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高薪跳蚤”是大學校長們在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為那些在高薪的誘惑下,在不同的大學之間跳來跳去的“名教授”們起的雅號。產生背景
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經濟時代,有能力者為先。知名學者自然成為炙手可熱的需求。
社會影響
反思事件
在價格上的體現
後起之秀脫穎而出的速度遠遠跟不上高校發展的需要。“高薪跳蚤”看上去是某些學者在追求功利,說到底還是高端人才匱乏在價格上的體現。本來,培養後生,搭建學術梯隊是高薪教授的重要任務之一。然而,在許多高校,高薪帶來的資源過度集中已經使得良性激勵變成兩極分化。
金字塔尖上的少數幾個人擁有上千萬元的科研經費,而大多數青年教師往往揣著不多的工資到處找課題。其實,他們才是最需要關注和扶持的一群。“引進一個人,打擊一片人”,學校不斷從校外和國外挖角,本校的學術隊伍卻沒有茁壯成長,結果人才的身價就越“跳”越高。其次,沒有科學考評機制支撐的高薪似乎不能催熟創新的碩果。
舉例
這有兩個現成的例子。一個是上海交大“漢芯”造假事件,另一個是同濟“海歸”院長虛報論文事件。兩位均是當年學校花了大價錢請來的,在高薪之下卻難符其實,走上了學術造假的不歸路。更令人深思的是,兩個人造假的手段都不高明,學校只要在招聘時多花點時間查查兩人的學術經歷,聽聽國際同行的評價就可以發現其中的“貓膩”。“重引進,輕培養”,高薪帶來的轟動效應背後,應檢討的是急功近利的心態。
學術環境與發展空間
著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近日直言不諱地指出:“有訊息說某大學40%的引進人才都是海外的,但你去美國調查一下,我擔保大部分是假的。”有的“掛名”教授每年花去大學幾千萬的經費,但學生卻受用很少。這種引才的目的恐怕是為了在師資名單上多一些顯赫的名字,以便向社會爭取更多的資源。
香港科技大學是一所創辦不過14年的學校,卻已有多個學科躋身亞洲一流。該校前學術副校長孔憲鐸將治校經驗總結成一句話:“留住人才,使之快樂。”其實,對於大多數學有所成的人來說,“食有魚,出有車”之後,更看重的還是良好的學術環境和發展空間。“高薪跳蚤”的出現,似乎也說明高薪之外的吸引力還有所欠缺。高校之間的競爭不該只是簡單的財力攀比,師資隊伍建設也不該只有高薪一招。建設一流大學,要比的決不僅僅是薪水。
現象評論
尊師重道
一直以來,教育界就倡導“尊師重道”,只有尊師重道了才會有良好的師生關係,而良好的師生關係首先是建立在教師的道德修養上的,師德是教師的靈魂。古人曾言“師者,教人以德也”、“師者也,教之以事,即喻諸德也”,今人定義“教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和思想觀點的傳播者,是繼承和發揚文化遺產的橋樑,是年輕一代的培育者”、“用自己的知識、才智和思想品德向年輕一代傳播人類社會的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為人類社會培養和造就各種人才的勞動者,是人類思想、道德、文化傳播和發展的中介人”等等
為教育事業獻身
而對教師的讚譽之辭,則有“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吐絲不盡的春蠶”,“送攀登者上光明頂峰的人梯”,“給人類帶來文明,傳播文化科學知識的普羅米修斯”。現如今,面對如此多的溢美之詞,那些“名教授”們心裡不知道有沒有一絲慚愧?不知道他們的心裡還有沒有一點師德?“愛崗敬業、獻身教育”是師德的基本要求。教師的職業有苦也有樂,平凡中見偉大,只有愛崗敬業,教師才能積極面對自身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才能自覺、不斷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生涯中有所收穫。目前,我國教師總體收入並不高,獻身教育是一種精神境界,教師必須具有偉大的無私奉獻精神,物質的匱乏換來了精神的富足。教師不僅僅是在奉獻、在燃燒,而且同樣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華,雖然付出艱辛的勞動,但是卻能夠苦中有樂,樂在其中。他們最大的樂趣就是照亮了別人,充實了自己,正是這種成就感、幸福感,激勵著千千萬萬的教師不辭辛勞地。
正常現象
教師也是要吃五穀雜糧的平凡人,即便出現“高薪跳蚤”,那也是正常現象,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又有多少人不為名所趨、不為利所動呢?即便做到了“淡泊以名利,寧靜以致遠”,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堅持不懈數十年如一日,不會出現為環境所改變、受外人之挑唆而晚節不保的呢?
這種現象令人深思:在師德方面,是我們比古人進步,還是古人比我們睿智呢?是我們更接近真理,還是我們由於在快速地前進而腳步有些踉蹌了呢?
其實,“高薪跳蚤”也是一種競爭。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會互相攀比,你跳到西安,我要跳到上海。有些教授小時候“苦”怕了,乘現在的機會,能跳就跳,錢是實在的東西,我要既要錢又要名,可謂“雙豐收”,讓窮日子永遠在我身上消失,做一個最體面、最時尚的現代高級知識分子,有本事你來競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