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瓶族

吊瓶族

吊瓶族就是那些本不需要打吊瓶的患者,卻非要打吊瓶的,我們稱之為吊瓶族。

簡介

身體健康無須吊瓶身體健康無需吊瓶

在生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的記憶中,小時候都有過打“屁股針”的經歷,可是近年來,“屁股針”急劇減少,被越來越多的“吊瓶族”所代替。

吊瓶族就是那些本不需要打吊瓶的患者,卻非要打吊瓶的,我們稱之為吊瓶族。

而現在的國內“吊瓶族”迷信打吊瓶比口服藥吸收快、療效高,其實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因為許多藥物如氯黴素、土黴素、地高辛、安定、可地松等,注射效果均比口服差,而且不十分安全。吊瓶中加入的藥物越多,其毒副作用越大,如果合用七種藥物,其毒副作用就可增加至50%以上,極不符合安全用藥的科學觀。

現在,一些患者往往因為嫌味苦不願意吃藥片,稍微有些感冒發燒就要吊瓶。但是,這種選擇其實是個冒險。因為吊水直接接觸血液,雖然起效快,作用直接,但是身體對於這些藥物是不設防的,一旦發生過敏和藥物發應,將致死或者致殘。因此醫生建議說,不要迷信吊瓶,還是要遵遺囑,實事求是地用藥打針。

其生活狀態

吊瓶族吊瓶族

年輕的白領江小姐這幾天身體不太舒服,於是她在上班期間,去辦公大廈底層的衛生所打吊瓶。江小姐私下悄悄透露,她喜歡打吊瓶的感覺: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可以暫時忘掉一切,任思緒天馬行空。這個時候,往常失眠的江小姐會很容易地進入夢鄉,一覺醒來,她的思路常常變得清晰無比,原本糾結於工作生活當中的困擾自動消失。江小姐平日時間安排得很緊張,工作壓力非常大,八小時之內,她和同事就像是上了發條的機器,忙到喘息不得。打吊瓶的效果對於江小姐來說,相當於是休大假,而且最重要的是,單位里所有的人都知道江小姐因為工作病倒了,便不會有更多的工作給她加壓,便會有同事主動把午餐送到病床邊,照顧著她。

被人關愛照顧的感覺真好。漂亮的周小姐總希望男友能多多陪在身邊,但她的男友董先生工作太忙了,實在做不到朝朝暮暮。不過,每次周小姐病倒的時候,董先生必定陪在床邊噓寒問暖,只是他從來沒想過,是什麼原因導致女友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其實,周小姐得病是次要的,她索取與愛人在一起的溫情感受,才是她常常打吊瓶的真正原因,當然,她不會把這當中的實情告訴男友。

董先生自己也是“吊瓶族”,一有病就打吊瓶。這是因為他的時間實在太寶貴了,不能允許自己躺倒。董先生認為打吊瓶能直接給藥到血液,身體恢復得快,不管多嚴重的感冒都會在三天之內好轉,若是吃藥的話,往往一周也不能去除症狀,而且工作忙碌的董先生總是忘記吃藥,所以他一旦發現自己身體不適,當然會馬上選擇打吊瓶。

董先生每次打吊瓶的時候,都會不顧醫生的反對,要求護士加大滴速。在上海廣州等快節奏的城市裡,像他這樣的人不在少數。董先生髮現,有些人的吊瓶滴速之快,甚至把液體流成了一條直線,“打點滴”這個辭彙對於忙碌的“吊瓶族”來說,已經不再形象。這個群體在打吊瓶的時候,往往不會讓自己休息下來,他們或者用筆記本電腦瀏覽網頁,或者不停地接打電話處理工作,或者批閱厚厚一沓公文,董先生自己說:“我打一次吊瓶的時間,正是做一個策劃草案的時間。”

不單是成年人,輸液室里更多的是老人和兒童。老人為求好得快,兒童不肯打針吃藥,於是紛紛加入“吊瓶族”,尤其是到了換季的時候,眾多社區衛生所人滿為患。

有關反應

一名護士對記者說:“平時一天會有二三十人進行肌肉注射。但一般是慢性病人,感冒發燒的病人很少打。”

