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化文化

馴化文化

馴化文化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自覺與不自覺地改造著天然動植物,使馴化適應於人類需要而發展,並隨著人類的遷移與分布而擴散傳播,觸發了人類文明史上一次巨大而深刻的革命——農業的起源。人類的馴化活動是基本的生產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對地理環境作出的最初的和持久的、最重要的和大規模的干預,其結果為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繁衍創造了物質基礎。

概述

氂牛氂牛
人類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自覺與不自覺地改造著天然動植物,使馴化適應於人類需要而發展,並隨著人類的遷移與分布而擴散傳播,由此觸發了人類文明史上一次巨大而深刻的革命——農業的起源。人類的馴化活動是基本的生產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對地理環境作出的最初的和持久的、最重要的和大規模的干預,其結果為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繁衍創造了物質基礎。馴化的最初起源約始於1.4~3.5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古希臘學者迪西亞庫斯(Dicae-archus)約在公元前320年提出人類曾經歷了緩慢馴化和遊牧階段;公元1500年前後的地理大發現導致大規模的馴化動植物地理遷移,直到20世紀初地理學者仍然套用“氣候相似”理論探索馴化引種規律。馴化活動體現了人類對生物圈持續的改造、利用和干預,對現代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有關馴化植物地理起源和傳播的論著,最有影響的是蘇聯植物地理學家瓦維洛夫(N.I.Vavilov)1925年所著:《對栽培植物起源地的研究》一書。他在廣泛的野外工作基礎上,提出植物馴化的最國中心是那些發現馴化植物栽培種類最多的地區;概述了多種植物的地理起源。這一理論啟迪了從現代的變異中心推論馴化原始中心的可能性,推動了農業地理起源的研究,迄今仍然有巨大影響。1952年美國地理學會出版了人文地理學家索爾的《農業的起源與傳播》一書,提出了馴化地理學需判定最先發生馴化的區域和最先從事馴化的民族;指出馴化中心必然位於一個動植物種類繁多的區域,因為那裡有大量的遺傳因子可供選擇和雜交。美國出版的文化地理學家伊薩克(E.Isaac)著《馴化地理學》一書,旁徵博引了大量考古學、文化歷史地理學、農學文獻,較全面地論述了馴化起源,反映了馴化地理學的研究進展和學術水平。

起源

馴化文化馴化文化

概觀

一般認為,農業是從馴化植物開始的,馴化動物為時較晚。馴化工作不是單純重複種植某種植物,而是在種植過程中,逐步變成有意識地選擇對人類有利的性狀,由於長期積累過程,遺傳性發生了變化,從而鞏固了其特殊性狀,使其與野生狀態下的祖先有明顯區別。結果,馴化的植物比野生種一般個體大,能結更多更大的子實。長期的發展,馴化的植物所占據面積越來越大,甚至使野生的祖先完全淘汰。例如,今天廣泛種植的玉米,其棒子長度可達40厘米,可誰能想到早先的野生玉米的棒子長度只有2厘米呢!

過程

植物馴化不是一個偶然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有意識的積累過程。這可看作是人對其周圍天然植物經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有意識導向的結果。其馴化過程的第一步是人從其周圍的植物界中能夠把它與其他植物區別出來,並且認識到這種植物對人有某種用途。這樣,人們就開始利用和保護這種野生植物,種植這種野生植物。今天,這種馴化野生植物的過程在一些部族居住的地區,仍然可以看到。例如,在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當地人對棕櫚的栽培中,非常注意選種工作。他們都從最好的樹上選取新鮮果實中的種子。這些種子的大小、顏色、味道等方面都是合乎需要的。為了表示某棵樹上種子的特性,不但對該樹倍加照顧,而且給以特殊命名。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掌握辨認優良種子的老農確定一些作為繁育優良種子的樹,並供給全村使用。馴化植物過程中,選取優良植株上的健壯與特殊的種子或枝條進行繁育是重要的步驟,但是,對有性繁殖的植物,所選擇出的優良性狀還需要進行遺傳隔離以維持和鞏固其特性,而避免異花授粉中消失其已獲得的擇優因子。例如,在中美洲的森林地區,印第安人雖然實行的是遷移農業,可是其種植的10多種玉米,並不混種在一塊土地上,而且分別種植於不同的地塊,中間保持一定距離。可見,土著居民清楚地知道繁育優良品種需要避免異花授粉。

