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渭川

顧渭川

顧渭川(1885~1966)字夢熊,號渭廬,浙江嘉善人。得叔父中醫名家顧兆麟親授,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上海開業行醫。

基本信息

治病百科

善治內、婦、兒科,擅針灸,以內科見長,對溫病學研索尤精。臨證精於辨證,用藥洗鍊清淡。治消渴病有獨到見解,認為消渴病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應依據人體營衛氣血運行機理,各用相適的方法和藥物治之。治療血症、熱傷等病,則運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要則,用藥隨症加減,對症施治。被譽為江南醫林一傑。著有《顧氏詳註印機草》、《顧評溫病條辨》、《渭廬醫案醇?》等。

人生經歷

顧氏生平,除精心應診外,熱心社會公益,為維護和發揚中醫事業,不辭勞累,不怕強暴,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抗戰時期,懷著滿腔愛國熱忱,親任紅十字會救護隊長,在戰火中救死扶傷,活者甚多。被推選為神州醫藥會會長期間,適值民國政府中央衛生委員會悍然通過《廢止舊醫,以掃除衛生事業障礙案》,教育部規定醫學課程,獨取西醫,偏廢中醫,中醫中藥面臨滅絕危機,中醫界人士義憤填膺,奮起抗爭。顧氏被推為上海代表,會同全國各地代表,至南京請願,與國民黨當局據理辯駁,取得鬥爭勝利。

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顧氏心情舒暢,積極性更高。他曾先後擔任上海市人民代表、中醫文獻研究館館長,又被華東醫院、靜安區中心醫院聘為醫學顧問。

數十年來,顧氏諄諄教誨,培養後學不遺餘力。門生數十人,其中高足弟子行醫海內外,多有較高聲譽。

主要著作

顧氏自幼好學,對《內經》、《難經》、《傷寒》、《金匱》、《溫病》等醫著,以及金、元、明、清各家學說,靡不刻苦鑽研,對溫病治療尤有獨到見解。晚年在診務之餘,廢寢忘食,著書立說,先後完成《顧氏詳註印機草》、《顧評溫病條辨》等著作,尤其《渭廬醫案醇》一書,集數十年臨床心得,著重辨證論治,其法其方足為後學典範。

證治經驗

臨床方面

顧渭川 顧渭川

顧氏在臨床方面,一貫主張辨證重精,用藥則貴在輕清,否則有傷胃氣。他強調先精辨證,後思用藥,且需顧及胃氣,從病人之整體考慮,方能得心應手。 他認為消渴症“三消”,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上消由肺經實火或心火刑金,多飲而渴不止,中消由脾經實火或伏腸蒸胃,善飢能食而瘦,下消由腎陰虛損或火伏下,飲一溲二,其濁如膏。其中上消心移熱於肺而金受火刑,有降無升,致高源之水合外飲之水,兼併而下,所以飲一溲二,不但不能消外水,且並素蘊水精竭絕而盡輸於下,較大腸之暴泄為尤甚者,故死。中消胃陽獨旺,脾陰困敗,下利而厥,食已善飢者,故死。下消腎陰枯涸,邪火煎熬,精溺時泄,如油如脂者,故死。顧氏認為,三消之脈,多洪數無力,洪數由於氣血虛,若沉實滑數有力,乃可用劉張寒瀉之法,大率數大者生,小而不至於懸堅者,用腎氣丸尚可生,若脈實而堅大者死,細而浮短者死,因俱無胃氣。

治法

在治法上,顧氏認為趙獻可言治三消之症,不必分上中下,此有可取之處,但用藥太偏,不如《金鑒》載雲,若便硬能食,脈來強大,宜用調胃承氣湯或梔子金花湯斟酌;若不食而渴,已屬胃虛,兼之泄瀉,胃虛無熱,宜用七味白朮散治之;若食而渴亦不瀉,雖是虛而猶有燥熱,宜用竹葉黃耆湯治之;若氣虛胃熱盛,宜用洋參白虎湯治之;若下焦虛寒,飲一溲二,宜用腎氣湯治之。以上諸說,是他歷年所遵循的法則。

辨治

顧氏對血症的辨治,有不少獨到之處。他認為,血藏於髒而行於脈中,軀殼之間不可得見,非有故不能為病。凡失血之症,大抵陽逆乘陰,血為所迫,不能安於脈中,而妄行氣分,不能回歸經絡。若血病損及於腑,則血滲入腸胃濁道,上從咽出,下從二便而出。若血病傷於髒,則血溢出胸中清道,上從喉出,下從精竅而出。顧氏認為血症熱傷之症最多,應以清熱止血法治療,藥用犀角,地黃,寒水石,磁石之類,能起損陽扶陰之功。若胸膈滿痛,是兼瘀血內阻,絡脈受損之故。若見瘀者,當重破瘀,瘀不去則血不止,痛不解,脈絡不通,新血不生,故見瘀者當先治瘀,用藥以桃仁,大黃,參三七之類為主,不能偏及見血止血。若吐血熱盛,加黃連,黃芩,膏之類,兼清上中焦之熱。因怒致吐血者,加解郁引走肝經之藥,如鬱金,黑山梔之類,唾血加玄參,黃柏,知母,咯血加天冬,麥冬,嗽血加知母,川貝,蠶豆花。若涎壅氣促,陣陣爭嗽,傷其絡脈出血者,宜用加味救肺飲增鬱金,竹三七。若氣血虛弱而乏流攝不見火者,宜補虛止

