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筆

鬼筆

鬼筆,鬼筆科植物細皺鬼筆的子實體,是一種真菌,與竹蓀、靈芝一樣,擁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可以食用,在中醫中有治療惡瘡的功效。

基本信息

詞語概念

詞目:鬼筆

拼音:guibi

注音:ㄍㄨㄟˇ ㄅㄧˇ

基本解釋

[phallaceae] 生長在潮濕地方的一種真菌。該目有6科 。其中有的可食如竹蓀 、白鬼筆等。紅鬼筆可藥用。有的地方叫“狗尿苔”,幼嫩時的菌蕾即菌蛋,可以直接食用。成熟後菌蓋表面產孢體呈粘液狀具腥味,大多數人認為有毒或懷疑有毒。可藥用。

有些地區稱其為“長蟲蛋”,也就是蛇蛋,據說能長出小蛇,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引證解釋

菌之一種。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五·土菌》﹝附錄﹞引 陳藏器曰:“鬼筆生糞穢處。頭如筆,紫色。朝生暮死,名朝生暮落花。”

鬼筆出處

鬼筆鬼筆

出自《本草觀目拾遺》:朝生暮落花,生糞穢處,頭如筆,紫色,朝生暮死。菌從地出者,皆主瘡疥,牛糞上黑菌尤佳。更有燒作灰地,經秋雨生菌重台,名仙人帽,大主血。《綱目》:鬼筆,此亦鬼蓋之類而無傘者,紅紫松虛,如花之狀,故得花名。

異名

朝生暮落花、狗溺台、 蛇卵蛋、狗鞭參、蛇頭菌 出自《本草拾遺》

基本含義

鬼筆鬼筆

[出處]《本草拾遺》。

【異名】朝生暮落花、狗溺台(《本草拾遺》)。

【基原】

為鬼筆科植物細皺鬼筆 Phallus rugulosusFisch. 的子實體,是一種真菌,與竹蓀、靈芝一樣,擁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可以食用。

【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竹林或混交林地、路邊或田野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北、西南及遼寧、陝西、江蘇、浙江、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形態】

細皺鬼筆子實體發生之初,為卵圓形,長徑約2厘米,白色柔軟,有彈力,內部發達時,則外皮破裂,抽出條柄,高10~15厘米。

全體極軟,頭部的菌蓋呈鍾狀,朱紅色,有細微的皺紋,表面有粘液,發惡臭;柄的上部淡紅色,下半部白色。

生於竹林等陰濕地處。

【功用主治】

①《本草拾遺》:主惡瘡、疽、匿、疥、癰、蟻瘺等,並日乾,末,和油塗之。

②《綱目》:研末,敷下疳瘡。

【繁殖】主要靠彈射孢子繁殖。

【食物】動植物腐殖質,例如腐爛的樹根。

野外旅行,小心毒蘑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