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協同創新中心

宇航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宇航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手性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計畫簡介

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畫”(簡稱“2011計畫”),建立一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加快高校機制體制改革,轉變高校創新方式,集聚和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產出一批重大標誌性成果,充分發揮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重要結合點的獨特作用,在國家創新發展中做出更大的貢獻。
按照“2011計畫”的目標,未來,國內一批高校將從重大前瞻性科學問題、行業產業共性技術問題、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以及文化傳承創新的突出問題出發,充分發揮高校多學科、多功能的綜合優勢,聯合國內外各類創新力量,建立一批協同創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動態、持續”的協同創新模式與機制,培養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逐步成為具有國際重大影響的學術高地、行業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基地和區域創新發展的引領陣地,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實施細則

2011計畫”自2012年啟動實施,四年為一個周期。教育部財政部每年組織一次“2011協同創新中心”的申報認定,通過認定的中心建設運行滿四年後,教育部、財政部將委託第三方評估。
教育部將於(2012年)4月24日正式發布“2011計畫”的實施方案,並開展“2011協同創新中心”的認定申請工作。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對批准認定的“2011協同創新中心”,給予引導性或獎勵性支持。

類型劃分

“2011協同創新中心”分為面向科學前沿、面向文化傳承創新、面向行業產業和面向區域發展四種類型。
(1)面向科學前沿的協同創新中心,以自然科學為主體,以世界一流為目標,通過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國際知名學術機構的強強聯合,成為代表我國本領域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水平與能力的學術高地。
(2)面向文化傳承創新的協同創新中心,以哲學社會科學為主體,通過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門、行業產業以及國際學術機構的強強聯合,成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主力陣營。
(3)面向行業產業的協同創新中心,以工程技術學科為主體,以培育戰略新興產業和改造傳統產業為重點,通過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特別是與大型骨幹企業的強強聯合,成為支撐我國行業產業發展的核心共性技術研發和轉移的重要基地。
(4)面向區域發展的協同創新中心,以地方政府為主導,以切實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為重點,通過推動省內外高校與當地支柱產業中重點企業或產業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為促進區域創新發展的引領陣地。

申報要求

方向選擇符合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地方、行業等重點發展規劃,牽頭高校具有明顯優勢和組織協同創新能力與公認力。┅模式選取合理,協同創新體組建成熟,各方任務明確,職責清晰,形成了良好的協同創新氛圍。聯合牽頭的單位原則上不超過三個,參與單位數量不限。┅牽頭高校在該方向的主體學科須為國家重點學科,並有運行良好的國家級和教育部科研平台。┅圍繞協同創新方向,已經聚集了一批國內外優秀團隊,具備解決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建立了相應的人才聘用和管理制度,形成了合理的人員流動機制┅已具有較強資源匯聚能力,已形成了各類創新要素的有效整合,相關部門、地方、企業、高校等方面的支撐落實到位。┅前期培育效果明顯,成效顯著,相關改革工作進展順利,改革計畫全面系統,措施切實可行。

評審要求

面向科學前沿的協同創新項目方向:符合國際發展趨勢,具有一定特色與優勢。單位:牽頭高校主體學科進入ESI前1%行列,並擁有國家重點研究基礎;協同創新體系能夠代表該方向國內最高水平,並具備衝擊世界一流的基礎和能力。隊伍:已經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國內外一流的人才與團隊,人才隊伍結構合理,牽頭負責人具有較高的聲望和影響力。基礎:開展了相關機制體制改革,有較充足的科研任務,在科研平台、中心用房、儀器設備等方面有良好的條件和保障。

通過名單

2011計畫第一批名單(共17所)

黑體字高校為牽頭高校,其他為共建高校及集團。
一、面向行業產業類

中心名稱

主要單位

宇航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哈爾濱工業大學、中航科技集團

先進航空發動機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航工業集團

有色金屬先進結構材料與製造協同創新中心

中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鋁業公司、中國商飛公司

軌道交通安全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南大學

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

高端製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

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二、面向區域發展類

中原經濟區小麥玉米兩熟高產高效協同創新中心

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工業大學、河南省農科院

綠色製藥協同創新中心

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大學、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藥物製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醫學科學院、浙江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

先進生物與化學製造協同創新中心

南京工業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南京郵電大學、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

蘇州大學、蘇州工業園區

三、面向科學前沿類

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

生物治療協同創新中心

四川大學、清華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南開大學

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半導體所、國防科技大學

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

天津大學、南開大學

四、面向文化傳承創新類

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院、海軍指揮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

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政法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

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

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外交學院、中國政法大學、鄭州大學

2012年度“2011計畫”專家初審通過名單

(已通過答辯的17箇中心名單見上表,此次會議答辯未能通過的協同創新中心,下次認定申報時可不占用牽頭高校或地方推薦指標,不參加專家初審,直接進入會議答辯環節。)

