錐鱗白鵝膏菌

錐鱗白鵝膏菌

錐鱗白鵝膏菌,廣東常見毒蘑菇之一,錐鱗白鵝膏含有微量鵝膏肽類毒素,夏秋季生於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地上。它可能與松屬Pinus 和殼斗科植物形成外生菌根。菌蓋直徑7~15(20)cm,白色,幼時近半球形,邊緣稍內卷,後期扁平至平展,有時邊緣上翹,菌幕殘餘圓錐狀至角錐狀,白色,高1~3 mm ,基部寬1~3 mm ,至菌蓋邊緣漸變小;邊緣常懸垂有絮狀物,平滑無溝紋。菌肉白色,稍厚。菌褶離生至近離生,白色至米色;短菌褶近菌柄端漸窄。菌柄長10~20 cm ,直徑1.5~3 cm,近圓柱形或向上稍變細,白色,被白色絮狀至粉末狀鱗片,後者排列成蛇皮狀;內部實心,白色,不變色;基部膨大,腹鼓狀至卵形,直徑3~4 cm,在其上半部被有白色疣狀至顆粒狀的菌幕殘餘,排列成環帶狀。菌環白色,膜質,上表面有輻射狀細溝紋,下表面有疣狀至錐狀小凸起,在菌蓋伸展中菌環常撕破而懸垂於菌蓋邊緣或破碎消失,偶宿存。擔孢子8.0~10.0×6.0~7.5µm,寬橢圓形至橢圓形,稀近球形或長橢圓形,澱粉質,無色透明,光滑,薄壁;側生小尖細小。

基本信息

簡介

同一屬類同一屬類

擔子果中等至大型。菌蓋直徑7~15(20)cm,白色,幼時近半球形,邊緣稍內卷,後期扁平至平展,有時邊緣上翹,菌幕殘餘圓錐狀至角錐狀,白色,高1~3 mm ,基部寬1~3 mm ,至菌蓋邊緣漸變小;邊緣常懸垂有絮狀物,平滑無溝紋。菌肉白色,稍厚。菌褶離生至近離生,白色至米色;短菌褶近菌柄端漸窄。菌柄長10~20 cm ,直徑1.5~3 cm,近圓柱形或向上稍變細,白色,被白色絮狀至粉末狀鱗片,後者排列成蛇皮狀;內部實心,白色,不變色;基部膨大,腹鼓狀至卵形,直徑3~4 cm,在其上半部被有白色疣狀至顆粒狀的菌幕殘餘,排列成環帶狀。菌環白色,膜質,上表面有輻射狀細溝紋,下表面有疣狀至錐狀小凸起,在菌蓋伸展中菌環常撕破而懸垂於菌蓋邊緣或破碎消失,偶宿存。擔孢子8.0~10.0×6.0~7.5µm,寬橢圓形至橢圓形,稀近球形或長橢圓形,澱粉質,無色透明,光滑,薄壁;側生小尖細小。

科學分類

中文學名:錐鱗白鵝膏
拉丁學名:Amanita virgineoides Bas
分類地位:傘菌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

形態特徵

子實體大,白色。菌蓋直徑6-15cm,半球形至近平展,有角錐狀鱗片,中部鱗片稍多,易脫落。幼時邊緣向內捲曲。濕潤時表面稍粘。菌肉白色,中部較厚,傷處不變色,菌褶白色。後期稍帶黃色,不等長,較寬,稍密,邊緣似粉狀。菌柄較粗,長10-20cm,粗2-2.5cm,基部近棒狀且有錐狀及反卷的鱗片。內部實心,近纖維質。菌環生柄之上部,膜質,上表面似有條紋,而下面有角錐狀小鱗片。菌環往往破碎後懸掛於蓋緣或殘存於菌柄上。孢子印白色。孢子光滑,無色,寬橢圓形,8-10μm×6-7.5μm,糊性反應。

生態習性

夏秋季生於針葉林或者針闊混交林中地上,單生。可能和殼斗植物形成外生菌根。

經濟用途

有記載可能食用,不過以謹慎為好。屬於樹木的外生菌根菌。

分布地區

香港、海南、廣東等。


毒性

含有微量鵝膏肽類素等。

鵝膏菌組

小托柄鵝膏菌 Amanita farinosa – (北美洲東部到中美洲)
黃蓋鵝膏菌 Amanita gemmata – gemmed mushroom, jewelled amanita
毒蠅傘 Amanita muscaria ** – fly agaric(世界各地)
豹斑毒傘Amanita pantherina – panther mushroom, panther cap (北半球)
Amanita parvipantherina(中國西南部雲南省)
錐鱗白鵝膏 Amanita virgineoides - white-colored (日本

野外旅行,小心毒蘑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