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簡稱“中心”),英文名稱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NCNST),是中國科學院與教育部共建並具有獨立事業法人資格的全額撥款直屬事業單位(正局級),事業編制155人。中心於2003年3月22日在北京成立,由中國科學院納米科技中心、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聯合發起並組建。中心採取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中心首屆主任為白春禮院士。中心設立學術委員會,協助理事會確定中心的重要研究領域和發展方向。

簡介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是中國科學院與中國教育部共建的研究機構,於2003年3月22日在北京成立,由中國科學院納米科技中心、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聯合發起並組建,是中國科學院與教育部共建並具有獨立事業法人資格的全額撥款直屬事業單位(正局級)。首屆主任為白春禮院士。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研究方向定位於納米科學的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重點在前瞻性的、具有重要套用前景的納米科學與技術基礎研究。其目標是要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面向國內外開放的納米科學研究公共技術平台和研究基地,中心現擁有凝聚態物理物理化學兩個博士點。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組織機構主要包括:納米加工與納米器件實驗室、納米材料與納米結構實驗室、納米醫學與納米生物技術實驗室、納米結構表征與檢測實驗室、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協作實驗室、納米網站及資料庫。

中心布局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現有6個研究室,2個實驗室。納米器件研究室主要從事功能納米結構的製備和集成技術;納米材料研究室主要從事新型納米材料的製備和組裝,以及功能納米材料在環境科學和新能源中套用的相關研究工作;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研究室主要從事的研究包括納米結構和生物體之間相互作用,利用納米科學和技術探索生命科學的基本問題;納米表征研究室主要從事對低維材料體系的結構與性能關係的研究,探索分子材料的組裝規律和相關物性,不斷完善和發展對納米尺度結構和性能的表征方法和研究設備;納米標準研究室主要從事納米技術標準化的研究,如納米檢測技術標準化,納米標準物質與樣品的研製,納米計量溯源等工作;納米製造與套用基礎研究室主要從事主要以設計、製備、修飾、操縱和集成納米尺度單元為手段,以實現集納米材料和結構的量化製備及經濟性、可靠性為一體,並體現了“納米效應”的產品和系統而開展的套用基礎研究;納米檢測實驗室主要從事納米檢測技術服務,致力於建設技術先進、管理規範、服務高效的納米檢測服務體系,並開展與納米檢測技術相關的培訓和研發工作,為納米技術創新提供有力的支撐;納米加工技術實驗室主要從事納米結構加工、器件製備及系統技術研究,並作為公共開放平台為我國納米科學與技術基礎及套用基礎研究提供先進加工技術。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還與北京大學醫學部等單位共建有協作實驗室19個。

工作人員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截止到2008年底,中心擁有在職職工112人,其中進入創新崗位83人,科技人員89人,包括研究員18人,副研究員20人,高級工程師5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10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客座研究員和訪問學者24人。中心是“凝聚態物理”和“物理化學”專業博士培養點,現有在讀研究生117人,其中博士生60人,碩士生57人。在站博士後9人。

規劃項目

2008年,中心新立項目16項,其中國家科技部“納米研究”重大計畫項目2項,863計畫項目2項,國際合作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2項,青年基金1項,國際合作基金4項;“百人計畫”項目2項。

2008年,中心獲獎勵2項,劉冬生研究員獲第一屆“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張忠研究員獲中科院——拜爾“青年科學家獎”。

2008年度,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國際合作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發展,廣泛促進了國內外納米科技界的學術交流。在國際合作方面,新爭取各類項目10個;在國際會議方面,中心共主辦或承辦雙邊和多邊國際性納米科學領域會議八次。包括第二屆中丹納米科學會議(2008.1)、中韓納米材料雙邊研討會(2008.1)、第十屆世界生物感測器大會納米生物感測器專題研討會(2008.1)、中以納米生物材料與結構雙邊研討會(2008.10)、第一屆“中美納米生物與納米藥物”國際學術會議、國際標準化組織納米技術委員會(ISO/TC229)第七屆全體會議(2008.11)、中美前沿科學論壇(2008.7)、和“中德軟物質—通向定量生物學的物質科學前沿”項目研討會(2008.11)等。中心科研人員在多個國際會議擔任大會主席、執行主席等職務,並做大會邀請報告。

全國納米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納米材料分技術委員會(SAC/TC279/SC1)、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實驗室技術委員會納米專業委員會、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納米科學技術分會掛靠中心

歷任領導

第一屆中心行政領導:

主任: 白春禮

海外主任:王中林

副主任: 王 琛查連芳林建華 龔克

現任領導

白春禮白春禮

白春禮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理事會理事長 中國科學院 院長

王中林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海外主任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 終身教授

王琛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
查連芳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黨委書記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副主任

朱星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副主任 北京大學校長助理

康克軍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理事會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第二屆理事會成員

理事長: 

白春禮
副理事長:

趙沁平 曹健林 趙鳳桐許勤 趙路 姚建年
理事:

馬燕合 王琛 李定

朱道本 沈竹林 孟群

林建華 高中琪 龔克 
康克軍 彭以祺 解思深
謝煥忠 黎明

學術委員會

顧問: C.M.Lieber H.Rohrer WilsonHo馮端韓啟德 嚴東生張存浩

主任: 師昌緒

副主任: 解思深 朱道本

委員:
范守善 洪茂椿 侯建國 李恆德李家明劉忠范盧柯
陸祖宏 李志堅 閔乃本錢鶴強伯譚蔚泓萬立駿
王恩哥 吳全德 謝曉亮 楊國楨張立德張曙光趙東元
鄭厚植 張傑 張澤 朱靜

秘書長: 王琛

學位委員會

主 席:解思深
副主席:王琛
委 員:

