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璧磬石

靈璧磬石

所謂靈璧石,又名磬石,產於安徽靈璧縣浮磐山。是中國傳統的觀賞石之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作為貢品了。

簡介

精美的靈璧磬石精美的靈璧磬石

天下第一石”—靈壁石,產自安徽省靈壁縣磬石山一帶。主要有磬石、龍鱗石、五彩靈壁石、花山青霜玉、透花石、白靈壁石等幾大類。靈壁石以其瘦、漏、透、皺、傴、黑、聲、醜、懸九美俱備而名揚天下,居中國四大名石之首。曾被清帝乾隆御封為“天下第一石”。
靈壁奇石系八億多年前碳酸岩經風化而成,其姿千種,其態萬狀,格高韻雅,奇美可人,集眾萃於一體。其深遂的文化內涵和無窮的天然藝術魅力,歷來為帝王、將相、文人雅士所珍愛。古代名石“靈壁研山”為南唐後主李煜所鍾愛,“靈壁小峰”被北宋皇帝宋徽宗視若至寶。

據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靈壁石中含有十多種金屬礦物(含鍶0.48%)、有機物質及微量元素,有益於人體健康。靈壁石皆獨立成景,小者可置於案頭、幾架,中者可放於廳堂館所,大者可立於園林庭院,成為鎮館、鎮園之寶。靈壁石現被故宮博物院收藏。也曾被世界園藝博覽會授予金獎。靈壁石為不可再生資源,產地奇石越來越少,增值潛力巨大。靈壁石可謂珍藏把玩、投資升值的首選。

八十年代以後,在中國掀起了賞石熱,靈璧人也加入了採石、藏石的行列。九九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在昆明舉辦,在大會舉辦的奇石展評中靈璧石獲獎21塊,位居世世界100多個國家之首,靈璧石真正成為“天下第一石”,為此奠定了靈璧石在國際觀賞石中的地位,成為世界收藏家的首選。

歷史沿革

靈璧磬石靈璧磬石

靈璧磬石產地在靈璧縣漁溝鎮磬雲山。形成於晚元古代震旦紀期間(距今約八億年)的奧陶系的碳酸鹽岩石。其色清潤,滑如凝脂,其聲清越,古代詩人吟詠:“聲如青銅色碧玉”。《尚書·禹貢》云:“泗濱浮磬”即指靈璧磬石。遠古時期,磬被用於先民的祭祀活動,所謂“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磬伴隨著我國民族音樂的起源,後成為歷代宮廷樂器,用於宗廟祭祀、宮殿宴享、朝聘禮儀中,它的舉足輕重見於《史記》《漢書》《樂考記》《淮南子》《通禮義纂》《世本》《樂錄》等等史籍記載。
靈璧磬石歷史悠久,古籍經史多有記載,洋洋於經籍梓版,津津於人眾耳口,為靈璧磬石留下了翰墨雋永的芳磬。《尚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歷史文獻。《禹貢》是《尚書》中的一篇,著作時代約在戰國。用自然分區的方法記述我國當時的地理情況,把全國分為九州,假託為禹以後的政區制度,對黃河流域的山林、河流、藪澤、土壤、物產、貢賦、交通等記述祥盡。“泗濱浮磬”的入載,足見靈璧磬石歷史悠久,影響深遠。

靈璧磬石即《尚書。禹貢》所稱“泗濱浮磬”。其山名磬石山,在徐州東南方70公里,靈璧縣城北35公里的漁溝鎮東2公里處。北臨泗水,山周多沼澤,古代洪水環繞,磬石山如浮水面,故有“泗濱浮磬”之稱。《玉海注》和《文獻通考》均記載甚詳。“泗濱浮磬”又稱“泗濱浮石”和“徐州貢浮磬”(當時靈璧磬石山屬徐州管轄)的記載。可見在三千年前的戰國時代靈璧磬石就廣泛用於制磬了。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的虎紋磬為磬石所打造,它石質細膩灰黑.“間有白脈如玉”等為靈璧磬石特有的標誌.

