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成立於1959年4月,其前身為昆蟲研究所紫膠站。1963年曾改名為中國科學院西南動物研究所,1970年劃歸雲南省後,改名為雲南省動物研究所,1978年重歸中國科學院,恢復原所名。

研究所概況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研究所有職工207人,中科院院士1人。其中科技人員166人,研究員15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37人,中級科技人員65人,設有1個博士和3個碩士的學位授予點。有博士研究生70人,碩士研究生77人。1996年被批准建立博士後工作站。
設立了系統動物學研究室、遺傳與進化研究室、靈長類生物學研究室、動物毒素研究室、保護生物學中心、中國科學院典型培養物保藏委員會昆明細胞庫等6個研究機構,有中國科學院“細胞與分子進化研究重點實驗室”1個、中國科學院與雲南省共建的“動物生殖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和“畜禽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2個,中國科學院-馬普青年科學家小組2個。動物標本館珍藏各類動物標本56萬號,模式標本300餘種,與世界1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標本交換關係,是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動物標本館。2003年,在此基礎上,院省共建的昆明動物博物館的建設已基本完工。在研究所原址擴建的靈長類實驗動物中心是中科院3大實驗動物中心之一;2003年為承擔國家“SARS”攻關任務而緊急改擴建的P3級生物安全實驗室,是科技部認證的研究院唯一可作大動物感染模型的生物安全實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驗室。圖書情報信息網路中心有中、外文科技藏書3.6萬冊,中外文科技期刊15.3萬冊。有雷射共聚焦顯微鏡、流式細胞儀、蛋白純化系統、定量PCR檢測系統等先進的儀器裝置。
研究所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299項,其中國家級項目74項,中國科學院項目88項,地方項目68項,國際合作項目14項,企業委託36項,其他項目19項。共發表各類科技文章604篇,SCI收錄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319篇;出版著作30部;申請並受理專利52項,獲權17項。獲獎成果20餘項,其中4項成果榮獲省部級一等獎。

研究所目標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在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全面推進階段的總目標是“ 建立國內不可替代的學科優勢,形成特色,力爭經過5-10年的努力,成為世界公認的著名高水平研究機構之一”。主要研究領域和學科發展方向:圍繞進化生物學、資源動物學和保護生物學為優勢學科方向,開展熱帶、亞熱帶動物資源的保護、可持續利用和生物學基礎研究,以功能分子生物學為基礎,將創新重點放在動物的系統演化和模式動物比較基因組學、功能基因組胚胎的發育分化,認知行為的腦機制和物種瀕危機制,人類健康與疾病的動物模型建立等基礎理論和套用的發現及創新上,並在動物天然藥物的研發、生物技術在大農業生產中的套用等方面有所突破,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學科定位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立足西南──中國動物資源最豐富、最獨特和最複雜的東喜馬拉雅、東亞東南亞大陸交匯地帶的區域勢,結合中科院建立“西南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的戰略布局和自身的特色,發揮多學科綜合優勢,以進化生物學、資源與保護生物學為主攻方向,探討生物的進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環境保護、健康與 疾病等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緊密相關的重大問題,促進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從動物學微觀領域和巨觀領 域多學科和多層次(分子—細胞—個體—群體)的相互交叉滲透,與西南地區其他生物學研究所的優勢學科互補,共同形成中國生物資源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

區域特色

雲南省位於中國西南邊陲(北緯21°08'-29°08',東經97°31'-106°12'),全省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有著名的橫斷山脈—高黎貢山、怒山、雲嶺三大山系呈南北走向,山間又有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以及滇池撫仙湖陽宗海洱海等湖泊組成的高原水系,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東喜馬拉雅地區東、南亞大陸和東亞的交匯地帶的重要組成部分。雲南以山高谷深、江河縱橫、湖泊眾多、氣候多樣而聞名於世,,使雲南氣候呈現出巨大的垂直差異和水平差異而分為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等;複雜的地形和地貌使得其氣候在水平和垂直上均有變化,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複雜的自然環境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多種多樣的生活條件和生存空間,至今已記錄有脊椎動物1798種,包括432種淡水魚類,112種兩棲類,152種爬行類,802種鳥類,300種哺乳類,占全國種類的一半以上。因而以“動物王國”而享譽世界。豐富的動物資源加上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多樣性,使這一地區成為開展動物學基礎研究和資源保護、可持續利用等工作的寶地,為國內外學者所矚目。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地理位置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歷任所長