條件

印第安人選育優良種子的例子來看,馴化植物起源地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要有豐富的植物資源。供作食物的作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種子供作食物的,如小麥、大麥、水稻、玉米等。這類植物的馴化成為種子作物農業(seedagriculture);另一類是以根、、葉或果供人食用的,如香蕉、木薯、山藥、竹芋等,這類植物的馴化成為非種子作物農業(Vegeculture)。一般認為非種子作物農業的起源要早於種子作物農業。從現有條件看,植物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是熱帶與副熱帶地區,那裡高溫多雨,適於植物常年生長。特別是地形複雜的地方,地形在高度與方位上的不同使局部環境具有多樣性,也給植物的個體和群體的多樣性創造了條件。
第二是人的條件。要馴化植物,人就要認識植物、熟悉植物。只有熟悉植物,才可能選出合乎需要的植物進行種植。決定人能否長期停留的關鍵在於食物的供應,一地有了長期穩定的食物供應就會把人吸引在該地停留下去。那時,食物除植物外,還有動物包括魚類。動物在一個地方數量有限,而且動物經常在移動中,如果人群要想獲得肉食的不斷供應,就需要追逐動物而不斷遷移。依靠捕魚則情況就可能不同,河岸與海邊是魚群聚集地方,因而這裡往往也就是古代人類聚居的地方。所以,熱帶、副熱帶植物資源豐富的地區,以及容易捕獲魚類的河流兩岸與海邊兩個地理條件相結合的地區是理想的植物馴化的起源地。
蘇爾認為開始植物馴化可能出現在14000—35000年前,很可能是在東南亞的乾濕季風氣候區,由那裡居住在淡水河流旁的森林中,靠捕魚和採集的定居人進行的。最近在泰國及其鄰國的考古工作上的發現,也給他的構想提供某些科學的依據。
上述生活環境與草地和大河平原不同,它沒有原始居民無法克服的厚厚的草層與周期性泛濫的洪水;也不像中緯或高緯地區環境中的原始居民,需要熟悉四季與季節的變化才能完成適時的播種與收穫。在常年濕潤的雨林環境中,不存在溫度與降水方面對植物的限制,一年中任何時節都可以種植。所以熱帶,副熱帶的濕熱氣候和地形條件帶來豐富的植物,是馴化植物的理想場所。當時馴化的種類中,非種子植物有:山藥、芋、荸薺、結球甘蘭、柑橘、香蕉、荔枝等。
據考證,地球上的另外兩個非種子植物馴化區是在非洲西部和南美洲的西北部。在非洲西部馴化的非種子植物有:油棕、山藥、葫蘆、可樂果、油萊籽、西瓜等;在南美洲馴化的植物有木薯、甘薯、箭薴、馬鈴薯、西葫蘆、番茄、番木瓜等。
種子植物的馴化雖然比非種子植物晚,但是種子植物的馴化在農業上的作用卻超過了前者。根據已有的研究資料,所有學者都認為種子植物的馴化首先出現在西亞,尤其是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平原北部邊緣沿丘陵的周圍地區,即所謂肥沃的新月地帶。
在該地區的種子植物馴化上,也許最著名的是麥類植物,包括小麥、大麥、燕麥、黑麥;此外還有菜豆、豌豆、芝麻等作物。