《詩經·商頌》中有描述殷人祭祀樂舞的詩句:"鞉鼓淵淵,嚖嚖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可知磬在當時是一種主要樂器。奴隸主們祭祀和享樂時的專用之物。磬在後世主要用於統治者宗廟祭祀和朝聘、宴享等儀禮活動。磬和鍾作為樂器和禮器,是統治者權力和身份地位的象徵。
《詞源》記載:“磬石,山名,在安徽省靈璧縣北,泗水之南。《尚書》云:“泗濱浮磬”即此。其山出石,可以為磬,其聲清亮,多供樂府之用。此後歷代均有采靈璧磬石制磬的記載。《漢書·地理志》載“泗濱浮磬”,顏師古註:“泗濱之涯浮出好石,可為磬也”。即靈璧磬石-也“泗濱浮磬”-又“泗濱浮石”也。《後周書》為正史。史評家認為“用廣異聞,重加潤色”。語雖典雅,卻難免失實。《後周書》所載之高琳史傳,荒誕不經,但卻看出靈璧石在古人的心目中有一層神秘的色彩。
司馬遷的《史記》卻明確的記載“少昊制浮磬”。這是史載“泗濱浮磬”最早為帝王御用的史料。 《淮南子》記載夏禹王“五音聽政”的故事。孔子在未推尊為“聖人”之前,有人造謠孔子家裡私藏石磬,曾遭到詆欺,並指控為僭越行為。後來在《漢書》里卻記載著與此相反的故事:魯恭王想擴建宮室,把孔子故宅也規劃在擴建之內,尊孔的人便編造出孔子舊宅隱約傳出鐘磬之聲,揚言孔子在“顯聖”。孔子被尊為“聖人”後說家裡有鐘磬聲,便是天經地義的事了。魯恭王聽了心裡害怕,遂改變了擴建的念頭。靈璧磬石在歷代帝王中被視為“神器”,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民國十三年,磬石藝人設計製作一隻特大的鏤花石磬,鍥刻《總理遺囑》全文,作為安徽省的禮品,敬獻給南京中山陵(《靈璧縣誌》記載)。解放後,黨和政府重視制磬和磬石雕刻藝術的傳承,保留漁溝磬雲山上古剎龍雲寺內磬石作坊磨製石磬。1973年,靈璧縣政府先後建成磬石廠、磬石開採廠和磬石工藝廠,對靈璧磬石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培養了一大批制磬和磬石雕刻藝師。

改革開放以來,靈璧磬石雕刻工藝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圓雕紋磬、龍龜壺、提梁壺、磬石硯、九龍磬石壺等工藝品造型豐富,意趣雋永,集實用、鑑賞、收藏、保健於一體。劉鑾玉的《香港基本法》《蘭亭集序》、江澤民題“中國一汽”等碑刻厚重、深沉,大氣端莊,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吳河江作品《清明上河圖》《金剛經》(佛書一部)《五牛圖》、《坐隱圖》、《布攆圖》、《金剛經》等成為金石界難得的高檔藝術品。近年磬石藝匠們又研發了磬石樂器、砭具等,更加豐富了磬石工藝作品具有形式多樣,題材廣泛,寓意深刻,構圖飽滿,線條簡練流暢等藝術特點。目前,靈璧磬石雕刻作品出口到30多個國家,遍及東南亞,受到國內外藝術家們的珍視。

靈璧磬石雕刻源遠流長,保留了古代皇宮制磬技藝,延承漢代石刻線畫,以及古代碑刻、圓雕、鏤雕、浮雕、影雕、微雕等多種工藝。集多元藝術於一體。千百年來,民間能工巧匠一代一代口傳心授,使得靈璧磬石雕刻集傳統藝術精華為一體,作為中國古老磬石文化的一種延續,它見證了中國磬文化的發展演變史,也濃縮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民間雕刻藝術精華。作為一門古老民間傳統工藝,它保存著大量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信息,這對現在和今後研究中國磬石文化發展史,讀取古代先民創造的優秀藝術元素,以及見證中華民族文化所具有的頑強生命力有著深遠的意義。這朵獨領風騷的民間藝術奇葩,如今更加大放異彩,卓立於世界藝術之林。

分類

1、磬石類:有墨玉磬石、灰玉磬石、三花磬石等。此類石種也統稱八音石。

2、龍鱗石類(又稱碗螺石):有紅碗螺、灰碗螺、黃碗螺等。此石種的原始石身均有凹凸形鱗狀,直觀感覺強。

3、五彩靈璧石類:該石色彩繽紛燦爛,黃、絳、褐、紅、青色花紋調嵌,紋理特別,曲折有致,如山川、河流、清泉、小溪、日出、朝霞。

4、花山青霜玉類:石質較硬,7度以上,手感潤滑,天然光潔。以紅黑兩色組成,深嵌體中,形美以山丘象形居多,獨成一體。

5、繡花石類:此石多位圓、橢圓狀。黑灰底色展現出化合物、植物、山川、清溪。沙丘、臉譜、文字等,古相典雅,栩栩如生。

6、白靈璧石類:有紅白靈璧石、黃白靈璧石、灰白靈璧石、五彩白靈璧石、褐白靈璧石數種,各底色呈現斑斑點點的白玉,質地堅硬。

其成因

靈璧磬石靈璧磬石

靈璧石是中厚層狀灰岩,黑色泥精結構,中厚層次狀構造主要礦物質成分為方解石,其次為白雲石。靈璧石礦形成於震旦紀四頂山晚期,約有九億年歷史,其硬度在莫氏5度以上,乃至7度。

進入晚元古代,即震旦紀,隨著時代的變遷,氣候的變化,浮游生物死亡之後與海水的碳酸鹽一起沉澱下來,形成了一層層的碳酸鹽沉澱,在地球內部溫度、壓力作用下固結成岩。在多次地殼運動的作用下,岩層發生褶皺、斷裂,加之億萬年的雨水沖刷,就形成了靈璧石。