(不分先後次序)

一、面向科學前沿類

中心名稱

牽頭高校

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協同創新中心

武漢大學

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大學

人工微結構與量子調控協同創新中心

南京大學

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

天津大學

玉米水稻小麥生物學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農業大學

生物治療協同創新中心

四川大學

大陸構造協同創新中心

西北大學

二、面向文化傳承創新類

中心名稱

牽頭高校

社會轉型與社會管理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協同創新中心

南開大學

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外國語大學

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

武漢大學

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南京大學

三、面向行業產業類

中心名稱

牽頭高校

有色金屬先進結構材料與製造協同創新中心

中南大學

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科技大學

宇航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哈爾濱工業大學

先進航空發動機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未來飛行器設計與製造共性基礎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西北工業大學

智慧型型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中心

同濟大學

軌道交通安全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交通大學

高端製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

西安交通大學

煤炭資源化利用發電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浙江大學

食品安全與營養協同創新中心

江南大學

未來媒體網路協同創新中心

上海交通大學

四、面向區域發展類

中心名稱

牽頭高校

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

蘇州大學

先進生物與化學製造協同創新中心

南京工業大學

廣東高端製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

華南理工大學

煤的新型高效氣化與規模利用協同創新中心

西安交通大學

腦重大疾病防治協同創新中心

首都醫科大學

高端醫療影像裝備及套用協同創新中心

東北大學

綠色製藥協同創新中心

浙江工業大學

中原經濟區小麥玉米兩熟高產高效協同創新中心

河南農業大學

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現代化生產協同創新中心

湖南農業大學

生物多樣性與雲南特色農業協同創新中心

雲南農業大學

建設現狀

已經掛牌(已通過初審及已通過答辯名單見上表)的高校自主協同創新中心有:

中心名稱

共建單位

科學與社會協同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學部,清華大學

氣候變化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學部,北京大學

腫瘤學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中山大學,復旦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

量子調控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國家清潔能源協同創新中心

南京大學,協鑫集團

生命的化學基礎協同創新中心

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等

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協同創新中心

南京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等

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海軍指揮學院,中國南海研究院,四川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

太赫茲科學協同創新中心

電子科技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協同創新中心

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

社會轉型與社會管理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司,國家統計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國家人口與計畫生育委員會,民政部,國家宗教局等政府部門和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國際社會調查組織(ISSP),東亞社會社會調查(EASS),美國芝加哥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等國內外科研院所。

緊缺戰略礦產資源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國土資源部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