起源地

在舊大陸,除了西亞以外,種子植物馴化的起源地還有亞洲的中國和印度,非洲的衣索比亞。中國被認為是種子植物馴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地區。起源於中國的種子植物作物有黍、稷、、莜麥、喬麥、薏米及大豆。中國的南部也是水稻起源地之一。印度也是水稻、小米、綠豆、豌豆、向日葵等作物的起源地。衣索比亞被認為是高粱、大麥、油菜籽及蓖麻等作物的起源地。在美洲大陸,有兩個種子植物馴化的起源地,即墨西哥和秘魯。這兩處相距不遠,相互交換很早就存在。在墨西哥有玉米,在秘魯及周圍地區有菜豆、花生和棉花等。

擴散

小麥原是西亞的作物,不僅傳遍舊大陸的溫帶地區,而且也為新大陸的發展起著最重要的作用。其在食品中的地位,遠超過玉米,並且又在當今新大陸的糧食出口中占絕對優勢。
蔬菜方面,舊大陸的黃瓜、新大陸的番茄都已成為普遍種植與人們喜愛的菜蔬。在其他作物方面值得提到的是原產於新大陸的可可、橡膠,今天都成為舊大陸熱帶的主要經濟作物;而原產東半球的咖啡,今天產量的大半出自西半球。此外,象原產於中國的茶樹,現在遍種於印度斯里蘭卡;西非洲的油棕,現在馬來西亞大量栽種;原產於東南亞的甘蔗,現成為加勒比海各國重要作物。從這裡我們看到馴化植物的擴散使其分布範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也可看到世界人民已在分享到各個國家人民在馴化植物所帶來的成果。

普洱茶馴化文化

茶馴化文化茶馴化文化

普洱茶與布朗族密不可分。布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普洱市、臨滄市以及保山市等普洱茶文化區。布朗族在普洱茶的茶樹馴化、茶葉栽培、種植加工、品飲、宗教、民俗、人文等方面有著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關係。

茶樹馴化

布朗族先民“濮人”在遊獵生活中最先認識並馴化栽培茶樹,從其語言演變的脈絡看,布朗族先民利用作佐料的野茶為“得責”,把栽培的家茶稱為“臘”,由此可以看出布朗族先民對茶認識利用的漸進過程。布朗族先民最初把茶歸入佐料“得責”中,是為初識階段,後來的栽培家茶有了“臘”的專有名詞,是為進入人工栽培利用階段。
佤族、布朗族是古代濮人後裔,佤族、布朗族稱野茶、酸茶為“緬”,發音與古代茶名“茗”同聲母近韻母,“茗”古漢語發音“mǐng”,讀上聲,而“茗”即是茶,據中國著名茶學專家陳椽教授引證《茶葉全書》說:“茗是雲南的土音,暹羅語的‘miag’是雲南土音茗的轉變”。佤族稱家茶為“臘”,與布朗族完全相同。“臘”是家茶,布朗族先叫的,後來被傣族基諾族哈尼族僾尼人所借用,稱茶為“臘”。

茶樹栽培

在栽培種植方面:布朗族和崩龍族(德昂族)歷史上統稱撲子蠻,善種木棉茶樹,今德宏、西雙版納還有一千多年的古老茶樹,大概就是崩龍族和布朗族的先民種植的。據《史記·周本紀》中記載,早在周武王伐紂時(公元前1122~1116年),參加征戰的巴蜀等南方小國部落就有以茶葉作“貢品”的。這以茶葉作“貢品”的南方小國部落,當指善種茶的德昂族、布朗族先民濮人部落。經調查,歷史悠久的勐海南糯山八百年栽培型大茶樹及其茶園,是距今五十五代人之前被稱為“蒲滿族”的布朗族先民栽種下的。瀾滄景邁栽培型千年萬畝古茶林,是傣歷五十七年(695)以前由布朗族先民濮人栽種的。臨滄的布朗族地區有著許多馴化栽培的大茶樹大茶林。西雙版納勐海布朗山等地有著許多布朗族栽培種植的大茶樹大茶林。勐臘易武曼撒茶山,是昔日普洱六大茶山之一,在石屏人未來之前就有本族人種茶了,這裡最早種植茶樹的是曼乃寨的布朗族,漢族稱他們為“本人”。在雲南,凡有布朗族、佤族、德昂族這些古代濮人後裔分布的地方,大都有茶樹,有栽培種植的茶葉,可說是最早識茶種茶的民族。

