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鴻舫

黃鴻舫

黃鴻舫(1879~1944年),男,字伊莘。江蘇無錫人。曾任滬南神州醫院針灸科主任,執教於神州醫藥專門學校針灸科。近代著名針灸學家。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黃鴻舫(1879~1944年),字伊莘。江蘇無錫人。早年從師於蘇州針灸名家虞覺海先生,學成後1903年行醫於上海,並任滬南神州醫院針灸科主任,執教於神州醫藥專門學校針灸科。治學多宗經旨,法從東垣、香岩,並揣摩前賢諸家學術經驗予以化裁,在辨證取穴、行針手法、臨床治療等方面均有獨到之處,為近代著名針灸學家。黃鴻舫醫術傳子黃羨明 。

主要經歷

早年從師於蘇州針灸名家虞覺海先生,學成後1903年行醫於上海,並任滬南神州醫院針灸科主任,執教於神州醫藥專門學校針灸科。

醫療特長

辨證取穴、行針手法、臨床治療等方面均有獨到之處。

用藥特點

黃氏所用補瀉手法,主要由十二法綜合而成,尤以徐疾為基本大法,並結合營衛氣血,因病而施。嘗謂:“用針之要,在於調氣,調氣之道,全賴補瀉,補瀉之用,要知遲速,徐疾之法,當分左右。”對《難經·七十八難》"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體會頗深。主張病屬於實,刺之宜急,攻邪當疾入疾出而徐按,使郁滯得通,邪氣易出。病屬於虛,刺之宜緩,補正當徐入徐出而疾按,使經脈無傷,真氣不泄。蓋刺虛者下針貴遲,速則傷血;出針貴緩,急則耗氣。刺實者下針貴速,遲則滯氣;出針貴急,緩則鬱氣。對提插的用法問題,前人皆以插補提瀉立說,黃氏認為,插提二法,各宜補瀉,插則針深,補瀉於營;提則針淺,補瀉於衛。至於行針候氣,也有先後左右之分,認為如果側重候氣於既針之後,而不重視致氣於未針之前,是不夠全面的。因此,他在行針前非常重視左手循壓之法,藉以推助經氣,這些方法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通過實踐而發展起來的,在臨床上確有其實用價值。 黃氏行針之時,必聚精會神,全神貫注,不擾於眾物。他最反對粗心大意和置針於穴中而毫不介意之態度。此外,黃氏認為《內經》有言,“行針之要,旨在深淺”。病有深淺,刺亦應有深淺。病在衛者臥而剌之,病在營者切而刺之,這也是黃鴻舫先生常用針法之一。病淺針深或病深針淺,均無能達到“以平為期”之目的。深淺是否適當,關係到治療是否中病。總之必須做到心毋二用,精心行針,靜心觀察反應。深淺要恰到好處,太過不及,均所勿取。 黃氏善於《玉龍經》透針一法,如病在衛分,刺以平透,如地倉透頰車治口噼,風池透風府治風寒在表,肩髃透臂臑治肩臂痹痛等等;病在營分,刺以直透,如內關透外關治邪陷心包,間使透支溝治久瘧,陽陵泉透陰陵泉治鶴膝風痛等等。由於當時尚無不鏽鋼針,所以黃氏喜用純金制針,與其他針相比,即其性柔而無生鏽之弊,非欲喧炫於人也。由於素來不用著艾燒針,世人皆以“冷針”名之。所謂冷針,蓋與“溫針”相對而言,並非一派寒涼之冷。對寒症用針,亦常暖而刺之,此法雖與楚人溫針不同,而欲其溫通,毋使氣血因寒凝滯之義則一。所以雖曰“冷針”,亦宜於治熱而又治寒也。此外也善用艾灸炳等法,如脾胃病調治就常灸足三里下脘兩穴以和胃暢中。

社會職務

任滬南神州醫院針灸科主任,執教於神州醫藥專門學校針灸科。

學術內容

黃氏認為:刺灸與湯液,法雖異而理同,故《內經》、《難經》、《甲乙經》固為針家所必讀,即《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後世各家方書也須一一揣摩。否則徒夸手法取穴之末,舍辨證求因、審因立法之本,焉能奏效。

(一)辨證審因,主次分清

(二)立法精簡,治理分明

(三)法宗東垣,治從香岩

(四)因時制宜,不拘一格

主要領域

針灸科。

科研成果

一、行針手法

"刺法猶如書法,熟則生巧,精而能化。指下功夫,難深於朝夕間,非勤學苦練不可。”黃氏的行針手法宗經旨,並揣摩東垣、高武、楊繼洲諸家,經數十臨床實踐,化裁歸納。有切、臥、循、壓、徐、疾、插、提、捫、搓、留、候等十二法,足堪後學之借鑑。

(一)指下功夫,十二手法

(二)調氣之道,全賴補瀉

(三)精心行針,深淺得當

(四)擅於透刺,喜用“冷針”

二、臨床治法

黃氏臨床經驗豐富,臨診治療不拘於一法,每多獨特之處。

(一)中風證治,辨閉與脫

(二)痿症痹症,必夾濕邪

(三)脘脅脹痛,灸治四花

(四)手指麻木,十宣堪針

當代名醫(一)

在他們成為醫學事業中的一員時,他們嚴肅地保證將他們的一生奉獻於為人類服務,他們用良心和尊嚴來行使他們的職業,病人的健康將是他們首先考慮的, 極盡所能來保持醫學職業的榮譽和可貴的傳統,他們對人的生命,從其孕育之始,就保持最高的尊重,即使在威脅下,也決不將他們的醫學知識用於違反人道主義規範的事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