胡虹、李德銖、李唯奇、劉吉開、劉培貴龍春林、彭華、邱明華、孫航、譚寧華許建初、楊永平、楊祝良張長芹周浙昆、朱華結、張克勤(雲南大學)、張亞平(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壯鑫(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朱有勇(雲南農業大學)

學位委員會

主席

李德銖

成員

郝小江 李唯奇 劉吉開 劉培貴 孫漢董(院士)孫航 楊永平 周浙昆

組織機構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有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昆明植物園、麗江高山植物園和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等研究部門,以及與世界混農林業研究中心共建的“國際山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與英國愛丁堡植物園共建的“保護生物學聯合實驗室”、與著名國際化妝品公司MaryKay共建的“個人護理品聯合實驗室”等,還設有科技信息中心、儀器分析測試中心、標本館、種質保藏中心、園林園藝中心等具有先進水平的重要科技支撐條件

科研隊伍

院士專家

吳征鎰 周俊孫漢董

百人計畫

劉吉開 郝小江 李德銖 朱華結 楊祝良 李唯奇 高立志 孫航 譚寧華 羅懷容 李艷 郭振華胡向陽 夏成峰 黎勝紅楊玉榮 熊文勇 秦紅波

傑出青年

郝小江 李德銖劉吉開 楊祝良 孫航 譚寧華 陳紀軍

研究員

吳征鎰 周俊 孫漢董 李德銖孫航 劉吉開 甘煩遠郝小江 周浙昆 孫衛邦 譚寧華 趙勤實 彭華 李唯奇高立志 劉培貴 龍春林 王紅 許建初 楊永平楊祝良 陳紀軍 程永現 李艷 黎勝紅 梁惠玲 羅曉東 羅懷容 邱明華 楊玉榮

獲獎情況

獲獎時間:獲獎名稱:主要完成人: 獲獎類別:獲獎等級:
獲獎時間獲獎名稱獲獎類別獲獎等級

2008-12-30中國苔蘚植物研究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8-12-30雲南省科學技術獎突出貢獻類雲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雲南省科學技術最高獎

2008-12-30我國竹亞科重要類群的系統學和生物地理學研究雲南省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08-12-30有機合成與藥物化學中的(量子)計算化學研究雲南省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8-12-30葫蘆科藥用植物活性化學成分研究雲南省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8-12-30滇產生物中萜類、酚類和甾體皂甙的抗腫瘤和心血管活性雲南省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7-12-30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7-12-30高等真菌資源藥物的化學基礎研究雲南省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07-12-30雲南部分珍稀瀕危植物遺傳多樣性及瀕危機制研究雲南省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07-12-30雲南省貿易真菌資源普查及奶漿菌人工保育增產示範雲南省科學技術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7-12-30抗愛滋病藥物複方SH的研製雲南省科學技術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6-12-30雲南省科學技術獎突出貢獻類雲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雲南省科學技術最高獎

2006-12-30重要天然產物植物環肽的系統化學研究雲南省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06-12-30天南星科芋屬植物的種質資源與分類學研究雲南省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中科院下屬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一起盤點一下中科院下屬的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
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工作站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長沙礦產資源勘查中心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站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
中國科學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健康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學時報社
中國科學雜誌社
中國科學院套用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中國科學院青島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廬山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
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陝西省秦嶺植物園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科學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