記者隨後又來到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省人民醫院等醫院採訪,看到輸液的病人都遠遠高出肌肉注射的病人。有的醫院只設“成人肌注室”,記者詢問兒童在哪裡進行肌肉注射,肌注室的一位值班醫生對記者解釋說:“也在這裡呀,不過兒童肌注太少了。平時,我值班一上午進行肌肉注射的病人約50名,其中最多也就有兩三個兒童,有時一天也沒有一個兒童。”

人們為啥傾向於“吊瓶”

“打小針孩子太怕疼,再說,現在醫院好像都不打小針,來了都是讓輸液。到了醫院當然聽醫生的,我們也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呀。”採訪中,很多陪孩子看病的家長都這樣說。記者在各醫院隨機詢問了22名正在輸液的兒童,只有8名兒童打過“屁股針”。

而有醫生表示,“屁股針”漸漸消失有多方面的原因。人們生了病來到醫院都希望醫生手到病除,而輸液用藥量大,藥物直接進入血液,起效快,醫生就傾向於輸液治療。

專家解讀

頭疼腦熱、感冒發燒,是不是得了這些常規小病就需要打吊瓶呢?某衛生所的賀醫生說:“從當前的環境狀態和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方面講,感冒後靜脈補充液體抗生素的治療方式不但起效快、作用直接,而且能在防治病毒的同時補充營養,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原有的工作狀態,對於很多人來講,這是有必要的。”

但大多數醫務工作者,尤其是中醫,都旗幟鮮明地反對“吊瓶族”,這些醫生們認為: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因為口服給藥藥效緩慢,如果病人確實病情危重,希望藥物能在短時間發揮作用,如救治休克、大出血、脫水、中毒性疾病、藥物過敏、昏迷、嚴重感染、臟器衰竭等疾病,需將大量藥物注入血管,這時適宜打“吊瓶”,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常規小病能打針治癒的就不要輸液;能吃藥解決的,就不要打針。

國外的醫學界也一直認為:醫生在選擇用藥途徑時,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靜脈注射的原則。從國外進修歸來的檢驗師宋先生說:“在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很多醫院都不肯接診感冒咳嗽、中暑暈眩這類常規病症,最多給病人開幾片藥,更多的醫生會建議患者通過自然療法來提高身體免疫力和抵抗力。”

而現在的國內“吊瓶族”迷信打吊瓶比口服藥吸收快、療效高,其實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因為許多藥物如氯黴素、土黴素、地高辛、安定、可地松等,注射效果均比口服差,而且不十分安全。吊瓶中加入的藥物越多,其毒副作用越大,如果合用七種藥物,其毒副作用就可增加至50%以上,極不符合安全用藥的科學觀。

現在很多人打吊瓶的時候,都會大量使用對付各種病毒的抗生素,這無疑會對“吊瓶族”的耐藥性帶來很大的危害。在國際上,製作一個新型抗生素通常需要7到8年的時間,而細菌在2到3年就能形成耐藥性,也就是說,新品的研發永遠趕不上細菌的繁殖變異,而中國是一個濫用抗生素的大國,由於病人耐藥性的普遍產生,有種說法認為中國人把子孫後代的抗生素都用完了,這是多么可怕的現象。

臨床中還發現,過多的打吊瓶不僅會造成人體水、電解質平衡紊亂,而且微粒增加比例也會相應提高。據研究:1毫升青黴素加5%葡萄糖藥液中有粒徑2~16微米的顆粒542個,500毫升藥液中就會含20多萬個有害微粒。可想而知,如果濫打吊瓶就會使補液中的有害微粒大量進入人體。由於人體最小的毛細血管的直徑只有4—7微米,如果經常打吊瓶,藥液中超過4微米的微粒就會蓄積在、腦、腎、肌肉、皮膚等的毛細血管中。長此以往,就會引起小血管血栓、梗塞、出血及肺內肉芽腫、靜脈壓增高、肺動脈高壓、肺纖維化並致癌。微粒堆積造成小血管栓塞,還會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組織缺血、缺氧、水腫及炎症。有一位學者對一個一生中輸過40升吊瓶的屍體進行檢查,發現該屍體僅肺臟中就有5000多個肉芽腫及大量微血管栓塞灶。

