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最後一次科舉 榜眼痛失狀元頭銜 就因這兩點犯了慈禧忌諱?

清光緒三十年甲辰,公曆1904年,清朝舉行了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為延續千年的科舉畫上了一個句號。因為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後的破壞,加上幾年前“公車上書”的影響,這次會試移至河南開封舉行,到了殿試時才回到北京。我們都知道科舉最後的殿試會決定最後的一甲三人,也就是我們最關注的狀元、榜眼和探花。

“第一人中最後人”劉春霖“第一人中最後人”劉春霖

而這最後一次的狀元到底花落誰家,還有不少的傳言。流傳最廣的便是狀元榜眼對調的故事。相傳會試後,閱卷官經過商量,不敢把前兩廣總督譚鍾麟三子譚延闓列於前三名,擔心慈禧忌“譚”。因為與“戊戌六君子”之首譚嗣同同姓,於是排名時把朱汝珍列第一,劉春霖列第二。

朱汝珍朱汝珍

當時清朝內外交困,憂心忡忡的慈禧太后正準備做七十大壽,因此想從科舉之中得到一點吉兆。慈禧太后翻開主考官列為“頭名”的試卷,見該卷雖然文詞暢順華麗,但字型卻為粗筆楷書,因慈禧性喜疏淡清新字型,故看後不禁連連搖頭。

譚延闓譚延闓

當看到考生姓名朱汝珍, “朱”與“誅”同音,珍字又讓她聯想起她下令推入井中溺死的珍妃,已是不悅。更巧的是,朱汝珍的出身也惹到了她,朱汝珍來自廣東,在慈禧看來,廣東是出叛逆的地方,太平天國的洪秀全,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啓超,高舉反清大旗的孫中山都是出自廣東。這兩點統統犯了老佛爺的忌諱,也因如此狀元之位與朱汝珍無緣。

商衍鎏商衍鎏

而當慈禧翻開第二份試卷時,心情舒暢了許多。因為第二份試卷是直隸(今河北省)肅寧人劉春霖的,“春霖”二字含春風化雨、甘霖普降之意,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場春雨。加之直隸地處京畿,“肅寧”又象徵肅靜安寧的太平景象,這對烽火四起、搖搖欲墜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這名字簡直起的太好。於是,老佛爺大筆圈定,將劉春霖名列榜首,朱汝珍屈居第二。而與譚嗣同同姓的譚延闓則位列二甲第三十五名進士。

慈禧慈禧

但其實這些說法只是傳言,事實上,會試於四月初十日放榜,共取中276名,會元為湖南茶陵人譚延闓,也就是說當時會試的第一名確實是譚延闓,不過其最後沒有位列一甲可能是殿試沒有發揮好吧。五月二十一日舉行殿試,二十二日讀卷大臣在文華殿共同閱卷,評閱完畢定好初步名次之後,依例將前十名試卷進呈,由皇帝最後欽定名次。甲辰科主考官最初進呈的名次是朱汝珍第一、劉春霖第二、張啟後第三、商衍鎏第四,光緒看了進呈殿試卷,認為第二卷比第一卷更好,第四卷比第三卷更好,於是將一、二卷名次對調,三、四卷對調,結果欽定名次變為劉春霖、朱汝珍、商衍鎏、張啟後。所以這最後的名次是光緒欽定,而慈禧卻因此背了鍋。

光緒光緒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