茶葉加工

唐鹹通三年(862)樊綽撰《蠻書》,〈卷七〉載曰:“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銀生城”即今普洱市景東縣,唐南詔時“六節度之一”。“諸山”泛指無量山、哀牢山。“蒙舍蠻”中亦有“撲子蠻”布朗族,遠古時“無采造法”而“和烹而飲之”。明代萬曆年間第一次出現“普茶”之名,明代學者謝肇淛著《滇略》中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明朝末年的方以智(萬曆三十年至清康熙十年即1611~1671年)在《物理小識》中說:“普雨茶蒸之成團,西番市之,最能化物。按普雨,即普茶也”。明代後至今,布朗族人會做“蒸而成團”的“普茶:所用工具有鐵鍋、木甑、銅壺、木炭、鐵三角架、紗布,原料有生糯米、曬青春茶。在木甑底部放入事先泡過的糯米,蓋上紗布,再在紗布上放入曬青乾茶,將泡糯米的水倒入鐵鍋中作腳鍋水,燃起炭火熏蒸15分鐘,待甑中之茶回軟後,連紗布取出包起來,用雙手多次捻揉而成團,拉開紗布後即成團茶,香氣四溢,品味香醇回甘。

栽培作物馴化說

馴化文化馴化文化
現代科學對栽培作物的起源學說法不一,據哈倫(J.R.Harlan)的歸納,約有以下一些:

宗教起源說

主張作物起源於宗教而非經濟的原因。許多植物,不論是栽培的或是野生的,最初都是由於祭祀的、儀禮的或巫術的原因(動物也一樣);這些植物中有的是藥用的,有的是染料用的,有的是因其葉片或花朵美麗好看。如西非森林中有一種植物的葉片具有金屬閃爍的光澤,用來標識在叢林中一種神秘的集會場所。有一種莧屬植物(Amaranth),它的花序呈血紅色,是古代南美洲的一種宗教節日中常用的祭品。在印度巴基斯坦,人們把這種莧屬放在門口,或用於祭祀。太平洋西北有一個少數民族,還過著漁獵、採集的生活,卻精通種植菸草,而菸草是很不容易栽培的作物,可是他們卻不種植其他比菸草容易栽培的食用植物。

擁擠說或接近說

V.G.Child(1925)提出北非近東的部分地區,在史前時期經過連續幾千年的氣候乾旱化,迫使食草動物和人類從河流沿岸撤出,集中到綠洲地帶,因為只有綠洲才能終年有水。人和動物在綠洲帶里有了較以前更為密切的接觸,促使人們馴化動物,成為牧人,牧人在其居住地附近收割牧草,從而產生出種植作物。這種“獵人、牧人、農人”的三階段說,其實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即已有之。它流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現在已經放棄了。

