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葶點地梅

高葶點地梅

高葶點地梅,屬報春花科點地梅屬。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具多數細長的支根。葉叢外圍有殘存的枯葉柄;葉片腎圓形或近圓形,直徑1.5-2.5厘米,先端近圓形,基部心形彎缺深達葉片的1/4-1/3,邊緣5深裂,裂片3淺裂,小裂片全緣或有齒,腹面被貼伏的短硬毛,深綠色,背面毛被較稀疏,淡綠色;葉柄細而稍堅硬,長 (2) 3-5厘米,密被短硬毛。產於四川、青海和西藏。生於陰坡林下、灌叢中和濕潤的石縫中,海拔3500-4200米。

基本信息

簡介

種中文名:高葶點地梅

高葶點地梅高葶點地梅

種拉丁名:AndrosaceelatiorPaxetHoffm.

科中文名:報春花科

科拉丁名:Primulaceae

屬中文名:點地梅屬

屬拉丁名:Androsace

命名來源:(植物分類學報)[fedde,repert.Sp.Nov.17:193.1921]

中國植物志:59(1):150

英文植物志:15:85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具多數細長的支根。葉叢外圍有殘存的枯葉柄;葉片腎圓形或近圓形,直徑1.5-2.5厘米,先端近圓形,基部心形彎缺深達葉片的1/4-1/3,邊緣5深裂,裂片3淺裂,小裂片全緣或有齒,腹面被貼伏的短硬毛,深綠色,背面毛被較稀疏,淡綠色;葉柄細而稍堅硬,長(2)3-5厘米,密被短硬毛。花葶1-4枚自葉叢中抽出,高13-20厘米,高出葉叢2-3倍,被短硬毛;傘形花序10-25花,苞片線形至長圓形,長2-2.5毫米,先端漸尖,花梗細而堅硬,長1-1.5厘米,被貼伏的硬毛;花萼杯狀或闊鍾狀,長約2.5毫米,分裂達中部,裂片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先端銳尖,外面被短柔毛;花冠白色或粉紅色,直徑約4毫米,裂片倒卵狀長圓形,近全緣。蒴果圓形,約與宿存花萼等長。花期7月;果期8月。

產地

產於四川西北部、青海東南部(玉樹)和西藏東北部(江達)。

分布

生於陰坡林下、灌叢中和濕潤的石縫中,海拔3500-4200米。模式標本采自四川西部。

區別

Handel-Mazzetti(1927)曾將本種併入掌葉點地梅A.geraniifoliaWatt,但本種全株被短硬毛,花葶高出葉叢2倍以上,傘形花序多花(10-25朵),葉叢外圍有枯葉柄,與後一種明顯不同;在地理分布上,二者的分布區亦隔離甚遠。

報春花科點地梅屬植物

點地梅屬,報春花科,約100種,分布於北溫帶,我國約60種,產西北和西南,他處少見。一年生或多年生、矮小草本;葉各式,全部基生或旋疊狀排列於枝上;花小,白色或紅色;萼5裂;花冠高腳碟狀或近輪狀,管短於萼,裂片5,喉部有環紋或有摺與裂片對生;雄蕊5,內藏;子房球形,花柱短;蒴果卵狀或球形,5裂。本屬和Primula屬很相近,惟冠管短於花萼,且於喉部收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