朱星 王肇中 薛其坤 吳曉春 劉前 孫連峰 張忠 朱勁松江潮 江雷 劉冬生 唐智勇 

裘曉輝魏志祥 韓寶航 孫樹清 趙宇亮 蔣興宇 陳春英 梁興傑 智林傑 聶廣軍

科研成果

SiO2 納米顆粒(平均粒徑13nm)在矽橡膠中分散的AFM照片 SiO2 納米顆粒(平均粒徑13nm)在矽橡膠中分散的AFM照片 

“新型電力防污閃納米複合室溫硫化矽橡膠(RTV)材料”通過中科院組織的鑑定
2009年6月24日,由中國科學院基礎局和計畫局組織同行專家,對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及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合作完成的“新型電力防污閃納米複合室溫硫化矽橡膠(RTV)材料”進行了鑑定。

與會專家聽取了項目組的研發報告、技術實施及查新報告、經濟社會效益和測試報告,對鑑定資料進行了審查,考察了實驗現場,並對報告的內容進行了質詢後,專家組認為該項目開發了層狀類水滑石結構顆粒的一步合成法新工藝,合成出納米針狀摻雜α-FeOOH、Mg-Ca-Ce複合氧化物,提高了RTV塗層材料的耐老化性能和使用壽命;通過多尺度納米顆粒的復配、不同表面效應耦合,大大提高了RTV塗層的附著力、疏水遷移性、電氣性能、力學性能等綜合性能;形成了納米顆粒表面設計、分散技術與複合工藝等系列核心技術,實現了新型防污閃納米複合RTV材料製備工藝的放大。中試樣品通過了中國電力工業電力設備及儀表質量檢驗測試中心的第三方檢測,所檢十七個型式試驗項目全部達到或優於行業標準DL/T627-2004的要求,成本性能明顯優於國內外同類產品。
 
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研發的新型電力防污閃納米複合室溫硫化矽橡膠(RTV)材料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鑒於該成果具有廣闊的套用前景和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建議儘快掛網實驗和規模化生產。

最後,原電力部副部長、現國家電網陸延昌顧問指出,該成果的完成是科研院所與用戶單位共同攻克技術難題,基礎研究和工程需求相結合的產物,今後的合作應該進一步擴大,發揮更大的引領和示範作用。

中科院白春禮常務副院長認為,這個項目針對電力系統中防污閃的重大需求,提出了無機-有機納米複合防污閃新型塗層材料的創新思想,通過材料配方體系、製備工藝及裝備的集成系統研究,研製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綜合性能優異的RTV納米複合材料。白春禮強調,該項目見證了科學院與國家電網的合作,是科研院所和行業部門雙方共同努力推動的成果。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國務院提出了“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明確要求。這項成果是依靠我院研究所的力量自主創新的,雙方的無縫合作應該是我院主動參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典範;是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典範;是產學研用緊密合作的典範。建議雙方進一步加強合作,扎紮實實把該項目推向產業化,產生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歷史沿革

納米科技作為新興前沿學科領域,將對經濟社會未來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世界主要經濟體均在積極部署,以期贏得在這一領域的發展機遇。2000年10月30日,為加強納米科技研究,中國科學院組織21個研究所,成立了“中國科學院納米科技中心”。
2000年前後,師昌緒院士和上海原子核所艾小白研究員先後給國務院領導寫信,建議組建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和國家納米工程中心。李嵐清副總理的批示“請計委閱研”。2001年6月,國家計委正式提出由科學院、教育部共同組建國家納米科學中心。2001年1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批覆由中國科學院納米科技中心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共同組建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2003年1月,科學院和教育部開始聯合制定中心組建方案。
2003年3月,科學院和教育部組成中心籌備領導小組和籌備處,負責制定中心的規章制度和前期工作的開展。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任組長,謝煥忠、黃勇、龔克、朱星、解思深、徐堅和查連芳任成員。
2003年3月22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籌)正式掛牌成立。中國科學院路甬祥院長、教育部趙沁平副部長、科技部程津培副部長、北京市范伯元副市長、中國科學院白春禮副院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朱道本副主任、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高技術產業發展司馬德秀司長、科技部基礎司張先恩司長、財政部科教文司趙路副司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高技術產業發展司綦成元副司長、北京市海淀區于軍副區長、衛生部科教司劉雁飛副司長、工程院辦公廳董慶九副主任,以及各部委相關司的領導同志;科學界的老前輩師昌緒院士、吳全德院士,以及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組建單位的北京大學許智宏校長、清華大學龔克副校長、中國科學院納米科技中心解思深主任等出席了揭牌儀式。
2003年5月,經中國科學院批准,相繼成立了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管理和學術領導機構。路甬祥任項目管理委員會主任,朱道本任項目學術委員會主任,白春禮任項目工程指揮部經理,解思深任總工程師、朱星任總工藝師、查連芳任總經濟師。
2003年7月,在香山召開了納米科學前沿問題研討會,與會專家分別就納米材料、納米器件和納米表征這三個研究方向提出了可行性建議,初步凝鍊了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學科方向。
2003年9月,為加強我國的納米科技平台建設,組建了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協作實驗室。初期由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化學所、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涉及納米科技的若干重大儀器設備及相關實驗室組成。建立了“合作、開放和競爭”的運行機制。
2003年12月31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以中央編辦復字[2003]165號文批覆正式成立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中科院下屬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一起盤點一下中科院下屬的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
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工作站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長沙礦產資源勘查中心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站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
中國科學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健康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學時報社
中國科學雜誌社
中國科學院套用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中國科學院青島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廬山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
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陝西省秦嶺植物園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科學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