發明說

這是達爾文於1896-1909年間提出的,他認為原始人經過反覆的實踐體察,識別哪些植物是有用的,可以烹飪的,他們先是在住所旁邊試行移植,以後發展到用種子播種。達爾文的學說歸納起來有四點:(1)人類在知道種植之前,必先已營定居生活;(2)最有用的植物必先從住處周圍的肥沃垃圾堆中發現;(3)有用的植物必先在垃圾堆里開始種植;(4)以上過程需要一個聰明的人在其間起領頭作用。
O.Sauer(1952)綜合達爾文和其他人的觀點,認為無性繁殖的起源要早於種子繁殖,他對此更給予理論的思考,歸納為以下6點:(1)農業不可能起源於食物短缺的地方,生活在饑荒陰影下的人,沒有充分的時間採取緩慢的農業步驟,獲取食物;(2)馴化的起源地應當是動植物多樣性中心和氣候變異的地帶;(3)原始的種植者不大可能生活在大江大河的河谷地帶,那裡經常有長時期的淹水,需要築堤壩防水、排水和灌水。(4)農業起始於林地,原始種植者可以容易通過伐木,留出空地,進行播種。草地地面草叢密集,地下莖蔓延糾纏,難以清除淨盡,不適宜於最初的農作。(5)農業發明者事先必然已經具備一些其他方面的技巧,(如投槍之於點種棒)使他們很容易轉用到農業上來。(6)總起來說,農業奠基人必須首先是定居生活的人。
Sauer認為東南亞是農業起源中心地,農業從這裡向中國的華北傳播,往西橫跨印度、近東,進入非洲和地中海沿岸。同理,在美洲農業起源於南美,往北傳向墨西哥、東北美洲,往東傳向大西洋沿岸巴西直至加勒比群島。他還認為農業可能是從舊世界向新世界傳播。之所以選中東南亞,是因為大多數人類學者認為亞洲的農業較美洲為古老。東南亞的氣候溫和,富有淡水資源和可以採集的植物,於是人們就長期定居下來。
EdgarAnderson(1954)的觀點類似Sauer,他給了遺傳學的補充,他認為雜草是馴化的“候選者”。他說在一個被擾亂的生態環境裡,會增加植物相互間雜交的機會,這就導致變異的增加和新的遺傳組合,從其中便可以獲得有益的變異。

農業源於採集延伸說

Binford非常強調人類到更新世晚期,已經成為水生資源成熟的開發者,獨木舟、小船、木筏已經發明了,大量考古遺址表明那時的人們業已定居下來,依靠捕魚、打野禽和採集為生。植物的馴化不是在漁人中發生,而是從漁人中分離出來的一些遷徙者,進入原先狩獵-採集的地區中開始實行的。漁人的人口是保持穩定的,而遷徙者沿著定居人和移動的獵人採集者的交界面,陷入了危機,對這個困境作出的反應,是人們願意選擇從事栽培的努力。Binford還指出,在近東、歐洲亞洲美洲都有類似的情況。生物學和生態學也有理由證明栽培起源於“蒐集範圍”(foragingrange)的最佳邊緣,而不是在該範圍之內。植物的馴化可以在全世界的不同地方獨立地、可能是同時地發生的。