因此,醫學界的普遍觀點認為:濫打吊瓶的危害是潛在的、長期的,是會種下禍根的,患者得了小病要根據病情對症下藥,千萬不可輕易加入“吊瓶族”。

相關新聞

阿婆雙手布滿針眼
2005年8月17日早上6時不到,就有170多位市民來到長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大廳掛吊針。記者在與病人的交談中得知,80%的求診者是這裡的“常客”,有些老人已經形成每天掛吊針的習慣。他們覺得吊針不但是一種治療,也是在補充營養。一位80歲的阿婆對記者說,她每天都要來吊一瓶藥水,吊了就舒服,不吊一天都熬不過去。由於長期吊水,阿婆的雙手布滿針眼,血管幾乎看不到。兩個護士都沒能將針頭扎進去,最後還是由護士長出面,才“一針見血”。

護士長對記者說,來吊針的病人都非常有主張,不給吊有的還發脾氣,他們都認為吊針了就好得快。
藥苦難咽拒絕吃藥
在兒童診療室里,同樣也是人滿為患。一位身體不舒服有些咳嗽的孩子因為怕吃藥、嫌藥苦難咽拒絕吃藥。而孩子母親想孩子快點好轉,也在懇求醫生吊瓶。在場的醫生告訴她,90%以上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因此應該對症吃藥。咳嗽就吃一些咳嗽藥,不主張“吊抗生素”作為常規用藥。但是這位母親根本聽不進,還是纏住醫生,直到醫生不得已開了吊水單才滿意。

長橋社區衛生中心副主任醫生俞群告訴記者,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吊水由於直接接觸血液,更會有一定比例的輸液反應。所以能夠不掛水治療的,儘量採取口服或者肌肉注射的方式。那種吊水能夠增快療效的習慣性的觀念應該拋棄。

她還建議病人在暑期的時候服用中藥,對防治疾病也是很有效的。記者為此還採訪了醫學專家,他們也都認為靜脈補液等抗生素治療方式雖然起效快、作用直接,但身體對這些藥物是不設防的,一旦發生過敏反應和藥物反應,將致死或致殘。針對現在許多病人都在給自己“看病”,自做主張,醫生們還叮嚀,不要過分相信自己,也不要迷信“吊瓶”,有病還是多聽聽醫生的,實事求是、科學合理地用藥打針。

危害

目前,濫打“吊瓶”之風在我國城鄉各地興起。
吊瓶族吊瓶族

國內外一些“知名的專家呼籲”:醫生在選擇用藥途徑時,要遵循“可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靜脈輸液”的原則。有些時候生病了,不想打針但醫生逼著打,十個有九個半都會打吊針,醫生的財產豐厚了,人們的身體誇了,慢慢地變成吊瓶族
濫打“吊瓶”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其“罪魁禍首”是藥液中的微粒。據研究:1毫升青黴素加5%葡萄糖藥液中有粒徑2~16微米的顆粒542個。1毫升藥液中含有這么多的微粒,那500毫升藥液中就會含20多萬個有害微粒。可想而知,如果濫打“吊瓶”就會使補液中的有害微粒大量進入人體。由於人體最小的毛細血管的直徑只有4—7微米,如果經常打“吊瓶”,藥液中超過4微米的微粒就會蓄積在心、肝、肺、腦、腎、肌肉、皮膚等的毛細血管中。長此以往,就會引起小血管血栓、梗塞、出血及肺內肉芽腫、靜脈壓增高、肺動脈高壓、肺纖維化並致癌。微粒堆積造成小血管栓塞,還會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組織缺血、缺氧、水腫及炎症。“吊瓶”中的大量微粒與製藥工藝、藥瓶清洗、藥塞質量,臨床操作環境及操作污染、合併藥物及輸液器污染有關。打“吊瓶”的危害是潛在的,長期的,當時不引人注意的。希望醫生不要為病人濫打“吊瓶”。病人更不要要求醫生為其打“吊瓶”。

IN詞編輯大賽任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