靈璧石產區遍及靈璧縣境內及同一地質年代具有相同地質地貌的周邊地區。不同地區出產的靈璧石各具特色,構成了豐富多彩的靈璧石家族。

靈璧縣境內在晚元古代震旦紀期間(距今約8---4.4億年),經過呂梁構造運動,海水漫及境內,使靈璧成為一片淺海的海濱。這個時期,原先藻類植物大量繁殖生長,形成礁體,在海相沉積作用下,發育成今各類石礦體。在震旦系構造上沉積並形成了震旦系----奧陶系的碳酸鹽岩石。

進入古代(距今約4---2.3億年),經過加里東構造運動,地殼抬升為陸地。後經過華力西構造運動,又下沉為淺海瀉湖。直至中生代(距今約2億年),經印支構造運動後,這一帶才隆起為陸地,海水從此銷聲匿跡。同時,在印支結構運動期間,境內地層發生了褶皺和斷裂。在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又發生了燕山構造運動,伴有火山岩噴發活動,出現了岩漿岩地質。

進入新生代(距今1.2萬千年),在石灰岩溶蝕地區沉積了第三紀地層。近100萬年,形成了第四紀衝擊平原地層。上述地層多數隱伏於第四系之下,少數零星出露在低山丘陵的剝蝕殘丘處。經過複雜漫長的地理變化,形成了特殊地質和造型的靈璧石。

產區分布

靈璧石產區遍及靈璧縣境內及同一地質年代具有相同地質地貌的周邊地區。不同地區出產的靈璧石各具特色,構成了豐富多彩的靈璧石家族。

其一:經漁溝鎮、朝陽鎮為中心劃出一個產石圈。總面積約為190平方公里,為磬石產地和靈璧石其品種的主產區。

其二:經夏樓鎮的靈山為起點向西至張樓,向南至張山,向東至羅蛛山,再向北至靈山,劃出一個產石區約90平方公里。此範圍內東部為靈璧縣,西半部分為埇橋區。這一產區內產磬石、蓮花石、黃色木紋石、樂石等。

其三:經靈城為中心,北部鳳凰山,饃饃山。向東8公里有三注山,西南20公里有大山。產大中型園林石及青灰石灰岩,菜玉石等。

辨別方法

靈璧磬石靈璧磬石

第一、先看該石的背面即石根或叫底。石根有沒有紅黃色的砂漿附著上面,而且硬化,而不是膠粘的。個別小塊奇石可能砂漿基本清掉,但留下的石根仍清晰可見,有之,再看以下兩條,如沒有就可判定可能是冒充的。

第二、看石膚、石紋。磬石的石膚:光華溫潤,滑如凝脂,極具手感(瘦、皺、透、漏的特點不影響石膚)。石肌中有著特殊的白灰色石紋,其紋理自然清晰流暢。原始的紋溝呈“V”型,人為機械加工的石紋呈“U”型,紋色也不自然,如用水洗,人為的石紋即刻顯現,水乾的慢,原始的石紋幹得快。

漁溝街西4公里的白馬山所產的紋石,石膚石肌除看與磬石一樣,實際優於磬石、更具美感。常見的石紋有胡桃紋、龜回紋、蝴蝶紋、雞爪紋、水紋,自然流暢,加上石肌、色彩表現出的原始風霜味和音樂韻律感,充分體現了蒼古厚重、自然含蓄的鬼斧神工的造化之美。

第三、彈敲聽音。由於靈璧石屬於石灰岩岩石,磨氏硬度在4—7度,磬石在6度左右,所以用手指彈敲或用木棒敲打,可聽到悅耳清脆的聲音,古代制磬和所謂的“八音石”,就是這磬雲山產的靈璧磬石,如沒有聲音發出,就要考慮其真偽了。

以上三條標準,就是辨別靈璧石真偽的首要標準。廣大石友在實踐中可多向專家請教,多與當地石農交流,便會很快掌握這些辨別方法的,但是隨著市場需要,靈璧石熱的興起,不少石農“加工”技術的改進變化,又為我們辨別真偽不斷提出新的挑戰,因此,辨別真偽的研究,也需要不斷加強和提高。

鑑賞與研究評判的方法

靈璧磬石上驚現“兩龍一鳳”靈璧磬石上驚現“兩龍一鳳”

一、象形類的鑑賞評判方法
第一、形象逼真。靈璧石中尤以象形石居多,又以獅、虎、馬、龍、鳳、雞、麒麟、樹松等動植物、瑞獸類居多。在觀察“象”的基礎上,開始考察其結構完整、比例恰當、厚薄合理、肢體齊全等方面如何,然後再考察其動感、神韻即神態如何,以上幾點基本上達到即可定為上品。

第二、是不是原石。所謂原石,就是天然形成,哪怕個別部分多餘或殘缺也不要緊,尤其要看關鍵部分,如頭、嘴、脖、眼,越是“象”得很的地方越要特別注意,要十分仔細觀察驗證,無人為加工或粘制。其他部分主要考察傷殘、截底等,總之,不能有一點人為動手。