大陸構造協同創新中心

西北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生物醫藥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藥科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科院上海藥物所,中國醫藥集團,江蘇恆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先聲藥業有限公司,江蘇聖和藥業有限公司
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中華創新藥物聯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台灣大學、香港大學、澳門大學
世界文明與區域研究協同中心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聯合成立。
膜分離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大學
未來媒體網路協同創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中央電視台、廣電總局廣科院、廣電總局規劃院、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數位電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廣播電視台、華為、百度、AVS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拓撲材料科學與技術上海協同創新平台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
太空信息工程協同創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學,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西安分院,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西部文化創意產業協同創新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學,香港理工大學
高端製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 
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南開大學,天津大學
天津現代口岸協同創新中心南開大學、天津市口岸辦公室
“綠色智慧島”協同創新中心南開大學海南大學、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
手性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由南開大學牽頭,蘭州大學、四川大學、中科院化學所等多家院校、科研機構及凱瑞斯德(蘇州)公司等企業參加,包含“手性合成化學研究平台”、“手性藥物研究平台”和“手性材料合成平台”,主要開展創新性研究,推動科研成果工業套用,促進相關產業加快發展,並力爭使該學科實力進入國際前列。
先進地面交通創新聯盟北京理工大學,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
綠色交通技術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武漢理工大學,長安大學,大連海事大學、重慶交通大學、長沙理工大學
長江黃金水道綠色和安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武漢理工大學,河海大學、重慶交通大學、上海海事大學、長沙理工大學
生物技術藥物研發與成果轉化協同創新聯盟四川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
生物醫用材料2011協同創新中心四川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武漢大學
先進磷化工技術與裝備協同創新聯盟四川大學,廈門大學,清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武漢工程大學
阻燃材料與技術協同創新聯盟四川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浙江大學、東北林業大學
中國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同濟大學,清華大學,武漢理工大學,重慶大學
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政法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
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協同創新中心由中國政法大學作為牽頭高校,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對外經貿大學、加拿大蒙特婁大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等國外高校共同建立起來的協同創新中心。加拿大蒙特婁大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等國外高校共同建立起來的協同創新中心。
知識經濟與法制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
主要糧食作物生物學協同創新中心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畜禽健康養殖協同創新中心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玉米水稻小麥生物學協同創新中心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
合肥物質科學技術中心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協同創新中心上海財經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財經大學
“兩型社會”建設協同創新中心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武漢大學、湖南科技大學
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廈門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鋼鐵研究總院
水安全與水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由河海大學、清華大學牽頭,協同中國長江三峽集團、中國電力建設集團、長江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委員會、高校、水利科研院所聯合建立的面向行業產業的協同創新中心
軌道交通安全協同創新中心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南大學
特殊區域公路大通道協同創新中心長安大學,同濟大學、大連海事大學、武漢理工大學。
雷達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空軍裝備研究院、海軍裝備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中科院電子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10所、13所、14所、20所、22所、27所、38所、39所、46所、48所、55所、58所
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中央編譯局、中國社會科學院 
農業高效用水協同創新中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武漢大學
有機發光顯示(OLED)協同創新中心華南理工大學、清華大學、上海大學、東南大學
廣東高端製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華南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清華大學
中國金融發展與金融安全協同創新中心西南財經大學、國家審計署、中國銀監會、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
山西煤炭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協同創新中心太原理工大學中北大學、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焦煤集團、太重煤機等單位
無線通信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東南大學、清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郵電大學、重慶郵電大學。
先進土木工程材料協同創新中心東南大學、同濟大學、江蘇省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清華大學、南京工業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湖南大學、重慶大學、深圳大學、青島理工大學、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中國核工業華興建設有限公司、建華管樁集團有限公司
新型建築工業化協同創新中心由東南大學牽頭,協同同濟大學、浙江大學、湖南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以及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等15家行業領軍企業與研究機構共同組建
現代城市交通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由東南大學牽頭,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寧波大學、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四通智慧型交通系統集成有限公司、青島海信網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我國城市交通技術研究開發、人才培養的核心優勢單位聯合組建成立了“現代城市交通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氣象災害預警預報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候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學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等
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羅馬大學。
中國財政發展2011協同創新中心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山東財經大學。
現代中藥協同創新中心天津中醫藥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浙江大學。
首都世界城市順暢交通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工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北方工業大學。
物聯網技術與套用協同創新中心南京郵電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藥科大學。
海洋運輸綠色與安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大連海事大學、長安大學、長沙理工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海軍大連艦艇學院、上海海事大學、武漢理工大學。
煤炭高效安全開發協同創新中心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組建。
深海工程與艦船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由哈爾濱工程大學牽頭,武漢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天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等校協同。
