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弦樂器

彈弦樂器

彈弦樂器又稱彈撥樂器,包括用手指或撥子撥弦和用琴桿擊弦發聲的弦樂器。按不同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可分為三類:①抱握彈奏類,以琵琶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秦琴、三弦等;②平置彈奏類,有古琴、箏等;③打弦樂器,指用琴桿擊弦發聲的揚琴。

彈弦樂器
彈弦樂器
彈弦樂器又稱彈撥樂器,包括用手指撥子撥弦和用琴桿擊弦發聲的弦樂器。按不同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可分為三類:①抱握彈奏類,以琵琶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秦琴、三弦等;②平置彈奏類,有古琴等;③打弦樂器,指用琴桿擊弦發聲的揚琴。

中國彈弦樂器

一、琵琶
二字是我國古代模擬演奏手法的形聲字,古作“批把”。東漢劉熙《釋名·釋樂器》:“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古代凡用此手法抱握彈奏的樂器都稱為琵琶,如阮、三弦、秦琴等。宋以後,琵琶成為曲頸、半梨形音箱的彈撥樂器的專稱,故又稱曲頸琵琶曲頸琵琶大約於公元四世紀由印度傳入我國,和我國固有的彈弦樂器“弦鞀”相結合發展而成。隋唐已是常用樂器,經歷代改進,不僅用於歌舞說唱戲曲的伴奏,也是一件出色的獨奏樂器。琵琶上張四弦,音色清脆柔和,演奏技巧多樣,表現力豐富。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作過生動描述:“……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傳統琵琶曲按結構有大曲(大套)和小曲(小套)之分,按內容有文曲、武曲之分。琵琶二字是我國古代模擬演奏手法的形聲字,古作“批把”。東漢劉熙《釋名·釋樂器》:“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

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古代凡用此手法抱握彈奏的樂器都稱為琵琶,如阮、三弦、秦琴等。
宋以後,琵琶成為曲頸、半梨形音箱的彈撥樂器的專稱,故又稱曲頸琵琶。曲頸琵琶大約於公元四世紀由印度傳入我國,和我國固有的彈弦樂器“弦鞀”相結合發展而成。
隋唐已是常用樂器,經歷代改進,不僅用於歌舞、說唱、戲曲的伴奏,也是一件出色的獨奏樂器。琵琶上張四弦,音色清脆柔和,演奏技巧多樣,表現力豐富。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曾作過生動描述:“……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傳統琵琶曲按結構有大曲(大套)和小曲(小套)之分,按內容有文曲、武曲之分。
二、
瑟,古代彈弦樂器。其歷史久遠。 《樂書》引《世本》:“庖犧作瑟”。據《儀禮》記載,古代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中,都用瑟伴奏唱歌。戰國至秦漢之際盛行“竽瑟之樂”。魏晉南北朝時期,瑟是伴奏相和歌的常用樂器。隋唐時期用於清樂。以後則只用於宮廷雅樂和丁祭音樂

彈弦樂器
彈弦樂器-瑟

周、漢時期的古瑟,考古發掘中多有發現。湖南長沙瀏城橋一號楚墓(約為春秋晚期戰國早期)出土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實物。河南信陽、湖北江陵等地楚墓、湖北隨縣曾侯乙墓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都出土有瑟,弦數二十三至二十五弦不等,以二十五弦居多。古瑟形制大體相同,瑟體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體中空,體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長岳山,尾端有三個短岳山。尾端裝有四個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側各有相對應的弦孔。另有木質瑟柱,施於弦下。曾侯乙墓共出土瑟十二具,多用櫸木或梓木斫成,全長約150至170、寬約40厘米。通體髹漆彩繪,色澤艷麗。

