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陶盾蕨

希陶盾蕨

希陶盾蕨,水龍骨目水龍骨科植物。 二名法為Neolepisorus tsaii Ching et Shing。 產雲南東南部的屏邊、建水、漾濞、鳳儀等地 。生混交林下濕地上,海拔1300-4500米。

基本信息

命名來源

希陶盾蕨NeolepisorustsaiiChingetShing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6(2)卷||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盾蕨屬NeolepisorusChing||希陶盾蕨NeolepisorustsaiiChingetShing
8.希陶盾蕨(植物分類學報)

產地分布

雲南東南部(屏邊、建水、漾濞、鳳儀)。

生長習性

生混交林下濕地上,海拔1300-4500米。

形態特徵

植株高達80厘米以上。

根狀莖粗約6毫米,頂部密被鱗片;鱗片大型,卵狀披針形,褐棕色,有虹色光澤,在著生處背面有褐棕色扁平單細胞的毛。

疏生;葉柄長達47厘米,約4厘米,污褐色,疏被棕色披針形鱗片;葉片長達45厘米,中部寬8-11厘米,長圓形,兩側近平行,鈍尖頭,向基部不漸變狹,而是突然狹縮為圓楔形,短下延,乾後紙質,褐綠色,光滑,僅下面沿主脈有一二披針形鱗片。側脈下面明顯,近平展,相距9毫米。

孢子囊群中等大,圓形,直徑約2.5毫米,彼此遠分離,通常在側脈間排成2行,每行4-5枚。

瓦韋蕨亞科植物

葉為單葉,光滑或疏被小鱗片;葉脈網狀,網眼內通常具有分叉的內藏小脈;孢子囊群圓形或線形,具盾狀隔絲。我國現有9屬

水龍骨科植物

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陸生或附生蕨類植物。根狀莖橫走,被闊鱗片。網狀中柱。葉同型或二型;葉柄與根狀莖有關節相連;單葉,全緣或羽狀半裂至一回羽狀分裂;網狀脈。孢子囊群圓形或線形,或有時布滿葉背,無囊群蓋;孢子囊梨形或球狀梨形;孢子兩面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