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化地理學

主要探討馴化動植物的地理起源及其時間進程;世界馴化中心及馴化動植物種類的地理分布;新舊大陸之間的馴化發展和傳播;動植物馴化與生態環境的關係;馴化對文化地理、歷史地理、農業起源及其發展中心的影響;人類需求的擴展對馴化種類開發與手段更新的促進。 馴化地理學的研究涉及文化歷史地理學、農業科學和生物科學、考古學與人類學、人種學與民族學等學科有關理論和方法的套用;馴化動植物的地理起源與遷移尤依賴於考古學與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可見其基礎是建立在自然與人文地理學基礎上的新興邊緣科學。 美國出版的文化地理學家伊薩克(E.Isaac)著《馴化地理學》一書,旁徵博引了大量考古學、文化歷史地理學、農學文獻,較全面地論述了馴化起源,反映了馴化地理學的研究進展和學術水平。

介紹

生物地理學與歷史地理學的分支學科。主要探討馴化動植物的地理起源及其時間進程;世界馴化中心及馴化動植物種類的地理分布;新舊大陸之間的馴化發展和傳播;動植物馴化與生態環境的關係;馴化對文化地理、歷史地理、農業起源及其發展中心的影響;人類需求的擴展對馴化種類開發與手段更新的促進。馴化地理學的研究涉及文化歷史地理學、農業科學和生物科學、考古學與人類學、人種學與民族學等學科有關理論和方法的套用;馴化動植物的地理起源與遷移尤依賴於考古學與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可見其基礎是建立在自然與人文地理學基礎上的新興邊緣科學。

基本論點

其基本論點認為:人類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自覺與不自覺地改造著天然動植物,使馴化適應於人類需要而發展,並隨著人類的遷移與分布而擴散傳播,由此觸發了人類文明史上一次巨大而深刻的革命——農業的起源。故人類的馴化活動是基本的生產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對地理環境作出的最初的和持久的、最重要的和大規模的干預,其結果為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繁衍創造了物質基礎。馴化的最初起源約始於1.4~3.5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古希臘學者迪西亞庫斯(Dicae-archus)約在公元前320年提出人類曾經歷了緩慢馴化和遊牧階段;公元1500年前後的地理大發現導致大規模的馴化動植物地理遷移,直到20世紀初地理學者仍然套用“氣候相似”理論探索馴化引種規律。馴化活動體現了人類對生物圈持續的改造、利用和干預,對現代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有關馴化植物地理起源和傳播的論著,最有影響的是蘇聯植物地理學家瓦維洛夫(N.I. Vavilov)1925年所著:《對栽培植物起源地的研究》一書。他在廣泛的野外工作基礎上,提出植物馴化的最國中心是那些發現馴化植物栽培種類最多的地區;概述了多種植物的地理起源。這一理論啟迪了從現代的變異中心推論馴化原始中心的可能性,推動了農業地理起源的研究,迄今仍然有巨大影響。1952年美國地理學會出版了人文地理學家索爾的《農業的起源與傳播》一書,提出了馴化地理學需判定最先發生馴化的區域和最先從事馴化的民族;指出馴化中心必然位於一個動植物種類繁多的區域,因為那裡有大量的遺傳因子可供選擇和雜交。美國出版的文化地理學家伊薩克(E.Isaac)著《馴化地理學》一書,旁徵博引了大量考古學文化歷史地理學農學文獻,較全面地論述了馴化起源,反映了馴化地理學的研究進展和學術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