張亞平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張亞平,男,院士,中共黨員,理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1年在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2-1995年初在美國聖地亞哥動物協會做博士後研究,1995年回國任研究員,現任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所長,中國遺傳學會動物遺傳專業委員會主任;《CellResearch》、《自然科學進展》、《遺傳學報》、《科學通報》、 《動物學報》 、《生物多樣性》、 《動物學研究》等刊物編委。

劉崇樂

劉崇樂,男,祖籍福建省福州市。1901年9月20日生於上海,1969年1月6日卒於北京。著名昆蟲學家,為中國昆蟲學創始人之一。曾任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副院長,兼任昆明動物研究所首任所長,昆蟲學會理事和《昆蟲學報》主編。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院士風采

施立明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施立明,男,漢族,細胞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共黨員。1939年12月18日生於浙江省樂清縣,1994年5月因患癌症不幸去世,年僅55歲。

施立明同志於1964年從上海復旦大學生物學系畢業後分配到昆明動物所工作。歷任昆明動物所第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昆明動物所副所長、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科委科技成果鑑定評審專家組成員、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遺傳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兼生物學部常務委員、中國共產黨雲南省第四屆委員會委員、中共十四大代表、雲南省政協第五屆委員會委員等職務。還兼任全國和省級生命科學的多個學會、協會理事長、秘書長、常務理事和理事及多種生物學學術刊物的主編、副主編及編委等職務。

科研機構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研究方向和內容

基因組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立足西南地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建立中國人群和動物的DNA庫,進行動物如家養動物的遺傳多樣性研究,基因和基因家族的多樣性和進化研究,動物的分子系統學和分子生態學研究。

比較和進化基因組學研究:比較不同動物(如靈長類)的一些重要功能(如大腦)演化的遺傳學和基因組學機理;研究不同生物基因組中基因、基因家族、染色體等成分的分布及其進化的過程;探討基因組中新結構、新功能起源和進化的機制。

分子細胞遺傳學:利用國際上先進的比較基因組研究技術(包括染色體分離,比較染色體塗色,比較染色體顯帶和基因晶片等技術)系統、全面地研究我國脊椎動物基因組結構的多樣性和演化過程,探討染色體重組在物種起源和演化中的作用;同時,結合保護生物學研究工作的需要,開展中國特有珍稀、瀕危家養和野生動物種質資源(體細胞株、精子、卵和胚胎)的低溫保存研究。

真核細胞進化基因組學:以幾類處在關鍵進化地位的單細胞生物為研究對象,對真核細胞的結構、功能和基因、基因家族乃至基因組的起源進化規律進行研究,並探討真核細胞基因多樣性及其與生物多樣性大發展所提供的基礎。

研究工作的基礎、水平

細胞與分子進化重點實驗室於1990年建立。在細胞和分子進化研究領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Nature、Science、NatureGenetics、PNAS、AmJHumGenet、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等國內外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贏得了國際聲譽。曾榮獲多項科學院和雲南省科學技術一、二等獎。實驗室已完全具備了進行世界一流科學研究的軟、硬體條件。

科研隊伍及人才培養

目前實驗室共有6個研究單元,6個PI中有一位科學院院士、兩位百人計畫人才、一位馬普青年科學家,共有三人次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擁有技術輔助人員10多名,研究生近40名。擁有碩士、博士點和博士後工作站,已培養了大批科技人員。他們中的許多已成為科研骨幹。

科研條件

本實驗室擁有進行細胞和分子進化研究的所有各種大小儀器設備,如377和3100DNA測序儀各一台,各種顯微鏡、多台PCR儀、低溫、超低溫冰櫃等。實驗室面積約1200平方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