春秋至秦漢以來出土古瑟以數十計,但多殘缺不全或柱位不詳。惟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瑟保存完好。弦雖腐朽變質,仍保持在原位上,柱的位置也比較清晰,為我們了解古瑟的張弦和調弦提供了直接的物證。此瑟二十五弦,由三個尾岳分成三組,計內九、中七、外九。內外九弦的柱位排列較為規則,定弦的音高相同;中七弦的柱位較為紊亂,但也隱約顯示出,它與內九弦做音階級進的連線。從各柱位有效弦長的比例推算,可知它按五聲音階調弦。上述古瑟至南北朝時期失傳。唐宋以來文獻所載和歷代宮廷所用的瑟,與古瑟在形制、張弦、調弦法諸方面已有較大的差異。宋末元初熊朋來(1246—1323)曾編撰《瑟譜》六卷。書中記述了瑟的形制和演奏法,並有歌唱詩經的舊譜十二首和他創作的新譜二十首,以及孔廟祭祀音樂的樂譜。當時的瑟,首尾各有一長條岳山,兩岳山外側有數目相應的弦孔,依次張弦。共二十五弦,音高按十二律呂排列。正中一弦(第十三弦)不彈,其餘二十四條弦可奏兩個八度音程的二十四個音。以右手彈“中聲”(低八度音區);左手彈“清聲”(高八度音區)。左右手也可同時彈奏高低八度的和音。基本指法是大、食、中、無名各指分別向內外方向撥弦。名為擘、托、抹、挑、勾、剔、打、摘,共八種。後世定弦法略有變化,正中一弦也可彈奏,按五聲音階或七聲音階定弦。左手在必要時可按抑柱左弦段而取變化音。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收藏清代早期瑟一具。長207、寬43厘米。二十五弦。通體髹黑漆,描繪金色花卉圖案。本世紀三十年代,上海大同樂會曾改革製作兩具瑟,一具五十弦,名“庖犧瑟”,將傳統瑟的單柱(一柱支撐一弦)改為連柱(七或八條弦共用一柱),在岳山外採用活軫,以便於調弦。另一具為百弦大瑟,採用雙排連柱交插支弦的方法排列弦位。在增加瑟的音量、改善音色和方便演奏等方面均作了有益的探索。武漢民族樂器廠張開鎰、周敦髮根據考古發掘的楚瑟實物,吸收現代箏結構上的合理部分製作了仿二十五弦楚瑟。長176、寬42、高10厘米。可演奏琶音、和音、和弦及快速鏇律。又可使用揉音、滑音等技巧,具有獨特韻味。曾在湖北省歌舞團《編鐘樂舞》中演奏。
三、古琴

彈弦樂器古琴
古琴

古琴原稱"琴",整體是一木製扁長形共鳴箱。琴面外側嵌有13個圓形音位標誌,叫做徽。琴底設2足,並開有"龍池"、"鳳沼"兩個出音孔。琴弦拴於琴軫上。古琴常見有伏羲式、仲尼式等各種琴式。年代久遠的古琴漆膜常出現斷紋;有斷紋的琴發音透澈,更為名貴。琴張7弦,主要有3種定弦法:一是C、D、F、G、A、c、d;二是C、D、F、G、bB、c、d;三是C、D、E、G、A、c、d,音域C~d3。演奏時將琴置於桌上,右手彈撥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音色優雅,意境深遠。

傳統曲目有《流水》《廣陵散》《梅花三弄》《瀟湘水雲》《幽蘭》等。

古琴至少已經出現了3000多年,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多處有琴的記載。古代上層知識分子多精通琴藝,如春秋時期的孔子,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宋朝徽宗皇帝等,都是歷史上著名的琴家。因為統治者的倡導,琴在中國的社會中占據著崇高的地位。
四、阮

彈弦樂器阮

阮為合奏中重要的彈撥樂器,常用的是中阮大阮。傳統四弦阮音域窄,音階不完備。現代改良的阮有17至24品位,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置4個機械弦軸,以五度關係定弦。大阮為C、G、d、a,音域C~a1;中阮為G、d、a、e1,音域G~e2。演奏時,左手持琴按弦取音,右手用假指甲或執撥片彈弦。