第三、石膚、石肌。溫潤、細膩、手感好,這對靈璧石品位高低優劣也極為重要。

第四、配座與題名。一方好的靈璧石無論是山峰景觀類,還是象形類,必須有穩定感、底平、起座容易,要考察配什麼樣式的石座,以更能烘托突出靈璧石的品位等次來。石文化作為一種高雅、健康、文明、時尚的象徵,起一個什麼樣的名字,對於提升靈璧石的觀賞價值也極為重要。一般地講:要有文化氛圍、文化背景、藝術聯想、賦予人間風情、為世原則、育人哲理、賦予時代感,切忌直呼其名,平白無味,又忌過於隱晦,百思不得其解。如江蘇的中普先生珍藏的《雄風》靈璧石(見《中國石文化》畫冊2003年9月版),把東方雄獅的威猛、驅邪、向上等意義表現的淋漓盡致,這個題名十分恰當。這裡確實有反覆思考比較、探討、實踐積累的過程。

二、山水景觀類靈璧石的鑑賞方法
第一、首先考察整體效果,再考察變化是否有序,符合人們追求和想像的勝境,或相似現實中名山名水,以及吉祥的植物類等等。

第二、找出主體部分,研究表達表現的主題是什麼,是否符合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欣賞標準、主題健康向上的美德要求。因此,最能說明意義、最能突出特點的在哪裡,一定要找出來。

第三、要看走勢、起伏變化,所能代表的意境要多思考、多看、多比較再作評判。凡屬精品,都應該具有深刻意境和豐厚的文化內涵。如安徽任樹文先生珍藏《靈璧秀峰》、《小黃山》,安徽孫淮濱教授珍藏的《洞天福地》,當數靈璧石山水景觀類的神品。

第四、也是配座和命名的問題,必須強調配座更要穩實、穩重。命名一定要積極安詳、追求美好生活和人間勝境,給人以小見大、如臨其境、享受自然、放鬆心情的美妙,使其具有鑑賞價值。

以上所談靈璧石的鑑賞評判方法,指導思想上是追求自然,放鬆心情,享受美好生活。所以從整體性、變化性、烘托配座、點睛命名諸方面考慮的,突破了傳統的就石論石、針對個別的方法,這也為發現、理解、聯想靈璧石的意義、內涵和神韻,提出了思考,也為如何提升靈璧石的收藏價值和鑑賞水平提出了要求與希望。

科學檢測

珍品黑靈璧磬石珍品黑靈璧磬石

一、主要成分分析
核工業地質分析測試研究中心的王鶴、喬萬忠和趙雲龍等對靈璧磬石的主要化學成分進行了分析,結果如表所示。

1、靈璧磬石的主要化學成分
成分:CaOSiO2Na2OAl2O3Fe2O3FeO
含量(%):55.066.762.731.1430.910.55
成分:MgOP2O5K2OTiOMnO2é?ê§á?
含量(%):0.5070.2650.2500.0440.01233.07

二、微量元素與稀士元素分析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對靈璧磬石的微量元素與稀土元素進行了分析。結果如表所示。
1、靈璧磬石的微量元素含量
元素:Cr錳Mn鈷Co鎳Ni銅Cu鋅Nn銣Rb鍶Sr
含量(ppm):16.010262.252,107515.08110.12010.3594.9942285.73
元素:鋯Zr鈮Nb錫Sn銫Cs鉿Hf鉭Ta鉛Pb釷Th
含量(ppm):6.39080.846870.399830.98630.090670.197717.16811.0401

2、靈璧磬石的稀土元素含量
元素:Y鑭La鈰Ce鐠Pr釹Nd釤Sm銪Eu釔Cd
含量(ppm):5.77409.319418.8292.10727.00191.33030.327791.3703
元素:鋱Tb鏑Dy鈥Ho鉺Er銩Tm鐿Yb鑥Lu
含量(ppm):0.162411.10560.172370.416700.044330.441230.07630

三、放射物質含量分析
核工業地質分析測試研究中心的田桂英等對靈璧磬石的放射性物質含量進行了分析。結果如表所示。
1、靈璧磬石的鈾、釷含量
成分鈾釷
含量(μg/g)1.142.6

2、靈璧磬石中鍶和鉀的放射性同位素在同種元素中所占的比率
成分放射性鍶放射性鉀
比率(%)0.120.18

上述檢測表明,靈璧磬石完全具備砭具(醫遼上用來刮莎保健的用具)佳石條件,即在成分方面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元素而不含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四、薄片顯微鑑定
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的周文戈和謝洪森對靈璧磬石進行了薄片顯微鑑定。鑑定表明靈璧磬石的主要礦物成分為方解石微晶。晶體粒度小於0.03mm。靈璧磬石內還含有少量不透明礦物,呈不規則形和正方形,粒度也在0.03mm以內。貴陽地球化學所將靈璧磬石分類定名為靈璧微晶灰岩。

