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瓶爾小草

帶狀瓶爾小草

帶狀瓶兒小草是箭蕨科帶狀瓶兒小草屬蕨類植物,本種分布廣,但植株小而稀少,又為民間草藥,多生於溫泉附近活草坡,易受人踐踏和採掘,使分布範圍日益縮減,數量越來越少。已陷於瀕臨滅絕的境地。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帶狀瓶爾小草帶狀瓶爾小草

中文名:帶狀瓶爾小草

種拉丁名:OphiodermapendulaPresl

科中文名:箭蕨科

科拉丁名:Ophioglossaceae

屬中文名:帶狀瓶爾小草屬

屬拉丁名:Ophioderma

學名:Ophilderma pendula Presl

科屬資料

帶狀瓶爾小草箭蕨科小草
本科一般特性,直立草本,高5-10厘米。莖,根莖小,略具塊莖。葉不實葉卵形、橢圓形至披針形,長2-4厘米,寬7-10毫米,無柄或近無柄,位於全株植物中點稍上之處,兩端漸狹,質薄,葉脈不明顯,也無顯著的中脈;穗狀實葉長1-3厘米,柄長3-5厘米或更長。分布華南、馬來西亞、日本、印度南部、非洲西部、美洲熱帶及亞熱帶。喜生於稍濕的郊野及山地。由孢子生成的原葉體發育於地下或腐植土中,為無色的塊莖狀體,組織內有菌絲與之共生。

形態特徵

帶狀瓶爾小草帶狀瓶兒小草
附生。根狀莖短,有肉質粗根。葉1-5片,帶狀下垂,厚肉質,無明顯的柄,長30-150厘米,寬1-3厘米,單一或頂端分叉,鈍頭。葉脈網狀,無主脈,網眼長六角形,斜列。孢子囊穗條形,長5-15厘米,從不超過葉片,寬約5毫米,鈍頭,柄長2-6厘米,從葉片的近基部或中部生出,孢子囊多數,每側40-200個,橫裂。孢子四面型,無色或淡乳黃色,透明。 分布於台灣和廣東(海南島);亞洲熱帶其他地區也有。附生於雨林中樹幹上。

植株高12-26cm,根狀莖短而直立,有一簇肉質粗根,葉通常單生,總柄長9-22cm,深埋土中,營養葉從總柄基部以上6-9cm處生出,無柄,微肉質至草質,卵形或橢圓形,葉脈網狀,孢子囊穗自總柄頂端生出,有6-17cm長的柄,遠遠超出營養葉,頂端有小突尖。

習性分布

帶狀瓶爾小草帶狀瓶爾小草

喜生於氣溫低、濕度大的山地草坡或溫泉附近,並具有喜濕和耐瘠薄等特性,適應性強,石礫地或岩石縫也能生長。在東北可耐-40℃的低溫。生林下或草地。

中國主要分布於台灣和廣東省海南島。國外分布於熱帶亞洲其他地區、澳洲、印度尼西亞、夏威夷和馬達加斯地區。

藥用價值

全草入藥,可清熱解毒,治毒蛇咬傷,疔瘡腫毒等症。

瀕危原因

帶狀瓶爾小草瓶兒小草
森林破壞,造成空氣濕度降低,以及地下水位下降,使原有生態環境改變,影響植物種的生存和繁殖,如1963年在四川二郎山團牛坪海拔2450m處林下發現的光葉蕨,1984年專程前往該地,發現森林消失,氣候乾燥,只在灌叢中找到一株。

工農業建設事業的發展使局部地區一些植物種消失,如中華水韭荷葉鐵線蕨

由於對一些藥用及觀賞植物只宣傳其價值,而不強調保護的重要,遭受毀滅性的摧殘,如鹿角蕨近年已難見到。

旅遊區對一些小型稀少植物不加保護,致使其遭踐踏而無法生長,如瓶兒小草(Ophioglossum thermale)。

保護措施

帶狀瓶爾小草瓶兒小草
本種分布零星分散,有的雖生於自然保護區內,但由於植株小,容易被人踐踏和採掘,可將生長集中之地,劃為保護點,設立固定圍欄,加以重點保護。

建立專門的保護區,如貴州赤水的桫欏自然保護區。對某些特殊植物因建設需要不能保證在原地生存,如長江三峽工程的啟動,在相同或相近的氣候土壤環境條件的安全地點建立試驗場,促使其能在野生條件下易地繁衍。加強宣傳,提高廣大民眾和幹部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識,禁止濫采亂挖。

栽培要點

帶狀瓶爾小草瓶兒小草
可試行孢子繁殖分株繁殖進行栽培,夏季採集成熟孢子,撒播在砂壤土和腐葉土的混合基質上,上覆玻璃,置於涼濕地或溫室。或於春季分根繁殖,多帶宿土栽於半蔭的岩石園。分株繁殖一般於春季結合換盆時進行。把植株從盆中倒出,根據需要將一株分成數株,每株帶有根和葉。 分株時要小心,切勿損傷生長點,儘量保留根部原有的土壤,剪掉衰老和損傷的葉和根,按原來定植的深度栽植。分株繁殖無嚴格的季節要求,一年四季皆可進行。

處於不同生長期,對光線的要求不同。生長初期即抽芽期,要防止光照過強,多遮陰。休眠期要放在光線充足處。大多數蕨類植物喜反射光、散射光。喜潮濕,對土壤溫度和空氣濕度要求較高,生長期要每天澆水並進行葉面噴水,以保持濕度。發現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時,要立即將盆浸入清水中,對植株噴霧。澆水最好在早晨進行,特別是葉片裂片細的品種。晚間澆水,水滴滯留在葉隙間,蒸發慢,易引起葉部病害。物喜溫和氣候,一般15℃至21℃比較適宜。可適應的最低溫為10℃,而溫度在28℃以上時生長不佳。夏季需多通風。喜肥但根系細弱,不宜施重肥。栽植時,基質中可加入基肥。生長期內可追施液肥,濃度不超過1%,直接撒施,最多每周一次。施肥應薄施、勤施,根據需要進行葉面噴施。

病害防治

帶狀瓶爾小草病害植物示圖
栽培時要注意灰霉病立枯病的防治。1.灰霉病 主要為害植株的莖和葉。發病莖葉呈水浸狀腐爛,嚴重時整株枯死。防治方法是提高室內溫度,注意通風透光,降低濕度,定期噴藥,以預防為主。一旦發現病害,應立即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500倍液噴霧,7至10天一次,連續兩三天,注意交替用藥,以防產生抗藥性。2.立枯病 發病植株葉片綠色枯死,而莖幹下部腐爛,呈立枯狀。發病初期病株生長停頓,缺少生機。然後出現枯萎,葉片下垂,最後枯死。病株根莖處變細,出現褐色、水浸狀腐爛。潮濕時,自然狀態下病斑處也會產生蛛絲狀褐色絲體。防治方法是選擇充分消毒的培養土和腐熟的肥料作為盆土,忌積水。發現死苗應及時同盆土一併倒掉。上盆定植後,每隔10天噴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澆灌。

中國珍惜蕨類植物導航

蕨類植物在植物界是一個自然的類群,地球上除兩極外,到處都有蕨類植物分布,其生態習性千差萬別。根據秦仁昌修訂的中國蕨類植物的分類系統,它具體分為5個亞門,即松葉蕨亞門、石松亞門、水韭亞門、楔葉蕨亞門和真蕨亞門。

蕨類植物百科(一)

蕨類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類,是高等植物中比較低級的一門,也是最原始的維管植物。大都為草本,少數為木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