阮在中國古代稱為琵琶。東晉時有一個叫阮鹹的人善於彈奏這種樂器,後人就把它叫做阮鹹,現代簡稱阮。唐代阮傳入日本,今日本奈良正倉院藏有一件唐代的螺鈿紫檀阮鹹。唐宋以來,阮的形制無大變化。

西洋彈弦樂器

西洋彈弦樂器是指:豎琴吉他貝司曼陀林等。
一、豎琴

彈弦樂器
彈弦樂器-豎琴

豎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撥弦樂器,早期的豎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階排列的弦,所奏調性有限。現代豎琴是由法國鋼琴製造家S·埃拉爾於1810年設計出來的,有四十七條不同長度的弦,七個踏板可改變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調性。由於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美麗的音質,豎琴成為交響樂隊以及歌舞劇中特殊的色彩性樂器,主要擔任和聲伴奏和滑奏式的裝飾句,每每奏出畫龍點睛之筆,令聽眾難以忘懷。在室內樂中,豎琴也是重要的獨奏樂器。獨奏時能奏出柔和優美的抒情段或華彩段,極具感染力。
豎琴的外型精緻、優美,極富藝術性氣質,高雅、清純如珠玉般晶瑩,如朝露般清澄的音色。廣闊的音域,獨特的演奏效果,餘韻悠長、彈來趣味盎然,聞之令人心曠神怡。像月光下噴泉汩汩湧出的奇景美感,瀰漫著詩樣的氣氛。
彈弦樂器吉他
吉他

二、吉他
現代吉他是一個大家族,按照其外型、構造及演奏方法的不同,常分為以下幾類:
1.古典吉他(ClassicalGuitar)
被譽為同鋼琴小提琴並列的世界三大樂器之一。在指板上由弦枕到琴柄與琴箱結合處是12品格,指板較寬,使用尼龍弦,音質純厚。主要用於演奏古典樂曲,從演奏姿勢到手指角弦都有嚴格要求,技巧精深,被認為是吉他藝術的最高形式。
2.民謠吉他(FolkGuitar)

三、貝司

彈弦樂器貝司
貝司
貝司(Bass)是樂隊中一般必不可少的樂器之一,它在爵士樂隊中主要擔任低音聲部,有時也作即興獨奏。傳統爵士樂一般都採用原聲貝司(即低音提琴)來體現它的原始風味。而在現代爵士樂(特別是融合爵士)中經常運用電貝司或電子合成器中的合成貝司音色來增加它的現代感。"行進貝司"(WalkingBass)是爵士樂中最有特色的一種演奏方式,即在穩定的節奏基礎上作和弦分解進行。進行方式既有上行分解,又有下行分解,也有上下行交替的分解。例:上行分解5724│56b77│下行分解1b753│1b753│上下行交替分解135b7│1531│由於這種進行方式像行軍中的行進步伐,因此而稱“行進貝司”。電貝斯大約出現在1920s。在這差不多快一百年的時間裡,它的演奏法和樂器構造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起先,它是根據弦貝斯(低音提琴)的定弦,和吉他的結構原理所製造出來的。也就是說,它是按照低音提琴所定弦的一把低音吉他。後來由於演奏者在爵士音樂演奏上的需要,又把品格給去掉了。但是在當代,這種無品電貝斯(FretlessBass),常用在Soul、HipHop、R&B等音樂中。
在演奏法上,電貝斯一直圍繞著20世紀所產生的繁多的現代音樂風格上。最普通的,便是手彈演奏(FingeredBass),差不多所有玩電聲樂隊的年輕人,都會彈幾下的。這種演奏方法幾乎適合所有的Pop音樂,而且還是Jazz、Latin音樂最重要的基礎奏法。最簡單的亦是最難彈的,也是最靈活的彈法。還有一種演奏方式是借用於撥片來演奏的(PickedBass),這種用法是來源於電吉他。其聲音要比手彈的亮一些,多用於Rock、Punk音樂。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用撥片的方式不適合演奏無品電貝斯。還有一種就是最能代表電貝斯特色的演奏方式,就是所謂的擊弦貝斯(SlapBass),這也是一種用手指來演奏的方法,擔不是用指尖來作普通的彈奏,而是用大指和其他手指的對琴弦的擊打弦和勾弦。其聲音最為明亮,切是Funk、Fusion音樂通常使用的。這是在伴奏時最常用的三種方式。在獨奏(Solo)時,還可以使用點弦、泛音等技巧,同時也可以結合Fingered、Slap。在常見的電貝斯中,有四弦、五弦和六弦的。通常都使用或首先學習四弦的。其定弦的四個音為:一弦-G、二弦-D、三弦-A、四弦-E。一弦最高,四弦最低。
四根弦的特點為:
彈弦樂器貝司
貝司