簿片顯微鑑定表明,靈璧磬石不僅達到了砭具佳石條件,大大超過了人們對它的期望。它的晶粒大大小於細晶岩類和粉晶岩類而達到微晶的尺度。這使得用靈璧磬石磨擦人體使人感到非常舒服。同時也正是由於靈璧磬石具有微晶結構,所以敲擊靈璧磬石能發出金屬的聲音。微晶結構是靈璧磬石成為優質磬材的原因。

結合前面的元素成分分析,我們注意到靈璧磬石作為以方解石為主要礦物的灰岩,其含鐵量是較高的,同時其包含元素種類之多在灰岩岩類中是罕見的。
五、物理力學參數的檢測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劉曉紅和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耿乃光對靈璧磬石的的物理力學參數進行了檢測。主要結果如表所示。

1、靈璧磬石的物理力學參數
密度(g/cm3)2.80橫波阻抗(106g/co3·s)1.01
縱波速度(km/s)5.65楊氏模量(CPa)89.4
橫波速度(km/s)3.60剪下模量(CPa)36.3
縱波阻抗(106g/cm3·s)1.58泊松比0.23

由於靈璧磬石有明顯的層狀結構,又對它不同方向的彈性波速度進行了檢測。取X和Y為層面內互相垂直的兩個方向。Z為垂直於層面的方向。沿X、Y和Z三個方向測量的縱波和橫波的數據如表所示。

2、靈璧磬石波速成各向異性檢測數據
X向縱波速度(km/s)5.65Y向橫波速成度(km/s)3.23
X向橫波速度(km/s)3.60Z向縱波速度(km/s)3.73
Y向縱波速度(km/s)5.00Z向橫波速度(km/s)2.14

由表可見,靈璧磬石層面內不同方向的縱波速成度和橫波速度差別不大,而層面內的波速成與垂直於層面方向的波速有很大的差別。靈璧磬石是一種物理力學性質各向異性的岩石。靈璧磬石物理力學性質的檢測是對靈璧磬石及其製品的真進行元素鑑定的科學方法之一。

六、超音波檢測
靈璧磬石是制磬的材料。敲擊靈璧磬石能發出很強的音響。與此同時,還有超音波脈衝發出,用人的耳朵是聽不到的。在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岩石力學實驗室對靈璧磬石進行了超音波檢測。其結果如下表所示。

1、敲擊靈璧磬石一次的超聲脈衝次數
25cm磬400-500次
51cm磬1200-1500次

超聲脈衝的頻率在20kHx-2MHz之間。豐富的超音波脈衝可對人體產生生物物理效應。近年來國內外的研究表明,超音波有疏通經絡、改善微循環、抑制癌細胞生長和消除體內多餘脂肪沉積的作用。砭具作為一種醫療保健工具,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地與人體磨擦。在這個過程中,除了以力刺激人體經絡、穴位外,其發出的超音波脈衝是否豐富是判定砭具優劣的因素之一。

用不同的材料製作的板(砭板或刮痧板)刮擦手指背,同時將超音波感測器安置在板上測量超音波脈衝。

測量結果列於下表不同材料的板狀工具刮擦手指背
材料平均超聲脈衝數頻率範圍(kHz)
靈璧磬石369820~2000
木魚石248020~1000
羊脂玉224920~1000
青玉193820~800
綠玉183420~800
黃玉182020~800
雙色玉174020~700
岫巖玉172020~700
青紋石171520~600
棕石168020~600
花崗石137520~500
輝長岩128720~500
大理岩68820~400
水牛角35320~200

七、感應增溫效應檢測
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的支毅喬和崔承禹等進行了靈璧磬石對人體影響的紅外遙感檢測,具體的做法如下。被檢人在室內靜坐,等到身體狀態和心情穩定後開始受檢。檢測開始後用紅外攝像儀觀測記錄受檢人面部或手部的紅外攝像穩定不變。然後將靈璧磬石塊移近人體受檢部位,人體受檢部位開始出現增溫現象。約半小時後增溫達到最高值。增溫幅值因人而異,一般在0.5~2℃之間。目前對這一現象的機理還不能作出解釋,但對多人的檢測結果證實了靈璧磬石的這一特殊的生物物理效應的客觀存在。

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炙研究所張維波等進行了靈璧磬石感應增溫的動物實驗。作法是先將實驗動物小豬麻醉。然後用多點溫度計測量小豬軀體上多處的體溫。等到溫度穩定後將靈璧磬石塊放到一個溫度測點附近,這一點的溫度值逐漸增高而其他測點溫度保持不變。約1小時後增溫達到最高值。增溫幅值為1℃左右。對動物實驗的結果與上述對人體實驗的結果相一致。兩者相比,小豬受檢部位增溫過程較慢,增溫幅值較低。這可能是由於對小豬的實驗是在麻醉狀態下進行的緣故。靈璧磬石對人體其他生理指標影響的研究正在進行中。