馴化地理學起源說

這是近百年來一批遺傳學家和資源學者根據作物種質資源多樣性分布情況,歸納出它們在世界上的分布集中地點,從而推斷這些集中點當是該作物的起源中心。首先提出的是法國的德康多爾(deCandolle,1882)他認為中國、西南亞、埃及、及熱帶美洲是世界作物的最先馴化起源地。其次是權威的瓦維洛夫(N.I.Vavilov,1935)是他首先提出多樣性中心學說,認為世界栽培植物有8大起源中心,以後(1940)他又擴充為19個起源中心。接著(1945)達靈頃(C.D.Darlinton)等修訂瓦維洛夫的8大中心,成12個起源中心。1955年厙佐夫(A.J.Kupzow)另外提出10個起源地的觀點。到1968年茹可夫斯基(P.M.Zhuovsky)提出大基因觀點,分世界為12個大中心。1970年,佐哈利(D.Zohary)主張10箇中心。
Zeven和Zhykovsky匯總各家學說,把栽培植物起源的順序作了如下歸納:
1.人們採集野生植物。
2.野生植物的果實、種子、塊根的一部分,或採集來的果實、種子、塊根的一部分,被帶到臨時的或半永久性的住所附近,之後,這些子實塊根的一部分被遺留或有意地丟在這裡,這種情況要持續很長的時間。
3.只有最先適應的,高度變異的野生植物,能在住所附近占據被干擾過的土壤。人們從這些“雜草植物”中選取需用的植株的某些部分。
4.不利的自然選擇壓力減少了,有利的選擇壓力被引進了,變異減少了,但因雜交和突變而增多的變異抵消了這種減少,繼之以隔離,保護和選擇,導致了來自野生表現型的更多的“變員”(deviants)能夠存活。這種變員屬於“穭生植物區系”(ruderalflora),或“居住地雜草植物區系”(habitationweedflora)。這個階段稱之為“前農業”(proto-agriculture)時期。
5.當需求超過了可能,人類對某些植物的依賴性更增加了,於是他就開始清除野生的雜草,或採取措施,以改進這些需求植物的生長。當人類的活動超出植物所能供應的範圍,他就學會保留種子等辦法。當植物生長在它原先生長的範圍以外,人們就有目的地為植物翻動土壤,以便能更多地收穫這些野生植物,這時,野草便變為一種作物了。這個階段可稱之為“初期農業”(incipientagriculture)。
6.作物的進一步改進是通過半有意的和有意的改善農藝方法和植物類型,這個階段可稱為“有效的農業”(effectiveagriculture)。
完全馴化的植物先要經過“部分馴化”的階段,包括“穭生植物”(ruderalplants,是指野生於人類居住的環境中,不同於野生於自然界中,也不同於野生在栽培的田間),“居住地雜草”(habitationweeds),和“垃圾堆植物”(rubbishheapplants)。凡是對人們有用的植物總是受到重視保護。
植物由於馴化所產生的變化,歸納如下(據Polunin1960,Puresegrove1968):
1.布及較大的多樣性環境和較大的地理範圍
2.具有不同的生態選擇(或偏愛)(ecologicalpreference)
3.開花和結實同時進行
4.缺乏落粒性和散落性,有時已完全喪失落粒的機械作用
5.果實或種子增大,使散落性減退
6.從多年生向一年生過渡
7.種子休眠性喪失
8.喪失光周期的控制
9.缺乏正常的授粉器官
10.育種系統從完全的,或部分的異花授精,變為部分的或完全的自花授精.這種變化可能是花器形態的改變,也可能是從自交~不親和性向自交親和性轉變
11.喪失自衛的適應性,如茸毛,刺,棘等
12.喪失保護作用的被復和堅韌性
13.食味和化學組成的改變,更受到動物的喜愛
14.對病蟲害的抵抗力減弱了,即感染力增加了
15.發展為無籽的單性果實
16.發生重瓣花的選擇,重瓣的花瓣是由雄蕊變成
17.無性繁殖
馴化的速度取決於一個世代的長短,禾穀類的一個世代通常為一年,而無性繁殖的植物就不能期望有較快的改變。braidwood及Howe(1962)的估計,小麥和大麥的主要改變需要2000年以內,Helback(1966)的估計是1500年。有些物種是因某種目的而被馴化的,舉例說明如下:
高粱:1,一年生飼草;2,多年生飼草;3,糖漿高粱;4,食用高粱;5,帚用高粱;6,爆裂高粱(糖果用);7,花序供觀賞用。
大麻:1,纖維用;2,藥用;3,油用;4,還存在雜草型。
甘藍型油菜(B.napus):1,油菜(rape);2,蕪菁甘藍;3,匈牙利gapkale;4,油用蕓薹。
小油菜(B.campestris):1,油菜子;2,蕪菁;3,葉菜。
甘藍(B.oleracea):1,蔬菜用甘藍;2,飼用甘藍;3,花卉用甘藍;4,手杖用;5,建築材料。
向日葵(Helianthusannuus):1,油用;2,青飼;3,花卉;4,鳥飼料;5,禮儀用。
某些已馴化的植物,如因利用目的改變,如沒有其他用處,它就會被放棄而消亡,或成為雜草而生存下來。有些作物因具有兩種用途或因人們發現它們有新的用途而得以重新被利用。如某些藥用植物常被兼作觀賞植物栽培,芍藥即是其例。還有一些偶像崇拜的植物,也都成了觀賞植物。不少籬笆植物或柵欄植物,原為防範野獸或保衛耕地而種植的,也常成了觀賞植物和綠籬植物。Anderson(1960)和Chang(1970)認為最早的栽培植物不是糧食作物,而是一些為了紋身、居住地築柵欄、取毒、咀嚼、麻醉、宗教的目的而栽培。或者為了製作容器(竹筒、葫蘆果實、)繩索、藥草而栽培。這些植物都是原始人所需用的,一旦人們非依賴它們不可,人們就開始栽培它們。
絕大多數的科學家相信最先馴化的是糧食作物。Burkill(1950)列出他認為馴化作物的次序是:①禾穀類;②豆類;③綠肥;④油料種子;⑤塊根類;⑥草本果實;⑦纖維;⑧木本果樹;⑨各種工業用植物。
有些野生禾草植物非常適於馴化,因為它們能結大量的種子,它們成片成群的生長,很便於集體收穫,它們的種子供食用,莖葉供飼料,種子又易貯藏,人類不會對此視而不見。