顧渭川 顧渭川

血,用人參養營湯加旱蓮草,女貞子,鬱金,麥冬,仙鶴草之類。若吐血不已,宜用參地煎加童便治之。溺血用牛膝四物湯,甚者用珀珠散治之。淋血者用八正散加木通,生地,鬱金治之,腸紅用槐花散,髒毒加川楝子。便血日久,涼藥不應效者,宜昇陽去濕和血湯治之。顧氏在治血症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臨床上治出血症抓住清熱止血、化瘀止血、補虛止血等要則,對具體見症精心辨證施治,用藥隨症加減,進退自如。

心得

顧氏對肝病的治療也獨具心得,認為慢性肝炎患者,有兩種最為痛苦,而直接影響疾病恢復的自覺症狀,一是脅部脹痛,二是不得安眠。兩種症狀互為因果,引起惡性循環。這是因為心腎失濟、陰陽違和所致。在此情況下,多用熱藥並非善策,當以清潤之品為正治。

從醫醫案

案1、吳××,男。

初診:1961年1月8日。頭暈噁心,心跳微微,夜不安寐,腰酸力乏,病延年余。苔薄隱灰,脈細弦滑。明是虛陽中有肝陽,痰熱輾轉。治宜固本,佐以清理,寓鎮陽意。

移山參2.1g真人參葉2.1g磁朱丸9g(包)生珍珠母30g(先煎)夜交藤24g甜味石蓮4.5g蓮子心1.5g宋半夏4.5g橘白、橘絡各6g竹茹4.5g料豆衣4.5g南燭子9g香谷芽30g炒香枇杷葉18g(去毛包),茯神木9g青果4枚(去尖)2劑。

二診:1月10日。頭暈、心跳好些,噁心止,腰酸,口淡微覺乾,納少,睡安。脈左弱弦,右細滑。顯見腎陰久虧,腰部尚乖,水不涵肝,肝陽難藏。有時頭脹,虛火熬液成痰,痰熱餘留,舌苔乾糙。法當養陰平陽,佐以清化痰熱。原皮西洋參4.5g台參須2.1g楓霍斛4.5g鹽水炒知母、黃柏各4.5克g青龍齒9g(先煎),茯神木9g旱蓮草6g女貞子12g生牡蠣、煅牡蠣各30g夏枯草9g杞菊地黃丸18g磁朱丸12g(包)赤芍、白芍各4.5g半貝丸6g(包),冬瓜子3g冬瓜皮12g阿膠珠3g(蛤粉炒)赤豆皮12g生龜版18g5帖。

三診:1月21日。頭暈等症均靖,睡安,腰酸微微。水不涵木,肝陽難藏,痰熱留戀。脈左弱弦,右部弦滑。冬令少雪,證易枝節。擬再養陰以平陽,清熱以化痰。台參須2.1g楓霍斛4.5g原皮西洋參4.5g(三味同另煎沖)旱蓮草6g冬青子18g(2味同炒),生牡蠣、煅牡蠣各30g磁朱丸12g(包)血餘炭1.5g(蛤粉拌炒)生龜版,炙龜版各15g(原枸杞子4.5g(鹽水炒)阿膠珠4.5g赤豆皮12g知柏八味丸9g(紅米3g同包)赤芍、白芍各4.5g冬瓜子、冬瓜皮各9g甜川貝母3g橘白6g(竹茹錢半同炒)真人參葉2.1g魚腦石6g可連服10帖。

案2、耿××,男,40歲。

初診:半年來迭受驚恐思慮,以致三陰俱傷,痰火鬱結。因而神情恍惚,不能自立,不覺饑飽,漸成怔忡健忘。脈左寸虛滑,右關沉遲。當心脾兩調之。

丹參6g朱茯神9g青龍齒6g(先煎)制遠志肉2.1g朱拌石菖蒲0.6g宋半夏4.5g陳皮3g(鹽水炒)生甘草1.5g合歡皮9g血琥珀末1.5g(沖)2帖。

二診:脈象漸見好轉,常覺膈中不快。膈中為心胞地位,痰火為驚氣所結,自應宣豁治之。

朱茯神9g青龍齒3g(先煎)生珍珠母18g(先煎)廣鬱金4.5g朱拌石菖蒲0.6g川貝3g連翹心9g(鴨血拌)栝蔞皮4.5g清水炙甘草0.9g建蘭葉2片合歡皮9g3帖。

三診:各恙雖減沒,心中尚悶,便帶紫血。此瘀積下達,趁此再為清疏鹹降。

大生地(紫降香末0.6g拌打)12g朱茯神9g蜜炙鏇覆花3g(包)連翹心(鴨血拌)6g川貝3g瓜蔞皮9g盆秋石0.6g(沖)金針菜15g4帖。

按此症起於情志,似虛非虛,似實非實。補之則痰火愈結,攻之則氣血益虧,用溫燥則動火,用寒涼則遏氣,惟宣郁安神,庶幾無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