八、紅外輻射波譜的測定
中國地震局綜合觀測中心的鄧明德和航天部環境特性研究所的王眾等測量了靈璧磬石的紅外輻射波譜。測量表明靈璧磬石的紅外輻射頻帶極寬。岩石的紅外輻射峰值一般處於中一遠紅外波長8-11μm之間。當波長超過12μm時,單位波長、單位立體角的輻射能量密度已明顯低於輻射峰值。圖2-3~圖2~5分別給出了典型的岩漿岩(花崗岩)、沉積岩(砂岩)和變質岩(大理岩)的紅外波譜。

靈璧磬石的紅外波譜如圖2-6所示。當波長達到14.5μm(現有最先進的紅外波譜儀的測量極限)時,其輻射能量密度仍保與峰值相近的值而無明顯下降。其波譜向遠紅外方向至少要擴展到16μm以上。這說明靈璧磬石的遠紅外輻射能力極佳。

套用靈璧磬石砭具做溫法。砭石從熱源中吸取的熱能將遠紅外的形式向人體輻射,為人體吸收,產生對人體有益的生物物理效應,達到醫療保健的效果。砭石吸收熱能的熱源還可以是人體本身。特別是人體內有熱毒時,靈璧磬石能吸收人體的熱毒而將其熱能轉化為對人體有益的遠紅外輻射。

特徵紅外波譜法是對靈璧磬石進行無損鑑定的最佳方法。但它所需的檢測費很高。此外靈璧磬石的特徵紅外波譜可望在靈璧磬石的空間遙感資源勘探中得到套用。

上述對靈璧磬石的一系列的科學檢測表明,靈璧磬石不僅是製作石磬、石工藝品的佳石,也是製作砭具的佳石。

與文化名人

靈璧磬石靈璧磬石

靈璧磬石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代典籍《尚書·禹貢》中就記載著:“泗濱浮磬”這一具有神秘色彩的名字,文以載道、石以傳人,有多少古籍寶典凝重的記錄著“靈璧磬石”,有多少神話傳說著“靈璧磬石”的神奇,又有多少帝王將相、文化名人為之痴迷。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有著聲色之美的靈璧磬石就被用於製作“特磬”作為宮延禮器和用品。如《玉海注》和《文獻通考》中所述:“泗濱浮磬,扣之聲相、清亮洪厚,餘音悠揚。”《漢書》中記載著孔子與魯恭王與磬石的故事。磬在古代被看作神器,只有天子、“神”和“聖”才可享用。

皇祜三年,宋仁宗皇帝下詔徐、宿、泗、江、鄭、淮、揚七州軍來靈璧采制石磬,規模之大可想而知。元二十六年,元世祖忽必烈為遵:“宗廟宮懸宜復古,用泗濱浮磬的古制”,專派大東正趙祖榮來靈璧採制石磬“二百單八懸”其勢可謂壯觀。

唐代大文學家白居易在唐德宗建中三年隨父白季庚遷居符離(今安徽宿州)的東林草堂,此地與靈璧接壤,因此與靈璧磬石結下了不解之緣,寫下了《華原磬歌》。南唐後主李煜,愛好文學、音樂、書畫、收藏,在兵臨城下,江山失陷時仍不捨心愛的靈璧石,終被宋軍俘虜。清代文學家胡樸安在《奇石記》中曾為之感嘆“南朝半壁江山今歸何有?而獨存此石一片。”

北宋著名文學家,詩人蘇東坡也為靈璧石賦詩撰文《張氏園亭記》、《留題蘭臬亭》。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的《研山銘》,南宋文學家,詩人范大成的《小峨眉》,南北朝張證件的《石賦》,唐李勛的《泗濱的石磬》,宋綰的《雲林石譜》,宋葉夢得的《石林記》,元趙孟兆的《詠小岱嶽》,明王世貞的《題靈璧石》明屠龍的《文房器具箋》,明吳嵩的《靈璧石賦》,清蒲松齡的《聊齋雜記》《石譜·靈璧石》,民國章鴻釗的《石雕·中篇》等等歷代文人雅士的每篇文章每首詩,都在暢述著他們對靈璧石的殷殷鍾愛之情。

解放後,全國不少的著名學者、音樂家、博物館、音樂院校都心繫“泗濱浮磬”紛至沓來,尋覓探索這一有著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1984年,靈璧工藝廠和南京歌舞團共同研製定做了三套魚磬、雲磬、條磬該團在一九八五年全國第一屆藝術節上,以其獨特的音樂效果和魅力,贏得了所有中外音樂專家的極大讚賞,因此受到中外專家的高度重視。當代著名的文學理論家、美學家、雕塑家王朝文先生對靈璧磬石也是衷愛有加,在其撰著的《石道因緣》扉頁上有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石居人中、人在石中、相擊相和、創造對方。

1991年,由中央電視台製作的《靈璧一石天下奇》專題節目,在央視《神州風采》欄目中播出,向世界展示了靈璧磬石的風采與魅力。

1993年,江澤民總書記為第一汽車製造廠建廠四十周年題詞“建設現代化轎車工業基地”由靈璧縣工藝廠在磬石碑上刻完成。

2003年,原中國文聯黨組書記高占祥同志,在審查送展的靈璧磬石雕線刻茶壺《五牛圖》時說:“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又結碩果,靈璧的磬石工藝太精美了!太珍貴了。”原國家文物局長,中華詩詞學會孫軼青會長仔細觀賞後也是讚不絕口:靈璧磬石細膩如瓷、光潔如漆、刻工精細,珍品!珍品!

