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河北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是由地理學系和人口研究所於1998年11月16日合併而成。是河北師範大學最早的碩士學位授權單位之一,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分別於1984年和1986年被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點。學院有相當數量的本科和碩士畢業生考入中國科學院和多所國內著名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已經產生了“規模效應”,給學院帶來了良好影響。

學院概況

河北師大資環學院是河北師範大學21個學院之一。全稱是河北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於2011年7月搬入河北師大新校區,位於石家莊市東南大學園區北端,北臨南二環路,東接裕翔街,西接建設南大街,南側為倉豐路。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是河北師範大學最早的碩士學位授權單位之一,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分別於1984年和1986年被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點。現有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和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4個碩士學位點,同時招收地理學教育碩士研究生,2004年開始與我校生命科學學院共建生態學博士點,2005年獲得地理學一級學科碩士授予權。擁有自然地理學省級重點學科和“環境演變與生態建設”省級重點實驗室。
2000年成為中學地理骨幹教師國家級培訓基地。多年來,學院為河北省乃至全國培養了大批地理學專門人才,是河北省高中以上地理師資的搖籃和河北省國土資源與環境管理、地理信息技術等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學院有相當數量的本科和碩士畢業生考入中國科學院和多所國內著名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已經產生了“規模效應”,給學院帶來了良好影響。
學院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64人,其中專任教師 50 人,教授 17 人,副教授14 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21人;國務院特貼專家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河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校級一檔教授1人,學術帶頭人6人,中青年骨幹教師7人。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占總數的 65% ,占青年教師的 89 %。已基本形成一支學術思想活躍、教學水平與學術水平較高、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學院有10餘名教授在中國地理學會、中國自然資源學會、中國古生物學會、中國人口學會各專業委員會擔任學術職務,中國地理學會持續農業與鄉村發展專業委員會掛靠本院。學院是河北省地理學會、河北省人口學會的主要領導單位之一。

歷史沿革

河北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是由地理學系和人口研究所於1998年11月16日合併而成。地理學系的前身為天津河北師範學院文史系史地專業,建於1950年。1951年秋,史地專業擴建為史地系,分設歷史、地理兩個專業。學院現有地理科學(師範類)、地理信息系統、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旅遊管理、環境科學5個本科專業和房地產經營與估價專科專業。在校全日制本、專科生900多人,碩士研究生200餘人。1952年秋,地理系建立,從此進入獨立發展時期。1956年秋,地理系隨學校從天津遷往石家莊。1966年,地理系先後被改為“史地系”和“地政系”,1974年恢復地理系。1979年開始,地理系進入了穩步發展時期。這一時期,鄧綬林、劉濂、楊積余、劉文彰、王衛分別於1979年、1984年、1988年、1993年、1997年出任系主任。人口研究所的前身為建於1978年的河北師範大學人口理論研究組,是全國高校最早設立的七個人口研究機構之一。1980年更名為人口研究室,1985年正式成立人口研究所。李仰溪、高元祥分別於1985年、1995年出任人口研究所所長。王衛、葛京鳳分別於1998年、2005年出任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兼人口研究所所長。我國老一輩地理學家郭敬輝、鄧綬林、葛以德董紹良、李慶澤、張志學等曾在本院任教。

近年成果

依託深厚的歷史積澱,在“文革”剛剛結束不久,學院老一輩地理學家便積極活躍在國內地理教學與科研的前沿。先後主編了全國高師統編教材《普通水文學》、《遙感概論》,作為主要單位參編了全國高師統編教材《世界自然地理》、《世界經濟地理》、《植物地理學實習指導書》、《第四紀地質學概論》等。主編了《河北地理概要》、《河北植被》、《河北草地資源》、《河北森林》、《河北省海岸帶資源》、《河北省海島資源》、《河北省經濟地理》、《中國人口叢書·河北卷》、《中國自然資源叢書·河北卷》、《斜角坐標系量化圖形學》、《河北省人口地圖集》等一批地理學著作。翻譯出版了《近代地理學創建人》、《人文地理學問題》、《馴化地理學》等國外地理學名著。在國內地理學界產生了較大影響。
年來在學院教師的努力下,無論是科研項目的數量,還是科研成果的水平,都跨入了一個新階段,取得了一系列優秀成果,在國內外同行中具有良好聲譽。2003年以來,主持各類研究課題152項,其中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前期專項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子課題1項、國家863項目子課題1項、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1項,主持省自然科學基金6項、省科技攻關項目4項,主持省內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與規劃等項目129項。到校科研經費總額3600餘萬元,年均科研經費900萬元以上。獲省部級自然科學獎二、三等獎各1項、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獲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4項,發表的學術論文被SCI、EI、ISTP收錄17篇,出版學術專著32部。
2003年以來主持的國家級項目主要有: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前期專項“中國北方季風氣候區不同植被帶花粉通量與氣候關係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國北方主要生態類型植被孢粉組合特徵研究”、“中國北方典型湖泊花粉源面積、花粉沉積通量及花粉沉積動力學”、“中國北方常見花粉類型保存和蝕變過程及機制研究”、“羅布泊地區紅柳沙包沉積紋層年代學與古環境指示意義研究”、“冀北地區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的生態閾值研究”、“網站信息流對多類型空間人流導引作用的機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子課題“中國華北區現代表土孢粉散布及其與植被和氣候關係的研究”,國家863項目子課題“農林植物生長模型與數位化設計技術研究”,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殷墟文化與洹河流域環境關係研究”。代表性獲獎項目有:“ICTS對地區持續發展的動力作用”獲河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石家莊市城市土地價格動態監測方法研究”獲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二等獎,“河北省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研究” 獲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二等獎。
學院現已形成“孢粉學與環境演變”、“土地評價與可持續利用”、“通信網路與電信地理學”和“地圖學與量化信息可視化”等特色研究方向,上述研究方向總體上達到國內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部分方向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學院已取得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乙級)、測繪資質(乙級)、旅遊規劃設計單位資質(丙級)、地質勘查資質(丙級)。
近年來以“環境演變與生態建設”省級重點實驗室建設為龍頭,實驗室基礎條件建設躍上新台階。專業實驗室總面積達到2000M2,儀器設備總價值1500萬元。為地理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服務的微觀監測與分析實驗設備體系和巨觀監測與評價實驗設備體系建設初具規模,主要包括孢粉提取與鑑定實驗設備體系、基礎自然地理(含生態與環境)理化分析實驗設備體系、MODIS衛星數據實時接收與處理系統和由10台圖形工作站、100餘台高檔微機與GPS接收機組成的基礎地理信息技術實驗設備體系。

學科建設

地理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地理學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地理學教育碩士國家級特色品牌專業: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河北省重點實驗室:環境演變與生態建設實驗室校級特色品牌專業:地理信息系統河北省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創新高地:環境教育創新高地

歷屆領導

書記任職期間主任(院長)任職期間
郭敬輝1952—1953郭敬輝1952—1956
張凱恩1953—1956鄧綬林1956—1966
許訪坤1956.7—1964.11孫玉鳳1978—1984
李增廣1969.11—1981.11李增廣 1969—1978
劉光玉1982.8—1984.3劉濂 1984.3—1988
陳冠雲1984.3—1986.9楊積余1988—1993.2
張俊美1986.9—1992.5劉文彰1993.3—1997.11
董洪兵1992.8—2005.5王衛 1997.11—2005.5
馬順2005.5—2009.11葛京鳳2005.5—
任國榮2009.1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