中國家畜馴化文化

馴化文化馴化文化
根據現有的資料,家畜的馴化一般估計是在距今一萬年左右,即中石器時代
在中國,北起黑龍江,南到廣東,東從山東,西至新疆,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遍於全國。按照它們的特徵,大體可以劃分為四個區域,即黃河流域、長江流域華南地區和北方草原地區。它們是彼此區別而同時又是相互聯繫的。
黃河流域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是以黃河流域為主體的。這裡有著相當於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初期的沙苑遺址(在陝西省大荔縣),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這裡分布著一系列以彩陶和鋤耕農業為特徵的原始村落遺址,這些遺址統屬於仰韶文化系統。在仰韶文化之後,在中原和山東繼起的是龍山文化,在甘肅、青海是“齊家文化”。
長江流域 這裡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居民多以水稻為主要農作物,也是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這裡不同地區的文化各有差異,但都與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湖北江漢流域的“屈家嶺文化”,江蘇的“青蓮崗文化”(大約與仰韶文化的晚期相當),江浙地區有“河姆渡文化”(在浙江省餘姚縣,與仰韶文化相當)和“良渚文化”(類似龍山文化遺存)。
華南地區 新石器時代的人們除從事農業外,還有很多以漁獵為生。沿海地區有貝丘遺址,遺址里堆積有很厚的蛤蜊、螺螄殼等。
北方草原地帶 由中國最北方的黑龍江經吉林、遼寧內蒙古一直到新疆一帶(西藏黑河和聶拉木地區有類似北方草原地區的細石器),由於氣候乾寒,沙漠和草原交錯分布,新石器吋代的人們以狩獵和畜牧等為其主要謀生的手段,只是在局部地區才發展了農業。這裡的新石器遺址都是以細石器的大量存在為其特徵,所以叫做“細石器文化”。
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已經過著較為定居的生活,村落面積廣大,多居住在沿河流兩岸的高坡或階地上。男子主要從事漁獵和家畜飼養;婦女則負擔採集、制陶和大部分耕作及家務活動。早在距今六千多年的西安半坡遺址,那時,當人們來到半坡後,首先是砍伐樹木建造住房,這些住房建造得比較集中,形成一個村落的樣子。村邊有陶窯、有墓地。當時人們的食物,有植物動物兩大類。主食是粟米,副食有芥菜或白菜一類的蔬菜及豬肉和狗肉等葷菜,還有鹿、獐、竹鼠、魚、螺螄等野味。經古生物學家的研究鑑定,半坡遺址的豬頭骨與現代家豬的頭骨相似而與野豬的不同,另外還發現這些豬骨絕大部分屬於小豬,成年的較少,這種情形大概與人們的食物並不充裕和飼料不足有關。狗的頭骨也與的頭骨有顯著差別,無疑是家狗。除豬、狗之外,也發現有牛、羊、馬、雞的殘骸,因數量較少,尚難確定是否已成為家畜。197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遺址(距今六千至七千年)發現家豬和家狗的骨骸,還可能是家養水牛骨骸。可以肯定,中國家畜馴養當在六千年以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