中國歷代眾多的文化名人與靈璧磬石的不解情緣和故事不勝枚舉,足以說明靈璧磬石的非凡魅力。千百年來,靈璧磬石以其超眾的名聲記載著中華古老的悠悠歷史,傳播著優美的鏇律,延續和弘揚著中國浩如煙海的淵遠文化,更是給後人留下無窮的文化藝術寶藏。

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靈璧磬石靈璧磬石

一、靈璧磬石之樂音獨具
音是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聲音視振動狀態的規則與否而有樂音和噪音之分。靈璧磬石所發的音是樂音,它有固定的音高,和諧悅耳。其他石頭髮出的聲音則無固定的音高,嘈雜刺耳,音樂上稱為噪音。在音樂中,樂音與噪音都有,但以樂音為主。鋼琴、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樂器發出的聲音都是樂音,、鈸、鼓發出的聲音則是噪音。當然,音樂要表現豐富多彩的生活,需要綜合運用不同的聲音。樂音雖然有很強的表現力,但在特定的情景下,卻離不開噪音來渲染。如要表現萬眾歡騰的熱烈場面,往往要藉助於鑼、鼓、鈸。所以,生活中的任何音響都可以進入音樂之中。靈璧磬石的聲音也是一樣,只是在音樂中的主次地位不同而已。

二、靈璧磬石的音樂色彩
音樂一向是講究色彩的。每一種樂器都有自己獨特的音色,拉二胡與拉小提琴聽起來就不同,同是人的聲音,也有男、女聲和高、中、低的差別,女高音清脆、嘹亮,男低音深厚、濃重。靈璧石中的八音石,其聲音就像在混聲合唱與管弦樂隊中將各種不同的音色結合在一起,能夠產生更加豐富、絢麗的色彩變化。同樣一塊靈璧磬石,因其石花的厚薄、參差不同及離座距離等因素的不同,便產生不同的音色,故一方靈璧八音石可奏出一首美妙動聽的音樂來,令人稱奇,美不勝收!但靈璧磬石的音樂色彩是看不見的,只能由具備一定音樂素質修養的賞石家在欣賞靈璧磬音時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去理解和想像、領會和感悟出來。在靈璧石中,音的色彩也是不相同的,以靈璧磬石的音色為最好,磬石的音色清潤悅耳,獨具妙音,非他石所能代之。故此,受到歷代帝王及文人的推崇和重視。在音樂的歷史長河中,從“泗濱浮磬”到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播放的樂曲《東方紅》,無不展現靈璧磬石音色的輝煌。

三、音樂的神奇功能與靈璧磬音的功效
法國大文學家雨果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是數字,二是文字,三是音樂。”近年來專家研究證明,音樂對培養人的感受力、記憶力、想像力和創造力有很大的好處,所以世界上許多科學家畢生離不開音樂。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說:“我發明行星運動三大定律是受了我家鄉的巴伐利亞民歌《和諧曲》的啟示。”愛因斯坦正是在不斷彈奏鋼琴的同時悟出了震憾世界的“廣義相對論”。

中國宋代的沈括和明代的朱載堉,既是精通多種學科的科學家,又是聞名後世的音樂家。中國當代科學家中,李四光、梁思成、華羅庚、錢學森等都是音樂愛好者。音樂能夠清除大腦的緊張,使人進入冥想狀態。和著音樂的節奏,放鬆肌肉,提高工作學習效率。另外,中國古代的著名醫學家大都通曉音律,醫書上多處談到音樂與治療的關係。古時候就有音樂治病,羅馬·希臘的歷史著作中曾有過“大衛的豎琴治癒所羅門王的精神憂鬱症”的記載。公元前4世紀,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對音樂的療效作了驗證。
上世紀40年代,現代音樂療法開始興起。美國已有72所大學設有專門研究音樂對人體功效的機構;波蘭弗羅茨拉城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音樂醫療研究所。據美國紐約聖約瑟醫院的132個病例報告說,在運送心臟病人的救護車上播放輕鬆的音樂,死亡率可大為減少。德國醫院用“音樂鎮靜”療法,進行外科手術,取得了成功。

科學檢測證明,敲擊靈璧磬石所發出的金振玉聲,不僅有奇特的功效,對人的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都能起到良好的調劑作用,靈璧磬石在發出悅耳聲的同時,還有超音波脈衝發生,這種脈衝,用人的耳朵是聽不到的。經醫學科學檢測發現,豐富的超音波脈衝可對人體產生物理效應,有疏通經絡、改善微循環、抑制癌細胞生長和消除體內多餘脂肪的沉積作用。