一弦要比其他明亮,音頭好。在普通的彈奏時,中高把位音色更加,經常用在Solo和Fill的地方。泛音也是經常在一弦上演奏的。勾弦、點弦也是一弦常用的,偶爾也使用擊弦。
二弦起到了一弦與三弦的慣連、承接上下的作用。音色飽滿,但作根音不大適合。Pop的Fill和Jazz的遊動音型等會經常使用。
三弦的音色最沒有特點,但它還是最常用的一根弦。通常做根音伴奏,包括擊打弦的技巧。勾弦不常使用在三弦。在伴奏時,以C調為中心的上下三度調都可以演奏,有時甚至可以到F調。但再高的把位就不大常用了,因為三弦的中高把位的做伴奏根音時,音頭不好,音色渾濁。低的時候可以演奏空弦把位A調,如果琴和琴弦的質地不是很好的話,可以用四弦五把位來彈A調。因為三弦空弦A有時顯得有些空、散。
四弦的音色最低沉,高把位難聽,通常不用。除非必要時的Solo。普通彈奏和擊弦都是最擅長的。伴奏時可以到A,甚至到Bb。這根弦在演奏Rock、Pop時用的最多。
五弦電貝斯是在四弦的基礎上,又加了一根更低的B弦。演奏到D音時會有很好的效果,C#有時也可以彈。C、B就不太常用了,音高已經很模糊。五弦的高把位也是不常用的。也有的琴是在上面的一弦上,又加了一根更高的弦。但不常見。
六弦電貝斯則是在加了一根更低的五弦電貝斯的基礎上,又加了一根更高的C弦。這種琴常用於Solo。
由於音樂的特徵和難易程度(即指音樂理論,而非演奏技術)所造成的:Rock常使用四弦電貝斯,Pop使用五弦的,Jazz使用六弦的。但這決非是固有的,只是一般的規律。典型的代表人物:
Mr.Big:Bill
NathanEast
ChickCorea'sband:John?
彈弦樂器電貝司
電貝司

電貝斯在樂隊演奏中屬於最高地位,是最重要的。是整體的精髓(其次為鼓,再次就是吉他和鍵盤)。所以一個沒有好貝斯手的樂隊不是一個合格的樂隊。這種定論——非來自於我個人的見解;不同於一個剛涉及電聲化樂隊的某一樂手耳中的那明顯的吉他和鍵盤的聲音。
在P-BASS誕生之前,樂隊的貝司手只能用碩大的DOUBLEBASS。這種類似大提琴的貝司非常不利於攜帶,而且非常的笨拙。而且DOUBLEBASS的音量非常的小,以至於在演出的時候不得不需要許多貝司手,這在現在看來是非常不可思議的。LEOFENDER發現了這個問題,考慮用什麼樂器來替代龐大的貝司。
30年代,出現過一種電氣化的貝司,這種貝司是沒有共鳴箱的,靠一個簡單的拾音器來得到聲音。這種貝司出現以後反響並不熱烈,與此同時。40年代的時候由於音樂的需要,許多吉他手被迫失業,因為由於舞曲的盛行,樂隊的規模被迫縮小,導致當時還是屬於伴奏樂器的吉他無用武之地。這些失業的貝司手找到了LEOFENDER,因為他們覺得DOUBLEBASS過於難學,他們需要一個樂器,簡單,易學。
LEOFENDER在美國的ORANGE郡,偶然看到了一直墨西哥流浪樂隊,他突然發現樂隊的一個樂手正在彈奏一種類似吉他的樂器(大家可以在電影《墨西哥往事》中看到這個樂器)這個情景給LEO很大的啟發,原來貝司可以像吉他一樣彈奏,LEO又在一種叫做MANDOBASS的樂器得到了另外一種啟發(MANDOBASS是一種類似曼陀鈴的樂器,彈奏方式和DOUBLEBASS一樣)這種樂器上是有像吉他一樣品格的。根據這些條件,LEOFENDER開始研製新的電貝司。
彈弦樂器
彈弦樂器-貝司

