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牌蕨[骨牌蕨]

骨牌蕨[骨牌蕨]
骨牌蕨[骨牌蕨]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骨牌蕨(拉丁學名:Lepidogrammitis rostrata (Bedd.) Ching)為水龍骨科骨牌蕨屬植株。高約10厘米。根狀莖細長橫走,粗約1毫米,綠色,被鱗片;鱗片鑽狀披針形,邊緣有細齒。孢子囊群圓形,通常位於葉片最寬處以上,在主脈兩側各成一行,略靠近主脈,幼時被盾狀隔絲覆蓋。產浙江、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和雲南。附生林下樹幹上或岩石上,海拔240-1700米。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植株高約10厘米。根狀莖細長橫走,粗約1毫米,綠色,被鱗片;鱗片鑽狀披針形,邊緣有細齒。葉遠生,一型;不育葉闊披針形或橢圓形,鈍圓頭,基部楔形,下延,長6-10厘米,中部以下為最寬2-2.5厘米,全緣,肉質,乾後革質,淡棕色,兩面近光滑。主脈兩面均隆起,小脈稍可見,有單一或分叉的內藏小脈。孢子囊群圓形,通常位於葉片最寬處以上,在主脈兩側各成一行,略靠近主脈,幼時被盾狀隔絲覆蓋。

生長環境

喜溫暖濕潤和散射光的環境,但忌諱光線直射。要求土質肥沃、通氣性好的土壤。繁殖及栽培管理:以分株和孢子繁殖。

分布範圍

產浙江、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和雲南。附生林下樹幹上或岩石上,海拔240-1700米。中南半島、緬甸和印度北部也有。

栽培技術

骨牌蕨有分株和孢子繁殖。

栽培基質選用草炭土與等量的爐渣混合。生長期保持盆土略濕潤,每3周澆施一次稀薄肥水。冬季盆土略乾燥,溫度維持在15℃以上。

栽培要點

1、光照:不同生長期,對光線的要求不同。一般生長初期即抽芽期,要防止光照過強,多遮陰。休眠期要放在光線充足處。大多數蕨類植物喜反射光、散射光。如光線不足,則植株徒長,顯得衰弱或萎蔫。

2、澆水:喜潮濕,對土壤溫度和空氣濕度要求較高,生長期要每天澆水並進行葉面噴水,以保持濕度。發現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時,要立即將盆浸入清水中,對植株噴霧。缺水不嚴重,幾小時後即可恢復。若24小時內仍未恢復,需將萎蔫的葉子全部剪去,可能會重新萌發新葉。澆水最好在早晨進行,特別是葉片裂片細的品種。晚間澆水,水滴滯留在葉隙間,蒸發慢,易引起葉部病害。

3、溫度:喜溫和氣候,一般15℃至21℃比較適宜。可適應的最低溫為10℃,而溫度在28℃以上時生長不佳。忌悶熱,在夏季需多通風。通風時要注意水分供給,使環境中空氣新鮮且不乾燥。幼苗期應避免“穿堂風”。

4、施肥:喜肥但根系細弱,不宜施重肥。栽植時,基質中可加入基肥。生長期內可追施液肥,濃度不超過1%,直接撒施,最多每周一次。充足的氮肥會使植物生長旺盛,不足會使植株老葉呈灰綠色並逐漸變黃,葉片細小。施肥應薄施、勤施,同時根據需要進行葉面噴施。

病蟲害防治

常見病害主要有以下兩種:

1、灰霉病:主要為害植株的莖和葉。發病莖葉呈水浸狀腐爛,嚴重時整株枯死。防治方法是提高室內溫度,注意通風透光,降低濕度,定期噴藥,以預防為主。一旦發現病害,應立即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500倍液噴霧,7至10天一次,連續兩三天,注意交替用藥,以防產生抗藥性。

2、立枯病:發病植株葉片綠色枯死,而莖幹下部腐爛,呈立枯狀。發病初期病株生長停頓,缺少生機。然後出現枯萎,葉片下垂,最後枯死。病株根莖處變細,出現褐色、水浸狀腐爛。潮濕時,自然狀態下病斑處也會產生蛛絲狀褐色絲體。防治方法是選擇充分消毒的培養土和腐熟的肥料作為盆土,忌積水。發現死苗應及時同盆土一併倒掉。上盆定植後,每隔10天噴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澆灌。

中國珍惜蕨類植物導航

蕨類植物在植物界是一個自然的類群,地球上除兩極外,到處都有蕨類植物分布,其生態習性千差萬別。根據秦仁昌修訂的中國蕨類植物的分類系統,它具體分為5個亞門,即松葉蕨亞門、石松亞門、水韭亞門、楔葉蕨亞門和真蕨亞門。

蕨類植物百科(一)

蕨類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類,是高等植物中比較低級的一門,也是最原始的維管植物。大都為草本,少數為木本。

瓦韋蕨亞科植物

葉為單葉,光滑或疏被小鱗片;葉脈網狀,網眼內通常具有分叉的內藏小脈;孢子囊群圓形或線形,具盾狀隔絲。我國現有9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