四、古文記載靈璧磬石的音樂文化
氏族公社後期約四千年前,游徙於黃河流域的部落首領黃帝先後戰勝了南方的蚩尤部落和黃河上游的炎帝部落。黃、炎部落合併成為華夏族的主幹。黃帝被稱為華夏族的祖先。隨著部落的統一,生產力的提高,《通禮義篡》記載:“黃帝命樂官伶倫造磬。”《史記》曰:“少昊制浮磬。”《世本》說堯的臣子毋句作磬。《樂錄》記載:“磬為舜臣所造。”舜時夔仍然是樂官:“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可見,磬石的音樂文化是十分久遠的。在古代,磬為天子登基慶典或郊外祭祀專用,被視作“國器”和“聖物”。

靈璧磬音乃天籟之音,為歷代文人雅士之最愛。據傳說,春秋戰國時期,孔子與朋友聽過磬樂演奏的《韶曲》,竟然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古代典籍里對靈璧磬石之音也有很高的評價。如《國語》曰:“夫政象樂,樂從和。”《帝王世記》說:“舜平陽,置敢諫之鼓,天下大和。”“帝嚳擊磬,鳳凰舒翼而舞。”《樂記》中說:“惟君子能知樂。”《毛詩》有“即和且平,依我磬聲”的詩句。《淮南子》記載夏禹“五音聽治”的故事。歷代帝王的國事慶典及郊廟祭祀之樂,依然是“鐘磬琴瑟以和之,乾戚族狄以舞之”。以後陳陳相因,沿繹數千年,開創了中華民族音樂之先河,為神州律呂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五、考古證實靈璧磬石對中華民族音樂的貢獻
靈璧磬石為中華民族的音樂發展所作的開創性的貢獻,不僅在古代書籍中有記載,而且大量的考古文物也可證實。1950年,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士的商代“虎紋石磬”就是實物佐證。此磬出於殷王陵墓中,經專家考證,是靈璧磬石製成的,並為王室典禮重器。1977年,山西省夏縣東下馮二里頭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夏代的石磬,專家考證為靈璧磬石製作,石磬上面有孔,長60厘米,敲擊時仍發出清脆悅耳之聲。1980年,在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龍山遺址中,也發現了一件石磬,上端對鑽孔,長80厘米,說明是懸掛敲擊的。為什麼在山西有靈璧石磬出土呢?因為在宋代靈璧縣屬絳州管轄,也就是現在的山西省新絳市,可能得來較為方便之故。

另外,曾侯乙編磬也是用靈璧磬石做的,它與曾侯乙編鐘不一樣,編鐘是用銅做的,有65枚,其中是戰國楚王贈的鎛(鋤草用的農具),編鐘分八組三層懸掛在銅木架上,重3500千克。而編磬只有32塊,可以發出清越響亮的聲音,與編鐘配置在一起演奏,能夠獲得豐富的音樂效果。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太空向世界播放的《東方紅》樂曲就是用編磬與編鐘配合在一起演奏的。

靈璧磬石對中華民族音樂的貢獻是開天闢地的創始之舉,成為人類開啟智慧寶庫的金鑰匙。音樂的發展帶來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使人類從蠻荒走向文明。這是靈璧磬石不愧為是“天下第一石”的“天下第一貢獻”。

相關新聞

靈壁石打擊樂器靈壁石打擊樂器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近日,用靈璧磬石製作的傳統民族樂器研製成功。該系列樂器包括磬石二胡、磬石笛子、磬石中阮、改良磬石琴、磬石石鼓等。

靈璧石是中華四大觀賞石,其造型千姿百態,由於石頭本身在共振性能上的差異,先人們從未用它製作過輕聲樂器。《尚書.禮記》中,對於皇家採石制磬的記載,靈璧石也只是用於打擊樂器,至於石質二胡、笛子、中阮等吹奏、彈唱樂器,在中國音樂發展史上,至今從未聽說。這次,靈璧縣劇團按照靈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同靈峰工藝廠合作,歷時一年研發出來的磬石二胡、磬石笛子、改良磬石琴、磬石中阮等系列磬石樂器,填補了中國民樂史上無磬石樂器的空白。據了解,與傳統材料製作的樂器相比,用靈璧磬石製作的二胡、笛子、中阮等,不僅外觀古樸典雅、質感強烈,同時天然石質獨有的厚重音質,柔美動聽,即可用於獨奏,也可用於樂團合奏,集藝術賞析、收藏、實用與一身。

目前,靈璧縣劇團研發的磬石二胡、磬石笛子、改良磬石琴、磬石中阮等系列磬石樂器產品,已成功獲國家專利局授權。同時,為使更多人了解靈璧磬石樂器的非凡魅力,靈璧縣委、縣政府已組建成立了靈璧磬石樂團,所有演奏人員正在緊張排練,20108月3日,將在靈璧劇場舉行首場演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