FENDER在此時已經日趨成熟,telecaster(或稱為BORADCASTER)的設計已經讓許多人所接受。LEO決定以TELECASTER為原型設計。同時LEO還招募了一些貝司手來幫他研製貝司。在很短的時間內原型便研製成功。由於是首次嘗試,所以難免有些拼拼湊湊的感覺。由於難以找到能夠適合貝司琴弦強度的卷弦器,LEO只好把DOUBLEBASS的卷弦器安裝上去。另外琴弦也是他們特製的。琴頭依然採用TELECASTER特別的小琴頭,這時LEO又犯難了,它難以把握琴頸的長度,因為他需要找到一種長度,這個長度能夠讓貝司手舒適的把握。並且能夠保持很好的平衡性,又可以儘可能的長。LEO借了本他的秘書的物理教科書,他的秘書的名字叫ElizabethNagelHayzlett她是一位UCLA的學生。很偶然的LEO發現了34英寸這個數據,便試驗了起來,結果很滿意,所以BASS的琴頸的有效長度便為34英寸。楓木製造。<由於BASS的琴體比較大,所以LEO在原有的TELECASTER中做了些許改進,改進的貝司琴體為雙切設計。雙切設計的琴體更有利於整體的平衡性。這種設計在3年以後的STRATOCASTER的到了更充分的套用。
早期的型號的配件為黑色護板,和拆卸式的琴橋蓋板,一個單線圈拾音器,和TELE相同的一組音量音色控制。整琴已經製造完畢,接下來便是起名字了,LEO把新的電貝司命名為Precision電貝司,precision的意思為精確,因為琴頸上的品格,讓貝司手能夠很好的控制音準。準確的進行演奏。PrecisionBASS在1952年的樂器展上進行了展出,立即便收到了很多樂手的注意,因為其小巧的外形和方便的控制,FENDERPrecisionBASS立即成為貝司手的新寵愛。以後Fender公司將這款貝司更名為51’Precision-BASS。以紀念其歷史價值。並且成為美國FENDERCLASSIC(經典)系列的一員。

四、曼陀林
彈弦樂器
彈弦樂器-曼陀林

曼陀林,撥奏弦鳴樂器,與琉特琴類似並與其有密切關係的弦樂器。琴體呈半梨形,短頸,頸部帶品,琴頭呈鐮刀形,向後彎曲。音孔為橢圓形。4組雙弦(兩對弦)由鋼絲製成,定弦與小提琴相同,是g、d1、a1、e2。用撥子撥奏。其特點是需快速反覆彈奏,以震音方式保持音響的持續,音色明亮。

曼陀林是琉特琴的變體,最初是在18世紀由16世紀的小豎琴曼多拉演變而成。現今最為人們所知的曼陀林變體產生於那不勒斯。19世紀由義大利曼陀林製造家P.維納恰予以改進,奠定了現代的式樣。18世紀和19世紀的作曲家有時也為曼陀林創作作品。在義大利(尤其是在南方)和美國,曼陀林主要是民間樂器,在美國,它常與吉他和班卓琴一起被用於鄉村音樂。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