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母

雕母

據鮑康《大錢圖錄》,錢局每開爐鑄錢,先取精煉黃銅製成雕母,再以雕母翻鑄若干母錢,最後用母錢翻砂鑄流通錢,因此雕母又稱祖錢,均為手工雕刻而成,枚枚不同,在錢幣鑄行流程中處於十分重要的位置,因其特殊的性質,加上錢局使用後往往存檔入庫,故民間流傳甚稀,而其工藝的特殊性又使雕母具有流通錢無法比擬的藝術觀賞價值。

簡介

祖錢的雕制需要十分精良,目前所見雕母都是金黃色的銅質,是質地優良的銅材。銅雕母的錢文很精美,字口深峻。雕母錢不見刀痕跡象,比同版流通的錢稍大些、厚重些。

製作及選材

雕母雕母

雕母的製作非常精良,質地選用上等銅料。在《皇朝文獻通考·錢幣考》一書中寫到,各省鑄錢均須“例由戶局先鑄祖錢、母錢及制錢各一文,頒發各省,令照式鼓鑄之”。鮑康的《大錢圖錄》一書中記載,雕母“其穿孔非錢局人不能鑿”。雕母的錢文非常精美,用手雕刻而成,文字細瘦高挺;字口深峻;筆畫剛勁、有力;地章光潔,全身無鑄造痕跡。穿孔大都是雕鑿之後再銼光而成。雕母在鑄錢過程中起規定錢式的作用,並在翻鑄母錢時用於印模。雕母錢比同版流通的錢更大、更重,存世量非常稀少。

雕母錢被製成錢模後取走,工匠用熔化了的銅液澆鑄在錢模上,待鑄幣冷卻後開模,取出鑄幣加工打磨光潔後即成。宋、元、明、清時期,冶金技術和採礦技術的發展,帶動了鑄幣業的發展。明清時期黃銅鑄幣盛行起來。黃銅是銅鋅合金。以前鑑定錢幣含銅量的多少,就將幣擲於地上,聽聲斷其成色,成色高的銅幣,擲於地上有金聲。除黃銅外,還有白銅錢,這是銅錫合金中錫的比例大的緣故,也有一種白銅錢是鎳銅。

辨別雕母

雕母雕母

一般來說“雕母”錢的特點是比較鮮明的:由於是手工雕刻,錢文字口深峻,字的壁畫周圍留有刀痕,當然這種刀痕在進呈審定時,竟打磨處理,不是很明顯,若仔細辨認,則不難看出。

“雕母”錢的文字特別清晰,筆劃絕無含糊連帶之處,可以說是毫髮可辯。而整個錢體規整勻稱,錢的外緣光潔,並留有一定的拔模斜度(為鑄錢時工藝的方便),錢的穿孔部分,常常留有特殊印記:如方穿孔中間留有一層薄銅膜,膜的中間有原形孔洞,而這種圓洞儘管有時被磨損破壞,而仍留下大部分痕跡。有的“雕母”錢穿孔雖然為方形,而卻呈現出四邊稍帶圓弧形的“四決”文。這些特點在宋錢和清錢中較為突出。

與其他古錢幣不同之處

雕母錢體積比母錢和流通錢大,母錢又比流通錢稍大,銅質也較好。只是因為母錢是由祖錢翻砂鑄成的,所以錢的外緣輪廓、字口都沒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遜色一些。

母錢除了銅質的外,也還有鐵質的。鐵材料翻砂制的鐵母錢比同級的銅錢要大些、厚重些。

雕母雕母

古錢幣愛好者應當把鐵母和鐵范銅錢區別開來,鐵母錢是為鑄造鐵錢翻砂製成的母錢,再由母錢鑄成流通錢,它和銅幣實際上只是鑄幣材料的不同。而鐵范銅錢,是在大批鑄鐵錢之前,先將熔化的銅液注入,以檢查錢模的效果,因而這些銅錢稱為試鑄品。它是與鐵錢形制完全相同的銅錢,這種錢流傳極少。

不論是打造鑄幣還是范鑄,都是一種手工業的生產方式,由此造成錢幣品質的良莠不齊和鑄造費的高昂。中國歷代的銅錢,在形式上常有錯范和流銅等現象,使錢幣不整齊美觀,在重量和成色上也是千差萬別。就是同一爐所鑄的錢,重量也不一定相同,在成色上更是難以辨別。中國鑄幣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清時採用了機器鑄幣,新鑄銅元制幣整齊精巧,大受人民歡迎,而政府也獲大利。

中國古代錢幣的名稱

簡介:古代貨幣形制十分複雜,僅用作貨幣的的幣材就不下幾十種,如牲畜皮革谷帛紙張等。但沿襲幾千年的基本形態是方孔圓形銅錢,其標準式樣是西漢元狩五銖、上林三官錢及唐初開元通寶。至於錢幣鑑定和文物考古方面所定的專門分類,那就更多了。
玳瑁 | 刀幣 | 半兩錢 | 五株錢 | 開元通寶 | 交子 | 佩飾錢 | 洗兒錢 | 撒帳錢 | 雕母 | 母錢 | 鐵范銅 | 鐵母 | 樣錢 | 對錢 | 剪輪錢 | 綖環錢 | 傳形錢 | 記重錢 | 記值錢 | 年號錢 | 國號錢 | 記號錢 | 紀年錢 | 鎮庫錢 | 紀數錢 | 厭勝錢 | 八卦錢 | 廟宇錢 | 羅漢錢 | 祖錢 | 開爐錢 | 天聖元寶錢 | 天禧通寶錢 | 記年錢 | 明道元寶錢 | 皇宋通寶 | 清康通寶 | 宣和通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