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福建師範大學牽頭,主要參與單位有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研究局、中國藝術研究院、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福建社會科學院台灣藝術大學台灣世新大學漳州師範學院閩南文化研究院
替代石油路線大型化工過程與裝備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華東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大連理工大學。
蘇州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為主導,蘇州大學牽頭,中國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
小麥玉米周年高產高效生產協同創新中心山東農業大學。
海外華文教育與中華文化傳播協同創新中心華僑大學牽頭,暨南大學。
中國濱海金融協同創新中心天津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南開大學
中國企業“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對外經貿大學牽頭,商務部、浙江省義烏市、國家開發銀行、聯合國貿發會議、聯合國工發組織、日內瓦國際貿易與可持續發展中心為協同單位
電動汽車與分散式能源協同創新中心 合肥工業大學牽頭,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合肥市人民政府、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等10家單位協同參與。該中心旨在匯聚國內外電動汽車及分散式能源領域的優質資源,構建人才高地、培養創新人才、建設創新平台、形成一流學科、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開發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建設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解決行業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的國家級協同創新基地
資源化工綠色過程與產品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化工大學牽頭,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參加的“共性技術聯合研發中心”。攜手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化工集團公司3家龍頭企業組建的“資源化工綠色過程與產品協同創新中心”。主要研發領域包括材料結構設計、綠色新工藝開發及化工工藝最佳化集成等。
天津醫學表觀遺傳學協同創新中心天津醫科大學、南開大學,依託天津醫科大學在醫學表觀遺傳學研究領域的領先優勢及其在惡性腫瘤、心腦血管和代謝性疾病的臨床優勢,南開大學在生命科學、藥學等方面的優勢,聯合北京大學、華大基因有限公司及瑞典卡羅林斯卡分子醫學中心(CMM)等研究機構和企業,共同開展科研攻關。
湖南數字中醫藥協同創新中心由湖南中醫藥大學牽頭。該中心依託湖南中醫藥大學4個國家級平台及基地,中國中醫科學院、天津中醫藥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等為參與單位。
網路計算與信息處理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國家計算機網路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同建設。
先進航空發動機協同創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航工業共同建設。
通航時代協同創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航工業集團下屬的中航重機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政府、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建設。
鎳鈷金屬材料創新中心蘭州理工大學,金川集團、清華大學、瑞典國家冶金研究所等7家核心成員單位共同建設
三峽地區災害與環境協同創新中心三峽地區災害與環境協同創新中心由三峽大學等11家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和政府機構共同建設。協同創新中心將努力匯聚創新要素資源、形成協同攻關機制,積極構建地質災害、水工程安全高效運行和生態環境三個協同創新平台,著力解決三峽地區災害與環境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難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建設面向地方和行業重大戰略需求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科學研究中心。
民用航空複合材料協同創新中心東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同濟大學、上海大學、華東理工大學。
紡織產業關鍵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東華大學、西南大學、江南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天津工業大學、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中國恆天集團有限公司、恆力集團有限公司、山東如意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
工業設計與技術集成國際協同創新中心廣東工業大學、芬蘭阿爾托大學、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瑞典皇家藝術與設計大學、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學、浙江大學、廣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奧飛動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有色金屬資源綜合利用協同創新中心昆明理工大學
工業生態修復及廢棄物資源化協同創新中心昆明理工大學
循環經濟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蘭州大學、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等
精密冷軋板帶生產技術區域協同創新中心燕山大學、河北鋼鐵集團
通信系統協同創新中心(通信系統聯合實驗室)福建師範大學、中國電信福建公司
先進生物與化學製造協同創新中心南京工業大學、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南京市人民政府、揚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中國戲劇文化管理協同創新中心總部設在北京中央戲劇學院,依託國家重點學科——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戲曲學的學科優勢和研究隊伍,廣泛協同國內外相關學術機構和業界同仁,致力於對戲劇文化管理等領域的理論發展、產業政策以及管理實踐進行研究。
海西新型顯示器件與集成協同創新中心福州大學牽頭,匯聚了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冠捷科技集團、TCL集團等知名企業,中心的協同創新研究隊伍,主要圍繞新型顯示核心材料科技創新、新型顯示關鍵器件科技創新、新型顯示信息處理科技創新和新型顯示系統集成科技創新四個攻關方向,服務于海西區域科技創新。
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由武漢大學聯合復旦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外交學院、鄭州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水利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交流中心等單位共同組建的智庫將為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的維護、保障等提供決策諮詢報告和學術理論研究
中央文獻對外翻譯與傳播協同創新中心天津外國語大學中共中央編譯局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南開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四校兩部委”強強聯合組成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協同體。
模具產業協同創新中心東莞市橫瀝鎮與上海交通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6個單位共建的“東莞市橫瀝模具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在該鎮揭牌。該中心將針對東莞模具製造業實際需求,建設10大子中心,覆蓋模具檢測、設計製造、新材料研發、企業孵化等模具全產業鏈,將在重點發展的汽車模具製造、模具原材料研發和產業化、模具裝備製造業等三大重點領域,實現相關科技成果從創意到商業化生產及產品銷售整個過程的全方位服務,力爭在“十二五”期末,將橫瀝打造成為全市乃至珠三角地區轉型升級的示範鎮區和華南地區模具產業總部基地。
洪澤湖生態區現代農業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該中心由淮陰師範學院牽頭,以江蘇省環洪澤湖生態農業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等平台的協同建設為基礎,聯合中科院水生所、南京農業大學等科研力量,聯合相關政府部門、企業等共建而成
中國職業教育運行機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職業教育運行機制協同創新中心是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牽頭,凝聚多方資源組建的產學研用協同育人的戰略聯盟,探索建立支撐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產業轉型升級和行業技術進步的產學研緊密互動、有效協同的運行機制和協同創新平台,從根本上解決好通過怎樣的途徑和模式來培養複合式、創新型、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這一核心問題
光伏科學與工程協同創新中心由常州大學、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國家太陽能光伏質量檢測中心等10餘家單位組建。該中心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國家檢測中心、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等國家級平台和江蘇省重點實驗室,積聚了國內最好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和行業組織、地方政府資源,形成了協同創新的新優勢,代表了我國光伏教學、科研、生產的國家水平
三化協調發展與中原經濟區建設協同創新研究中心以河南大學為牽頭單位,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河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河南省農業廳、河南省對外開放辦公室、河南師範大學、日本大學等為參加單位共同組建。中心主要依託航空經濟發展研究平台、勞動力流動與城市體系設計創新平台、土地流轉與制度變遷創新平台、產業轉移與產業集聚創新平台、三化協調發展政策諮詢平台、數據分析與政策模擬創新平台等6個平台,開展兩方面的研究內容:一是系統研究傳統社會轉型的一般規律、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制度變遷及社會結構的現代化轉型等基本問題,二是為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的基本路徑及政策框架體系的頂層設計提供建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